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上冊語文第五單元知識點18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知識梳理文學常識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中篇小說《阿Q正傳》。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和許多本雜文集,都收在《魯迅全集》里。文體常識雜文:一種散文體裁,不拘泥于一種形式,偏重議論,也可以敘事。多為針對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樣、反應迅速、褒貶色彩鮮明并具有強烈的戰斗性和文學性。特點:(1)篇幅短小,取材廣泛;(2)敏銳迅速,潑辣犀利,戰斗性強(像匕首、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血路);(3)冷嘲熱諷、幽默風趣;(4)說理生動,議論生動。駁論文:議論文從論證方式看,一般可分為立論和駁論兩種。立論,是就一定事件或問題發表議論,批駁片面的、錯誤的,甚至反動的見解或主張。批駁對方的論點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駁論點,二是駁論據,三是駁論證。駁論點是直接批駁,駁論據與駁論證屬于間接批雙駁。駁論點:先舉出對方的荒謬論點,然后用正確的道理和確鑿的事實直接加以批駁,言同事實、謬論同真理之間的矛盾。駁論據:批駁對方論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因為論據起著支撐論點的作用,論據駁倒了,論點也就不攻自破了。駁論證:通過駁論證反駁論點,就是揭穿對方的論據與論點之間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即所持論據證明不了論點,其論點并不是由論據推出的。字音字形【易錯讀音】慨嘆(kǎi)玄虛(xuán)脊梁(jǐ)省悟(xǐng)誆騙(kuāng)倘若(tǎng)誣蔑(wū)搽(chá)脂粉【易錯字詞】慨嘆 渺茫摧殘 筋骨 籠罩 地大物博前仆后繼懷古傷今 自欺欺人 埋頭苦干 不足為據舍身求法詞語運用◆根據下列成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下列成語運用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前仆后繼【釋義】仆:倒下;繼:接著,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緊跟上去。形容斗爭的英勇壯烈。【用法】褒義詞,近義詞有“勇往直前”等。但“前仆后繼”更突出人物的英勇無畏,不怕犧牲。【判斷】遇到挫折,要有前仆后繼的信念,馬上行動,堅持到底,決不放棄。(×)名句積累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為據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主題識記本文是一篇駁論文。作者針對時人散布的中國人對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觀論調,進行了有理有據的批駁,指出有自信的中國人大有人在,他們是中國的脊梁,從而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表現了作者熾熱的愛國之情。二、重點講解課文重點句子 賞析假使這也算一種“信”,那也只能說中國人曾經有過“他信力”,自從對國聯失望之后,便把這他信力都失掉了。 仿詞:“他信力”是仿詞,由“自信力”這一詞語仿造而來,僅僅改動一個字,就將反動當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畫得人木三分。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魯迅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以排比的句式,簡練的文字,記載下他們的歷史功勛,將“中國 的脊梁”這個崇高的形象樹立起來。三、素養提升文章作者以駁敵論論證為主:(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2)希望國聯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這些批駁證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發展著“自欺力”。說明敵方的論據不能證明其論點。這就是批駁的“突破口”。19 懷疑與學問一、知識梳理:文學常識顧頡剛(1893—1980),江蘇省吳縣人,歷史學家,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和歷史研究。編有《古史辨》,著有《漢代學術史略》、《史林雜識初編》等。字音字形【易錯讀音】譬如(pì)懶惰(duò)停滯(zhì)視察(chá)流俗(sú)墨守(mò)【易錯字詞】虛妄辨別辯論折扣盲從不攻自破詞語運用◆根據下列成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下列成語運用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不攻自破【釋義】無須攻擊,自己就會破滅。形容論點站不住腳,經不起反駁或攻擊。【用法】中性詞,近義詞有“理屈詞窮”等。“不攻自破”突出客觀、單方面就露出破綻;“理屈詞窮”強調主觀,多用于公眾場合。【判斷】在我方一再追問下,對方不攻自破,瞠目結舌了,場面十分尷尬。(×)名句積累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主題識記本文以如何治學為內容,論證了“學則需疑”的道理,啟迪人們不要盲從,要大膽懷疑,仔細辨別,去偽存真,積極創新。二、重點講解課文重點句子 賞析學者先要會疑。——程頤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張載 引用論證:借用古代學者的名言提出文章的總論點:“學者先要會疑”,或者“學則須疑”。學者的名言既是論點,也是證明論點的有力論據,這種道理論證的運用,增強了說服力。