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3.《記承天寺夜游》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知識梳理與專項訓練(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3.《記承天寺夜游》八年級上冊語文期末文言文知識梳理與專項訓練(含解析)

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記承天寺夜游》
知識梳理
思維導圖:
重點字詞: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文學家。
念:考慮,想到。
相與: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蓋:大概是。
但:只是。
耳:語氣詞,相當于“罷了”。
重點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
譯文: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動人游興),(于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到戶外。
2.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譯文: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游樂,于是來到承天寺找張懷民。
3.相與步于中庭。
譯文:(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課內閱讀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
(1)念無與為樂者 念:______________
(2)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遂:______________
2.把選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3.選文“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中“入”字有什么妙處?請簡要分析。
4.選文和【鏈接材料】在寫景時都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鏈接材料】天臺山者,山水清深,靈奇棲止之所也。其徑路迥殊,卉草亦別,霜霰①異色,風霜態歧。山最幽者為瓊臺。金碧之影見層宵之中,云霞之光衣九地之表。山花抽籃,圓葉疑扇;林翼接翠,和聲同琴。樵蹤蛇紆②,升降數十。巖果潤肺,作朝霞之紅;靈泉清心,漾夕澗之綠。雙闕峙其前,絕壑振其表。霜同剝蘚,偶印來蹤。云與昔賢,難停去影。
(節選自洪亮吉《游天臺山記》,有刪改)
注:①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②紆(yū):屈,曲折。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下面小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相與步于中庭
(2)念無與為樂者
(3)欣然起行
6.請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7.“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8.本文作者是______朝的文學巨擘___________(填人名)。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念無與為樂者:________(2)蓋竹柏影也:________
10.文中寫了兩個人,這兩個人在境遇上的相同點是什么?
11.對文中傳達出的作者復雜的情感,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漫步賞月的悠閑和欣喜 B.遭遇貶謫的悲涼和感慨
C.無所事事的無聊和空虛 D.苦中作樂的曠達和灑脫
12.你是怎樣看待文中作者的心態和做法的?請結合實際談談你的看法。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背景材料: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對王安石變法的激進之處持有不同意見,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記承天寺夜游》即寫于此時。
13.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
(1)解衣欲睡 解:______________ (2)相與步于中庭 步:______________
1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葕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5.全文沒有處直接寫友情,但可以從字里行間看出來,請找出能表現蘇軾與張懷民友情的句子(寫出兩句,并以其中一句為例,說說你選擇它的理由。
能體現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畫線的句子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請參考下面的背景材料,理解文末“閑人”的含義?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題。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7.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與韓愈、王安石等人合稱“______________”。
18.解釋下列加點字。
(1)欣然起行 行:_______ (2)何夜無月 何:_______
19.翻譯下面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0.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看見月色入戶決定尋張懷民夜游是因為沒有其他可以共享夜游之樂之人。
B.“積水空明”“藻、荇交橫”沒有一個“月”字,卻形象寫出了月光澄澈透明的特點。
C.文章先敘事繼寫景后議論,全篇脈絡分明,短小的篇幅蘊含豐富的內涵。
D.本文情感微妙復雜,有漫步的悠閑,與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貶謫的悲涼等。
閱讀下面的課內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21.下列加點的詞語有誤的一項是( )
A.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無聊的人) B.念無與為樂者(考慮,想到)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2.下列對文章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運用比喻描寫月色,獨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謂如詩如畫,一個寧靜淡雅的境界,真讓心醉神迷。
B.這篇短文,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貶謫中的那種凄涼、孤寂的特殊心境。
C.這篇隨筆性的小品,敘事簡潔,寫景如繪,而抒情則寓于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情又都集中于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
D.本文語言簡潔、準確、形象,作者觀察事物細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間最敏感的特征,極其少的文字,包羅較多的內容,凝練含蓄。
23.文中加點的“遂”和“但”很值得品味,請結合文章內容對其賞析。
對比閱讀
24.觀月色竹林,慕君子風范。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
黃岡□地多竹,大者如椽①。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和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②然;皆竹樓之所助□。公退之暇,被鶴氅③,戴華陽巾,手執《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選自《黃岡竹樓記》)
