資源簡介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唐)作品原文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①,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②,月照花林皆似霰③。空里流霜不覺飛④,汀上白沙看不見⑤。江天一色無纖塵⑥,皎皎空中孤月輪⑦。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⑧,江月年年望相似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⑩。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 ,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 ,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21]。昨夜閑潭夢落花[22],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23]。不知乘月幾人歸[24],落月?lián)u情滿江樹[25]。詞句注釋①滟(yàn)滟:波光蕩漾的樣子。②芳甸(diàn):開滿花草的郊野。甸,郊外之地。③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此處形容月光下春花晶瑩潔白。④流霜:飛霜。古人以為霜和雪一樣,是從空中落下來的,所以叫流霜。此處形容月光皎潔,月色朦朧、流蕩,所以不覺得有霜霰飛揚。⑤汀(tīng):水邊平地,小洲。⑥纖塵:微細的灰塵。⑦月輪:指月亮,因為月圓時像車輪,所以稱為月輪。⑧窮已:窮盡。⑨望:一作“只”。⑩但見:只見、僅見。 悠悠:渺茫、深遠。 青楓浦:地名,今湖南瀏陽縣境內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暗用《楚辭·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句意,隱含離別之意。 扁舟子:飄蕩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裴回:同“徘徊”。 離人:此處指思婦。妝鏡臺:梳妝臺。 玉戶:形容樓閣華麗,以玉石鑲嵌。 搗衣砧(zhēn ):搗衣石,捶布石。 相聞:互通音信。 逐:追隨。月華:月光。文:同“紋”。閑潭:幽靜的水潭。碣(jié)石瀟湘:碣石,山名,在渤海邊上。瀟湘,湘江與瀟水,在今湖南。這里兩個地名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相聚無望。無限路:極言離人相距之遠。乘月:趁著月光。搖情:激蕩情思,猶言牽情。白話譯文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江邊上什么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臺。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作者簡介張若虛,唐代詩人。揚州(今屬江蘇)人。曾任兗州兵曹。生卒年、字號均不詳。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唐中宗神龍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唐玄宗開元時尚在世。《全唐詩》僅存其詩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最著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創(chuàng)作背景《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原詞已不傳,《舊唐書·音樂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后來隋煬帝又曾作過此曲。《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煬帝的兩篇。張若虛這首為擬題作詩,與原先的曲調已不同,卻是最有名的。關于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的創(chuàng)作地點則有三種說法: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認為,詩人是站在揚州南郊曲江邊賞月觀潮,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此詩,表現(xiàn)的是唐代曲江一帶的景色;長期從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認為,此詩作于瓜洲,表現(xiàn)的是千年古鎮(zhèn)瓜洲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長期從事大橋文史研究的學者顧仁認為,此詩作于揚子江畔,其地在今揚州市江都區(qū)大橋鎮(zhèn)南部。整體賞析此詩題目,以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整首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chǎn)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游子的離愁別緒。詩人入手擒題,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涌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里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同時,又巧妙地照應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進入了一個純凈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lián)系著人生,探索著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秘。在此處卻別開生面,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于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著什么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著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對人生的思索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白云”四句總寫在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楓浦”托物寓情。白云飄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離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蕩漾,曲折有致。接下來“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說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裴回”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云游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著她。這里“卷”和“拂”兩個癡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遙寄相思之情。“鴻雁長飛光不度”,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最后八句寫游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思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遙遠。“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xiāng)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xiāng)。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落月?lián)u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jīng)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xiàn)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詩的韻律節(jié)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蕩,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蘊,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guī)律,有節(jié)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回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細微級(紙)——柔和級(尤、灰)——洪亮級(文、麻)——細微級(遇)。