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3課 中西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各位評委老師好!今天我說課內容是山美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二單元第3課《中西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下面我著重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第一部分:說教材1、教學思路:從具體的美術作品入手,借助課本的文字內容,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作品的內涵,然后舉一反三,用類似的思路來理解其他作品,最后進行總結提煉。在教學過程中盡量把直觀感受和思考結合起來,能較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術作品。2、教材分析:根據(jù)《美術課程標準》所確立的階段目標,確定屬于美術鑒賞類型學習領域。這一課主要是通過中西人物畫的對比,引導學生認識中西方人物畫的造型特點,中西人物畫在造型手法的異與同,以及追求“神似”與“形似”方面所體現(xiàn)的不同特點,引導啟發(fā)學生加強對中國經(jīng)典藝術的了解3、教學目標:根據(jù)上述教材與內容分析,結合高中美術教材編排意圖以及本班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心理特征,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認知目標:讓學生知道中西美術經(jīng)典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手法,在追求“神似”與“形似”方面所體現(xiàn)的不同特點。 能力目標:用比較的方法辯證的眼光來認識和分析中西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理解中西人物造型手法的不同,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經(jīng)典藝術的了解與熱愛。 教學重點;對中國人物畫崇尚以“以形寫神”特點的理解;對西方人物畫造型追求“寫實美與理想美結合”特點的理解。 4、教學重點與難點:結合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本科的重點是對中國人物畫造型崇尚“以形寫神”特點的理解;對西方人物畫造型追求“寫實美與理想美結合”特點的理解。教學難點是如何認識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造型的“傳神”,西方人物畫造型的“理想美”之間的異與同。第二部分:說教法與學法在教學中,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xiàn)課程設計注重人文關懷,側重學生的體驗過程,針對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我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在課堂上,以講授法為主線,結合演示法、討論法、提問法等來教學手段,這樣既重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興趣更占優(yōu)勢。這樣,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和自身的“學”能夠營造一種寬松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第三部分:說教學程序第一環(huán)節(jié):第二環(huán)節(jié):講授新課 基于本課教學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及學生的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以下五個環(huán)節(jié)來展開教學。為了使學生都能在視、聽、說、做、思等行為環(huán)節(jié)中經(jīng)歷美術的過程、體驗審美的快樂,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設計的教學流程如下:(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播放:中國電視劇《大唐歌飛》中片段西方電影《角斗士》片段提問:請問以上視頻片段中的中西人物造型都有哪些特點,說說你的感受?學生討論并回答自己對人物造型的觀后感。教師由此導入課題。 《中西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 【設計意圖】:一節(jié)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也仿佛是一首優(yōu)美樂章的序曲。開始的情景創(chuàng)設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欲望,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正如贊可夫說的:教學一旦觸及到學生的情緒和意識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會變得高度有效。(二)知識探究,形成認識◆播放幻燈片:梁凱《李白行吟圖》和曾鯨《王時敏像》,讓學生分析這兩幅人物畫在技法上有什么不同?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總結:【教師總結】一幅是工筆人物畫,工筆注重形似,畫的時候講求精致逼真,把畫的東西的形態(tài)很精細的體現(xiàn)出來,有細膩感。顏色也都符合真實色彩,顏色艷麗。一幅是寫意人物畫,注重神似,畫的時候講求隨心所意,把所畫的東西的意境體現(xiàn)出來,有豪放感。用筆大膽粗放,顏色主要以墨為主。【設計意圖】通過兩幅不同風格的人物畫對比和分析,使學生了解什么是工筆畫,什么是寫意畫,使學生對中果人物畫地繪畫技法有了一定的認識,【出示圖片】《五羊仙跡圖》、《文苑圖》學生分組討論,體會中國人物畫“求神似”的特點。教師進行總結:《五羊仙跡圖》作者蘇長春,清代畫家。五羊仙是廣州城的神話傳說。古時候有五位仙人騎五羊,手執(zhí)谷穗,在這兒播下五谷,廣州從此興旺起來。此圖全焦墨完成,落筆草草,風致宛然。 ( http: / / baike. / view / 65672.htm" \t "_blank )人物頭像似不經(jīng)意,欲刻劃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是蘇長春代表 ( http: / / baike. / view / 83299.htm" \t "_blank )作品之一。 ( http: / / baike. / view / 94574.htm" \t "_blank )《文苑圖》作者周文矩,五代畫家。此圖繪四位文士圍繞松樹思索詩句,有倚壘石持筆覓句者,有靠松干構思者,有兩人并坐展卷推敲改詩者,情態(tài)各異,形神俱備。本圖人物衣紋所運“戰(zhàn)筆描”細勁有力,樹石勾染細致,富層次和立面感,人物情態(tài)尤富神采,個性各異。【出示問題】通過對以上美術作品鑒賞,說說中國人物畫中神似與形似的關系?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說出對“神似與形似”的關系的觀點。【教師總結】(難點突破):在藝術表現(xiàn)中,形似與神似是一對互生、辯證的關系。①神似離不開形似,以形似為載體來表現(xiàn)神似。②形似也只有在具有了神韻,達到了神似的效果才變得有意義。否則就不能稱之為藝術。③中國古典繪畫講究傳神,推崇“象外之意”,“象”就是指形象,形體,借助形體表現(xiàn)神韻,意在求“神”,不能囿于“形”而失“神”。