注:①椽:(chuán)放在檁上架著屋頂的木條。②丁丁(zhēng):形容棋子敲擊棋盤時發出的清脆悠遠之聲。③氅:(chǎng)用鳥類的羽毛縫制成的外衣。
(1)將“也”“之”填到文中恰當的地方,使文義暢達。
①黃岡_______地多竹 ②皆竹樓之所助_______
(2)解釋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念無與為樂者: ②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③以其價廉而工省: ④宜鼓琴:
(3)給文中劃線部分斷句。
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4)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記承天寺夜游》和《黃岡竹樓記》兩篇文章都是作者謫居之時寫下的散文,他們的情感抒發有何異同之處?請結合文章簡析。
(6)“歲寒三友”是_______、竹和梅,請默寫一句與“竹”有關的古詩句。
活動三:閱讀下面古詩文,完成相關任務。
【甲】新城①道中(其一)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云披絮帽②,樹頭初日掛銅鉦③。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個屬縣。本詩是蘇軾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至新城途中所作。②絮帽:棉帽。③銅鉦(zhēng):古代銅制樂器,在行軍時敲打。④西崦(yān):這里泛指山。
【乙】《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答李端叔書》①(節選)
軾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②。其實何所有?而其科號為直言極諫,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故譊譊③至今,坐此④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然世人遂以軾為欲立異同,則過矣。妄論利害,讒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己,何足為損益?軾每怪時人待軾過重,而足下又復稱說如此,愈非其實。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足下又復創相推與,甚非所望。
木有瘦,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將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
【注】①本文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②制策:指封建社會中一種臨時特設的專科考試。③譊譊(náo)譊:爭辯,談論,這里指寫文章,在文中爭辯。④坐此:因此。
鏈接材料: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遭到變法派的反對,蘇軾被迫外調,先任杭州通判,再任密州、徐州、湖州太守。1079年,因“烏臺詩案”所累,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1094年,又被貶惠州、父輩儋州。
25.【得法·釋詞】請運用表中提供的方法,理解詞義。
方法 句子 方法聯結 釋義
課內遷移法 又舉制策 傅說舉于版筑之間 (1)____________
成語關聯法 紛然誦說古今 (2)____________ ……的樣子
查閱字典法 皆故我 ①原因;②存心;③意外的事情;④過去的,原來的;⑤姓氏。 (3)____________(填序號)
26.【關聯·運用】請結合上面活動二中寫景技巧的知識,分析【甲】詩頸聯寫景的巧妙之處。
27.【深讀·悟情】
(1)為下面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請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
(2)乙文中人“____________”一詞與丙文畫波浪線句子“輒自喜漸不為人識”中“喜”字所蘊含的情感相近。
28.【聯讀·知人】請結合上述三則詩文,聯系鏈接材料及你的閱讀積累,談談你從蘇軾身上獲得哪些人生啟示。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題。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乙】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29.請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語境推斷法 蓋竹柏影也 蓋:_______________
(2)成語印證法: 念無與為樂者 念念不忘 念:_______________
(3)組詞推斷法 水中藻荇交橫 交橫:_______________
(4)直接遷移法: 溫故而知新 故國神游 故:_______________
30.翻譯下列句子。
(1)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2)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1.【甲】中“______________”和【乙】中“______________”最能揭示文章主旨,可稱為“文眼”。(橫線處各填一字)
32.【甲】【乙】兩文畫線處情因景生,景為情設。請從“景”和“情”的角度,簡要分析兩處都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及其作用。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乙】記承天寺夜游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觀月記(節選)
[宋]張孝祥
蓋余以八月之望①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沙當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環之水,近者猶數百里。余系船其下,盡卻童隸②而登焉。沙之色正黃,與月相奪;水如玉盤,沙如金積,光采激射,體寒目眩,閬風、瑤臺、廣寒之宮③,雖未嘗身至其地,當亦如是而止耳。蓋中秋之月,臨水之觀,獨往而遠人,于是為備。書以為金沙堆觀月記。
【注釋】①望,指農歷每月十五日。②童隸:書童仆役。③閬風、瑤臺、廣寒之宮:閬(láng)風,傳說是仙界昆侖山所謂“三山”之一。瑤臺,傳說在昆侖山上,以五色玉為臺基。廣寒宮,即月宮。
33.下面選項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文是一首五言律詩,其頷聯、尾聯都是對仗句,每聯的最后一個字都押同一個韻“ou”。
B.【乙】文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黃岡南。此文寫于作者貶官黃州期間。
C.【丙】文中,作者觀月的時間是農歷八月十五日,觀月的地點是洞庭湖金沙堆。
D.【乙】【丙】兩文中的加點詞“耳”都是語氣詞,相當于“而已”“罷了”。
34.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1)相與步于中庭 相與:___________________
(2)雖未嘗身至其地 嘗: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譯: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無纖云,月白如晝。
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皎潔宛如白天。
36.【甲】【乙】【丙】三篇選文都寫到了月亮,請你根據選文內容填寫下表。
【甲】渡荊門送別 【乙】記承天寺夜游 【丙】觀月記(節選)
繪·月 (1)“______________” “庭下如積水空明” “月白如晝”
品·月 明月映入平靜的江水中,如同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這一比喻充滿浪漫主義色彩;這幅“水中映月”圖,真切地表達出作者出蜀入楚時的新鮮感受。 用“積水空明”比喻月光之美,此句妙在寫月而不見“月”字;這幅“月光如水”圖,反映出作者(2)___________的心境。 此句寫月簡潔明了,“白”字概括月光特點,“如晝”突出“白”的程度;這幅“月光如晝”圖,緊承的“天無纖云”,交待了作者觀月時的天氣(3)________________。
