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天氣與氣候1.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模擬播報天氣。2.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和世界1月、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氣溫分布特點。3.閱讀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描述和簡要歸納世界降水分布特點。4.閱讀某地區氣溫、降水數據資料,并據此繪制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說出氣溫與降水量隨時間變化的特點。5.閱讀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圖,描述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特征;結合實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因素對氣候的影響。6.結合實例,說明天氣和氣候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天氣與氣候》是七年級地理的基礎章節,是學習區域地理知識的基礎之一。教材立足于學生的經驗和年齡特點,盡可能使教學內容生活化、生動化。教材通過大量與天氣、氣候有關的圖片、課堂活動讓學生學習對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體現了新課改下的新教育理念。從教學內容上看,本章包括多變的天氣、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四個部分。第一節多變的天氣讓學生明確天氣的概念及特點,從時間上、變化上來討論并能區分天氣和氣候這兩個概念的差別;要求學生能夠看懂天氣預報,熟悉天氣符號;讓學生學會判斷空氣質量狀況與空氣污染指數之間的關系。這一節課是對天氣常用名詞的解釋,為后三節課做鋪墊。第二節氣溫的變化與分布是本章的重點,學習此部分的內容,要注意以圖析文,通過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說明世界氣溫分布特點和影響因素。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要注重對等溫線的學習,將其與等高線等進行對比練習。第三節降水的變化與分布是本章的第二個重點,其中降水量柱狀圖的識別是本節的重點,也是今后學習的基礎。通過講解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圖,讓學生歸納總結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以及影響降水量的因素。第四節世界的氣候是對第一節第二節課的具體應用,重點介紹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及分布地區、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以及氣候與人類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本節內容是全章的入口,是學習天氣與氣候的基礎,對日后認識氣溫、降水等天氣與氣候的基本要素具有重要意義。教材以生活中的天氣現象為切入點,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天氣與氣候的復雜多樣性,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培養學生觀察地理現象、探究地理本質的能力。因此,本課對以后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本節課分成了天氣及其影響、明天的天氣怎么樣、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三個部分?!疤鞖饧捌溆绊憽辈糠窒葏^分天氣與氣候,開展活動鞏固學生對天氣和氣候的理解,隨后展開天氣及其影響的學習;“明天的天氣怎么樣”部分教會學生閱讀天氣預報、辨別天氣預報的專用符號,模擬小小主持人,學會播報天氣預報;“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部分讓學生掌握空氣質量指數的意義,了解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并了解改善空氣質量的措施。天氣是七年級學生認識比較深刻的一種自然現象,但是這種認識是停留在感性認識上的,通過學習要讓學生進一步總結和歸納出天氣特點、天氣和我們之間的關系、掌握未來天氣的理性認識??紤]到七年級學生們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多談感興趣的現象,有意識地讓學生們從自己所談的現象中總結規律。同時抓住七年級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的特點,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興趣,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中,掌握學習方法,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發展。