從這一角度看,中國傳統(tǒng)繪畫明顯是將寫“形”放在次位,突出寫“神”的根本性目的。所以,我們說中國傳統(tǒng)人物畫與西方傳統(tǒng)人物畫比較,具有偏于表現(xiàn)性的特點。【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人物畫,加深學生對人物畫的認識,為后面的教學做好鋪墊。(三)知識探究,提高認識(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圖片欣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四體妍媸本無關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顧愷之“畫家首先應當拜鏡子為老師”——達·芬奇看下面兩位人物畫家的作品和名言,你從中體會到畫家各自表達了怎樣的藝術觀點?【學生分組討論,學生回答】:顧愷之畫人物最重視描繪眼睛的神采,重神似。達·芬奇以鏡子為老師,就是要藝術模仿自然,對人物造型注重寫實再現(xiàn)。【教師總結】:同學們回答的很好,這兩位中西方的繪畫大師在中西方人物畫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代表了中西人物造型的基本特點。教師講述顧愷之畫人物經(jīng)常不畫眼睛的故事,引出中國傳統(tǒng)人物造型的特點:“畫人物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并給學生簡單介紹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和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洛神賦圖》這幅畫根據(jù)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致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時空中自然地交替、重疊、交換,而在山川景物描繪上,無不展現(xiàn)一種空間美。。《洛神賦》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曹植與洛水女神之間的愛情故事。此畫用色凝重古樸,具有工筆重彩畫的特色。全畫用筆細勁古樸,恰如“春蠶吐絲”。《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杰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chǎn)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yōu)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fā)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思考】與中國傳統(tǒng)人物造型注重“神似”的特點相比較,西方古典人物造型又有那些特點,與中國人物造型有哪些差異 【學生】:由問題陷入思考,激發(fā)出探索的好奇心,表現(xiàn)出發(fā)現(xiàn)西方人物造型的特點的學習興趣。【教師】:由此導入西方古典人物造型特點的學習。【設計意圖】:通過欣賞對比中西方美術作品,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感官,觀察比較——歸納推理的認知過程。通過討論回答問題,培養(yǎng)學生善于動腦、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及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四)總結反思,深化認識展示圖片《倒牛奶的女仆》作者維米爾,荷蘭畫家。【教師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寫實,賦予平凡的市民生活以抒情詩般的意境。人物輪廓清晰,對光的出色描繪使簡單的景致顯得神圣空靈。師生共同總結:在注重人物極其場景客觀再現(xiàn)(寫實美)的同時,包含著畫家一定的主觀表現(xiàn)(理想美)的追求。提問:西方傳統(tǒng)人物畫的造型特點?西方人物造型特點在歷史題材中的表現(xiàn),使觀眾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與中國人物畫相比較,西方古典人物造型更加寫實,其特點是寫實美與理想美相結合。在西方古典美學中,追求“寫實美”與“理想美”的結合一直貫穿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美學家的思想之中。集眾美于一身,創(chuàng)造一個寫實美與理想美完美結合的人體,是西方古典美術的創(chuàng)作理想。比較中國繪畫的重神似,西方偏于形似為主的人物造型觀,更加注重對人物形象的觀察、寫生。【設計意圖】美術作品對比,鍛煉學生分析、判斷能力(五)課堂小結 擴展延伸出示雕塑《武士》、《擊鼓說唱俑》和油畫《拿破侖一世加冕大典》讓學生根據(jù)前面所學知識,分析這三副作品教師總結:西方繪畫描繪形象的體積、光影、長于詳盡、寫實的再現(xiàn)人物形象。中國繪畫使用線條,長于簡練、傳神的表現(xiàn)人物形象。【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讓學生在分析作品時,親身體驗思維的樂趣,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思維,提高他們分析、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意圖】:在學生討論基本完成時,我讓學生采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從而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以上說課僅僅是我對本課的一種教學預設,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將根據(jù)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新情況,適當修改教學設計方案,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fā)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及時設控學習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動態(tài)生成。謝謝!教后記:通過運用上節(jié)課所學的比較的方法,學生能夠對本課的中西人物作品進行更加深入的鑒賞,提高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同時豐富了大量的美術史知識。特別是對中國人物畫的深入了解,激發(fā)了學生對我國優(yōu)秀文化和高超藝術的熱愛,增強了愛國熱情,提高了審美鑒賞能力。板書設計中西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1、中國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2、“形似”與“神似”的辯證關系3、西方美術的人物造型特點:寫實美與理想美的結合4、西方人物造型特點在歷史題材上的表現(xiàn) 使觀眾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5、中西人物畫造型手法比較板書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通過板書可以突出教學的重難點,為學生掌握和記憶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我設計板書注意兩點:1、條理清楚,層次分明;2、突出重點,與課堂教學相呼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