以上繪月的選句,都突出了月光(4)_____________(請用一個四字詞語概括)的特點。
閱讀下面【甲】【乙】兩篇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
①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橫,蓋竹柏影也。⑤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東坡志林·記承天寺夜游》)
【乙】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什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②,退則死法③,當怎么時也不妨熟歇。
(《東坡志林·記游松風亭》)
【注】①木末:樹梢。②死敵:死于敵手。③法:軍法。④恁么:如此,這樣。
37.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懷民亦未寢 ( )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
(3)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 ( ) (4)思欲就亭止息 ( )
38.下列關于【甲】文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以寥寥數語描繪了月夜小景,傳達了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語言凝練而又意味深長。
B.文章第①②句敘事,交代了夜游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敘述自然流暢。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與張懷民相知的喜悅。
D.作者描繪庭中景物極富特色:寫月突出其明,寫影突出其形,寫水突出其清。
39.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
40.【甲】【乙】兩文分別為蘇軾被貶黃州、惠州期間所作,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懷卻有共同之處,請寫出來。
閱讀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題。
【甲】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乙】
二十三日①,過巫山凝真觀②,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③、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④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送迎客舟。
節選自《入蜀記》(南宋陸游入蜀途中的日記)
【注釋】①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70)末,作者重又被朝廷啟用,赴任 州通判。②凝真觀:即神女祠,在巫山飛鳳峰下。③太:泰山。④無纖翳(yì):沒有絲毫云煙。
41.選出下列加點詞語解釋相同的一項( )
A.月色入戶 入則無法家拂士
B.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C.過巫山凝真觀 人恒過
D.欣然起行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4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
43.選出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 )
A.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
B.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
C.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
D.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
44.“一切景語皆情語”,甲乙兩文作者雖各自境遇不同,但他們的文章都擅長借景抒情,請你把甲乙兩文作者表達的情感分別寫出來。
甲文:
乙文:
參考答案
課內閱讀
1.想到,考慮 于是
2.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3.“入”寫出了月光的皎潔,表達了作者看到月色時的喜悅與興奮之情。(意思對即可。)
4.比喻。選文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空明的積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皎潔明亮,為全文營造了清麗的意境。
【鏈接材料】將山花比作花籃、葉子比作團扇、山風的聲音比作琴聲、巖果的顏色比作朝霞、山峰比作宮殿等,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瓊臺峰迷人的景色。(意思對即可。)
【解析】
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念:想到,考慮。
(2)句意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遂:于是。
2.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
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重點的詞有: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耳,罷了。
3.本題考查煉字。
“月色入戶”寫月色,把月光寫得富有人情味。“入”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結合“欣然起行”可知,因為“入戶”的皎潔的月光,作者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可以想見他這時交游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來拜訪他。此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4.本題考查比喻的修辭手法。
選文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一句,為寫月光的高度傳神之筆。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四字來比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以水喻月,造成一種庭院積水的錯覺。進而寫清澄的水中交錯著藻荇的清影,使人感到撲朔迷離,水月莫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月光的皎潔明亮,為全文營造了清麗的意境。
【鏈接材料】“山花抽籃,圓葉疑扇;林翼接翠,和聲同琴”一句將山花比作花籃、葉子比作團扇、山風的聲音比作琴聲,“巖果潤肺,作朝霞之紅”一句將巖果的顏色比作朝霞,“雙闕峙其前”一句將山峰比作宮殿,結合“山水清深”“林翼接翠”“靈泉清心”等句子可知,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瓊臺峰迷人的景色。
可見,兩篇文章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點睛】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鏈接材料】天臺山,山水清幽深遠,是靈奇之物棲息停留的地方。那里的山路水道都很特殊,花草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霜霰的顏色(也與其他地方的)不同,風霜的形態(也與其他地方的)不一樣。天臺山最幽深的山峰是瓊臺峰。(在陽光的照耀下)青碧的山峰似乎披上金色的衣裳,身影出現在層層的云霄中,云霞的光芒披蓋在大地的表面。山花像花籃,葉子圓大似團扇;林深葉茂,青翠掩映,(山風吹過,發出)和諧悅耳的聲音,像琴聲那樣動聽。山中打柴人踩出像蛇一樣的曲折小路,隨著山勢上上下下升降幾十次;巖果(清香)沁潤肺腑,紅得像朝霞;靈泉爽澈可以清心,夕陽照射下澗水發出清綠的波光。兩座山峰像門一樣峙立在前面,(一條)深谷又突出在外面。白霜與剝落的苔蘚混同,偶爾留下一點來客的蹤跡。據說這是往昔先賢的蹤跡,但不知誰在這里停留過,并留下了他的腳印。
5.(1)共同,一起(2)考慮,想到(3)高興的樣子
6.
