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學案:7變異與進化(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學案:7變異與進化(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學案
7 變異與進化
// 高頻易錯 考前清零 //
1.判斷有關變異及其應用的說法的正誤
(1)每個染色體組都含有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
(2)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的丟失屬于基因突變。 ( )
(3)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條非同源染色體上,該變異僅發生在減數分裂過程中。 ( )
(4)二倍體生物的單倍體都是不育的。 ( )
(5)單倍體育種中,常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使染色體數目加倍。 ( )
(6)基因重組發生在受精作用過程中。 ( )
(7)用秋水仙素處理大腸桿菌,可使其染色體數目加倍。 ( )
(8)Aa雜合體發生染色體缺失后,可能表現出a基因控制的性狀。 ( )
(9)二倍體的單倍體和三倍體植株的高度不育均與減數分裂染色體聯會行為有關。 ( )
(10)基因突變的隨機性表現在一個基因可突變成多個等位基因。 ( )
2.判斷有關生物進化的說法的正誤
(1)與語言相關的FOXP2基因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都存在,但人類的該基因序列中存在部分堿基替換。這一發現為人類獲得語言能力提供了比較解剖學證據。 ( )
(2)抗生素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殺菌效果就會降低,細菌抗藥性增強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 )
(3)為了適應冬季寒冷環境,植物會產生抗寒性變異。 ( )
(4)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變異和進化的方向。 ( )
(5)一個種群中基因型頻率發生了改變,說明生物在進化。 ( )
(6)“收割理論”體現了物種間的協同進化。 ( )
(7)在進化地位上越高等的生物,其適應能力越強。 ( )
(8)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種個體間無法交配,不能產生后代的現象。 ( )
(9)某物種僅存一個種群,該種群中每個個體均含有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 ( )
(10)人工誘變可以提高突變頻率并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 ( )
// 常考長句 考前規范 //
(1)某植株發生基因突變后,該植株及其有性生殖后代均不能表現突變性狀的原因是   。
(2)低溫和秋水仙素誘導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的機理是                。
(3)在誘變育種過程中,通過誘變獲得的新性狀一般不能穩定遺傳,原因是              , 若要使誘變獲得的性狀能夠穩定遺傳,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
(4)假如環境改變前某植物群體和環境改變后的群體之間花期不同,不能正常相互受粉,說明這兩個群體屬于不同的物種,原因是                  。
(5)玉米的葉片直立,其上、下表面氣孔數目較為接近,向日葵葉片平展,其下表面的氣孔數目較多,試運用現代生物進化理論解釋上述現象產生的原因:                        。
(6)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數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了促進    發展的作用。而且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其意義是                      。
考點一 生物變異類型的辨析
1.突破生物變異的4大問題
2.“二看法”判斷單倍體、二倍體與多倍體
[提醒]①單倍體并非都不育,其細胞中也并非都只有一個染色體組,并非都一定沒有等位基因和同源染色體。如由多倍體的配子發育成的個體,若配子中含偶數個染色體組,則形成的單倍體含有同源染色體及等位基因。
②二倍體并非一定可育,如異源二倍體。
③“可遺傳”不等于可育。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二倍體的單倍體等均表現“不育”,但它們均屬可遺傳變異。
3.界定“三體”與“三倍體”,“單體”與“單倍體”
4.幾種常考變異類型產生配子的分析方法
1.[2023·湖北卷] DNA探針是能與目的DNA配對的帶有標記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檢測識別區間的任意片段,并形成雜交信號。某探針可以檢測果蠅Ⅱ號染色體上特定DNA區間。某果蠅的Ⅱ號染色體中的一條染色體部分區段發生倒位,如圖所示。用上述探針檢測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染色體上“—”表示雜交信號),結果正確的是 ( )
