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種電荷一、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知道摩擦起電的現象和原因。認識正、負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了解驗電器的構造、原理及使用。2.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摩擦起電的現象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培養觀察、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電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善于合作的精神。二、教學重難點1. 重點: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2. 難點:摩擦起電的原因和實質。三、教學準備1. 摩擦起電實驗器材:橡膠棒、玻璃棒、絲綢、毛皮、支架、細線等。2. 驗電器、碎紙屑或輕質小球。3. 多媒體課件,包含電荷和摩擦起電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四、教學過程1. 導入新課演示:用摩擦過的塑料梳子吸引碎紙屑。提問:為什么梳子能吸引紙屑?(引導學生回答:摩擦起電)引出新課:今天我們將學習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2. 新課內容講解1.摩擦起電(1)定義:用 摩擦 的方法使物體帶電,叫做摩擦起電。(2)實質:電荷從一個物體 轉移 到另一個物體。(3)帶電體的性質:能夠 吸引 輕小的物體。2.兩種電荷(1)兩種電荷: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叫做 正 電荷;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叫做 負 電荷。(2)電荷間的相互作用:同種電荷互相 排斥 ,異種電荷互相 吸引 。(3)驗電器:檢驗物體是否 帶電 的儀器,根據 同種電荷互相排斥 的原理制成。(4)電荷量:電荷的 多少 叫做電荷量,簡稱電荷。單位是庫侖,符號是C。3.原子及其結構:原子由位于中心的 原子核 和核外 電子 組成。通常情況下,原子整體不顯電性,這是因為原子核所帶的 正 電荷與核外所有電子所帶的 負 電荷在數量上是相等的。4.導體和絕緣體(1)導體:容易導電的物體,如:金屬、人體、 石墨 、大地、食鹽水溶液等。(2)絕緣體: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如:玻璃、橡膠、 干燥木頭 、塑料等。(3)導體容易導電的原因:導體中有大量能夠 自由 移動的電荷;金屬導電靠的是 自由電子 。溫馨提示:(1)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沒有絕對的界限,當條件(溫度、濕度)改變時,絕緣體也可以變成導體。(2)互相吸引的物體可能帶異種電荷,還可能一個帶電,另一個不帶電。(3)摩擦起電并不是創造了電荷,而是電荷的得失或轉移。兩個物體相互摩擦時,一個物體失去電子帶正電,另一個物體得到電子帶負電。3. 課堂練習與討論提出問題:為什么摩擦能使物體帶電?(引導學生討論,簡單解釋摩擦起電的原因)小組討論:列舉生活中摩擦起電的現象,并解釋其中的電荷相互作用。(各小組分享討論結果)4. 總結提升摩擦起電現象摩擦過的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 → 物體帶了電(電荷)兩種電荷正電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負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驗電器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用途:檢驗物體是否帶電5. 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習題,鞏固兩種電荷及其相互作用規律的知識。搜集資料,了解靜電在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及危害。五、板書設計《兩種電荷》一、摩擦起電現象摩擦過的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 → 物體帶了電(電荷)二、兩種電荷1. 正電荷: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帶的電荷2. 負電荷: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帶的電荷三、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四、驗電器1. 構造:金屬球、金屬桿、金屬箔2. 原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3. 用途:檢驗物體是否帶電六、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實驗和觀察來幫助學生理解摩擦起電和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和分享生活中的實例來加深對電荷知識的理解。注意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提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