(1)(月光照在院中)庭院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荇交織縱橫,原來是竹子、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7.作者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面對挫折的豁達都包含其中。
【解析】
5.本題考查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合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相與:共同,一起。
(2)句意為: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3)句意為:高興地起身出門。欣然:高興的樣子。
6.此題考查文言文語句翻譯。文言文句子翻譯要點: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準確,尤其注意一些關鍵詞的特殊用法,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結合上下文,語句通順,語意、語氣不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如原句有特殊句式,翻譯時按現代語序來,如省略句,省略的部分翻譯時要補上。
(1)重點詞語有:空明:形容水澄澈;藻、荇:均為水生植物。交橫:交錯縱橫。蓋:大概是。
(2)重點詞語有:但少閑人:只是缺少清閑的人。但:只是。閑人:清閑的人。
7.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句的理解能力。
此文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 ,當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意思是: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作者此時被貶黃州,有職無權,自稱“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
文篇末尾議論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表現出作者豪放曠達的人生態度,點睛之筆“閑人”二字,它表達了作者微妙而復雜的感情: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也體現了作者曠達樂觀的情懷。
【點睛】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8.宋 蘇軾
9. 念:考慮,想到 蓋:大概是
10.示例:都遭遇了貶謫,都是“閑人”。
11.C
12.示例:這是作者樂觀曠達人生觀的體現,是值得稱贊的,因為人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應學會樂觀面對,找到生活的希望和樂趣。例如我們面臨考試失敗的抑郁,就應樂觀地面對,調整自己的心態,繼續快樂地努力,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
8.本題考查作家作品識記。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蘇仙 、坡仙 ,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2)句意: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蓋:大概是。
10.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
結合“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可知,此時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而張懷民也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由“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知,作者把自己和張懷民都說成是“閑人”。
11.本題考查作者情感主旨理解與分析。
C.文章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當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體現了作者賞月的悠閑和欣喜,真實的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文章表達蘇軾壯志難酬的苦悶,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時表現蘇軾的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文中并無“無聊和空虛”。
故選C。
12.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與談看法。
細讀文本,然后正確翻譯,結合寫作背景可分析作答。作者被貶,但并沒有意志消沉,而是用賞月這種行為排解心中的郁悶,這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我們面臨生活中失敗的抑郁,也應樂觀地面對,調整自己的心態,繼續快樂地努力,才會有成功的可能。
示例:我很欽佩蘇軾,雖被貶謫依然樂觀曠達,保持高雅的審美情趣。我們也要像他一樣,身處逆境不能一味消沉,要學會自我排遣,比如可以通過繪畫、音樂、攝影等活動排遣抑郁,去發現生活中的希望和樂趣,做一個勇敢樂觀的人。
【點睛】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13.(1)解開 (2)散步
14.
(1)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2)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15.能體現友情的句子: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②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理由:示例一:唯張懷民可以同樂
示例二:心境相同、關系親密,欣賞趣味相同
示例三: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運相同
16.“閑人”既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也指清閑無事的人,這表現出作者復雜的心境: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
【解析】
1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為:我正準備脫衣入睡。解:解開。
(2)句意為: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步:散步。
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1)空明,清澈透明;交橫,交錯縱橫。
(2)但,只(是)僅僅;閑人,閑散的人。
15.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半夜睡不著覺,想出去看月色,第一位想到的就是張懷民,可見兩人感情濃厚。
“懷民亦未寢”,作者沒有睡覺,懷民也沒有睡覺,可見兩人心境相同,感受相同,感情濃厚。
“相與步于中庭”兩人一起要院子里散步,共賞美好月色。可見兩人關系親密,感情濃厚。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作者把自己與懷民同稱作“閑人”,可見兩人命運相同,志同道合,感情濃厚。
16.本題考查情感主旨的理解。
從材料可知,“蘇軾才華橫溢,有濟世之志”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實際如同流放”他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所以自稱“閑人”。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抒發了作者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幽微,但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同時也流露出作者對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點睛】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17.蘇軾 唐宋八大家
18.行走 哪(個),哪(一天)
19.
