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學(xué)文化常識(一)七年級上冊1.純用水墨不著彩色的國畫叫作水墨畫。2.用刀在木板上刻畫,再用紙拓印出來的一種版畫叫作木刻。3.曹操,字孟德,東漢末年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和他的兒子曹丕、曹植都是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并稱“三曹”,我們學(xué)過他的詩歌《觀滄海》《龜雖壽》。4.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5.古代尊右卑左,所以用左遷表示降職。6.古代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如王昌齡被稱為王龍標(biāo)。7.《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這首散曲的作者是馬致遠(yuǎn),他與關(guān)漢卿、白樸、鄭光祖并稱“元曲四大家”。8.《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寫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大夫的言談、逸事。9.“尊君在不”中的“尊君”是敬辭,用來稱別人的父親。“君與家君期日中”中的“君”是敬辭,意為您;“家君”是謙辭,用來對人稱自己的父親。10.舊時家庭、宗族或教師自己設(shè)立的教學(xué)場所叫作書塾(私塾)。11.舊時稱呼同學(xué)為同窗。舊時教師用來責(zé)罰學(xué)生(打手心)的長條形木板叫作戒尺。12.鼎是古代煮東西用的一種器物,一般為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13.古代軍人打仗時穿戴的護(hù)身戰(zhàn)衣叫盔甲。頭上戴的叫盔,身上穿的叫甲。14.《論語》是我國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書,共20篇。15.儒家經(jīng)典中的“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xué)》《中庸》,“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1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后世稱為“至圣”。17.“志學(xué)”指15歲,“而立”指30歲,“不惑”指40歲,“知天命”指50歲,“耳順”指60歲。18.文言文中稱冷水為水,稱熱水為湯。19.匹夫、布衣、白丁、黎民、黎庶等都是古代對平民百姓的稱呼。20.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后世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他是唐代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yuǎn),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21.岑參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作風(fēng)格與高適相近,兩人并稱“高岑”。22.《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中的“九日”指陰歷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為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叫“重九”,有出游賞景、登高遠(yuǎn)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習(xí)俗。23.古人往往在家信中寄語子女弟侄,予以教誨與勸勉,這是中國古代家庭教育的一種方式。《誡子書》一般認(rèn)為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24.蒲松齡,字留仙,世稱聊齋先生,清代文學(xué)家。25.《聊齋志異》是蒲松齡創(chuàng)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26.由皇帝派遣,代表皇帝出外辦理重大事情的官員稱為欽差大臣。27.古代帝王所乘車子上的傘形遮蔽物叫作華蓋。28.牛郎織女,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漢族民間愛情故事,也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其余三個為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29.每年的農(nóng)歷七月初七是“七夕節(jié)”,又名“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相傳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這一天被現(xiàn)代人譽(yù)為中國版的“情人節(jié)”。30.女媧是神話傳說中造人、補(bǔ)天的神。31.《呂氏春秋》,又稱《呂覽》,先秦雜家代表著作。是戰(zhàn)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共同編寫而成。全書二十六卷,分為十二紀(jì)、八覽、六論,共一百六十篇。32.《列子》,舊題為戰(zhàn)國時的道家人物列御寇著。據(jù)后人考證,可能是晉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內(nèi)容多為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二)七年級下冊1.望聞問切是中醫(yī)診病的四種方法。2.“氣沖斗牛”中的“斗”“牛”都是星宿名。3.《資治通鑒》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zhàn)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4.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xué)家。