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既回環(huán)反復,又層出不窮,音樂節(jié)奏感強烈而優(yōu)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著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名家點評明·譚元春:春江花月夜,字字寫得有情、有想、有故。(《唐詩歸》)清·沈德潛:前半見人有變易,月明常在,江月不必待人,惟江流與月同無盡也。后半寫思婦悵望之情,曲折三致。題中五字安放自然,猶是王、楊、盧、駱之體。(《唐詩別裁》)近代·聞一多: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即學即練3.情境默寫(1)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描寫江潮浩蕩,明月初升,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壯麗畫面的詩句是“ , ”。(2)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描繪月波蕩漾千萬里,處處春江皆在明月朗照之中的句子是“ , ”。(3)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 , ”兩句以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的神話般幽美恬靜的境界。(4)李白、蘇軾都曾對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過,分別留下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他們都曾受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 , ”兩句的啟發(fā)。(5)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運用疊詞來感嘆人個體生命短暫,但是人類生命和江月一樣延綿不絕的句子是“ , ”。(6)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描寫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象轉入到人生圖景上,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的詩句是“ , ”。(7)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借助月來表現(xiàn)親人間刻骨銘心的思念的詩句是“ , ”。(8)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通過兩個癡情的動作來表現(xiàn)思婦內心惆悵和迷惘的詩句是“ , ”。(9)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描寫春去月落的詩句是“ , 。”(10)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直接抒發(fā)思婦與游子相互思念的詩句是“ , ”。(11)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 , ”兩句暗含魚雁不能傳訊之意,兩人音訊斷絕,相思無著落。4.詩歌鑒賞(1)下面對《春江花月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就題生發(fā),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里的“海”是實指。B.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容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游子的兩地思念之情。D.很多詩歌都寫到宇宙永恒,人生短暫。張若虛卻別開生面,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2)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題目。君不見魏武草創(chuàng)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為虛①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鄴傍高冢多貴臣,蛾眉曼睩共灰塵。試上銅臺歌舞處,唯有秋風愁殺人。(張說《鄴都引》,選自《全唐詩》)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注釋:①虛:廢墟。請賞析兩詩中畫橫線詩句所抒發(fā)的人生感悟的差異。答: 3.答案:(1)春江潮水連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2)滟滟隨波千萬里 何處春江無月明 (3)空里流霜不覺飛 汀上白沙看不見 (4)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5)人生代代無窮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6)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見長江送流水 (7)可憐樓上月徘徊 應照離人妝鏡臺 (8)玉戶簾中卷不去 搗衣砧上拂還來 (9)江水流春去欲盡 江潭落月復西斜 (10)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11)鴻雁長飛光不度 魚龍潛躍水成文4.解析:(1)A項“這里的‘海’是實指”錯,這里的“海”是虛指,意即江潮浩瀚無垠,仿佛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題,可以從分析句子入手,按照用什么方法,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什么情感來組織答案。“城郭為虛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兩句,通過曹魏時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衰敗揭示鄴都環(huán)境的今昔變遷;“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上句是說人類的代代相續(xù),下句是說月之永恒不變,通過二者的對舉,表現(xiàn)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無限,抒發(fā)了豁達樂觀的情懷。答案:(1)A(2)“城郭為虛人代改,但有西園明月在”,以都邑變?yōu)閺U墟,人世盛衰更替與月之千秋永照對比,凸顯人非物換,抒發(fā)了世事滄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將人類的代代相續(xù)與月之永恒不變對舉,表現(xiàn)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無限,強調人類的綿延不絕,抒發(fā)了一種豁達樂觀的情懷。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蘇軾作品原文江城子①·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②十年生死兩茫茫③。不思量④,自難忘。千里孤墳⑤,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⑥,塵滿面,鬢如霜⑦。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⑧。小軒窗⑨,正梳妝。相顧無言⑩,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 ,明月夜,短松岡 。詞句注釋①江城子:詞牌名,又名“村意遠”“江神子”“水晶簾”。此詞雙調七十字,上下片各五平韻。②乙卯(mǎo):北宋熙寧八年(1075)。③十年:指結發(fā)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④思量(liáng):想念。⑤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孤墳:其妻王氏之墓。孟棨《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⑥縱使:縱然,即使。