(1)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2)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20.A
【解析】
17.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本文的作者是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卒后追謚“文忠”,北宋杰出文學家、詩人、散文家、詞人、書畫家,四川眉山人。他與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蘇轍、蘇軾、蘇洵、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柳宗元、韓愈)之一。
18.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可結合句意推斷詞義。
(1)句意:高興地起身走出門。行:行走;
(2)句意: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何:哪一個,哪一天。
19.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應當注意做到字字落實,尤其是重點實詞的翻譯;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語、賓語需要補全;最后要注意語句的通順。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2)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1)句中注意重點字詞“空明(清明澄澈)、交橫(交錯其中)、蓋(大概,原來是)”要理解正確;
(2)句中注意重點字詞“但(只是)、少(缺少)、耳(罷了)”要理解正確。
20.本題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內容。
A.理解有誤。作者看見月色入戶決定尋張懷民夜游是因為張懷民與作者志同道合,并不是因為“沒有其他可以共享夜游之樂之人”。
故選A。
【點睛】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21.A
22.B
23.一個“遂”字點出蘇軾自然而然地想到張懷民,可見二人的志趣相投、關系密切;“但”由眼前景物轉向觀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閑人”。
【解析】
21.A.句意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閑人:清閑的人。故選A。
22.B.有誤,《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向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的鄙夷與諷刺。故選B。
23.這道題考查對詞語的賞析。根據寫作背景可知,作者被貶謫到黃州任職,內心苦悶抑郁。好不容易遇到一個月色美好的夜晚,高興的穿衣起來出門散步。卻找不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于是只好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一個“遂”字點出了二人的志趣相投;“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美景是那樣的搖曳多姿,如夢如幻,卻只有作者和張懷民兩個人懂得欣賞。一個“但”字由眼前景物轉向觀景之人,非常自然地引出“閑人”。
【點睛】參考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對比閱讀
(1)①之;②也。
(2)①考慮,想到;②只是;③因為;④彈。
(3)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5)《記承天寺夜游》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黃岡竹樓記》則表達了恬淡之生活情趣和閑適之幽居心態。
(6)松;寒竹被荒蹊,地為罕人遠。
【解析】
(1)本題考查虛詞“之”“也”的運用。
根據句意和上下文來判斷選擇。①“黃岡□地多竹”的意思是:黃岡地方盛產竹子。根據句意,應填結構助詞“的”,“之”用作結構助詞,故填“之”。②“皆竹樓之所助”的意思是: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是判斷句,故句尾用“也”來表判斷。
(2)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
①句意為: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念:考慮,想到。
②句意為: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但:只是。
③句意為:因為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以:因為。
④句意為:這里適宜彈琴。鼓:彈。
(3)考查斷句。
句意為:等到酒醒之后,茶爐的煙火已經熄滅,送走落日,迎來皓月,這也是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酒力醒”與“茶煙歇”表并列,“送夕陽”與“迎素月”表并列。“亦謫居之勝概也”,總結全句。
故斷句為: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
(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
注意:庭下,院子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橫,交錯縱橫;蓋,大概是。
(5)本題考查主旨分析和比較。
寫《記承天寺夜游》時,作者正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任職。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當時生活的一個片段。表達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和恬淡曠達的情懷交織在一起的復雜微妙的心境。《黃岡竹樓記》以竹樓為核心,先記敘黃岡多竹,可以用來代替陶瓦,且價廉工省。繼而描寫在竹樓上可觀山水、聽急雨、賞密雪、鼓琴、詠詩、下棋,極盡人間之享樂;亦可手執書卷,焚香默坐,賞景、飲酒、品茶、送日、迎月,盡得謫居的勝概。表明作者甘居清苦、鄙夷聲色的高尚情懷。
(6)本題考查對文學常識的考查。
梅、松、竹被稱為“歲寒三友”。
示例1: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吳均《山中雜詩》
示例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鄭燮《竹石》
【點睛】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射進來,(不由得生出夜游的興致,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想到沒有可以共同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睡覺,(我倆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樹枝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黃岡地方盛產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開它,削去竹節,用來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這樣,因為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樓兩間,與月波樓相接連。登上竹樓,遠眺可以盡覽山色,實在無法一一描述出來。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樓中如聞瀑布聲;冬天遇到大雪飄零也很相宜,好象碎瓊亂玉的敲擊聲;這里適宜彈琴,琴聲清虛和暢;這里適宜吟詩,詩的韻味清雅絕妙;這里適宜下棋,棋子聲丁丁動聽,這里適宜投壺,箭聲錚錚悅耳。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公務辦完后的空閑時間,披著鶴氅,戴著華陽巾,手執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樓中,能排除世俗雜念。這里江山形勝之外,只見輕風揚帆,沙上禽鳥,云煙竹樹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爐的煙火已經熄滅,送走落日,迎來皓月,這也是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
25.推舉,選拔,任用 怡然自得(豁然開朗、蔚然成風、龐然大物等) ④
26.示例1:我選“顯動靜”的寫景技巧。頸聯寫桃花含笑開懷,垂柳搖動裊娜,還有矮矮的竹籬和清澈的小溪,有動有靜,有紅有綠,構成了一幅畫面生動、色調和諧的春景圖,表現了詩人旅途中的愉悅心情。
示例2:我選“融情感”的寫景技巧。詩人眼中的景物都帶上了主觀色彩,“野桃”會“含笑”點頭,“溪柳”會搖擺起舞。這些景物描寫是作者當時歡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27.