他與司馬遷合稱“史學(xué)兩司馬”。5.“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中的“孤”是古時王侯的自稱;“卿”是古代君對臣的愛稱,朋友、夫婦間也以“卿”為愛稱;“經(jīng)”指《易》《書》《詩》《禮》《春秋》等書;“博士”是專掌經(jīng)學(xué)傳授的學(xué)官。6.“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的“大兄”是對朋友輩的敬稱。7.《樂府詩集》是北宋郭茂倩編撰的樂府歌辭集,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8.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jī)關(guān)名稱,最早設(shè)立于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jī)關(guān)。后來,人們將樂府機(jī)關(guān)采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于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9.《木蘭詩》是南北朝時北方的一首樂府民歌。它與東漢時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稱“樂府雙璧”。10.我國古代西北地區(qū)民族稱呼最高統(tǒng)治者為可汗。古代稱呼西北部民族為胡。11.“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中的“爺”“阿爺”都指父親。12.古時軍中白天用來燒飯、夜里用來打更的器具稱作金柝。13.花黃是一種古代婦女貼在面部的裝飾物。14.《山海經(jīng)》中,帝江是一種能歌善舞的神鳥;刑天,沒有頭,以乳為目,以臍為口。15.《爾雅》是我國古代的一部辭書,作者不詳,大概是漢初的著作。16.寫在畫面或圖頁上的贊美詩文叫作圖贊。17.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18.“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19.《賣油翁》選自《歸田錄》。《歸田錄》是歐陽修創(chuàng)作的一部雜記體逸事小說集。20.《賣油翁》中稱陳堯咨為“陳康肅公”,“康肅”是陳堯咨的謚號,“公”是對男子的尊稱。21.王維,字摩詰,唐朝著名詩人、畫家。蘇軾評論他的詩畫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的詩多詠山水田園,他與孟浩然并稱“王孟”。王維參禪悟理,學(xué)莊信道,禪理滲透詩中,被世人稱為“詩佛”。22.“此夜曲中聞?wù)哿敝械摹罢哿敝笣h代樂府《折楊柳》。“柳”與“留”諧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達(dá)與親朋好友離別時的留戀(惜別)之情。23.韓愈,字退之,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蘇軾贊譽(yù)韓愈“文起八代之衰”。24.干支紀(jì)年法是中國歷法上自古以來就一直使用的紀(jì)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總稱。把干支順序相配正好60為一周期,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記錄,這就是俗稱的“干支表”。25.《左傳》是記載春秋歷史的史學(xué)名著,儒家經(jīng)典之一。相傳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實際成書時間當(dāng)在戰(zhàn)國中期。《左傳》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26.古時傳遞政府文書等用的道路叫驛路(驛道),沿途設(shè)有換馬或休息的驛站。27.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來成為一種文體;說是古代用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的一種文體。28.白丁指平民,即沒有功名的人。29.佛經(jīng)用泥金書寫,所以稱為金經(jīng)。30.古代常用“絲竹”代指音樂。“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31.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唐朝為“李唐”。32.幽州臺,即薊北樓,是戰(zhàn)國時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33.岱宗指泰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合稱“五岳”。34.齊魯是春秋時的兩個諸侯國,在今山東一帶。泰山以北為齊國,泰山以南為魯國。35.古人以山北水南為陰,山南水北為陽。36.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37.“飛來山上千尋塔”中的“尋”是古代長度單位。八尺(一說七尺)為一尋。38.古代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祭社(土地)神,祈求豐收。39.清道光十九年是己亥年,這一年詩人龔自珍辭官離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屬,往返途中共寫成七絕315首,總題為《己亥雜詩》。40.太古指最古的時代,指人類還沒有開化的時代。41.《夢溪筆談》是一部筆記作品,其中記載了豐富的科學(xué)知識,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的科技成就。42.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指南針、造紙術(shù)、火藥、印刷術(shù)。43.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科學(xué)家、政治家,代表作有《夢溪筆談》。44.馮瀛王,字可道,瀛洲景城人,歷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為瀛王,是我國古代大規(guī)模官刻儒家經(jīng)籍的首倡者。