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答謝中書書》知識梳理思維導圖:重點字詞: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思想家。有《陶隱居集》。五色交輝: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夕日欲頹:夕陽快要落山了。頹,墜落。沉鱗:指水中潛游的魚。欲界之仙都:人間仙境。欲界,沒有擺脫世俗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這里指人間。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與(yù):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重點句子: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譯文: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2.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譯文: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都有。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譯文: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4.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譯文: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5.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譯文: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課內閱讀(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歌,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解釋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1)曉霧將歇( ) (2)四時俱備( )(3)五色交輝( )2.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3.下面對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繁多雜亂,使人煩悶。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4.下列加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曉霧將歇(消散) B.夕日欲頹(頹廢)C.沉鱗競躍(代指魚) D.四時俱備(四季)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之”字用法不一樣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 B.左將軍王凝之妻也C.夫君子之行 D.然則天下之事6.下面對文章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文章感慨起筆,囊括了山水,縱覽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襯之美。C.“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紛擾雜亂。D.“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描繪出眾彩紛呈、絢麗動人的景象。7.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8.閱讀下面短文,用“/”給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印度之人,隨地稱國,語其所美,謂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①之境,周九萬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廣南狹,形如半月。畫野區分,七十余國。時特暑熱,地多泉濕。北乃山阜隱軫②,丘陵島鹵③;東則川野沃潤疇④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西方土地磽確⑤……。斯大概也,可略言焉。節選自《大唐西域記》【注釋】①五印度:指當時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個部分。②山阜(fù)隱軫(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鹵:丘陵地帶是鹽堿地。舄鹵,鹽堿地。④疇:已耕作的田地。⑤磽(qiāo)確:指土地十分貧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適宜耕種。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三)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高峰入云(__________)(2)曉霧將歇(__________)(3)五色交輝(__________)(4)實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10.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1.下列理解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里相共談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B.《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征的書信中的一部分。第二個“書”指書信。C.“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作者的觀察角度依次是“仰視→平視→俯視”。D.“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一句既表現了對奇景無人能欣賞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領悟山水真諦的得意之情。12.結合文章和鏈接材料,談談“樂”的情趣分別是什么。【鏈接材料】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四)閱讀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①曉霧將歇_____________ ②夕日欲頹_____________ ③沉鱗競躍_____________14.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畫橫線句子的意思。句子: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作者以清峻的筆觸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課堂上,小文和小語就作者寫景的筆法進行了研討。請根據你對文本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對話。小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寥寥八字,便從①________、②________兩種視角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可謂用筆洗練。小語:是啊,不僅僅有視角的變化,你看“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一句又從前文的③_________景轉入對④________景的描寫,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出了生命氣息。小文:本文寫景,沒有僅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靈魂,通過多角度立體感受的描寫,表達了作者⑤________________。