⑦塵滿面,鬢如霜:形容飽經(jīng)滄桑,面容憔悴。⑧幽夢:夢境隱約,故云幽夢。⑨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小軒,有窗檻的小屋。⑩顧:看。 料得:料想,想來。腸斷處:一作“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岡:蘇軾葬妻之地。短松,矮松。白話譯文你我夫妻訣別已經(jīng)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忘。千里之外那座遙遠的孤墳啊,竟無處向你傾訴滿腹的悲涼。縱然夫妻相逢你也認不出我,我已經(jīng)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昨夜我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xiāng),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妝。你我二人默默相對慘然不語,只有流出淋漓熱淚灑下千行。料想得到我當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岡。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創(chuàng)作背景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十六歲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貌美,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極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卒于京師。六月甲午,殯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zhèn)鄉(xiāng)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詞題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整體賞析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jīng)》開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悼亡詩”。從悼亡詩出現(xiàn)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后,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惚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fā)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chuàng)。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xiàn)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這首“記夢”詞,實際上除了下片五句記敘夢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也是同樣的。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云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王弗逝世轉瞬十年了,想當初年方二八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后,又逢兇年,忙于處理政務,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或許正是出于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xù)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jù)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及兒子均在身旁,故不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掛在心間。不是經(jīng)常想念,但絕不是已經(jīng)忘卻。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并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tài)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于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也是不能話凄涼的。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于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xiàn)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后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jīng)“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jīng)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xiàn)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銘》記述了“婦從汝于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而此詞寫得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于身世。作者索于心,托于夢的確實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刻想念的故鄉(xiāng),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tài)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xiàn)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于此。別后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盈。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這是把現(xiàn)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凄涼。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xiàn)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而柔腸寸斷。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里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這種表現(xiàn)手法,有點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說自己如何,反說對方如何,使得詩詞意味更加蘊蓄。東坡此詞最后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凄清幽獨,黯然魂銷。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這番癡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xiàn)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執(zhí)著,使人讀后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名家點評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響凄厲,誠后山(陳師道)所謂“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也。起言死別之久。“千里”兩句,言相隔之遠。“縱使”二句,設想相逢不識之狀。下片,忽折到夢境,軒窗梳妝,猶是十年以前景象。“相顧”兩句,寫相逢之悲,與起句“生死兩茫茫”相應。“料得”兩句,結出“腸斷”之意。“明月”“松岡”,即“千里孤墳”之所在也。艾治平《宋詞名篇賞析》:從這首詞看,蘇軾追求的似是一種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夠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雖寫的只是個人生活范圍的感傷,卻不粘不滯,冰清玉潔,在悼亡詞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即學即練7.