45.“慶歷中”采用的是年號紀(jì)年法,“慶歷”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46.古代平民不能穿錦繡,故稱“布衣”。47.畢昇,北宋工匠、發(fā)明家,首創(chuàng)活字印刷術(shù)。48.古代韻書中把同韻的字歸在一起成為一部,稱為韻部。49.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唐代文學(xué)家。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50.《后庭花》,曲名,《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亡國之君陳叔寶所作,后世多稱之為亡國之音。51.楊萬里,字廷秀,自名書室為“誠齋”,世稱“誠齋先生” 。他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三)八年級上冊1.科舉時代應(yīng)試不中稱落第。2.哥哥的妻子和弟弟的妻子合稱妯娌。3.北魏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所撰的《水經(jīng)注》,名為注釋《水經(jīng)》,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廣為補(bǔ)充發(fā)展,自成巨著。全書詳細(xì)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guān)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較高的文學(xué)價值。4.書,即信函,是一種應(yīng)用性文體。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牘”或“信札”,多記事陳情。尺牘文學(xué)功能多種多樣,形成別具特色的書牘文傳統(tǒng):可以抒情,如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可以寫景,如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可以寫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也可以進(jìn)謁顯貴,勉勵后學(xué)。5.《答謝中書書》和《與朱元思書》合稱“六朝書札雙璧”。6.古代稱青、黃、赤(紅)、白、黑為五色,以此五者為正色。7.古文中的“鱗”一般代指魚。8.“康樂”指的是山水詩派的鼻祖謝靈運。“康樂公”是其封號。9.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xué)家。其詞開豪放一派,他與辛棄疾并稱“蘇辛”。“一門父子三詞客”指的就是蘇軾與其父蘇洵和其弟蘇轍,三人也并稱“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10.“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中的“元豐六年”采用的是年號紀(jì)年法。11.“采薇”的典故出自《史記·伯夷列傳》,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齊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隱居不仕。12.黃鶴樓的名字緣于一個神話傳說:昔費祎登仙,每乘黃鶴于此憩駕,故名。13.漢代稱負(fù)責(zé)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的官員為典屬國。14.古詩中常用征蓬來比喻遠(yuǎn)行之人。15.據(jù)說古代邊關(guān)烽火多燃狼糞,因其煙輕直且不易為風(fēng)吹散。16.古詩文中的“河”一般專指黃河,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17.古代軍隊中負(fù)責(zé)偵察、巡邏的騎兵叫作候騎。18.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與李白、杜甫合稱“唐代三大詩人”,與元稹合稱“元白”,與劉禹錫合稱“劉白”。19.《古詩十九首》是一組五言古詩,作者不詳,一般認(rèn)為產(chǎn)生于東漢末年。這組古詩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fā)展史上有重要地位。20.騰蛇是傳說中一種能騰云駕霧的神蛇。21.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yīng)玚、劉楨并稱“建安七子”。22.曹植,字子建,三國魏詩人,建安文學(xué)的代表人物,與曹操、曹丕合稱“三曹”,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七步成詩的典故說的就是曹植。23.古詩文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兒女。24.晉代潘岳辭官家居,作《閑居賦》,后稱罷官閑居、失業(yè)無事為賦閑。25.“大去”是一種委婉語,指死亡。26.夏季的第一個月稱為孟夏。27.有窗戶的廊子或小屋叫軒;建筑在臺上的房屋叫榭。28.將金子溶解在水銀中,涂飾于器物表面,可以經(jīng)久不褪色。這種技藝叫作鎦金。29.廡殿頂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屋頂形式之一。由四個傾斜的屋面、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構(gòu)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翹起,屋面略微彎曲。30.鈸是一種打擊樂器,是兩個圓銅片,中間向外突起成半球形,合起來拍打發(fā)聲。31.城市居民聚居地叫坊;城市中劃定的貿(mào)易場所或商業(yè)區(qū)叫市。32.界畫是中國畫的一種。作畫時使用界筆、直尺,主要題材是宮室、樓臺、屋宇等。33.寫在絹上或畫在絹上的字畫叫作絹本。34.慢板、柔板、快板、緊板等都是音樂術(shù)語,表示音樂的節(jié)拍。35.漕運舊時指國家利用水道調(diào)運糧食。36.供人臨時歇腳的小客店叫腳店。37.手卷指裱成橫幅的書畫長卷,只供案頭觀賞,能卷舒,不能懸掛。38.工筆是國畫的畫法,用筆工整,注意細(xì)部的描繪。39.寫意是國畫的畫法,用筆不求工細(xì),注重神態(tài)的表現(xiàn)和抒發(fā)作者的情趣。