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內容要求 教學目標通過了解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漢從建立之初的社會殘破發展到國力強盛的變化及原因 1.掌握西漢建立的時間、開國皇帝、西漢都城的基本史實;通過研讀史料,知道漢初漢高祖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及措施;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史料實證)2.通過對休養生息政策的學習,認識該政策是漢初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漢初統治者善于以史為鑒的政治智慧。(家國情懷)教學重點: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教學難點:休養生息政策。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配樂詩歌《大風歌》視頻。《大風歌》的作者是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意思是說:大風勁吹啊浮云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這首詩歌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復雜心情。劉邦是如何建立西漢的?又是怎樣進行治理的?讓我們學習第11課《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一起來探尋答案吧!二、探究新知(一)西漢的建立1.多媒體出示漢高祖像: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4頁正文內容,歸納西漢建立的時間、建立者、都城。提示:①時間:公元前202年。②建立者:漢高祖劉邦。③都城:長安。教師過渡:劉邦建立西漢后,所面對的是怎樣的一個國家呢?是一派富庶祥和還是百廢待興呢?2.展示材料:“漢興……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食貨志》教師提問:材料反映了漢朝初期什么社會現象呢?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漢初的統治者面對的首要問題是什么?提示:社會現象:漢初,經濟蕭條,國家貧弱,殘破荒涼,人口銳減,生活困苦。當時連皇帝的馬車也配不齊毛色相同的四匹馬,有些將相出門只能乘坐牛車。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經濟的凋敝。原因: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朝末年的戰亂,社會生產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如何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鞏固新的王朝,成為漢初統治者面臨的首要問題。教師過渡:為了解決漢初的社會生產問題,西漢統治者又是怎樣做的呢?(二)休養生息政策1.老師講述:休養生息的含義是國家在大動蕩或大變革以后,實施的減輕人民負擔,保養民力、增加人口,以達到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的政策。2.展示材料:材料一 (五年)夏五月,兵皆罷歸家。詔曰:“諸侯子在關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甚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十一年)六月,令士卒從入蜀、漢、關中者皆復終身。——[東漢]班固《漢書·高帝紀》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時,為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量吏祿,度官用,以賦于民。而山川園池市井租稅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湯沐邑,皆各為私奉養焉,不領于天下之經費。漕轉山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西漢]司馬遷《史記·平準書》教師提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第55頁內容,指出漢高祖采取了哪些休養生息的政策?提示:①下令“兵皆罷歸家”。②釋放奴婢為平民。③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④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減輕農民的賦稅、徭役及兵役。3.展示材料:材料一 減田租,復十五稅一。(四年)春正月,舉民孝弟、力田者復其身。——[東漢]班固《漢書·惠帝紀》材料二 (二年)春正月丁亥,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東漢]班固《漢書·文帝紀》教師提問: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注重農業生產。這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提示: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教師過渡:劉邦的繼任者文帝和景帝進一步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那么,他們又是如何做的呢?(三)“文景之治”1.多媒體展示圖片和材料,幫助學生了解文帝和景帝。 漢文帝劉恒(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前180年,呂后一死,大臣迎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景帝劉啟(公元前188年—公元前141年),漢文帝劉恒嫡長子,西漢第六位皇帝。劉啟在位16年,繼承和發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繼續奉行“與民休息”政策,并削弱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2.展示材料:材料一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漢書·文帝紀》材料二 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漢書·景帝紀》教師提問:從這些材料中,我們能得出哪些信息呢?提示:文帝和景帝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55頁正文內容,總結文帝、景帝鞏固統治的具體措施。提示: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降低田賦;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教師過渡: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這些措施對漢朝產生了什么影響呢?4.展示材料:材料一 海內安寧,家給人足。——《資治通鑒》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班固《漢書·食貨志》教師講述: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庫充盈,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與發展。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歷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景象稱為“文景之治”。5.教師提問:文帝和景帝的“勤儉治國”和“以德化民”給我們什么啟示?對現在的國家治理有何現實意義?提示:啟示:成由勤儉、敗由奢。現實意義:我們既要堅持依法治國,也要堅持以德治國。6.小組討論:與秦朝的統治政策相比,漢初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對社會的安定和發展有怎樣的好處?學生分組討論后派代表回答。提示:秦朝統治者實行暴政,包括土地的高度集中、沉重的賦稅負擔、繁重的徭役兵役、嚴酷的刑罰等,導致階級矛盾尖銳,引發秦末農民戰爭,最終秦朝短促而亡;漢初漢高祖面對經濟殘破的景象,吸取了秦朝因暴政而速亡的教訓,實行了休養生息政策,采取輕徭薄賦、發展農業生產等措施,使漢初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且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為“文景之治”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三、課堂小結漢文帝和漢景帝共在位39年,實行輕徭薄賦、鼓勵生產、與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會安定,人民負擔減輕,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后世對文景時期的統治評價較高,把這樣的治世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奠定了漢代國富民強的物質基礎,為漢武帝時期西漢鼎盛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件。秦末暴政+秦末戰亂↓西漢建立,高祖吸取教訓,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景之治”s本節課通過視頻、文字史料等多種方法讓學生學會在“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對歷史事件進行事實判斷,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原因、意義與影響等進行初步探討,實現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價值判斷。通過對史料的研讀,學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史實,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理解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