情境默寫(1)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用“ , ”兩句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癡語、情語,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于向人訴說的情感,極為沉痛,格外感人。(2)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 ”寫出了恩愛夫妻生死相隔之久,而“ ”把現(xiàn)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以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表達出一種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情感。(3)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用“ , ”兩句把死別后的個人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表現(xiàn)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4)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思接往昔,用“ , ”這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5)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想象夫妻相見的情形,沒有出現(xiàn)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 , ”體現(xiàn)了作者筆力奇崛,妙絕千古。(6)蘇軾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用“ , ”兩句設想此時亡妻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痛苦心境,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讓人黯然魂銷。8.詩歌鑒賞(1)關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一詞的上片,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十年生死兩茫茫”一句直寫夫妻生死相隔,如今已是十年,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B.“不思量,自難忘”,“不思”與“難忘”看似矛盾,但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詩人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情感,夫妻情深,難以消除。C.“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詩人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心情極為沉痛,如今遠隔千里,凄涼也無處可話,孤苦難消。D.詞的上片直接破題,抒發(fā)詩人對亡妻的深情,詩句采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情真意切,全不見雕琢痕跡,寓意卻十分深刻。(2)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與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異同。答: 7.答案:(1)千里孤墳 無處話凄涼 (2)十年生死兩茫茫 縱使相逢應不識 (3)塵滿面 鬢如霜 (4)小軒窗 正梳妝 (5)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 (6)明月夜 短松岡8.解析:(1)D項“詞的上片直接破題”錯誤,詞的上片并沒有直接破題,是詞的下片的第一句,“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才入了題開始“記夢”。(2)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時要將句子放入整首詩的大背景中去理解內容和含義,還要結合詩歌的思想內容分析技巧的表達效果。“異”與“同”要分開說。本題要求分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與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時無聲勝有聲”在表情達意方面的異同,考查的是詩句的比較鑒賞。先看“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唯“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無聲有淚”的細節(jié)描寫,充分表現(xiàn)思念之深之苦。設想亡妻十年來年年腸斷,實際表明詞人自己念念不忘。再看白居易《琵琶行》中“此處無聲勝有聲”,表面是形容琵琶彈奏達到了非常高深的意境,而實際上結合全詩來看,形容的是一種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達到沸點時,沒有任何言語或音樂可以形象地描述出來,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讓人細細品味。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這兩句詩都寫出了“無言”“無聲”比“有聲”的表達效果更好。不同的是白居易寫的是樂曲的停頓間隙能給人提供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更好地表現(xiàn)樂曲的高妙;而蘇軾是想象自己和亡妻相見時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的深情。答案:(1)D(2)相同之處:都寫出了沒有聲音比有聲音的表達效果好。不同之處:白居易寫的是在樂曲停頓的間隙能夠給聽眾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填補了樂曲本身的空白,實現(xiàn)了聽眾的再創(chuàng)造,更好地寫出了樂曲的高妙。蘇軾是想象自己和亡妻如果有緣再見,陰陽兩隔已經(jīng)十年,千言萬語竟不知從何說起,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亡妻的深情。將①進酒李白作品原文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②,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③。人生得意須盡歡④,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⑤。岑夫子,丹丘生⑥,將進酒,杯莫停⑦。與君歌一曲⑧,請君為我傾耳聽⑨。鐘鼓饌玉不足貴⑩,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詞句注釋①將(qiāng)進酒:請飲酒。樂府古題,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樂府詩集》卷十六引《古今樂錄》曰:“漢鼓吹鐃歌十八曲,九曰《將進酒》。”《敦煌詩集殘卷》三個手抄本此詩均題作“惜罇空”。《文苑英華》卷三三六題作“惜空罇酒”。將,請。②君不見:樂府詩常用作提醒人語。天上來:黃河發(fā)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勢極高,故稱。③高堂:房屋的正室廳堂。一說指父母,不合詩意。一作“床頭”。青絲:喻柔軟的黑發(fā)。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④得意:適意高興的時候。⑤會須:正應當。⑥岑夫子:岑勛。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為李白的好友。⑦杯莫停:一作“君莫停”。⑧與君:給你們,為你們。君,指岑、元二人。⑨傾耳聽:一作“側耳聽”。⑩鐘鼓:富貴人家宴會中奏樂使用的樂器。饌(zhuàn)玉:形容食物如玉一樣精美。 不愿醒:也有版本為“不用醒”或“不復醒”。 陳王:指陳思王曹植。平樂(lè):觀名。在洛陽西門外,為漢代富豪顯貴的娛樂場所。恣:縱情任意。謔(xuè):戲。 言少錢:一作“言錢少”。 徑須:干脆,只管。沽:通“酤”,買。 五花馬:指名貴的馬。一說毛色作五花紋,一說頸上長毛修剪成五瓣。 爾:你。白話譯文你可見黃河水從天上流下來,波濤滾滾直奔向東海不回還。你可見高堂明鏡中蒼蒼白發(fā),早上滿頭青絲晚上就如白雪。人生得意時要盡情享受歡樂,不要讓金杯空對皎潔的明月。天造就了我成材必定會有用,即使散盡黃金也還會再得到。煮羊宰牛姑且盡情享受歡樂,一氣喝他三百杯也不要嫌多。岑夫子啊、丹丘生啊,快喝酒啊,不要停啊。