40.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屬國寶級文物,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shè)色。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gòu)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jì)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dāng)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41.《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rèn)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并稱“四書”。42.古代的“城”指內(nèi)城,“郭”指外城,“池”指護(hù)城河。43.“兵革”泛指武器裝備。“兵”指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類。44.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成年。45.“方”是古代計量面積用語。后面加上表示長度的數(shù)字或數(shù)量詞,表示縱橫若干長度。46.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稱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稱陽。47.“始齔”指兒童七八歲。48.“孀妻”指寡婦;“遺男”指死了父親的男孩;“叟”指老年男子。49.神話中的山神,手里抓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夸娥氏是神話中的大力神。50.西漢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書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紀(jì)、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51.《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還被認(rèn)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xué)著作,被魯迅譽(y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52.弩是用機(jī)械發(fā)箭的弓。53.詔是皇帝發(fā)布的命令。54.符節(jié)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調(diào)動軍隊的憑證。55.古時拱手行禮稱揖。56.“介胄”即“甲胄”,指鎧甲和頭盔。57.古時車前的橫木稱軾。58.陶淵明,一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jié)先生,東晉詩人,也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59.烽火指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在古詩文中,常用“烽火”代指戰(zhàn)爭。60.簪是一種別住發(fā)髻的長條狀首飾。61.李賀,字長吉,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有“詩鬼”之稱。62.相傳戰(zhàn)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上面放著千金,用來招攬?zhí)煜沦t士。這座臺子叫作黃金臺。63.傳說晉代雷煥曾得玉匣,內(nèi)藏二劍,后入水化為龍。所以常用“玉龍”代指寶劍。64.戟是一種古代兵器。常用“折戟”一詞形容失敗慘重。65.曹操建臺于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因樓頂鑄有大銅雀而取名銅雀臺。66.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都是東吳美女,大的嫁孫策,小的嫁周瑜,被稱為大喬、小喬。67.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是婉約詞派的代表,與辛棄疾并稱“濟(jì)南二安”。68.“星漢燦爛”“星河欲轉(zhuǎn)千帆舞”中的“星漢”“星河”都是指銀河。69.蓬萊、方丈、瀛洲是神話中的三座海上仙山。70.金陵、秣陵、建業(yè)、石頭城、江寧府等都是南京的舊稱。71.簪和纓都是古代貴族的帽飾,所以常用“簪纓”代指達(dá)官顯貴。(四)八年級下冊1.歸省指回家探望父母。2.戲曲四行當(dāng)指:生、旦、凈、丑。“小生”“小丑”“老旦”分別扮演年輕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3.宮燈是八角或六角形的燈,每面糊絹或鑲玻璃,并繪有彩色圖畫,下面懸掛流蘇。原為宮廷使用,故名。4.斗方是書畫所用的一尺見方的紙。5.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我國習(xí)慣上以此為春季的開始。6.農(nóng)諺是有關(guān)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諺語,是在長期生產(chǎn)實踐里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7.銅壺滴漏,也稱漏壺、漏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計時裝置。8.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龜甲獸骨文,是現(xiàn)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9.金文起于商代,盛行于周代,是在甲骨文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文字。因鑄刻于鐘鼎之上,也稱鐘鼎文。10.漢字字體的大致演變過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11.