古今科學上新的發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起來的。若使后之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對比論證:先從正面概述事實,后據此事實從反面推理,強調了懷疑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有力地論證了論點。三、素養提升文章以兩個分論點來證明中心論點,中心論點是:治學必須有懷疑精神(或“學者先要會疑”,或“學則須疑”) 。兩個分論點:(1)懷疑是消極方面辨偽去妄的必須步驟; (2)懷疑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20 談創造性思維一、知識梳理文學常識羅迦 費 因格,當代美國實業家、學者、創造家,是“創意思考顧問公司”的創立人與總裁。他之前寫作過兩本創意思考的書籍:《當頭棒喝》與《在屁股上踢一腳》,并推出廣受歡迎的《創意大驚奇》卡片書。字音字形【易錯讀音】對稱(chèn)模式(mó)汲取(jí)推敲(qiāo)創意(chuàng)淵博(yuān)鍥(qiè)而不舍【易錯字詞】駕馭 關鍵探求 行之有效 不言而喻 輕而易舉 孜孜不倦根深蒂固 持之以恒詞語運用◆根據下列成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下列成語運用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不言而喻【釋義】喻:了解,明白。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用法】中性詞,近義詞有:一目了然、顯而易見、可想而知等。【判斷】幽默能夠緩解敵對沖突,其力量在于它那不言而喻的許諾。 (√)名句積累任何人都擁有創造力,首先要堅信這一點。關鍵是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運用所得的知識。主題識記本文從一個選擇題引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的觀點,指出創造性思維的定義和必備的要素,以及判斷一個人擁有創造力的根據,進而號召人們要堅信自己有創造力,努力保持好奇心,不斷探求,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二、重點講解課文重點句子 賞析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種數學問題那樣。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 “某種”“大部分”限制了范圍,強調并非全部如此,體現了議論文語言的準確、嚴密。認為“我不具有創造力”的人當中,有的覺得創造力僅僅是貝多芬、愛因斯坦、莎士比亞他們的,從而進行自我壓制。不言而喻,在創造的宇宙里,這些人是光輝燦爛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即便是他們,也并非輕而易舉就能獲得如此非凡的靈感。 用“在大多數情況下”而不是“在所有情況下”,排除了一小部分人輕易獲得靈感的可能性,體現了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三、素養提升文章告訴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創造力,主要根據之一是擁有創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細小的想法,知道小的創意會打開大的突破口,并堅信自己一定能使之變為現實。要做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就要經常保持好奇心,不斷積累知識;不滿足于一個答案,要探求新的思路;還要鍥而不舍地去做。21創造宣言一、知識梳理文學常識陶行知,安徽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著有《中國教育改造》、《古廟敲鐘記》和《行知詩歌》等。字音字形【易錯讀音】塑像(sù) 遁詞(dùn) 曾參(shēn) 魯鈍(dùn) 中傷(zhòng)封鎖(suǒ) 遭遇(zāo)懶惰(duò)【易錯字詞】懦夫 崇拜豢養貫通揮毫畢竟自暴自棄走投無路眾叛親離畫龍點睛山窮水盡詞語運用◆根據下列成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下列成語運用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走投無路【釋義】投:投奔。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用法】中性詞,近義詞有:束手無策、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等。【判斷】在情感的大海上,沒有指南針,只好在奇異的事件前面走投無路地隨意漂流。 (×)名句積累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主題識記本文是一篇議論文。通過批駁錯誤觀點,最終得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通過羅丹的話,發出創造宣言,激勵人們用自己的“汗”“血”“熱情”去創造。二、重點講解課文重點句子 賞析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先敘述身陷絕境、走投無路仍能創造的事例,再議論指出之所以身陷絕境仍能創造是因為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說理深人淺出,易于讀者理解。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比喻論證和排比: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成就的取得,只要有一絲熱情、一滴血汗都應該創造、都能夠創造的道理。語言充滿激情,有氣勢,有鼓動性,激勵人心。三、素養提升本文充分的例證和作者充滿激情的語言,使我們增強了創造意識,尤其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更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