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并簡要歸納世界人口數量變化和人口空間分布特點。2.運用反映人種、語言、宗教、習俗等內容的圖文資料,描述世界文化的豐富多彩,樹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意識。3.通過閱讀圖像、觀看視頻或實地考察等,描述城鎮與鄉村的景觀特征及其變化。在學習了陸地和海洋、天氣與氣候后安排學習居民與聚落,主要是考慮到人口的分布、聚落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氣候的影響。氣候是影響世界人口的分布、不同人種的分布、聚落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這部分內容也為七年級下學期世界地理的學習打下了知識基礎。因此本章教學內容有明顯的承上啟下、前后關聯的特征。本章主要從人口與人種、世界的語言和宗教、人類的聚居地──聚落三個方面來學習。第一節人口與人種圍繞世界人口的增長、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問題、不同的人種四個方面分析講述,重點是分析人口分布的社會和自然原因。第二節通過語言和宗教的學習讓學生關注世界上的文化,并通過語言和宗教這兩類文化事物來具體體現不同文化的地區差異。通過這兩部分的學習,落實人口、經濟、文化發展的區域差異,體現尊重世界不同國家的文化和傳統。在第三節的學習中,對于聚落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主要是引導學生從聚落的分布、聚落的形態、聚落的建筑外貌等幾個方面去了解;結合圖文資料,讓學生說明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中聚落的介紹,讓學生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第1課時 世界人口的增長與分布本節課的主題是人口,主要包括“世界人口的增長”和“世界人口的分布”兩部分內容,“世界人口的增長”這一部分內容關注的是世界人口增長的時空差異,時間差異體現在人口增長的整體進程,空間差異反映在各大洲或地區人口增長速度的差異。關于世界人口增長的整體進程,教材采用曲線圖來說明人口總數隨時間的變化,但變化速度是不同的,教材以“每增加 10億”的時間變化來加以說明。世界各地人口增長速度也是不同的,通過圖片總結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速度之間的關系。在“世界人口的分布”這一部分介紹了人口密度,后結合世界人口分布圖,總結世界人口的空間分布特點,并選擇幾個案例來分析幾個地區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對世界人口的增長特點,學生有一定的認識,但許多學生只是在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媒體聽到或看到有關人口方面知識的報道,了解很膚淺,不夠全面。在本節課中,要引導他們通過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對地圖、資料的分析與歸納等學習方式,循序漸進的學習。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能夠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世界人口數量變化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夠通過比較,了解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對各地區人口增長的快慢形成初步印象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世界人口空間分布特點,初步了解影響世界人口分布的因素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教學重點: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密度的概念;世界人口增長和分布的特點。教學難點:影響世界人口分布的原因。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下列圖片,思考:一個南斯拉夫嬰兒被象征性地認定為地球上第50億個人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看望成為地球村第60億位居民的男嬰作為全球第70億人口的丹妮卡·卡馬喬在菲律賓降生菲律賓馬尼拉出生的女嬰成為世界第80億人(1)你知道現在地球上有多少人嗎?(2)你知道這幾個日期有哪些特別之處嗎?(3)你知道地球上人口總數是怎樣變化的嗎?(4)你了解世界人口增長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嗎?教師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世界人口的相關知識。二、探究新知(一)世界人口的增長1.學生閱讀教材P70的內容及圖4.1“世界人口增長曲線”,了解世界人口的變化趨勢,完成下列問題:(1)世界人口增長的總趨勢是怎樣的?(2)世界人口增長經歷了哪些發展階段?提示:(1)不斷增長。(2)18世紀以前,人口增長十分緩慢;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才大大加快,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長。2.閱讀教材P72圖4.3“世界人口增長示意”,完成下列活動,認識世界人口的增長特點。活動1:計算世界人口從1830年的10億到2022年的80億,人口每次增加10億所需的時間,并把計算所得的數據填入表中。人口數/億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每增加10億所需的時間/年 100 30 15 12 12 12 11 活動2:組織學生根據計算所得到的數據討論:從1830年至2022年,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所需的時間有何變化?這種時間的變化,說明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有何變化?提示:世界人口每增加10億人所用的時間越來越短,直至趨于穩定。說明人口增長的速度逐漸加快。3.學生分組討論:近幾十年來人口增長速度為何越來越快?提示:如圖所示:4.想一想: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增長的快慢用什么來衡量呢?提示:人口自然增長率。追問: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哪兩個因素有關?人口自然增長率大于0、等于0、小于0分別代表什么含義? 提示:人口自然增長率=×100%-×100%自然增長率 人口數量>0 增長=0 維持穩定<0 下降 5.學生閱讀教材P71圖4.2,完成以下任務:(1)哪個大洲人口最多?哪個大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不包括南極洲) (2)北美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但人口增長比歐洲快得多,為什么?學生歸納如下:(1)從圖上看亞洲人口最多,歐洲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2)北美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但人口增長比歐洲快得多,主要是因為北美移民較多。(二)世界人口的分布1.想一想:目前世界上的人口是均勻分布在地球上的嗎?學生回答。教師講述: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通常用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的疏密程度。人口密度=2.多媒體出示教材P72圖4.4“世界人口分布”,學生分兩組完成,一組找出人口稠密區,一組找出人口稀疏區,并分析影響這種分布的原因。小組討論交流后,教師總結:分布地區 分布原因人口稠 密地區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西部、北美洲東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區 (四密地區) ①自然條件,四地都分布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適宜;地勢平坦,多在平原地區;位于臨海地帶,交通便利。②社會經濟發展條件:亞洲的東、南部是人類發祥地之一,農業發展較早,養育眾多的人口;歐洲西部和北美洲東部都是工業發展較早的地區,經濟發達,所以人口稠密人口稀 疏地區 沙漠地區、高緯度地區、高原山地地區、雨林地區(四疏地區) 干旱;寒冷;高寒;濕熱 3.學生自主探究,完成教材P73活動。本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對世界的人口增長和人口分布情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本課文字說明較少,直觀圖表、閱讀材料、活動探究內容增加。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以學生為主,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上。如讓學生閱讀與書上相關的圖片,展示課件,讓學生通過閱讀——討論——分析,得出世界人口的增長特點、分布情況。整堂課教師起了一個引導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間讓給學生,學生反應也較積極,特別是學生在討論世界人口的分布特點及原因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地圖,自己思考、然后解決問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課后的練習情況也較好,教學目的基本達到。仔細回想,有些細節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在課件的使用中,多媒體教學方式確實使教學更加直觀、形象,便于學生掌握知識,但過多過繁,對學生來說就是“走馬觀花”。今后的教學中,應加以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