黃發(fā)舊說是長壽的特征,用來指老人。12.垂髫,意為垂下來的頭發(fā),用來指小孩。13.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學(xu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他是河?xùn)|人,故世稱“柳河?xùn)|”;因他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14.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寫山水游記抒寫胸中憤郁,輯錄為“永州八記”。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15.魏學(xué)洢的《核舟記》選自清代張潮編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虞初新志》。16.人們習(xí)慣于用“大蘇”和“小蘇”來稱呼蘇軾和蘇轍。17.手卷指只能卷舒而不能懸掛的橫幅書畫長卷。18.彌勒是佛教菩薩之一,佛寺中常有他的塑像,袒胸露腹,笑容滿面。19.念珠又叫“佛珠”或“數(shù)珠”,佛教徒念佛號或經(jīng)咒時用以計數(shù)的工具。20.甫是男子的美稱,多附于字之后。21.《詩經(jīng)》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分為風(fēng)、雅、頌三部分。風(fēng)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雅是正統(tǒng)的宮廷樂歌,用于宴會的典禮;頌是祭祀樂歌,用于宮廷宗廟祭祀。22.《詩經(jīng)》“六義”指風(fēng)、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xiàn)手法。23.“青青子衿”的“衿”指衣領(lǐng),“青青子佩”的“佩”指佩玉的帶子。24.“城闕”指城門兩邊的樓臺。25.“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26.項羽滅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給秦王朝的三名降將,故稱“三秦”。27.五津指岷江上的五個渡口,即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28.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與王維并稱“王孟”。29.馱運貨物的馬隊稱作馬幫。30.一棟三開間二層房屋稱“一坊”。31.照壁(照墻、影壁)是在大門內(nèi)或外對著大門用于遮蔽、裝飾的墻壁。32.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道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33.《莊子》是莊子及其后學(xué)的著作,現(xiàn)存33篇,包括內(nèi)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善于運用寓言故事說理、想象雄奇瑰麗,是《莊子》的特色。出自《莊子》的成語有鵬程萬里、望洋興嘆、庖丁解牛、朝三暮四等。34.《禮記》又名《小戴禮記》,戰(zhàn)國至秦漢間儒家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jīng)學(xué)家戴圣編纂的。35.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時代的政治制度。36.“鰥”指老而無妻,“寡”指老而無夫,“孤”指幼而無父,“獨”指老而無子。37.伯樂本名孫陽,春秋時秦國人,擅長相馬。38.“石”是容量單位,十斗為一石。39.《石壕吏》和《賣炭翁》的作者都是唐代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代表詩人。40.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也稱古詩、古風(fēng),有“歌”“行”“吟”三種載體。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有四言體、五言體、六言體、七言體和雜言體。41.杜甫作品中的“三吏”指《新安吏》《石壕吏》《潼關(guān)吏》,“三別”指《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42.老嫗、老媼都是指老婦。43.市是城市中劃定的集中進(jìn)行交易的場所。唐代長安有東、西兩市,各有東、西、南、北四門。44.“敕”指皇帝的命令。45.寺院誦經(jīng),敲鐘開始,敲磬停歇。46.曹丕《雜詩》:“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車蓋。惜哉時不遇,適與飄風(fēng)會。吹我東南行,行行至吳會。”后世用為典故,以浮云比喻游子行蹤不定。(五)九年級上冊1.“秦皇漢武”指秦始皇嬴政和漢武帝劉徹。“唐宗宋祖”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2.“風(fēng)騷”本指《詩經(jīng)》里的《國風(fēng)》和《楚辭》中的《離騷》,后來泛指文章辭藻。3.冠冕是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4.《老子》也稱《道德經(jīng)》,道家的主要經(jīng)典,相傳為春秋時期老子所著。5.朱熹,南宋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儒學(xué)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6.“丈人”是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7.人們稱曾國藩為“曾文正”,“文正”是他的謚號。8.“麾”是古代指揮軍隊的旗子。“麾下”意為將旗之下,常用來指部下。9.范仲淹,字希文,謚號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有《范文正公集》傳世。10.“四大名樓”特指山西永濟(jì)鸛雀樓(因王之渙《登鸛雀樓》聞名)、湖北武漢黃鶴樓(因崔顥《黃鶴樓》聞名)、湖南岳陽岳陽樓(因范仲淹《岳陽樓記》聞名)、江西南昌滕王閣(因王勃《滕王閣序》聞名)。后三者也稱“江南三大名樓”。11.