A.       B.
C. D.
2.[2023·浙江6月選考] 紫外線引發的DNA損傷,可通過“核苷酸切除修復(NER)”方式修復,機制如圖所示。著色性干皮癥(XP)患者的NER酶系統存在缺陷,受陽光照射后,皮膚出現炎癥等癥狀。患者幼年發病,20歲后開始發展成皮膚癌。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修復過程需要限制酶和DNA聚合酶
B.填補缺口時,新鏈合成以5'到3'的方向進行
C.DNA有害損傷發生后,在細胞增殖后進行修復,對細胞最有利
D.隨年齡增長,XP患者幾乎都會發生皮膚癌的原因,可用突變累積解釋
3.[2023·湖南卷] 某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SHOX基因突變所致,某家系中一男性患者與一正常女性婚配后,生育了一個患該病的男孩。究其原因,不可能的是 ( )
A.父親的初級精母細胞在減數分裂Ⅰ四分體時期,X和Y染色體片段交換
B.父親的次級精母細胞在減數分裂Ⅰ后期, 性染色體未分離
C.母親的卵細胞形成過程中,SHOX基因發生了突變
D.該男孩在胚胎發育早期,有絲分裂時SHOX基因發生了突變
考查基因突變
1.[2023·河北保定一模] 科研人員在玉米育種過程中發現了兩種突變類型,這兩種基因突變前后的堿基變化及對蛋白質的影響如表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突變基因 Ⅰ Ⅱ
堿基變化 C→TGG CTT→TGG
蛋白質 變化 多肽鏈長度比野生型玉米短 多肽鏈中的一個氨基酸與野生型玉米不同
A.兩種突變類型均可以用光學顯微鏡觀察
B.基因Ⅰ發生了堿基對的增添,導致基因中的終止密碼子提前出現
C.基因Ⅰ和基因Ⅱ都由玉米的原基因突變而來,體現了基因突變的普遍性
D.玉米原基因突變為基因Ⅱ后,突變基因中嘌呤的比例沒有發生改變
2.酪氨酸酶基因(A)有3種隱性突變基因(a1、a2、a3),均能使該基因失效導致白化病。如圖為3種突變基因在A基因編碼鏈(與轉錄模板鏈互補)對應的突變位點及堿基變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
A.酪氨酸酶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三種突變基因之間互為等位基因
B.a1基因與A基因的表達產物相比,多一個甘氨酸而其他氨基酸不變
C.a2和a3基因都只替換一個堿基對,表達的產物只有一個氨基酸存在差異
D.對白化病患者父母(表型正常)進行基因檢測,二者可能一共含兩種突變基因
變異的類型辨析
3.某動物一對染色體上部分基因及其位置如圖所示,該動物通過減數分裂產生的若干精細胞中,出現了如圖所示的6種異常精子。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1和6屬于同一變異類型,發生于減數第一次分裂后期
B.2、4、5同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都一定發生了染色體片段斷裂
C.3發生的變異一般不改變堿基序列,是變異的根本來源
D.只有2、4發生的變異改變了染色體上DNA的堿基數量
4.如圖表示人類(2n=46)4號和10號染色體之間發生重接的過程。減數分裂時,4號、10號染色體分別與重接后的染色體的同源區段聯會,聯會的3條染色體
分開并隨機移向細胞兩極,其他染色體正常分離。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4號和10號染色體重接屬于易位,是可遺傳變異的來源之一
B.減數分裂時,四分體中除可發生圖示變異外,還可發生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
C.殘片丟失導致染色體數目減少,但其有可能產生染色體組成正常的配子
D.該染色體異常的胎兒可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羊水檢查
考點二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
2.明確隔離、物種形成與進化的關系
3.遺傳平衡定律(哈代—溫伯格定律)
(1)在一個有性生殖的自然種群中,種群足夠大、種群個體間自由(或隨機)交配、無遷入和遷出、不發生突變、不發生自然選擇,則這個種群的基因頻率不變。
(2)計算公式:(p+q)2=p2+2pq+q2=1,其中p代表基因A的頻率,q代表基因a的頻率,p2代表AA的頻率,2pq代表Aa的頻率,q2代表aa的頻率。
1.[2023·湖北卷] 某二倍體動物種群有100個個體,其常染色體上某基因有A1、A2、A3三個等位基因。對這些個體的基因A1、A2、A3進行PCR擴增,凝膠電泳及統計結果如圖所示。該種群中A3的基因頻率是 ( )
A.52%        
B.27%
C.26%
D.2%
2.[2023·浙江6月選考] 浙江浦江縣上山村發現了距今1萬年的稻作遺址,證明我國先民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野生稻馴化。經過長期馴化和改良,現代稻產量不斷提高。尤其是袁隆平院士團隊培育成的超級雜交稻品種,創造水稻高產新紀錄,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杰出貢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自然選擇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
B.現代稻的基因庫與野生稻的基因庫完全相同
C.馴化形成的現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各種性狀
D.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主要利用基因重組原理
