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5.1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一、學習目標1.知道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場所2.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知識解決農業生產上的問題二、自主預習1.閱讀教材P61-63頁,完成下列問題(1)17世紀海爾蒙特的實驗中柳樹增加的重量,土壤中少的100克的主要成分是 ,柳樹增加的重量中除了水外,應該還有 。(2)普利斯特利的實驗中,(1)中小白鼠死亡的原因是 ,實驗(2)中蠟燭能長時間燃燒,是因為密閉瓶中有植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 。實驗(3)中小白鼠能長時間存活也是同樣的道理。(3)P63頁的演示實驗中,氫氧化鈉溶液的作用是 ,實驗的現象是甲的葉片滴加碘液后 ,乙葉片滴加碘液后 。該對照實驗的變量是 ,通過該實驗說明的問題是 。2. 閱讀教材P63-64頁,完成下列問題(1)通過P63頁的金魚藻實驗說明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除產生有機物外,還能產生 。(2)光合作用的實質是綠色植物通過 ,利用 ,把 和 轉化成儲存能量的 ,(主要是 ),并釋放出 的過程。也就是說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和 ,產物是 和 ,場所是 ,條件是 。(3)光合作用的表達式是 。3. 閱讀教材P65-66頁,完成下列問題(1)光合作用的條件是 ,也是影響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光照的強弱會影響光合作用,因此農業生產上常用增加 的方法來增加光合作用。為了充分利用陽光,種植農作物時應當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和 ,它們也會影響光合作用, 可以滿足農作物對水的需要,大棚作用在陽光充足的中午常要通風目的是 。(2)P66頁的技能訓練中,試管中產生的氣泡是 ,試管與燈的距離表明光照的 ,距離越近說明光照 ,從實驗結果看,距離越近,產生的氣泡數目越 ,距離越遠,產生的氣泡數目越 ,從中可以得出結論 。如果將試管放在黑暗中還會有這樣的效果嗎? ,原因是 。三、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四、教師點撥1.植物由小長大從光合作用的角度分析是植物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制成有機物。植物增重主要是二氧化碳和水。2.驗證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實驗中,氫氧化鈉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所以該實驗的變量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氫氧化鈉。3.農業生產中常采用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或者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濃度、適當增加光照強度或延長光照時間等增加產量。五、分級測試(一)基礎知識1.將蠟燭放在下列四種完全密閉的玻璃裝置中,蠟燭能夠燃燒更長時間的是( ) A.裝置中包括植物、動物,土壤中含適量的水 B.裝置中包括光照、動物,土壤中含適量的水 C.裝置中包括植物、光照,土壤中含適量的水 D.裝置中包括植物、動物和光照2. 科學研究發現,用適量的“汽水”(能釋放二氧化碳的溶液)澆灌植物,能促進植物的生長。原因是它能 A、增強呼吸作用 B、增強光合作用 C、增強蒸騰作用 D、促進水分吸收3.下列措施中,能夠增強光合作用強度的是( )A.適當增加氧氣的濃度B.適當減少氧氣的濃度C.適當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D.適當減少二氧化碳的濃度4.下列生產措施中,應用了光合作用原理的是 A、栽樹苗時,根部帶有一小塊土坨 B、插秧時,秧苗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C、早春播種后,使用透光塑料薄膜覆蓋地表 D、移栽樹苗時,剪去樹苗的部分葉片5.某實驗小組試圖采用下圖①—④部分實驗裝置來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 實驗以觀察倒置的裝滿水的試管中有無氣泡產生作為觀察指標。這個實驗中,最簡便的裝置組合為A.①② B. ②③ C.②④ D.③④6.為了探究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情況,某學校生物興趣活動小組的同學在玻璃溫室里進行植物栽培實驗,對溫室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進行了日夜24小時的測定,繪制成血線圖,下列能正確表示測定結果的是 ( )7.分別于早晨、傍晚、深夜摘取同一植株同一部位的三片葉子,用酒精脫去葉綠素后滴加碘液,葉片的顏色變化情況是A.早晨摘取的葉片藍色較深 B.傍晚摘取的葉片藍色較深C.深夜摘取的葉片藍色較深 D.三個葉片的藍色深淺相同(二)生物素養8.合理密植有助于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主要是A.充分利用了陽光 B.充分利用了土壤C.充分利用了水分 D.增加了植物總數9.當快要熄滅的衛生香,遇到金魚藻在光下放出的氣體時,立刻猛烈地燃燒起來,這個小實驗證明光合作用能夠產生A.二氧化碳 B.氧氣 C.水 D.有機物10.如圖曲線表示一段時間內某植物葉片吸收二氧化碳與光照強度的關系.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A. N 點表示該植物既不進行光合作用也不進行呼吸作用 B. MP 段表示該植物的光合作用隨光照強度的增強而增強 C. MN 段表示該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 D. NP 段表示該植物只進行光合作用11.如果白天光照充足,下列條件中對作物增產最有利的是( )A.白天晚上均為30℃ B.白天15℃,晚上30℃ C.白天晚上均為15℃ D.白天30℃,晚上15℃12.農民伯伯采取的下列措施與其依據(或目的)不一致的是( ) A.把農作物種子播種在濕潤的土壤中——種子萌發需要水分 B.白天為大棚作物補充二氧化碳——增強光合作用 C.適時給農作物施化肥——為植物生長提供有機物 D.給農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13.以下對綠色植物各種生理活動的敘述,正確的是( )A.在光照下只進行光合作用B.在光照和黑暗中都能進行呼吸作用C.蒸騰作用產生的蒸騰拉力,促進植物釋放二氧化碳D.氣孔是植物體與外界進行各種物質交換的“窗口”(三)中考鏈接14.(23長春)吉林省通榆縣利用大棚種植辣椒,把“小辣椒”變成“大產業”。下列能夠提高大棚中辣椒產量的措施有( )①適當增大晝夜溫差 ②合理密植 ③適當增加二氧化碳濃度 ④多施肥少澆水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23恩施)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將一顆楓樹種子種到適宜的土壤里,多年后長成參天大樹。楓樹從種子到生長成大樹的過程中,其增重部分主要來自于下列哪一項( )A.陽光 B.二氧化碳 C.氧氣 D.土壤中的無機鹽16.(23長沙)5月,長沙某中學開展了主題為“愛農興農”的研學實踐活動,同學們分成若干項目小組,對研學基地常見農作物的形態結構、種植方式和生長過程等情況展開研究。某項目小組以辣椒為研究對象,將部分研究內容記錄如下: (1)形態結構:辣椒植株高約30~40厘米,其中①為花,②為果實,③為________.屬于被子植物。從開花到結出辣椒,需要經歷傳粉和________兩個過程。(2)種植方式:采用雙行種植,株行距約為35厘米,合理的行距可避免葉片相互遮擋,能充分利用________。(3)生長過程:辣椒生長過程中要注意中耕除草、科學施肥和防治病蟲害。①科學施肥能為辣椒植株的生長提供________,提高辣椒的產量和品質。②基地菜農常用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殺蟲劑防治病蟲害,這種防治方式屬于________,能減少農藥污染。(4)拓展延伸:該項目小組查詢資料發現,長沙地區的辣椒種植在“壟”上,而西北地區的辣椒種植在“溝”里(如下圖所示),且這種農作物種植方式的差異自古有之,古稱“畎畝法”。分析以上兩地種植方式差異的原因。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