“謫守”“遷客”中的“謫”“遷”都是指貶謫(降職)。12.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稱屈原或《楚辭》作者為“騷人”。后泛指文人。13.“錦鱗游泳”中的“鱗”代指魚。“靜影沉璧”中的“璧”指圓形的玉。14.“傴僂”意為彎腰曲背,代指老人;“提攜”意為牽扶,代指兒童。15.古文中的“絲竹”代指音樂。“絲”指弦樂器,“竹”指管樂器。16.“射者中,弈者勝”中的“射”指投壺,是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投向壺中,中多者為勝,負(fù)者按照規(guī)定的杯數(shù)喝酒。“弈”指下棋。17.“觥籌交錯”中的“觥”指酒杯;“籌”指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shù)的籌碼。18.“更”是古代夜間的計時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舊時每晚八時左右,打鼓報告初更開始,稱為“定更”。19.白是古人罰酒時用的酒杯。20.“相公”是舊時對士人的尊稱。21.“樽”是一種盛酒的器具。22.“閑來垂釣碧溪上”的典故:相傳姜尚(姜太公)遇到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釣,后輔佐周武王滅商。23.“忽復(fù)乘舟夢日邊”的典故:相傳伊尹受商湯任用前,曾夢見乘船經(jīng)過太陽旁邊。24.“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的典故:《宋書·宗愨(què)傳》載,南朝時宗愨用“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來形容自己的抱負(fù)。25.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酬”一詞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酬和(酬答)詩,是對白居易所作《醉贈劉二十八使君》一詩的答謝。“樂天”是白居易的字,“使君”是對州郡長官的尊稱。26.“聞笛賦”的典故: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馬氏集團(tuán)殺害,向秀經(jīng)過嵇康故居時,聽見有人吹笛,不禁悲從中來,于是作了《思舊賦》。27.“爛柯人”的典故:南朝梁任昉(fǎng)《述異記》載,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斧子柄已經(jīng)朽爛。回到村里,才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過了上百年,與他同時代的人都已經(jīng)去世了。28.“嬋娟”本義指婦女姿態(tài)美好的樣子,后來常代指月亮。29.舍弟是對人謙稱自己的弟弟。30.“露從今夜白”寫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白露。31.“一封朝奏九重天”中的“九重天”指皇帝。32.“晨起動征鐸”中的“征鐸”指遠(yuǎn)行車馬所掛的鈴鐺。33.封建社會的大家族每年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動,由各房輪流主持,輪到的稱為“值年”。34.“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按舊時迷信的說法,人的生辰八字要五行俱全才吉利;若五行缺土,則不吉利,補(bǔ)救的辦法是,用土或土作偏旁的字取名。35.打拱是一種禮節(jié)。兩手抱拳,上下略微擺動。36.棧橋是碼頭上延伸到海面上的長橋,供旅客上下船或裝卸貨物用。37.清高宗(乾隆)詔定從《史記》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紀(jì)傳體史書為正史,即“二十四史”。38.“程朱理學(xué)”中的“程”指的是程顥和程頤兩兄弟,“朱”指的是朱熹。39.“三皇、五帝”是傳說中遠(yuǎn)古時代的帝王,說法不一。有的說,三皇指伏羲、神農(nóng)、女媧。據(jù)《史記》,五帝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40.“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中的“書”指的是《尚書》。41.八大山人是清初畫家朱耷(dā)的別號。42.《易經(jīng)》又稱《周易》,儒家經(jīng)典之一,其卦辭相傳是周文王在獄中所作。43.綱是宋代成批運輸貨物的組織。生辰綱是編隊運送的成套壽禮。44.宋朝的軍制,保衛(wèi)京城的軍隊稱“禁軍”,各州警備的軍隊稱“廂軍”。后來,禁軍也有發(fā)往各州各路的,廂軍也有調(diào)京保衛(wèi)的,于是各州各路的防軍就混稱“廂禁軍”。45.古代驛路旁記里程的標(biāo)志,單數(shù)里程稱“單牌”,雙數(shù)里程稱“雙牌”。46.古代報時常用“辰牌”“申牌”等字樣來指時間,稱為“時牌”。47.古代勞動人民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點至三點為丑時,依次遞推。所以,辰時相當(dāng)于上午七時至九時,申時相當(dāng)于下午三時至五時。48.灑家是宋元時期關(guān)西一帶男子的自稱,相當(dāng)于“咱”。49.舊時用繩穿錢,一千個錢稱為一貫。50.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jīng)過縣考初試、府考復(fù)試,再參加由學(xué)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列名府縣學(xué)籍,叫進(jìn)學(xué),也就成了秀才。又規(guī)定每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省一級考試),秀才或監(jiān)生應(yīng)考,考中的就是舉人。51.“渾家”是舊時對妻子的稱呼。52.舊時讀書人為了準(zhǔn)備考試,在一起寫文章、切磋學(xué)問的集會叫作文會。53.舊時迷信的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能高中做大官的人,都是文曲星下凡。54.高鄰是對鄰居的尊稱。55.舊時為了對某人表示尊敬,不直呼其名,叫作“避諱”。諱某,意思是某字本應(yīng)避去。56.鄉(xiāng)試中舉,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57.