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1.1 第1課時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1.1 第1課時 教案

資源簡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1.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2.運用圖片、影視資料以及數字技術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認識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
3.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以及空間站建設等人類太空探索的進展與意義。
4.收集中國航天及太空觀測發展的相關材料,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
5.觀察地球儀,并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
6.在地球儀上識別兩極、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本初子午線等,說出劃分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依據。
7.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用經緯度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現象所在地的位置。
8.運用地球儀或軟件,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周期。
9.結合實例,說出地球自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10.運用模型或軟件,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說出地球的公轉方向、周期。
11.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12.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度和緯度,量算距離,識別圖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并描述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分布特征。
13.根據需要選擇適用的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使用地圖的習慣。
14.結合生活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和衛星導航系統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捷。
15.結合實例,描述數字地圖在城市管理、資源調查、災害監測等方面的應用。
16.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
17.通過閱讀地形圖、圖像,觀看影視資料,觀察地形模型或實地考察等,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
18.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陸地主要地形和海底主要地形的分布,觀察地形分布大勢。
《地球和地圖》這一部分作為學生進入初中學習地理的第一部分內容,空間性強,難點較多,是今后學習地理的基礎,地圖作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載體以及學習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應用廣泛,而且也是培養空間思維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讀圖用圖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到地圖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讀圖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本章共分為四部分內容:地球和地球儀、地球的運動、地圖的閱讀、地形圖的判讀。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先介紹了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及地球的真實形狀,說明了地球的大小;然后介紹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介紹了經線、經度、緯線、緯度;最后,簡單介紹了經緯網的判讀方法和實際意義。
第二節地球的運動介紹了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自轉和公轉,主要內容包括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特征、產生的地理現象。
第三節地圖的閱讀首先介紹了如何閱讀地圖,即識記地圖的三要素,在此基礎上介紹了選擇地圖的方法。
第四節地形圖的判讀主要介紹了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的特征及判讀方法。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第1課時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本課教材主要講述地球的形狀和大小、認識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本課教材選取4個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天圓地方→根據太陽和月亮的形狀推測出球體→麥哲倫船隊的環球航行證實球體→地球衛星照片”,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艱難歷程;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利用圖片來解析地球儀,使學生了解地球儀的基本知識。同時,設計了兩個“活動”,一是讓學生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地球的大小,二是通過制作地球儀,使學生了解地球儀的基本結構,建立球體的空間概念,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可加深對極點、地軸的認知,為后續學習地球運動知識打下必要的基礎。
本課內容是地理學科的基礎,從難度上來說屬于學科的入門階段,以知識了解為主,知識點較少,對于學生而言難度不大。因此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主要是在幫助學生們掌握基本知識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幫助學生樹立地理學科基本學習方法和思維邏輯。
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
能夠結合科學故事、史實材料等,說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樹立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勇于探索、深入鉆研的科學精神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能夠使用數據、類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建立空間觀念,并加以運用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
能夠運用圖片、影視資料以及數字技術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認識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讓學生懂得保護地球 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
能夠結合圖片、影視資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測以及空間站建設等人類太空探索的進展與意義 區域認知
收集中國航天及太空觀測發展的相關材料,舉例說出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 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
觀察地球儀,能夠用簡易材料制作地球儀模型,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力
教學重點: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運用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通過一些證據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一、導入新課
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樣的呢?
學生回答:藍色的、美麗的、圓形的、球形的。
站在地球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那么,古代人又是如何認識地球的形狀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二、探究新知
(一)地球的形狀
1.多媒體展示教材P2—3圖1.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幾個階段。
(1)臆想階段——中國古人認為“天圓地方”:
教師補充:早期的“蓋天說”認為天圓地方,“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穹隆狀的天覆蓋在呈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
(2)推理階段——人們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推測地球也是個球體,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3)環球證實——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
學生閱讀教材P3“閱讀材料”,結合圖片講述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的艱辛。
教師總結: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經過長達3年的十分艱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勝利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繞地球航行一周的壯舉,他們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證實了地球是一個球體。
(4)親眼目睹——展示地球衛星照片:
教師補充:20世紀,人類進入了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師生總結: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主要經歷了四個過程:天圓地方→太陽和月亮→麥哲倫船隊環球航行→地球衛星照片。
教師拓展: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是人類在宇宙中唯一的家園,具有適宜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溫度、水和大氣條件,同時具有安全的宇宙環境。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深入,航天活動日益頻繁,留在太空中的垃圾越來越多。地球的宇宙環境亟待保護,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
(2)太空探索:
①人類太空探索的重大進展:
②中國太空探索的成就:
③太空探索的意義:
探索宇宙奧秘;彰顯國家實力,提升全球影響力;推動國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經濟發展;國防安全的需要;提高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等。
2.通過討論,我們知道了地球是一個球體,那么你能舉出證明地球是球體的事例嗎?
提示:(1)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的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只總是船身先消失。
(2)發生月偏食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3)站得高,看得遠(或引用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能作圖來說明更好)
教師總結:同學們列舉的現象能夠證明地球的形狀是球體,但能夠準確說明地球形狀的還應該是地球衛星照片。
3.教師提問: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
學生舉手發言。
教師總結:人類探索地球形狀艱難而漫長的歷程說明: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甚至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同時我們更應該堅信科學技術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方法。因此,同學們要從小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樹立為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地球的大小
1.教師講述:同學們,我們通過前面的學習探討明確了地球的形狀,那么我們生活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不僅使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出了地球的大小。
多媒體展示“地球的大小”。(也可教師手繪圖片來說明)
學生讀圖說明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 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約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教師注意提醒學生指圖說明)
2.活動探究(啟發學生通過對比增強感性認識):
(1)地球的表面積約相當于多少個足球場的總面積(足球場面積約7 000平方米)
(2)地球的最大周長約相當于多少個400米跑道的總長?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回答。
教師補充:經過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 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 378千米,赤道半徑比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地球并不是一個十分規則的球體。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
(三)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教師提問:地球太大了,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那么,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
提示:地球儀。
教師講述: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2.教師展示教學地球儀(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讓學生提前自備地球儀),組織學生觀察地球儀。
教師總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不同類型的地球儀,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點也不同,各有側重,我們正是利用地球儀的這些構成,來認識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種事物及其分布等。
3.自主學習:學生自讀教材P5第一段文字和圖1.4,找出地球儀的五要素。
4.活動探究:參照教材P5“活動”制作簡易的地球儀(教師提醒學生提前準備材料)。
本節課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作為導入引入新課,同時還準備了地球儀,這就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過程中采用學生分組討論的形式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既能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不足之處是,由于時間關系,學生討論不夠充分,課堂教學時間把握不太好,以后要加以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怀仁县| 绥江县| 滨州市| 永顺县| 墨玉县| 屯昌县| 修武县| 保靖县| 灵川县| 惠来县| 日照市| 德庆县| 喀喇沁旗| 云林县| 福贡县| 萝北县| 甘洛县| 武乡县| 蛟河市| 临海市| 黄冈市| 通州区| 密山市| 金门县| 临湘市| 澄江县| 阳西县| 百色市| 都昌县| 定兴县| 沙河市| 南部县| 广灵县| 海晏县| 临朐县| 新邵县| 赤水市| 榆林市| 寻甸| 丰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