我為在座各位朋友高歌一曲,請你們一定要側耳細細傾聽。鐘樂美食這樣的富貴不稀罕,我愿永遠沉醉酒中不愿清醒。圣者仁人自古就寂然悄無聲,只有那善飲的人才留下美名。當年陳王曹植平樂觀擺酒宴,一斗美酒值萬錢他們開懷飲。主人你為什么說錢已經(jīng)不多,你盡管端酒來讓我陪朋友喝。管它名貴五花馬還是狐皮裘,快叫侍兒拿去統(tǒng)統(tǒng)來換美酒,與你同飲來消融這萬古長愁。作者簡介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xiàn)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創(chuàng)作背景關于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說法不一。郁賢皓《李白集》認為此詩約作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前后。黃錫珪《李太白編年詩集目錄》系于天寶十一載(752)。一般認為這是李白天寶年間離京后,漫游梁、宋,與友人岑勛、元丹丘相會時所作。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由道士吳筠推薦,由唐玄宗招進京,命李白為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毀,于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排擠出京,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國山河的漫漫旅途。李白作此詩時距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已有八年之久。這一時期,李白多次與友人岑勛(岑夫子)應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借酒放歌。詩人在政治上被排擠,受打擊,理想不能實現(xiàn),常常借飲酒來發(fā)泄胸中的郁積。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以抒發(fā)滿腔不平之氣。整體賞析這首詩非常形象地表現(xiàn)了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一方面對自己充滿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現(xiàn)波折后,又流露出縱情享樂之情。在這首詩里,李白演繹莊子的樂生哲學,表示對富貴、圣賢的藐視。而在豪飲行樂中,實則深含懷才不遇之情。詩人借題發(fā)揮,借酒澆愁,抒發(fā)自己的憤激情緒。全詩氣勢豪邁,感情奔放,語言流暢,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時光流逝,如江河入海一去無回;人生苦短,看朝暮間青絲白雪;生命的渺小似乎是個無法挽救的悲劇,能夠解憂的惟有金樽美酒。這便是李白式的悲哀:悲而能壯,哀而不傷,極憤慨而又極豪放。表是在感嘆人生易老,里則在感嘆懷才不遇。詩篇開頭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氣勢豪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此時在潁陽山,距離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所以借黃河來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景象之壯闊,并不是肉眼可見,所以此情此景是李白幻想的,“自道所得”,言語中帶有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的詠嘆意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接著,“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接說出自己感傷生命短暫而人一下就會變老,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fā)”,顯現(xiàn)出一種對鏡自照手撫兩鬢卻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之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chuàng)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沒有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來突出隱喻,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xiàn)象而已。詩人此時郁郁不得志。“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奉詔進京、皇帝賜宴的時候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再到“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行路難三首》其二),古時馮諼在孟嘗君門下作客,覺得孟嘗君對自己不夠禮遇,開始時經(jīng)常彈劍而歌,表示要回去。李白希望“平交王侯”的,而在長安,權貴們并不把他當一回事,李白借馮諼的典故比喻自己的處境。這時又似乎并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詩人于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jié)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簡直像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于此,從貌似消極的現(xiàn)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實現(xiàn)自我理想的這一天總會來到的,應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破費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過去)游維揚,不逾一年(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里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罷休。至此,狂放之情趨于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tài)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jié)奏富于變化,而且讀來朗朗上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鐘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鐘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并放言“但愿長醉不愿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里不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于憤慨。以下“古來圣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李白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稱自己有管仲之才,諸葛亮之智卻沒人相信,所以說古人“寂寞”,同時表現(xiàn)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情愿醉生夢死長醉不醒了。這里,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惟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而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lián)系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再者,“陳王”曹植于丕、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圣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于此。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說酒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于“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tài)。