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摩擦力》 教學設計本節教材包括三部分內容:1、摩擦力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3、增大,減小摩擦.其中重點是讓學生通過猜想和探究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壓力、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之間的關系,這也是本課的難點所在.在北方的冬天,由于環境因素,經常會出現雪后路滑的情況,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學會如何增大摩擦的方法,既適應了生活環境,又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初中生的思維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過渡期。他們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直觀現象比較感興趣,喜歡動手,但欠缺對問題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維。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從直觀現象入手,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降低學生學習難度。學生在這之前剛學習了"重力",知道可以用彈簧測力計來測量力的大小,也知道可以從力的三要素的角度研究某個力.而摩擦力跟重力一樣是一種常見的力,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學生除對摩擦力的概念比較生疏外,已基本具備自主探究的能力.摩擦力的概念比較抽象,但對于摩擦現象,學生有豐富的感性認識,本節課可以從學生對摩擦已有的生活體驗入手,通過對學習,生活環境中的事例的分析引入摩擦力的概念.先通過事例和實驗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表自己的見解,把學生帶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由學生討論后互相補充,合作完成.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注意學習方法的引領,培養學生的能力.對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可采用邊思考邊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把生活與物理緊密結合起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以探究性學習為基礎,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時空的開放性,參與的過程性,建立起一種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策略,從而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教學的主導權交給老師,使教與學達到水乳交融的理想境界.基于以上分析,這堂課的主導思想以學生分組合作→自主設計實驗→觀察解釋的流程進行教學,從真正意義上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相互協作,在實驗過程中體會科學態度和探索精神,在體會的過程中完成本節的三維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對物體運動的作用知道決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認識摩擦力的利與弊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2、過程與方法觀察有關摩擦現象經歷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經歷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的過程,學習控制變量的方法學習設計表格、分析實驗現象、歸納實驗結論的一般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摩擦的分析,激發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養成用所學知識聯系生活、生產、環境問題的習慣重 點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難 點摩擦力的方向及產生1.教學方法:以引導為主,老師適時地穿插在各個活動的關鍵環節進行指導;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引導學生擴展; 2.學習方法:小組合作,自主實驗,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圍繞本節主題進行活動,觀察現象,對現象嘗試合理解釋,并進行小組交流; 3.教學手段:自主實驗為主,輔助以多媒體設備進行引導。 4.評價方法: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各小組之間進行評價與推薦。實驗器材 木板、重木塊、毛巾、棉布、鉤碼、彈簧測力計等(一)引入新課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實驗,提問學生復習摩擦力概念。學生活動:將手放在桌面上,由靜止開始向前移動,體會手受到的阻力。建立摩擦力概念。★點評:通過實驗建立靜摩擦力概念。(二)進行新課一、對“靜摩擦力”的學習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提出問題:為什么彈簧測力計有讀數?得出靜摩擦力概念提出問題:什么情況下產生靜摩擦力?讓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重復剛才實驗,注意觀察彈簧測力計讀數,發現問題,得出最大靜摩擦力概念和靜摩擦力范圍。(0<F≤Fmax)學生活動:將木塊置于水平桌面上,用細線連接木塊和彈簧測力計,用力水平拉彈簧測力計,不要使木塊移動,并讀數。回答問題:桌面對木塊有阻力作用.思考討論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接觸,彈性形變,相對運動趨勢.重復實驗,慢慢拉動木塊,注意觀察彈簧測力計讀數(木塊剛開始移動時讀數最大)點評:通過實驗得到靜摩擦力的概念,分析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再得到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教師活動:給學生出示課堂練習如圖1所示,各接觸面光滑,墻壁對小球有無靜摩擦力(2)如圖2所示,人用力推木箱,但沒有推動。地面對木箱有無摩擦力圖1 圖2學生活動:完成練習:注意學習假設法和二力平衡法在分析靜摩擦力時的運用點評:由實驗分析靜摩擦力有無,教給學生分析判定靜摩擦力的方法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和分析皮帶傳送問題,總結出靜摩擦力的方向.