3.[2023·湖北卷] 現有甲、乙兩種牽牛花,花冠的顏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紫花,不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白花。甲開白花,釋放的揮發物質多,主要靠蛾類傳粉;乙開紫花,釋放的揮發物質少,主要靠蜂類傳粉。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根據上述材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甲、乙兩種牽牛花傳粉昆蟲的差異,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
B.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境下,甲有選擇優勢,A基因突變加快
C.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未發生改變
D.甲釋放的揮發物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
生物進化理論在現實情境中的考查
1.[2023·東北育才學校模擬] 斯萬特·帕博先后從化石中提取到了尼安德特人(約100萬年前走出非洲的一種已滅絕的古人類)的線粒體DNA和核DNA并進行了測序,最后繪制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草圖。研究發現,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現代人體內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
A.從化石中提取尼安德特人的DNA時要排除來自微生物或操作者的DNA的干擾
B.線粒體DNA只來自母親且比核DNA小得多,更容易進行測序分析
C.生活在非洲的現代人不具有尼安德特人基因,說明二者沒有共同的祖先
D.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現代人的直系祖先曾經和尼安德特人發生過基因交流
2.[2023·常德模擬] 盲鰻生活在海底,以海底的腐肉為食。海底終日無陽光,盲鰻的眼睛發生了退化。盲鰻的防身武器是其自身分泌的黏液,黏液中的纖維絲會很輕易地進入捕獵者的鰓中,導致用鰓呼吸的捕獵者迅速窒息。盲鰻的黏液只對用鰓呼吸的動物致命,沒鰓的海獅和海豚能巧妙地避開這一陷阱并捕食盲鰻。根據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分析,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
A.盲鰻眼睛的退化是長期適應黑暗環境產生的變異
B.盲鰻控制某性狀的全部等位基因叫作該種群的基因庫
C.基因突變的利與弊是相對的,基因突變決定了盲鰻的進化方向
D.盲鰻與捕獵者之間存在協同進化,該過程中兩者的基因頻率均發生了改變
基因頻率的變化與進化的關系考查
3.[2023·湖南師大附中模擬] 甲、乙、丙三島之間相互隔絕,甲島上某種昆蟲的一部分個體被人為地遷移到乙島和丙島上。這種昆蟲體色受基因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分別統計3年和20年后相關的基因頻率或基因型頻率,其中甲島基因頻率一直不變,乙、丙島數據如下表。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
A.這20年間,乙島昆蟲的體色發生了進化
B.若因甲島上該昆蟲的一部分個體被人為地遷移到乙島和丙島上,使得甲島上該昆蟲A基因頻率改變,則甲島上該昆蟲種群發生了進化
C.三個島上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不僅僅是指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
D.a1基因來源于基因突變,a1基因頻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4.[2023·廣東廣州模擬] 已知在一個較大的熊貓種群中雌雄數量相等,雌雄之間可自由交配,若該種群中A的基因頻率為60%,a的基因頻率為40%,不考慮突變、遷移及自然選擇,則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
A.基因A、a的主要區別可能是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不同
B.若某個體在發育過程中A基因突變成A1基因,該基因可能不會遺傳給后代
C.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則XaY的基因型頻率為20%
D.若該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顯性個體中出現雜合雌熊貓的概率約為20%
高考生物二輪復習專題學案
7 變異與進化(參考答案)
【高頻易錯·考前清零】
1.(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1)不是所有生物的染色體都有性染色體和常染色體之分。
(2)基因突變不改變基因的數目,染色體上某個基因的丟失屬于染色體變異。
(3)易位也可以發生在有絲分裂過程中。
(4)蜂王是二倍體,由蜂王產生的卵細胞發育而來的雄蜂是單倍體,可育。
(5)單倍體育種中,花藥離體培養形成單倍體幼苗,因此用秋水仙素處理的是幼苗,而不是萌發的種子。
(6)自然狀態下,基因重組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
(7)大腸桿菌屬于原核生物,無染色體。
(10)一個基因可突變成多個等位基因體現了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的特點。
2.(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1)與語言相關的FOXP2基因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都存在,但人類的該基因序列中存在部分堿基替換。這一發現為人類獲得語言能力提供了分子生物學證據。
(3)變異是不定向的,與環境不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