殿試錄取進(jìn)士分為三等,叫“三甲”,榜用黃紙寫,所以稱“黃甲”。58.用大紅紙折疊成折子的帖子,共有十面,橫闊十倍于單帖,稱為“全帖”。拜客時用此表示鄭重和恭敬。59.古時住宅旁常栽桑樹、梓樹,后人就用“桑梓”代指家鄉(xiāng)。60.后進(jìn)的人在前輩面前謙稱自己為晚生。61.科舉時代鄉(xiāng)試和會試分房閱卷,由各房考官加批后推薦答卷給主考官,考中的人稱推薦答卷的房考官為“房師”。62.“冠玉”原指裝飾帽子的美玉。后來常用“面如冠玉”形容男子貌美。63.綸巾是古代用青色絲帶做的頭巾。64.戎是古時對我國西部民族的稱呼。65.古人席地而坐,離席站立,表示敬意,稱為避席。66.戧金為漆器工藝之一,在深色漆地上,鏤劃出纖細(xì)的花紋溝槽,槽內(nèi)涂膠,上粘金箔,呈現(xiàn)金色花紋。67.蠟燭燃燒時流下的燭油稱為蠟淚。68.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信的神鳥。后為信使的代稱。69.秦觀,字少游,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他善詩賦策論,與黃庭堅、晁補(bǔ)之、張耒合稱“蘇門四學(xué)士”。尤工詞,為北宋婉約派詞人重要代表。70.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jì)南二安”。(六)九年級下冊1.泉臺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陰間。2.旌旗是旗幟的總稱,常用來借指軍士。3.閻羅王,也稱“閻王”,民間傳說中掌管陰間的神。4.烽煙是古代邊境有敵人入侵時,在烽火臺上點起的報警用的煙火,后泛指戰(zhàn)火或戰(zhàn)爭。5.舊時商業(yè)往來,年底必須結(jié)清欠賬,欠債的人過年之難如同過關(guān),所以叫“年關(guān)”。6.錙和銖是古代重量單位,六銖等于一錙,四錙等于一兩。7.鈞是古代的重量單位,三十斤是一鈞。8.迷信說法中,人死的時候,前來勾魂索命的白衣鬼叫白無常。9.舊俗在嬰兒出生后第三天要舉行沐浴儀式,會集親朋好友為嬰兒祝福,稱為“洗三”。10.石印是平版印刷的一種。利用多孔石質(zhì)平版,經(jīng)處理后,做印版進(jìn)行印刷。11.驢打滾兒是高利貸的一種,如果到期不還,計算復(fù)利,越滾越多。12.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封孔子為文宣王,所以稱孔廟為文宣王廟,明代以后稱“文廟”。13.魏碑是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與西魏石刻書跡的統(tǒng)稱,字體結(jié)構(gòu)嚴(yán)密,筆力強(qiáng)勁。14.豆是古代盛食物的一種容器,形似高腳盤。15.羹是用肉(或肉菜相雜)調(diào)和五味做的粥狀食物。16.鐘是古代的一種量器。常用“萬鐘”形容優(yōu)厚的俸祿。17.《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是西漢劉向根據(jù)戰(zhàn)國時期史料整理編輯的,共33篇。18.古代沒有官職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平民為布衣。19.縞、素都是白色的絹。所以常用“縞素”指白色喪服。20.古人以兩膝著地,臀部落在腳跟上為“坐”;直身而臀部不著腳跟為“跪”;跪而把腰挺直為“長跪”,也稱“跽”。21.“序”是一種文體,有書序和贈序之分。贈序,即臨別贈言。22.古時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束發(fā)戴帽)儀式,表示已經(jīng)成人。后人常用“冠(加冠)”表示年已二十。23.耄指人八九十歲的年紀(jì),耋指人七八十歲的年紀(jì)。24.太學(xué)是我國古代設(shè)在京城的最高學(xué)府。元、明、清時期不設(shè)太學(xué),設(shè)國子學(xué)(國子監(jiān))。25.“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中,“縣官”指朝廷;“廩稍”指公家按時供給的糧食;“裘葛”指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泛指四時衣服。26.“司業(yè)”“博士”指的是古代學(xué)官名。27.贄是初次進(jìn)見尊者時所持的禮物。28.詞興起于唐朝,盛于宋朝,句式長短不一,也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與音樂分離,成為詩的別體,所以被人稱為“詩余”。29.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shù)、句數(shù)、韻律,每句的字?jǐn)?shù)、句式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規(guī)格。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漁家傲”便是其詞牌。30.按長短,詞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nèi))、中調(diào)(59~90字)、長調(diào)(90字以上)。按段落,詞可分為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四疊。按風(fēng)格,詞可分為豪放派與婉約派。31.秋季北雁南飛,傳說至湖南衡陽城南的回雁峰而止。32.一人一馬合稱為騎。33.“親射虎,看孫郎”的典故:據(jù)《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孫權(quán)曾經(jīng)“親乘馬射虎”。這里是作者蘇軾自喻。34.“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的典故:《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載,漢文帝時,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卻因為上報戰(zhàn)功時多報了六顆首級而獲罪削職。馮唐為之向文帝辯白此事,文帝即派馮唐持節(jié)去赦免魏尚,復(fù)為云中郡守。這里作者以魏尚自許。35.傳說天狼星“主侵掠”。36.“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指牛,這里泛指酒食。