(1)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
(2)閑人(閑)
28.我學到了蘇軾遇到挫折依然能夠保持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甲詩中蘇軾雖然官場被排擠而外調任職杭州通判,但依然保持樂觀,由途中所見的美麗春色聯想到農家人的春耕之樂,內心閑適愉悅。乙文中蘇軾被貶黃州,有著貶官閑居的苦悶與無奈,無法入睡,但他尋找好友一起散步賞月,排遣苦悶,樂觀豁達。丙文中作者通過反思過往經歷,厭倦、鄙棄官場爭斗,寄情山水,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能結合鍵接材料,聯系詩文內容分析蘇軾遇到挫折依然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25.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①“又舉制策”句意為:又參加了制策的專科考試。“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句意為:傅說從筑墻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舉:推舉,選拔,任用。
②“紛然誦說古今”句意為:所以常常談今說古。然:……的樣子。再結合題干提示“成語關聯法”,可舉成語如“怡然自得”“豁然開朗”。
③“皆故我”句意為:(您所看到的)都是過去的我。故:過去的,原來的;(3)處應填④。
26.本題考查詩歌表達技巧的把握。
【甲】詩頸聯“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竹籬旁野桃花點頭含笑,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包含的景物有桃花、垂柳、竹籬、小溪,其中,含笑綻放的桃花與隨風飄拂的垂柳為動景,低矮的竹籬與清澈的溪水為靜景,動靜結合,色彩各異,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幅生動形象、生機勃勃的春景畫,表現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示例:我選“融情感”的寫景技巧。桃花朵朵盛開,在詩人眼里是“含笑”,溪柳隨風飄拂,在詩人眼里是“自搖”,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且融情于景,這些景物描寫反映了詩人當時愉悅歡快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山水的喜愛之情。
27.(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注意文言斷句判斷標準: 一、句首關聯詞和語氣詞(如:夫、蓋、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頓;二、幾個特殊的古今異義詞朗讀時必須分開;三、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補語之間一般要作停頓,謂語中心語和介賓短語之間要停頓;四、需要著重強調的地方,一般要停頓;五、“也”用在句中時表停頓語氣,朗讀時應作停頓;六、省略句中句內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頓;七、并列短語間要略作停頓;八、總領性詞語后面要停頓。
“請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句意為:我謫居到這里后無事可做,常默默地自我察看反省,回顧三十年以來的所作所為,大多都是這種有病之處。
其中“請居無事”“默自觀省”為兩層意思,且“默”前面省略主語,所以“請居無事”“默自觀省”中間需要斷;“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為一層意思,強調作者回顧三十年以來的所作所為,且“回視”前省略了主語,所以“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前需要斷;“多其病者”是“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的結果,起強調作用,“多其病者”前需要斷。
故斷句為: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
(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
丙文畫波浪線句子“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句意為:反倒常常暗自高興,因為逐漸使人們不認識自己了。其中“喜”在句中的意思是高興。結合丙文“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可知,作者自獲罪以來,自己處在一個極為閉塞的環境中。劃著一葉扁舟,穿著一雙草鞋,形跡放浪于山水之間,與樵夫、漁夫雜居在一起。平生親友不給他寄信,作者寄信給他們,他們也不作答,于是作者也慶幸這樣就差不多可以免于與世人交往紛爭了。蘇軾以飽含辛酸的自得其樂,反映了人情的冷漠,世態的炎涼。所以“喜”既包含了免于與世人交往紛爭的輕松自在,又包含了被貶謫的悲涼辛酸。
乙文《記承天寺夜游》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時期,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可知,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兩個反問句引人深思,“閑人”表面上是自嘲地說自己和張懷民是清閑的人,閑來無事才出來賞月的,實際上卻為自己的行為而自豪——月夜處處都有,卻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賞的,有了人的欣賞才有美,只有此時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運的,因為有情趣高雅的人來欣賞它。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卻被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愿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所以乙文中“閑人”一詞與丙文畫波浪線句子“輒自喜漸不為人識”中“喜”字所蘊含的情感相近。
28.本題考查道理啟示。
【甲】詩寫于蘇軾官場被排擠而外調任職杭州通判的途中,結合詩句“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可知,景物有靜有動,生機勃勃,烘托了詩人旅途中的愉悅心情,詩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樂無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間小憩,婦童餉耕;春種秋收,自食其力,不異桃源佳境。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寫是作者當時歡樂心情的反映,也表現了他厭惡俗務、熱愛自然的情趣。
【乙】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時期,結合“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知,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與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丙】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時期,結合“人苦不自知……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直可笑也”“得罪以來,深自閉塞”“謫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等內容可知,文章陳說了自己對世事的看法,解釋了世人對自己的一些誤解,記述了謫貶后自己的處境、世態的炎涼,以及對自我的反省。作者自獲罪以來,自己處在一個極為閉塞的環境中,寄情山水,不與世俗紛爭,積極樂觀地生活,反映了作者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綜合以上分析并結合鏈接材料可知,蘇軾屢次被貶謫,盡管仕途失意,前路坎坷,但他依舊坦然面對,保持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樣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人一生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經歷挫折苦難,但我們要積極面對,不氣餒不沮喪。
【點睛】參考譯文: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丙】我年輕時讀書寫文章,只是專門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罷了。等到中了進士以后,還貪心不足,又參加了制策的專科考試。其實有什么實際意義?而那次專科考試號稱為“直言極諫”,所以常常談今說古,考證評論是非,以求得符合“直言極諫”的名稱罷了。人苦于沒有自知之明,既然因為在這個名目下考中了,便認為確實在這方面有點才能,所以在文章中爭辯、談論,直到現在,因此而得罪差一點被處死,真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多么可笑啊。然而世上一般人便認為我要想標新立異,那就太過分了。胡亂地論述利害,評說得失,這正是參加制科考試的人的一種習氣,好比候鳥和時蟲,到時就叫,過時就停,對于當前的政治又有什么損害呢?我常常怪如今的人太過看重我,而您也這樣地稱揚我,更加不符合實際。  