(五)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答謝中書書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1)曉霧將歇: (2)沉鱗競躍:1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18.“猿鳥亂鳴”中“亂”字用得極好,請說說好在哪里。19.文章說“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請簡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現在哪些方面。20.文章結尾說:“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想一想,其中有什么言外之意?(六)閱讀《答謝中書書》,回答小題。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2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1)五色交輝(2)夕日欲頹2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23.“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對比閱讀(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夕景欲沈,曉霧將合,孤鶴寒嘯,游鴻遠吟,樵蘇一嘆,舟子再泣。誠足悲憂,不可說也。風吹雷飆(biāo),夜戒前路。下弦①內外,望達所屆②。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恐欲知之,聊③書所睹。臨涂草蹙④,辭意不周。(節選自鮑照⑤《登大雷岸與妹書》)【注】①下弦:農歷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②屆:指目的地。③聊:姑且。④草蹙(cù):倉促。⑤鮑照:字明遠,南朝文學家。24.根據表格里的方法提示,解釋加點詞語。文言字詞 方法 解釋五色交輝 組詞法 (1)沉鱗競躍 勾連課文法——負勢競上(《與朱元思書》) (2)夜戒前路 字典檢索法——“戒”的造字本義:動詞,雙手持戈,警惕備戰。引申為:①防備;②革除不良嗜好:③同“界”,界限…… (3)2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26.請用三條“/”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27.結合甲乙兩文,用下面的短語將句子補充完整。抒悲情 賞美景 思小妹 盼知音(1)陶弘景_________,(2)鮑明遠_________。(八)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①。梅溪之西,有石門山者,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②相雜,綿綿成韻。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山谷所資,于斯已辦③。仁智所樂,豈徒語哉!(吳均《與顧章書》)注釋:①薜蘿:薜荔與女蘿,皆為香草。后人常以薜蘿為隱者服飾。②英英:聲音和盛之貌。③辦:具備。28.解釋【甲】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五色交輝(2)曉霧將歇(3)實是欲界之仙都(4)未復有能與其奇者29.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仆去月謝病/答謝中中書 B.梅溪之西/任意東西C.孤峰限日/有時覓日 D.仁智所樂/仁在其中矣30.請用三條“/”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既 素 重 幽 居 遂 葺 宇 其 上 幸 富 菊 花 偏 饒 竹 實31.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32.【甲】【乙】兩篇選文在寫景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處?其作用是什么?(九)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選自陶弘景《答謝中書書》)33.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古來共談( ) (2)五色交輝( )(3)四時俱備( ) (4)曉霧將歇( )34.翻譯下列句子(1)夕日欲頹,沉鱗競躍。(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乙】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①響若操琴。揭跣②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③腐木,可羅胡床④十八九居之。交絡⑤之流,觸激⑥之音,皆在床下;翠羽⑦之木,龍鱗之石⑧,均蔭⑨其上。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⑩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節選自柳宗元《石澗記》)【注釋】:①文:同“紋”,紋彩、花紋。②揭跣(xiǎn):拎起衣服,赤著腳。③排:推。④胡床: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⑤交絡:交織,形容水波像交織的紋理。⑥觸激:撞擊。⑦翠羽:翡翠鳥的羽毛。⑧龍鱗之石:像龍鱗一樣的石頭。⑨蔭:遮蓋。⑩踐履:蹤跡。3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揭跣而往/人不知而不慍B.觸激之音/春冬之時C.古之人其有樂乎此耶/好之者不如樂之者D.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門可羅雀36.請用“/”給選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水 平 布 其 上 流 若 織 文 響 若 操 琴。37.請根據【甲】【乙】兩篇選文回答問題。(1)【甲】文作者寫景精妙,所描繪的景物極富生命力,你能從文章找出相關語句并作簡要分析嗎?(2)【甲】【乙】兩個語段作者在寫景后都流露出得意之情,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二者“得意”的原因。(十)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小題。【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夜登華子崗,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麥隴朝(句隹)。斯之不遠,徜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節選)38.解釋下面加點字的意思(1)曉霧將歇( ) (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39.把文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夕陽欲頹,沉鱗競躍。40.甲文中的“猿鳥亂鳴”和乙文中的“吠聲如豹”都是寫聲音描寫,其作用有何不同?41.甲、乙兩文都是寫給朋友的書信,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愿望?(十一)山川草木皆含情,滄海桑田盡動人。請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春望 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答謝中書書 陶弘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42.學習古漢語時,讀準字音,有助于理解文意。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注讀音。(1)白頭搔更短(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43.一詞多義是漢語中的常見現象。下列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國破山河在 乘風破浪 B.渾欲不勝簪 引人入勝C.五色交輝 燈火輝煌 D.清流見底 流光溢彩44.正確翻譯下面的句子。(1)曉霧將歇,猿鳥亂鳴。