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頤指氣使,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如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顯其深沉。這“白云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難以辦到。《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shù)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xiàn)豪邁詩情,同時,又不給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后結穴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畫和雕鑿能學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達到的境界。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jié)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名家點評《李太白詩集》:一結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蓋他人作詩用筆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噴即是,此其所長。《唐詩解》卷上:此懷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唐詩選勝直解》:此詩妙在自解又以勸人。“主人”是誰?“對君”是誰?罵盡竊高位、守錢虜輩,妙,妙!《李太白詩醇》:一起奇想,亦自天外來。即學即練5.情境默寫(1)《將進酒》中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反襯生命的短暫渺小脆弱的詩句是“ , ”。(2)《將進酒》中作者在對空間范疇的夸張之后,通過“ , ”兩句描寫出詩人對鏡自照手撫兩鬢卻無可奈何的情態(tài),突出了時間的短暫對人的心靈造成的沖擊。(3)《將進酒》中流露出作者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情懷的詩句是“ , ”。(4)《將進酒》中表明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的詩句是“ , ”。(5)《將進酒》中詩人以豪邁的筆調高歌朋友歡聚宴飲的詩句是“ , ”。(6)《將進酒》中詩人以消極的行為否定當權者和豪門貴族的詩句是“ , ”。(7)《將進酒》中揭露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表達了詩人更愿醉入酒鄉(xiāng)的詩句是“ , ”。(8)李白在《將進酒》中用曹植的典故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詩句是“ , ”。(9)《將進酒》中表現(xiàn)李白感情由憤懣轉為狂放的詩句是“ , ”。(10)《將進酒》中描寫詩人在憤慨的情緒中縱酒狂歌,喧賓奪主的任誕情態(tài)的詩句是“ , ”。6.詩歌鑒賞(1)下面對《將進酒》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起興夸張手法的運用頗具特色,如詩篇開頭的兩組夸張的長句,就有挾天風裹海雨而來之勢,詩人以黃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老,以黃河的偉大永恒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B.“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間事,把本來短暫的人生說得更短暫。C.全篇詩情大起大落,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后結穴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奔放跌宕。“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表現(xiàn)了作者消極頹唐的思想:人生得意時,要盡情地尋歡作樂,別讓金杯玉露,空對天上明月。D.《將進酒》是一首勸酒歌,詩人借題發(fā)揮,盡吐郁積在胸中的不平之氣,也表達了施展抱負的愿望。“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詩人樂觀自信的肯定自我價值的宣言,流露出懷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感情。(2)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談談你對李白的“痛飲狂歌”有什么看法?答: 5.答案:(1)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 (2)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 朝如青絲暮成雪 (3)人生得意須盡歡 莫使金樽空對月 (4)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 (5)烹羊宰牛且為樂 會須一飲三百杯 (6)鐘鼓饌玉不足貴 但愿長醉不愿醒 (7)古來圣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 (8)陳王昔時宴平樂 斗酒十千恣歡謔 (9)主人何為言少錢 徑須沽取對君酌 (10)呼兒將出換美酒 與爾同銷萬古愁6.解析:(1)C項“表現(xiàn)了作者消極頹唐的思想”理解有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這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2)此題考查學生分析探究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意在讓學生能夠進行知識的遷移,理解在李白豪邁的文風中蘊含的放蕩不羈之下的無奈、孤獨之心。解答時先表明自己的看法,然后結合詩人的身世經(jīng)歷、思想性格等進行分析。答案:(1)C(2)(示例)不同的人在人生苦難面前會有不同的選擇,他選擇了豪飲狂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因為他很寂寞;“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因為他很無奈;“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因為他很憤怒。酒仿佛已成了生命里的寄托,不可或缺的東西,人說酒使人失性,卻不知酒亦使人瘋狂,醉酒之后,可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皇帝的寵妃竟成了為其捧墨之人,皇帝的寵侍竟成了為其脫靴之人。酒醉之后,李白并非李白,而成了上可指天,下可斥地的狂傲之徒,但因此卻換來了人生的災難!李白因情而真,因酒而狂,因狂而死,酒讓他暫獲安慰,但是并未讓他真正的解脫!痛飲狂歌,不失豪情,但卻超越了人的極限,終會讓他走向死亡的深淵。無 衣《詩經(jīng)·秦風》①作品原文豈曰無衣?與子同袍②。王于興師③,修我戈矛④,與子同仇⑤!豈曰無衣?與子同澤⑥。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⑦。豈曰無衣?與子同裳⑧。王于興師,修我甲兵⑨,與子偕行⑩。詞句注釋①秦風:《詩經(jīng)》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篇。②袍:長袍,即今之斗篷。③王:指周天子。一說指秦君。于:語助詞。興師:起兵。④修:整治。⑤同仇:共同對付敵人。⑥澤:同“襗”,貼身內衣,如今之汗衫。⑦偕作:一起行動。⑧裳:下衣,此指戰(zhàn)裙。⑨甲兵:鎧甲與兵器。⑩行:往。白話譯文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fā)與你在一起。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zhàn)裙。君王發(fā)兵去交戰(zhàn),修整甲胄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創(chuàng)作背景《秦風·無衣》是秦地的軍中戰(zhàn)歌。由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年代久遠,文字敘述簡略,故而后代對于它的時代背景、寫作旨意產(chǎn)生種種推測。大致說來,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認為《秦風·無衣》是諷刺秦君窮兵黷武、崇尚軍力的作品,如《毛詩序》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zhàn),亟用兵而不與民同欲焉。”第二,認為《秦風·無衣》乃是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抗吳而作,是哀公征召秦民從軍,士卒相約之歌;第三,認為《秦風·無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時,兵士間團結友愛、同仇敵愾、偕作并行、準備抵御外侮的歌聲。