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了解天氣和氣候的含義及差別,能夠在生活中正確使用天氣與氣候術語 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收看天氣預報節目,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模擬播報天氣 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通過聯系本地的天氣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開展氣象觀測、天氣預報等課外活動的興趣,增強科教興國的意識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能夠結合實例,說明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了解空氣質量指數,認識空氣質量對人類的影響,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與聯系;衛星云圖及天氣符號的識別與判定;空氣污染指數和空氣的質量。教學難點:天氣和氣候的區別與聯系;空氣污染指數和空氣的質量。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教材P46圖3.1“天氣與生活”,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來描述天氣狀況。教師過渡:從同學們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們經常用陰晴、風雨、冷熱等來描述天氣。關于天氣,你知道多少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關于天氣的有關知識。二、探究新知(一)理解天氣和氣候的概念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46-47的內容,然后分組討論與天氣、氣候概念相關的問題,學會判別天氣和氣候。學生探究,并預設小組討論成果。教師總結:天氣 氣候不同點 時間 短 長(多年)變化性 時刻變化 變化不大描述詞語 陰晴、風雨、冷熱 終年炎熱,終年寒冷、干燥等聯系 天氣和氣候都是描述一個地方的大氣狀況。氣候是對長期以來天氣變化規律的總結和概括 2.活動探究:活動1:組織學生完成教材P47-48活動1,強化對天氣與氣候的認識。提示:描述天氣的是②③,描述氣候的是①④。活動2:展示材料:學生閱讀材料,理解天氣對人類哪些方面產生影響。材料一 2023年5月27日晚至28日,四川達州突降暴雨,流經達州的州河水位暴漲,部分街道被淹,不少停放在低洼處的車輛也被淹沒,水位已蓋過駕駛位。提示:天氣與交通。材料二 生活提示:未來兩天內將有寒潮影響本市,氣溫將下降8~10 ℃,提醒市民注意增添衣服,預防感冒。提示:天氣與生活。材料三 本報訊:夏收期間遇上了少有的好天氣。南苑鄉順利完成小麥收割任務。提示:天氣與農業。材料四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根據當時的天氣變化,預測將有東南風出現,與周瑜共同擬定了借助東南風火攻曹操船隊的戰斗方案,結果大獲全勝。提示:天氣與軍事活動。(二)明天的天氣怎么樣?1.教師提問:你經常關注明天的天氣嗎?我們從哪些途徑得知明天的天氣情況呢?提示:電視、手機、廣播、報紙、上網、看云識天氣……教師過渡:為什么大家都要關注天氣情況?因為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2.多媒體出示教材P49圖3.4“衛星云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48-49的內容,完成下列任務:(1)衛星云圖中的綠色、藍色與白色分別表示什么?(2)云的顏色越白,反映了什么天氣現象?提示:(1)衛星云圖中的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區。(2)云的顏色越白,表示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方一般是陰雨區。3.播報了衛星云圖,下面就應該播報城市的天氣預報了。那么,天氣預報是什么呢?它是如何產生的呢?學生思考后回答。4.我們應如何學會閱讀城市天氣預報圖呢?活動1:看風符,懂風向,知風力。 學生識圖,交流從圖中得到的信息。教師總結:風向:風吹來的方向;風力:風的強弱。1~6級,每一道風尾代表風力2級。活動2:(1)出示常見天氣符號,引導學生快速記憶。(2)展示圖例,開展搶答環節。(3)一個城市旁邊出現兩個天氣符號表示什么?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適當點撥。活動3:完成教材P50活動“模擬播報天氣預報”。教師拓展:有關天氣的諺語。①久雨刮南風,天氣將轉晴。 ②云絞云,雨淋淋。 ③朝起紅霞晚落雨,晚起紅霞曬死魚。 ④天有鐵砧云,地下雨淋淋。 ⑤直雷雨小,橫雷雨大。 ⑥南閃四邊打,北閃有雨來。 ⑦月亮撐紅傘,有大雨。 ⑧月亮撐藍傘,多風云。 ⑨日落射腳,三天內雨落。 ⑩西北天開鎖,午后見太陽。(三)我們需要潔凈的空氣1.自主探究: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51圖3.7,分組合作,完成以下任務:(1)明白我國空氣質量級別、污染指數、空氣質量狀況之間的對應關系。(2)依據圖中的污染指數判斷北京、太原、西安、銀川、蘭州等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2.結合教材P52活動,展開討論:(1)生產生活中,有哪些人為活動會影響到空氣質量?提示:焚燒秸稈、汽車尾氣、工廠廢氣等。(2)為提高空氣質量獻計獻策。提示:例如,植樹造林、修建森林公園、控制生產和生活中污染物排放等。本課教學活動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充分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學理念。為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了圖片、文字等豐富的多媒體教學素材,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中還充分利用教材中設計的“活動”,并給學生提供天氣預報圖,讓學生模擬電視天氣預報員播報城市天氣狀況,這樣使學生既鞏固了本課所學的天氣符號,又能較快地理解天氣與人類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