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2)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翻譯:________________,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古人常常借自然景物抒寫不同的人生感慨、情感操守。請結合選文將下面的表格補充完整。選文 名句解讀 相關名句春望 作者通過描寫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抒寫①__________________情感。 ②__________________答謝中書書 文章以議論收束,既寫出能領略山川之美的人很③_____________,同時也表達了作者④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十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選自陶弘景《答謝中書書》)【乙】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①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②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北涉玄灞③,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⑤,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仆靜默⑥,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當待春中,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鰷⑦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⑧,麥隴朝雊⑨,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⑩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選自王維《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有刪減)【注釋】①故山:舊日所居住的山。②猥:鄙賤。自謙之詞。③玄灞:深青色的灞水。④淪漣:泛起漣漪。⑤舂:這里指搗米。⑥靜默:這里指已入睡。⑦鰷:一種細長的淡水魚。⑧青皋:青草地。⑨雊(gòu):野雞鳴叫。⑩天機清妙:性情高遠。46.解釋下列加點詞語。(1)四時俱備( )(2)沉鱗競躍( )(3)與山僧飯訖而去( )(4)然是中有深趣矣( )47.把【甲】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兩岸石壁,五色交輝。(2)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48.請用“/”給【乙】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49.根據【甲】【乙】兩文的內容,在空白處填寫一句相應的內容。50.讀完【甲】【乙】兩文,小順將兩文表達的情感進行了對比,請幫他完成下表。材料 情感相似處 情感相異處甲文 作者對自然山川的(1)___之情 獨賞美景,有(2)____之感乙文 友人不在,有(3)___之感參考答案課內閱讀1.消散 四季 交相輝映 2.自康樂公(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風景了。 3.C【解析】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歇,消散。(2)句意:四季都有。四時,四季。(3)句意:色彩斑斕,交相輝映。交輝,交相輝映。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自,從;未復,再也沒有;與,參與,這里指欣賞。3.C.“猿鳥亂鳴”表現了自然界的生機勃勃。聯系“實是欲界之仙都”可知,作者把美好的自然比作人間天堂,表現他內心的愉悅之情。故選C。【點睛】參考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4.B 5.B 6.C 7.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8.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解析】4.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B句意為: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墜落;故選B。5.考查對一詞多義及用法的理解辨析。A.句意為:山川景色的美麗。之:助詞,的;B.句意為: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之:人名“王凝之”中的一個字;C.句意為:有道德修養的人。之:助詞,的;D.句意為:那么天下的事。之:助詞,的;故選B。6.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辨析。C.“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紛擾雜亂”有誤,“猿鳥亂鳴”,突出了猿、鳥的鳴叫傳入耳際,以聲寫靜。“亂”字寫出了“鳴”的狀態,寫出了晨景的熱烈歡躍的氣氛;故選C。7.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句中重點詞語:自,從;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復,又;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8.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本句句意為:東部河流平原肥沃滋潤,南方草木繁茂。按照題干限斷兩處的要求,節奏劃分為:東則川野沃潤/疇隴膏腴/南方草木榮茂。【點睛】參考譯文:一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二印度人民,隨著居住地方的不同而自名其國,對自己所喜歡的地方,稱之為印度(印度,唐朝的話就是月亮)。至于印度的界域,我們可以談一談。五印度這塊地方,方圓九萬多里。三面瀕臨大誨,北面背靠雪山。北方寬,南方窄,形狀好像半月。全國劃分地區,有七十多個國家。天氣特別炎熱,地方又多潮濕。北方山阜眾多,丘陵多鹽堿地;東部河流原野很肥沃滋潤;南方草木繁茂;西方土地貧瘠。這是大概的情況,只是簡略地一談。9.①聳入;②消散;③交相;④指人間。 10.①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②自從謝靈運以來,不再有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11.C 12.文章:①作者欣賞山林之美的情趣;②作者酷愛山水歸隱林泉的志趣;③作者將內心對山林之美的感受與友人分享的樂趣。材料:①粗茶淡飯卻能隨遇而安(安貧樂道);②視不正當得到的財富如浮云的高尚情操。【解析】9.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等。(1)“高峰入云”的句意是: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入:聳入,插入。(2)“曉霧將歇”的句意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3)“五色交輝”的句意是:(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交:交相。(4)“實是欲界之仙都”的句意是: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欲界:指人世間。10.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1)句中的“欲(將要)、頹(墜落)、競(競相)”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自(從)、復(又,再)、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幾個詞是重點詞語。11.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C.“高峰入云”是仰視;“清流見底”是俯視;“兩岸石壁,五色交輝”是平視。選項迥所說的作者的觀察角度依次是“仰視→平視→俯視”的說法是錯誤的。故選C。12.考查對文章內容和主旨的理解。