據(jù)今人考證,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內訌,導致戎族入侵,攻進鎬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淪陷,秦國靠近王畿,與周王室休戚相關,遂奮起反抗。此詩似在這一背景下產(chǎn)生。整體賞析這首詩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zhàn)歌。全詩充滿了激昂慷慨、豪邁樂觀及熱情互助的精神,表現(xiàn)出同仇敵愾、舍生忘死、英勇抗敵、保衛(wèi)家園的勇氣,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當時的秦國位于今甘肅東部及陜西一帶。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zhàn)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于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fā),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于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fā),團結友愛,協(xié)同作戰(zhàn),表現(xiàn)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由于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jù)《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于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采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仿佛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于是無數(shù)戰(zhàn)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zhàn)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詩共三章,采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shù)、字數(shù)相等,但結構的相同并不意味著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fā)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即“往”,表明詩中的戰(zhàn)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jié)奏起落與回環(huán)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zhàn)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jié)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名家點評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秦俗強悍,樂于戰(zhàn)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謂曰:豈以子之無衣,而與子同袍乎?蓋以王于興師,則將修我戈矛,而與子同仇也。其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蘇氏曰:秦本周地,故其民猶思周之盛時,而稱先王焉。或曰:興也。取‘與子同’三字為義。后章放此。”清末吳闿生《詩義會通》:“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清末陳繼揆《讀詩臆補》:“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岳將軍直搗黃龍。”后世影響《秦風·無衣》主旋律激昂奮發(fā),詩中的戰(zhàn)士們參戰(zhàn)有明顯的目的,在行動上高度自覺,對戰(zhàn)爭前途充滿堅定樂觀的信念。這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明顯的影響,如屈原的《楚辭·九歌·國殤》、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王褒的《關山篇》、吳均的《戰(zhàn)城南》,都不同程度地表現(xiàn)出戰(zhàn)士們的英雄氣概和獻身精神,唐代王昌齡和岑參的邊塞詩也具有這樣的主調。即學即練1.情景默寫(1)《無衣》中,戰(zhàn)士們一聽到“王于興師”,立即“ , ”,共同對敵,情緒激昂,表現(xiàn)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2)《無衣》中,“ ”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而“ ”的回答則表達出同仇敵愾的決心。(3)面對疫情,白衣衛(wèi)士集結出征,讓人想到《無衣》中將士們修整鎧甲兵器共赴前線的情景:“ , 。”2.詩歌鑒賞(1)下面對《無衣》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三章,章與章句式對應,詩句大同小異,在重章疊唱中構成詩意的遞進,一邊歌唱,一邊行軍,一往無前。B.征戰(zhàn)中的“同袍”“同澤”“同裳”揭示出將士們互助團結、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反復詠唱中強化了語意,催人奮進。C.“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說明秦軍就要上前線了,才進行戰(zhàn)斗準備,以此來表現(xiàn)秦人勇武、同仇敵愾的袍澤情誼。D.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詩中的“同仇”“偕作”“偕行”,充分表現(xiàn)了秦軍的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步調、統(tǒng)一行動,奠定了詩篇慷慨高亢的基調。(2)《詩經(jīng)》主要運用賦、比、興的表現(xiàn)手法,這首詩中主要運用了其中的哪種手法?其作用是什么?答: 1.答案:(1)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2)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3)修我甲兵 與子偕行2.解析:(1)C項“秦軍就要上前線了,才進行戰(zhàn)斗準備”曲解文意。(2)這道題目考查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首先要明確賦、比、興的內涵,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然后再分析詩歌對應哪種手法。分析可知,詩歌運用了“賦”的表現(xiàn)手法,即從直陳其事的角度分析,詩歌直接陳述了與戰(zhàn)友同赴沙場的戰(zhàn)斗情誼,由此展開分析即可。答案:(1)C(2)運用了“賦”的表現(xiàn)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xiàn)戰(zhàn)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zhàn)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揭示戰(zhàn)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教材2023版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將進酒學生用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doc 新教材2023版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無衣學生用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doc 新教材2023版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春江花月夜學生用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doc 新教材2023版高中語文古詩詞誦讀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學生用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