我自從得罪以來,深自閉門,杜絕與外界的交往。常乘小船,穿草鞋,縱情于山水之間,跟樵夫漁父混雜相處。常常被醉漢所推搡責罵,反倒常常暗自高興,因為逐漸使人們不認識自己了。平生的親朋好友也沒有一個字的信寄來,即使我寫信給他們,他們也不回信,自己慶幸差不多可以避免與世人交往了。而您又再稱揚推重,這很不符合本人的愿望。  
樹木長有贅瘤,石頭上有暈圈,犀角中間相通,用這些特征來使人覺得它美而喜歡它,其實這都是這些東西有病之處、欠缺之處啊。我謫居到這里后無事可做,常默默地自我察看反省,回顧三十年以來的所作所為,大多都是這種有病之處。您所看到的都是過去的我而不是今天的我啊。恐怕只聽到那種虛名而不考察真情,只注意那種現象而忽視了實質吧?或者是將要采取其中某一點吧?這件事不是見面無法詳談。
29.大概是 考慮,想到 交錯縱橫 舊,原來
30.
(1) 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一起在庭院散步。
(2)驚人的波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萬堆白雪。
31.閑 夢
32.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甲】文描繪月下庭景,情境清靜,寄寓了作者閑適的心境。【乙】文描繪赤壁雄奇壯麗,景象闊大,寄寓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追思以及自己功業無成的無盡感慨。
【解析】
29.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蓋竹柏影也: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結合語境推斷法,蓋:大概是。
(2)念念不忘:常常思念,經常提起。念無與為樂者: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結合成語印證法,念:想到,考慮到。
(3)水中藻荇交橫: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結合組詞推斷法,交橫:交錯縱橫。
(4)溫故而知新: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故國神游:身臨古戰場神游往昔。根據直接遷移法,故:舊,原來。
30.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時,要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還要抓住關鍵字詞。本題關鍵字詞:
(1)寢:睡,臥。相與:共同。步:散步。
(2)驚濤:驚人的巨浪。雪:比喻浪花。
31.本題考查文章主旨的理解。
甲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里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故甲文的文眼是“閑”;
乙文上闕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對英雄的向往之情。下闕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寫“小喬”在于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人物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自己的年老無為。“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抑郁沉挫地表達了詞人對懷才不遇的無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故乙文文眼是“夢”。
32.本題考查表現手法及作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通過環境描寫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岸邊亂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萬堆白雪。本句通過描寫赤壁江水騰涌的雄奇壯闊景色,結合“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抒發了作者對古代英雄的追思以及自己功業無成的無盡感慨;
故兩句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點睛】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大江之水滾滾不斷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岸邊亂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萬堆白雪。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涌現出多少英雄豪杰。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小喬剛剛嫁給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風度翩翩神采照人。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如今我身臨古戰場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懷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鬢發斑白。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33.A
34.共同,一起 曾經
35.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 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天上沒有一點云彩
36.月下飛天鏡 空靈自在、悠游自如 晴朗 皎潔明亮
【解析】
3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A.甲文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并不對仗。
故選A。
34.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
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1)句意: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與:共同,一起。
(2)句意:即使沒有曾經親身到達那里。嘗:曾經。
35.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
(1)交橫,交錯縱橫;蓋,大概。
(2)天,天上;纖云,一點云彩。
36.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
①《渡荊門送別》中寫月的句子是“月下飛天鏡”。意思是: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用巧妙的比喻,將倒映江中的月影比作一面從天上飛來的明鏡。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寫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作者用“積水空明”四字來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也表現自己空靈自在的心境。
③“蓋余以八月之望過洞庭,天無纖云,月白如晝”寫作者于八月十五路過洞庭湖,天空明朗,沒有一絲云朵,月光皎潔,宛如白天。故交待了作者觀月時的天氣是晴朗的。
④“月下飛天鏡”“庭下如積水空明”“月白如晝”都在寫夜晚的明月,且都突出了月光皎潔明亮的特點。
【點睛】參考譯文:
【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于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丙】我大約在八月十五的時候去看過洞庭,天上沒有一點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晝。金沙灘正好位于洞庭湖內,整個沙洲青草蔥蘢,高有十仞,四面綠水環繞,最近的陸地離這里也有幾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邊,系在沙洲下面,讓書童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徒步向上攀登。只見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黃,和月光爭輝;這時候,湖面猶如玉盤,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積的黃金,光芒四射。微風吹過,頓感一陣涼意,似覺眼花,仿佛到了閬風、瑤臺、廣寒宮等仙境。即使沒有曾經親身到達那里,應該也不過如此而已吧。看樣子賞月之至,中秋,臨水,獨往,去人遠,在這里全都完備了啊!特寫此文以記述金沙堆觀月情景。
37.睡覺 只是 曾經 到,靠近
38.D
39.