《答謝中書書》一文,“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表現了作者將內心對山林之美的感受與友人分享的樂趣;“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通過描寫美景,表達了作者欣賞山林之美的樂趣;結合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因為各種矛盾非常尖銳,政局極度動蕩的背景,文章還通過描寫美景與友人分享,委婉地表達了作者歸隱山林的樂趣。【鏈接材料】中“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表達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的高尚品質。據此概括作答。【點睛】參考譯文:(一)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二)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13.消散 墜落 水中潛游的魚 14.自從康樂公以來,不再有能欣賞這種奇麗景色的人了。 15.仰視 俯視 靜 動 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贊美、熱愛均可)【解析】13.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2)句意為: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墜落;(3)句意為: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水中潛游的魚。14.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句中重點詞語:自,自從;未復有,就再也沒有;與,參與,這里指欣賞;奇,形容詞作名詞,指山水奇麗;15.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第一、二空,“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這一句運用對偶和夸張的修辭,通過仰觀俯視兩種視角,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第三、四空,“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意思是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第五空,“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意思是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抒發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悅之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點睛】參考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蔥翠。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16.(1)消散(2)跳躍 17.自從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 18.“亂”字寫出了“鳴”的狀態,寫出了清展山林熱鬧歡躍的氣氛。 19.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與“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青竹翠竹”。③晨昏變幻之美,如“曉霧”與“夕日”。④動靜相襯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為靜,猿鳥、沉鱗為動。 20.結尾一句,含有三層外之意:其一,康樂是“能與其奇者”,表現出作者對謝靈運的欽慕;其二,自謝靈運之后,不再有人能“與其奇”,惋惜于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其三,“我”是繼謝靈運之后又一“與其奇者”,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解析】16.本題文言實詞。根據句意確定詞義。(1)句意: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歇:消散。(2)句意: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躍:跳躍。17.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注意重點詞語“自(從),未復(不再),與(參與,這里指欣賞)”的正確翻譯。18.本題考查詞句賞析。“猿鳥亂鳴”意思是“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亂”字寫出兩岸孤猿異鳥紛亂鳴叫的場景,寫出了“鳴”的狀態,表現了猿鳴鳥啼的熱鬧歡樂的景象,使畫面極具動感。19.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相互映襯,境界清新。色彩搭配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命力。晨昏變幻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在水中競相嬉戲。動靜相襯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是靜景,寫出了山林靜謐清新的靜態美;“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沉鱗競躍”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感,傳達了生命氣息。20.本題考查文章主題。結尾一句,含有三層外之意:其一,康樂是“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表現出作者對謝靈運的欽慕;其二,“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作者表達了對當世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而感到遺憾;其三,作者從欣賞景物中發現無窮的樂趣。同時能與謝靈運這樣的林泉高士有志向道同之處,生發出無比的自豪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喜愛之情。【點睛】參考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21.交相 墜落 22.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猿、鳥此起彼伏地鳴叫著。 23.①作者對謝靈運的欽慕(或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于這美妙的山水之中);②惋惜于世人對秀美山水的無動于衷(或抒發了作者自己歸隱林泉的終身志趣);③為自己的審美情趣而自許,希望與謝公比肩。【解析】21.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句(1)意為:色彩斑斕,交相輝映,交:交相;句(2)意為: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頹:墜落。2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文言句子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本題重點詞:曉,早晨;歇,消散;鳴,鳴叫。2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句子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理解文意,然后結合寫作背景,把握主旨,分析句意作答。“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意思是: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山川的妙處。這句話隱含之意是俗人無法欣賞山川之美,而作者自己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期待能與謝公比肩的情感流露了出來,也表達出作者的自豪之感。據此分析,從對世人無法欣賞自然之趣的惋惜、自己陶醉于自然山水的自得、期望比肩謝公的愿望三個角度作答即可。