(4)自然選擇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但變異是不定向的。
(5)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6)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收割理論”體現了物種間的協同進化。
(7)進化過程中出現的新物種,適應其所處的環境,但不一定比之前的物種適應能力強。
(8)生殖隔離是指不同種個體間無法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生可育后代的現象。
(9)某物種僅存一個種群,該種群中每個個體均含有這個物種的部分基因。
(10)人工誘變可以提高突變頻率,但不能決定基因突變的方向。
【常考長句·考前規范】
(1)該突變為隱性突變,且基因突變發生在該植株的體細胞中,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子代
(2)抑制細胞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3)控制新性狀的基因型是雜合的 通過自交篩選性狀能穩定遺傳的子代
(4)已出現生殖隔離,無法進行基因交流
(5)在自然選擇作用下,適應環境的個體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后代,種群中相應基因的頻率不斷提高,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不斷進化
(6)種群 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據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
考點一
【高考曾經這樣考】
1.B [解析] 據圖可知,發生倒位的區段包含一半的探針識別區段,則發生倒位的該條染色體有絲分裂中期的標記情況會與B選項的第一條染色體相同,另一條沒有發生倒位的染色體就會與B選項的第二條染色體相同,故B正確。
2.C [解析] 由題圖可知,修復過程中需要將損傷部位的序列切斷,因此需要限制酶的參與,同時修復過程中,單個的脫氧核苷酸需要依次連接,要借助DNA聚合酶,A正確;填補缺口時,新鏈即子鏈的延伸方向為從5'到3',B正確;DNA有害損傷發生后,在細胞增殖過程中進行修復,保證DNA復制的正確進行,對細胞最有利,C錯誤;癌癥的發生是多個基因累積突變的結果,隨年齡增長,XP患者幾乎都會發生皮膚癌的原因,可用突變累積解釋,D正確。
3.B [解析] 假設X染色體上的顯性致病基因為A,非致病基因為a。若父親的初級精母細胞在減數分裂Ⅰ四分體時期,X染色體上含顯性致病基因的片段和Y染色體的片段交換,導致Y染色體上有顯性致病基因,從而生出基因型為XaYA的患病男孩,A不符合題意;若父親的次級精母細胞在減數分裂Ⅱ后期時姐妹染色單體未分離,則會形成基因組成為XAXA或YY的精子,從而生出基因型為XaYY的不患該病的男孩,B符合題意;因為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母親的卵細胞形成時SHOX基因可能已經突變成顯性致病基因,從而生出基因型為XAY的患病男孩,C不符合題意;若SHOX基因突變成顯性致病基因發生在男孩胚胎發育早期,可能導致該男孩出現XAY的基因型,D不符合題意。
【重點熱點題組練】
1.D [解析] 兩種突變類型均為基因突變,發生在基因結構內部,以堿基為單位,因而不可用光學顯微鏡觀察,A錯誤;結合表格信息可知,基因Ⅰ發生了堿基對的增添,導致基因轉錄產生的mRNA中的終止密碼子提前出現,因而表現為多肽鏈長度比野生型玉米短,B錯誤;基因Ⅰ和基因Ⅱ都由玉米的原基因突變而來,體現了基因突變的不定向性,C錯誤;玉米原基因突變為基因Ⅱ后,基因的結構依然為雙螺旋結構,DNA雙鏈中嘌呤數依然等于嘧啶數,因此,突變基因中嘌呤的比例沒有發生改變,依然為基因中堿基總數的50%,D正確。
2.C [解析] 圖中A基因突變為a1、a2和a3三種基因,這三種基因是控制同一性狀不同表現形式的基因,屬于等位基因,也可以說明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A正確;a1是在A基因編碼鏈的GAG的GA之間插入了GGG,編碼鏈變為GGGGAG,相比以前多了三個堿基GGG,所以其模板鏈多了CCC,轉錄形成了mRNA多了GGG,因此多了一個甘氨酸,而其他氨基酸不變,B正確;a2CGA變為TGA,DNA分子的模板鏈對應序列是ACT,轉錄形成的mRNA上的密碼子為UGA,是終止密碼子,所以如果發生a2突變,則編碼的蛋白質少了多個氨基酸,C錯誤;白化病患者父母表型正常,攜帶患病基因,可能攜帶a1、a2或a3,因此進行基因檢測,二者可能一共含有兩種突變基因,D正確。
3.B [解析] 1和6異常精子形成的原因是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四分體時期,同源染色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生了染色體互換,屬于基因重組,兩者很可能來自同一個初級精母細胞,A錯誤;2發生了染色體片段缺失、4發生了染色體片段重復、5發生了染色體片段倒位,三者都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染色體結構變異的基礎是染色體片段斷裂,B正確;3中d基因出現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是指基因中堿基的替換、增添或缺失,故在基因中一定存在堿基順序的改變,C錯誤;3基因突變的過程中堿基的數量也可能發生改變,D錯誤。
4.B [解析] 4號和10號染色體重接屬于染色體間的易位,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是可遺傳變異的來源之一,A正確;減數分裂時一個四分體中可發生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屬于基因重組,不會發生圖中非同源染色體的重接,B錯誤; 4號、10號染色體分別與重接后的染色體的同源區段聯會,即細胞中含有正常的4號、10號染色體,若正常的4號、10號染色體移向細胞同一極,則有可能產生染色體組成正常的配子,C正確;通過羊水抽取相應的細胞進行培養,可用于染色體分析等,因此檢查該染色體異常的胎兒可通過光學顯微鏡進行羊水檢查,D正確。