(1)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錯雜,大概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2)于是(我)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 40.樂觀、曠達(或“豁達、灑脫”等);隨緣自適(或“隨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解析】
37.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句意: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寢:睡覺。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但:只是。
(3)句意:我曾經住在惠州的嘉祐寺。嘗:曾經。
(4)句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就:到,靠近。
38.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D.“寫水突出其清”錯誤。“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行交橫,蓋竹柏影也”意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本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沒有寫到水,故“寫水突出其清”錯誤;
故選D。
39.本題考查句子翻譯。翻譯時,要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還要抓住關鍵字詞。本題關鍵字詞:
(1)空明:清澈透明。交橫:交錯縱橫。蓋:大概是。
(2)由是:因此。
40.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作者情感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疏通文意,反復閱讀,整體感知文本,在此基礎上,按照題目要求,結合選文內容,聯系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經歷,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甲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時,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里面包含著貶謫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謫中雖感慨身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胸懷;
乙文為作者被貶惠州期間所作,作者在謫居生涯中常常苦中作樂,信步山野中排遣愁懷,領悟自然玄機。此次登松風亭未遂,卻“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再次覺悟到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表現了作者為人坦誠、天真、樂觀豁達的一面。可知兩文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都表現了樂觀、曠達、隨緣自適的心境。
【點睛】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大概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乙】我曾經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亭,還在高處,心想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經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如果人們都能領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41.B
42.(1)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吧。
(2)議論的人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這里(巫山)奇特。
43.B
44.
甲文:散步的悠閑,賞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貶官的凄涼。
乙文: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
【解析】
41.本題考查一詞多義,注意根據語境確定詞義。
A.入:照進/在國內;
B.遂:都是于是,就;
C.過:經過/犯錯誤;
D.然:……的樣子/可是;
故選B。
4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翻譯時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翻譯文言語句,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匯。本題重點詞:
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為水生植物。蓋:大概是
②議者:議論的人。謂:說。皆:都。奇:奇特。
43.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
文言語句的斷句一般以句意和語法結構為劃分依據。本句的意思是:天空晴朗,四周沒有絲毫云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是并列關系,中間可斷開,“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表示轉折,前面可以斷開,故根據句意可斷句為: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
故選B。
44.本題考查文章表達的情感。
甲文:從“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可以讀出賞月的欣喜;從“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景物的描寫細致傳神,可以讀出散步的悠閑;
結合作者被貶的處境,從“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可以讀出人生的感慨,貶官的凄涼。
乙文:“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意思是峰巒很高,沖入天空,而山腳則直插入江水中。突出巫山的高峻;“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意思是只有神女峰最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突出神女峰的景色多變;“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意思是天空晴朗,四周沒有絲毫云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白鶴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個很奇異的現象。寫出神女峰景色的奇異。作者把景物描寫的如此生動傳神,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點睛】參考譯文: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開衣服,正打算睡覺,這時月光照進門里(十分美好,動人游興),(于是)我高興地起來走出戶外。想到沒有人與我共同游樂。于是來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懷民也還沒有睡覺,(于是)我們一起在庭院中里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如積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錯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哪一夜沒有月光?哪里沒有竹子和柏樹?只是缺少像我倆這樣的閑人罷了。
【乙】二十三日,過巫山的凝真觀,拜謁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說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對著巫山,峰巒很高,沖入天空,而山腳則直插入江水中。議論的人說泰山、華山、衡山、廬山,都沒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都看見,能看到的八九個山峰,只有神女峰最纖巧修長,陡起而變幻多姿……這一天,天空晴朗,四周沒有絲毫云煙,只有神女峰上有幾片白云,就像鳳凰、白鶴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一個很奇異的現象。真人祠以前有數百只烏鴉,迎送來往的客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潭县| 延长县| 桂平市| 曲阳县| 柘城县| 新建县| 霍城县| 高安市| 喀喇沁旗| 道孚县| 安新县| 鄯善县| 嘉定区| 出国| 都匀市| 闸北区| 海阳市| 集安市| 犍为县| 普安县| 夏津县| 桦川县| 苗栗市| 漾濞| 依安县| 龙南县| 奉化市| 龙游县| 宣武区| 灵武市| 吴堡县| 紫阳县| 宣汉县| 鹤壁市| 宣城市| 玉田县| 泰宁县| 炎陵县| 平果县| 龙泉市| 万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