【點睛】參考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對比閱讀24.(1)交相(2)爭著、競相(3)防備、警惕 25.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26.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 27.賞美景盼知音(盼知音賞美景) 抒悲情思小妹(思小妹抒悲情)【解析】24.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字詞。(1)根據組詞法,“五色交輝”的“交”,可以組詞為“交相”;(2)根據勾連課文法可知,“負勢競上”的“競”是“爭著,競相”的意思,故“沉鱗競躍”的“競”也是“爭著,競相”的意思;(3)“夜戒前路”意思是夜間必須提防前路;再結合“戒”的引申義“①防備;②革除不良嗜好:③同‘界’,界限”可知,“夜戒前路”的“戒”是“防備,警惕”的意思。25.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翻譯時一定要回到語境當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本題注意重點詞語“自(自從)、復(再)、與(欣賞)”要理解正確。26.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結合“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分析,“寒暑難適”中“寒暑”是時間詞,作定語,“難適”作狀語,可在“適”后斷句;“汝專自慎”中“汝”是主語,“專”是謂語,“自慎”是賓語,中間不可中斷,故在“慎”后斷句;“夙夜戒護”是動賓短語,省略了主語“你”,中間不可中斷,故在“護”后斷句;“勿我為念”是動賓短語,省略了主語“你”,中間不可中斷;再結合句意“冷暖變換難以適應,你務必自己當心。早晚當心保重,不要為我掛念”,故斷句為: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27.本題考查理解情感主旨與選詞填空。結合【甲】文“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可知,陶弘景認為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只是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據此可概括,陶弘景賞美景盼知音(盼知音賞美景);結合【乙】文“誠足悲憂,不可說也”“寒暑難適汝專自慎夙夜戒護勿我為念”可知,鮑明遠遠游在外,心情實在非常悲愴憂愁,非言語所能表達;天氣冷暖變換難以適應,他希望小妹自己當心保重,不要掛念自己,表達了他對小妹的關心與思念。據此可概括,鮑明遠抒悲情思小妹(思小妹抒悲情)。【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夕陽就要西沉,晨霧即將彌漫之際,孤鶴在寒風中悲鳴,飛鴻在遠處哀吟,樵夫一聲嘆息,船夫又一次哭泣。游子的心實在非常悲愴憂愁,非言語所能表達。狂風呼嘯、奔雷陣陣,夜間必須提防前路。下弦日前后,有望達到目的地。冷暖變換難以適應,你務必自己當心。早晚當心保重,不要為我掛念。恐怕你想知道我旅中的情況,姑且寫下所見所感。途中倉促草就,措辭達意恐或不周。28.(1)交相、交互、相交、互相(2)消散(3)確實、實在、的確(4)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29.C 30.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 31.(1)巍蛾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2)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 32.示例:都運用了多角度描寫的方法。如從視覺和聽覺等表現色彩、形態、聲音等,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鮮明特征,充分表現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強烈的熱愛之情。【解析】2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色彩斑斕,交相輝映。交:交相、交互、相交、互相。(2)句意為: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3)句意為: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實:確實、實在、的確。(4)句意為: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29.A.辭去/姓氏;B.西面/代詞,這件事;C.太陽;D.仁人/仁德;故選C。30.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會。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語境斷句。可借助標志性詞語斷開比較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本句意思是:我既然向來推崇隱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因此斷句為: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饒竹實。31.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重點的詞有:(1)入,聳入;清流,明凈的溪流。(2)頹,落下;鱗,魚;競,爭相。32.本題考查景物描寫的方法及文言文的對比閱讀。根據【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可知,作者從視覺角度描繪了峰之高,水之清;根據【甲】文“猿鳥亂鳴”可知,作者從聽覺角度描繪了猿鳥之聲;聯系【乙】文“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可知,作者從視覺角度描繪了森壁、孤峰、幽岫、深溪等景物;聯系【乙】文“蟬吟鶴唳,水響猿啼,英英相雜,綿綿成韻”可知,作者從聽覺角度描繪了蟬聲、鶴鳴、猿啼交織的聲音;甲、乙兩文在描寫景物時通過多種感官相結合的手法從多個角度描繪景物。【甲】文“實是欲界之仙都(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一句展現了作者在游覽了自然山水之后,沉醉于自然的美景的心情,【乙】文“仆去月謝病,還覓薜蘿(我上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尋找隱居的地方)”寫作者因感受山水之美想遠離世俗的紛擾,想尋找靜謐之所。因此,兩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寫都生動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鮮明特征,充分表現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對自然的強烈的熱愛之情。【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我上個月因病辭官,回到家鄉尋找隱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門山。很多峭壁與云霞爭高下,獨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陽;幽深的洞穴包含著云霧,深谷小溪積聚著翠綠的潭水;蟬鳴鶴叫,水聲清越,猿猴啼叫,和諧動聽的聲音相互混雜,聲調悠長有音韻之美。我既然向來推崇隱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隱居生活的必需品,這里都已具備。這種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愛,豈是虛言啊。33.談論 輝映 季節 消散 34.(1)夕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躍出水面。(2)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35.B 36.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 37.(1)示例一:“五色交輝”“青林翠竹”色彩鮮明,絢爛多彩,讓人感到勃發的生命力;示例二:“猿鳥亂鳴”“沉鱗競躍”靜中有動,為畫面增添靈動感,傳達出蓬勃的生命氣息。