考點二
【高考曾經這樣考】
1.B [解析] 分析電泳圖,含A3基因的個體中有2個A3A3、15個A1A3、35個A2A3,所以A3的基因頻率是(2×2+15+35)÷(100×2)×100%=27%,B正確。
2.D [解析] 自然選擇通常選擇出的是適應環境條件的類型,而人工選擇通常是選擇對人類有利的類型,故人工選擇在水稻馴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A錯誤;基因庫是指一個生物種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總和,經過長期馴化和改良, 現代稻產量不斷提高,則可推測現代稻與野生稻的基因庫不完全相同,B錯誤;馴化形成的現代稻保留了野生稻的優良性狀,而一些不利性狀在選擇中被淘汰,C錯誤;超級雜交稻品種的培育借助于雜交育種,該過程的原理主要是基因重組,D正確。
3.A [解析] 甲、乙兩種牽牛花傳粉昆蟲的差異,導致兩物種之間不會交叉傳粉,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A正確;甲主要靠蛾類傳粉,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境下,甲有選擇優勢,但并不會導致A基因突變加快,B錯誤;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內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發生改變 ,C錯誤;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釋放的揮發物質沒有改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推測花冠顏色為白色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釋放的揮發物,D錯誤。
【重點熱點題組練】
1.C [解析] 為了減少誤差,提取尼安德特人的DNA時要排除來自微生物或操作者的DNA的干擾,A正確;線粒體DNA比核DNA小得多,且只來自母親,因此更容易進行測序分析,B正確;生活在非洲的現代人不具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只能說明生活在非洲的現代人的直系祖先沒有和尼安德特人發生過基因交流,不能說明二者沒有共同的祖先,C錯誤;“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現代人體內都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說明生活在非洲之外的現代人的直系祖先曾經和尼安德特人發生過基因交流,D正確。
2.D [解析] 盲鰻的眼睛出現了退化,是黑暗環境對其適應黑暗的變異進行定向選擇的結果,A錯誤;盲鰻種群中所有個體含有的全部基因稱為該種群的基因庫,B錯誤;基因突變的利與弊是相對的,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選擇決定了盲鰻的進化方向,C錯誤;盲鰻與捕獵者之間、盲鰻和生活環境之間都在相互影響,存在協同進化,即盲鰻與捕獵者協同進化的過程中基因頻率均發生了改變,D正確。
3.A [解析] 3年后乙島A的基因頻率=40%+1/2×40%=60%,a的基因頻率=1-60%=40%,20年后乙島A的基因頻率=36%+1/2×48%=60%,a的基因頻率=1-60%=40%,說明乙島昆蟲的體色沒有發生進化,A錯誤;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若因人為影響導致A基因頻率改變,則該種群發生了進化,B正確;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不僅僅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C正確;a1、a和A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來源于基因突變,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1基因頻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正確。
4.D [解析] 基因A、a是一對等位基因,主要區別可能是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不同,A正確;若某個體在發育過程中A基因突變成A1基因,該基因可能不會遺傳給后代,比如該突變發生在體細胞中,B正確;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體上,在雄性個體中XaY的基因型頻率等于Xa的基因頻率即40%,由于雌雄個體數目相等,因此XaY的基因型頻率為20%,C正確;若該對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Aa=2×60%×40%=48%,AA=60%×60%=36%,則Aa∶AA=4∶3,則顯性個體中出現雜合雌熊貓的概率約為4/7×1/2=2/7,D錯誤。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丹阳市| 阳高县| 文成县| 广元市| 金塔县| 古交市| 依兰县| 昌邑市| 玉屏| 洪雅县| 江永县| 筠连县| 睢宁县| 泗洪县| 宣汉县| 左云县| 天门市| 芷江| 贵溪市| 福泉市| 长泰县| 镇平县| 荆门市| 乐山市| 富宁县| 来宾市| 安化县| 汨罗市| 乐陵市| 颍上县| 图片| 上思县| 建瓯市| 彰化县| 重庆市| 沽源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东光县| 广水市| 奉新县|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