《世說新語·汰侈》載: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王濟(jì)與之比射,以此牛為賭物,愷輸,殺牛作炙。37.“五十弦翻塞外聲”中的“五十弦”原指瑟,這里泛指樂器。38.的盧是額部有白色斑點的馬。《三國志·蜀書·先主傳》注引《世語》:劉備在荊州遇險,他所騎的的盧馬“一踴三丈”,助他脫險。39.“四面歌殘終破楚”的典故:公元前202年楚漢交兵時,楚軍被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項羽夜聞四面漢軍都唱楚歌,以為楚地盡失,喪失信心,引兵突圍至烏江,自刎而死。成語“四面楚歌”即源于此。40.蛾眉指女子細(xì)長而略彎的眉毛,常用來借指女子。41.傳說月中有桂樹,月宮中的仙女叫姮娥,即嫦娥。42.納蘭性德,原名納蘭成德,字容若,清代滿族詞人,婉約派詞人。43.山水畫是國畫的一種,以描繪山川景物為主。44.“全馬在胸”“胸有成竹”都是與繪畫有關(guān)的成語。45.“語不驚人死不休”語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意思是作詩或?qū)懳恼虏凰褜さ襟@人的妙語不肯罷休。形容寫作時在語言上下苦功夫。46.銖是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常用“銖兩”比喻微小之處。47.東皇太一指天神;云中君指云神;山鬼指山神;東君指太陽神;河伯指河神;湘君指湘水之神;大司命,星名,神名,主宰人的生死;少司命,星名,神名,主宰人的禍福。48.傳說堯的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當(dāng)了妃子,在舜死后投湘江自盡,成為湘水之神,稱湘夫人。49.拜手是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跪下后,兩手拱合,俯頭至手與心平,而不至地。50.稽首是古代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51.湘妃竹,即斑竹,又稱“淚竹”“湘竹”。傳說帝舜南巡,死于蒼梧,妃子娥皇、女英哭泣,眼淚灑在竹子上,竹莖上便有了斑點。52.古代賓主相見,座位以西為尊。主東賓西,掌柜受東家聘請,也可尊為西賓。53.場面指戲曲演出時伴奏的人員與樂器。舊時名演員多自備場面。54.落子是民間曲藝蓮花落的俗稱,也泛指北方地區(qū)的各種曲藝雜耍。55.花鼓是一種民間舞蹈,一般由男女二人對舞,一人敲小鑼,一人打小鼓,邊敲打,邊歌舞。56.五子行是舊時對廚子、戲子、堂子、門子、老媽子的蔑稱。從事這些行當(dāng)?shù)娜酥饕欠趟耍鐣匚坏拖隆R徽f指戲園子、剃頭房子、澡堂子、窯子(妓院)、飯館子。57.喜幛子是題上賀詞的整幅綢布,用以賀喜,多為紅色。58.古時把寄居他國的諸侯、貴族稱為寓公,后泛指失勢寄居他鄉(xiāng)的官僚、紳士等。清朝滅亡后,溥儀曾寄居于天津日租界的張園和靜園。59.氣死風(fēng)是一種燈籠,因其燈罩密實,火不易被風(fēng)吹滅,故名。60.典雅精致的昆曲、雍容華美的京劇、輕柔靈秀的越劇、活潑風(fēng)趣的川劇、淳樸明快的黃梅戲……構(gòu)成了我國異彩紛呈的戲曲百花園。61.《左傳》,即《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中國古代的史學(xué)和文學(xué)名著,是一部編年體史書。舊傳為春秋時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認(rèn)為是戰(zhàn)國時人所編。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62.我國古代有很多以弱勝強(qiáng)的戰(zhàn)例,曹劌所論的長勺之戰(zhàn)就是其中之一。63.犧牲指祭祀用的純色全體牲畜。玉帛指祭祀用的玉和絲織品。64.古代作戰(zhàn),擊鼓命令進(jìn)軍。65.規(guī)勸國君、尊長等改正錯誤稱為諫;用含蓄的話委婉地規(guī)勸稱為諷(諷諫)。66.左右指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67.“燕雀”泛指小鳥,比喻庸人;“鴻鵠”指天鵝,比喻志向遠(yuǎn)大的人。68.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貧者居住閭左,富者居住閭右。69.用占卜來預(yù)測吉兇,是古人的一種迷信做法。70.足下是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辭。71.“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封建君主祭社稷,祈求豐年,后來就把“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72.表,是古代向帝王陳情言事的一種文體,言辭往往恭敬、懇切。《出師表》是諸葛亮呈給后主劉禪的表。73.古代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作甍、崩、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稱見背、孤露、棄養(yǎng)等;佛道徒之死稱圓寂、塵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謝世、壽終、就木、捐生等。74.侍中、侍郎、尚書、長史、參軍都是古代官職名。75.角弓指一種以獸角作裝飾的弓。76.都護(hù)是唐朝鎮(zhèn)守邊疆的長官。77.瀚海指沙漠。78.胡琴泛指西域的琴。79.兜鍪是古代作戰(zhàn)時兵士所戴的頭盔。80.干和戈是兩種兵器,“干戈”用來代指戰(zhàn)爭。81.古代在竹簡上寫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蟲蛀。因竹片水分蒸發(fā)如汗,所以稱之為“汗青”,常用來代指史冊。82.《南安軍》中的“軍”是宋代的行政區(qū)劃名,與府、州、監(jiān)同屬于路。83.《左傳·成公九年》載,楚國人鍾儀被俘,仍戴著“南冠”(楚國的冠)。后世遂以“南冠”為俘虜?shù)拇Q。84.古代出征前必祭禱戰(zhàn)旗,以求旗開得勝,故稱“靈旗”。85.相傳公元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放火焚毀秦朝宮殿群阿房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yù)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