學生活動:將毛刷放置于水平桌面上,用手按住向前推(不要移動),觀察毛的變化(彎曲)回答老師問題(摩擦力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觀察皮帶傳送問題,判定物體所受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向)觀察皮帶傳送問題,判定物體所受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向反)總結: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點評:通過實驗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二、對“滑動摩擦力”的學習教師活動:讓學生重復實驗,提問學生:木塊移動時彈簧測力計有無讀數,得到滑動摩擦力概念提問學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讓學生討論回答提問學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讓學生討論回答)用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控制實驗條件:接觸面不變)一塊 二塊 三塊木塊與桌面間壓力彈簧秤讀數得到: F∝FN F=μFN讓學生再次實驗:討論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的關系。(控制實驗條件:壓力不變)講解:動摩擦因數μ,大小與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學生活動:重復彈簧拉木塊的實驗,在木塊勻速運動的條件下,觀察彈簧測力計的讀數。討論滑動動摩擦力與什么有關(壓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l)用彈簧測力計分別拉一個,兩個,三個木塊(疊放),將每次的讀數填在設計的表格中,分析比較: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成正比)(2)分別在桌面,玻璃板和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木塊。觀察記錄彈簧測力計讀數。(接觸面粗糙的摩擦力大)(3)在光滑桌面上和粗糙木板上分別拉動同一木塊,并讀數★點評:通過實驗得到滑動摩擦力概念,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得到滑動摩擦力公式教師活動:讓學生完成實驗,總結滑動摩擦力方向學生活動:將毛刷放在桌面上,用力水平拉動,觀察毛變彎的方向。總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并將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方向合起來總結★點評:通過實驗,分析滑動摩擦力的方向。培養學生歸納能力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課本例題學生活動:完成訓練★點評: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活動:提問學生:在我們身邊有哪些地方在增大摩擦力?那些地方在減小摩擦 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力學生活動:思考回答實驗:用彈簧測力計在桌面上拉木塊,記下彈簧秤讀數;在木塊下放兩支鉛筆,再用彈簧秤來拉,記下彈簧秤讀數.比較兩種情況下彈簧秤讀數的大小★點評:通過實際事例說明摩擦力的利害以及增大和減小摩擦力的方法.【實例探究】----課外作業☆關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l、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那些是有益的,那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和減小它們?試分析你騎自行車在加速行駛和減速滑行時,前輪和后輪受到路面所給的摩擦力的方向.給的摩擦力的方向解關于靜摩擦力的求解2、用50N的作用力F將重10N的物體壓在豎直墻壁上,問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 ☆關于摩擦力的理解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摩擦力存在于靜止的物體之間B.因為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所以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C.滾動摩擦力總是小于滑動摩擦力D.摩擦力既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動力★點評:課外作業的真正目是為了三步走的第三步三、課堂練習1.重為100 N的物體靜止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物體所受摩擦力的大小為 _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30 N的力沿水平向右拉著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_____ N,方向 ______ .2.在壓力和接觸面相同的情況下,_____摩擦比 _____摩擦小得多,用_________________來代替_________________可以大大減小摩擦.在移動笨重物體時,人們常在重物下墊上滾木,這是因為_________.3.一物體重100 N,當在水平地面上滑動時摩擦力是30 N,將物體提起時對它的拉力為F1,在地面上勻速運動時拉力為F2 ,則F1、F2的大小分別是A.100 N、100 N B.30 N、30 NC.100 N、30 N D.30 N、100 N4.甲、乙兩位同學分別用20 N的力拉一個彈簧測力計的兩端,關于測力計示數說法正確的是A.20 N B.40 NC.0 N D.無法確定5.下列幾個過程中,存在滑動摩擦的是A.擦黑板時,板擦與黑板間的摩擦B.傳動皮帶打滑時,皮帶與皮帶輪間的摩擦C.用卷筆刀削鉛筆時,鉛筆與轉孔間的摩擦D.騎車時車輪與地面之間的摩擦四、布置作業動手動腦學物理 P26 1、21、摩擦力分類: 靜摩擦力 滑動摩擦力 滾動摩擦力2、決定摩擦力大小因素增大摩擦力方法減小摩擦力方法五、教學反思:課堂上會出現很多上課前預想不到的情況,如在探究滑動摩擦力與接觸面面積是否有關的實驗過程中,就有很多組學生由于沒有控制好條件而選用正方體和長方體兩個不同的木塊進行實驗,從而得到滑動摩擦力與面積有關的結論.作為教師,這時候不要以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去折射學生,更不要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想法,不應該讓學生無條件地被動接受,而應該及時指導,進一步強化"控制變量法"在研究物理問題中意義和要領.思維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靈魂,是物理教學的根本;親自實踐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以及從周圍的生活環境中發現問題才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離開了思維方法和周圍環境,物理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素質的培養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教材分析學情分析設計思想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策略教學準備教學流程板書設計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