(舉出一例即可)(2)選文【甲】:作者認為,自康樂公(謝靈運)之后,唯獨自己能從山川美景中發現無窮無盡的樂趣,故自豪、得意。選文【乙】:作者發現了隱于奇石佳樹之間水紋美麗、水聲動聽的石渠,而古人和后之來者都尚未發現此美景,故洋洋自得。【解析】33.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談,談論。(2)句意: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輝,輝映。(3)句意:四個季節都有。時,季節。(4)句意: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歇,消散。34.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欲,將要;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爭相;(2)自,從;未復,再也沒有;與,參與,這里指欣賞。35.A.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B.助詞,的\助詞,的;C.名詞,快樂\以……為樂;D.動詞,排列\動詞,張網捕捉;故選B。36.考查斷句。句意: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水平布其上”的主語是“水”,“流若織文”的主語是“流”,“響若操琴”的主語是“響”。故斷句為:水平布其上/流若織文/響若操琴。37.考查對文本內容的理解。(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一個“入”字,顯現出高峰直聳,插入云霄的形態,富有動感。一個“見”字,表現了水流的清澈。“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表現了自然色彩的斑斕,“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猿鳥亂鳴”“沉鱗競躍”表現了自然界的生機勃勃。(2)根據甲文中的“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可知,作者認為,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而自己就如同先賢一樣,能從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與愉悅,傳達出作者的自豪與得意之情。根據乙文中的“后之來者有能追予之踐履耶?得意之日,與石渠同”可知,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作者認為,以前沒有人能找到這個快樂的所在,以后也不見得會有人找到這一美景。自然流露出作者的自豪與得意之感。【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水在上面流動,水流像紡織物的花紋,水泉咚響聲像是彈琴聲,赤腳而往,折竹箭,掃陳葉,排腐木,清出一塊可排十八九張交椅的空地。交織的流水,激撞的水聲,皆在椅下;像翠鳥羽毛般的樹木,像魚龍麟甲般的石塊,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時候的人有誰曾在這里找到這種快樂的嗎?以后的人,有誰能追隨我的足跡來此嗎?到石澗的日子,與石渠相同。38.消散 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 39.夕陽要落山了,潛游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 40.“猿鳥亂鳴”使景色靈動,充滿生機活力,“吠聲如豹”以動寫靜,襯托了冬夜的空曠寂靜。 41.甲文和朋友分享對山川之美的熱愛和隱逸情懷,乙文邀請朋友來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歸自然。【解析】3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①句意: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歇:消散。②句意: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悟的意思。39.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頹,墜落。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競,爭相。40.本題考查對寫作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寫聲音的方法除一般有直接描寫外,最常見的是以聲寫靜的方法。解答本題時要結合具體語境并聯系上下文來回答。結合甲文內容可知,“猿鳥亂鳴”的意思是: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猿鳥的鳴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入耳際,“亂”寫出猿和鳥叫聲此起彼伏,寫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機,用聲音寫景色,可以使景色靈動。結合乙文內容可知,“吠聲如豹”的意思是: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巷里的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傳來,突出犬的叫聲大,以聲寫靜,起襯托作用,襯托了冬夜的空曠寂靜。41.本題考查理解作者的情感。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在通曉兩文大意的基礎上,結合關鍵語句來分析即可。《答謝中書書》是南朝文學家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有高雅情懷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將內心的感受與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樂事,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結合甲文內容可知,通過前面景物的描寫及“實是欲界之仙都”一句可以體會出作者對山川之美的熱愛;從“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中可知,表達了作者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山中與裴秀才迪書》是一封書信。作者把冬景寫得詩情畫意、生趣盎然,既表達了作者對“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賞,與朋友分享美景真情,同時也暗含著對朋友的勸誘和邀請。結合乙文內容“斯之不遠,倘能從我游乎?非子天機清妙者,豈能以此不急之務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可知,作者請朋友一起來欣賞美景,實際上是希望他不要過于熱衷于功名利祿,要回歸自然。據此回答。【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賞贊嘆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夜色中登上華子岡,見輞水泛起漣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隨同上下。那寒山中遠遠的燈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子里傳來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里,跟來的仆人已入睡,多想從前你與我攙著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濕了青草地,麥田里雉雞在清晨鳴叫,這些景色很快就來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你邀請來游山玩水嗎?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42.(1)sāo(2)yù 43.C 44.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 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 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 45.愛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少 娛情山水的愉悅【解析】42.本題考查加點字注音。(1)白頭搔更短:讀音為,bái tóu sāo gèng duǎn;句意為,白發越搔越短。(2)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讀音為,wèi fù yǒu nénɡ yù qí qí zhě;句意為,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山水妙處的人了。43.本題考查一詞多義的理解。A.陷落/沖開;B.經受/勝景、佳境;C.閃耀的光/閃耀的光;D.流水/像水那樣流動不定;故選C。44.本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重點詞語:(1)曉霧,清晨的薄霧;歇,消散;(2)欲,想要;頹,墜落;欲界,沒有擺脫世俗七情六欲的眾生所處的境界,這里指人間。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4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①《春望》中首句營造了荒涼凄慘的氣氛,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斷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詩人睹物傷感,表達了憂國傷時的感情和對國家的熱愛。所以①空可填“愛國”。②根據解讀中的“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可知,“破”寫的是國破城荒,“深”寫的是荒無人跡,所以②空應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③根據“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的意思是再也沒有能夠欣賞這山水妙處的人了。可見領略山川美景的人很少有,所以③空應填“少”。④作者用“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表示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全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歸隱山林的高潔志趣。所以第④空應填“娛情山水的愉悅”。【點睛】參考譯文:春望國都遭侵但山河依舊,長安城里的雜草和樹木茂盛地瘋長。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一個春天,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答謝中書書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46.都 水中潛游的魚 離開 這47.⑴兩岸的石壁五彩斑斕,交相輝映。⑵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48.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 49.(1)高峰入云,清流見底;(2)寒山遠火,明滅林外/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輞水淪漣,與月上下;(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4)白鷗矯翼,露濕青皋 /露濕青皋,麥隴朝雊 /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答其中一句即可) 50.喜愛/贊嘆、贊美,欣賞,喜愛 自得/期待 遺憾/惋惜【解析】4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四季都具備。俱:都;(2)句意為: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沉鱗:水中潛游的魚;(3)句意為: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去:離開;(4)句意為: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是:這。47.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重點詞語:(1)五色:古代以青黃黑白赤為正色。交輝:指交相輝映。(2)自:從。康樂:指南朝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他繼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為康樂公。是南朝文學家。復:又。與:參與,這里有欣賞領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異。48.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句意為:您正在溫習經書,我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足下方溫經”主謂結構,應在“經”后停頓;“猥不敢相煩”動賓結構,應在“煩”后停頓;“輒便往山中”動賓結構,應在“中”后停頓;因此斷句為: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49.本題考查信息篩選。(1)根據題干“山川相映之美”的提示,找到【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可得答案;(2)根據題干“光影配合之美”的提示,找到【乙】文“寒山遠火,明滅林外”“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輞水淪漣,與月上下”等,選一處作答即可;(3)根據題干“動靜相稱之美”的提示,找到【甲】文“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等,選一處作答即可;(4)根據題干“動靜相襯之美”的提示,找到【乙】文“白鷗矯翼,露濕青皋”“露濕青皋,麥隴朝雊”“春山可望,輕鰷出水”等,選一處作答即可。50.本題考查感情理解。(1)根據【甲】“實是欲界之仙都”中的蘊含的贊美之情和【乙】“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的贊賞之意,可知,兩文的情感相似處是:贊美(或喜愛、贊嘆、欣賞、喜愛等);(2)根據【甲】“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可知有自得或期待之意;(3)根據【乙】“足下方溫經猥②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此時獨坐,僮仆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可知有人遺憾或惋惜之意。【點睛】參考譯文【甲】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巍峨的山峰聳入云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四季都具備。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猿、鳥的叫聲此起彼伏;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乙】現在正是農歷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溫習經書,我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 我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著城郭。夜色中登上華子岡,見輞水泛起漣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隨同上下。那寒山中遠遠的燈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子里傳來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里,跟來的僮仆已入睡,多想從前你我于攙著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濕了青草地,麥田里雉鳥在清晨嗚叫,這些景色離現在不遠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我哪能用這不打緊的事務(游山玩水的閑事)相邀呢?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