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備考專題復習專題03 詩詞鑒賞姓名:_________ 班級: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一)閱讀《望岳》,完成下面小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全詩緊緊扣住題目中“①________”字寫景,多角度描寫了泰山之②________。其中“陰陽割昏曉”,用一個“③________”字,便寫出了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可謂是“語不驚人死不休”。2.請你結合詩句,說說本首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賦。”登高則可望遠,望遠而致思深。在古典詩詞中,登高賦詩抒懷是文人的一個傳統,每有登臨必有詩作。下列詩句中和杜甫“登高望岳”時的心情最接近的一項是( )A.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王安石《登飛來峰》)C.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D.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岑參《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二)閱讀《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題。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柱杖無時夜叩門。4.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詳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寫的是詩人游山西村的見聞和感受,詩句無一“游”字,卻處處扣“游”,表現出詩人的游興十足。B.首聯以農家勸留客人的口吻起筆,“臘酒渾”和“足雞豚”等內容,寫出了農家在豐年之中待客的熱情真誠。C.頸聯寫村中歡天喜地舉行春社活動,以及活動中人們粗陋的衣著,體現了當地民風的質樸和村民們生活的艱辛。D.“拄杖無時夜叩門”一句,從側面表現了詩人對山西村的優美自然風光和淳厚人文氣息的喜愛與向往之情。5.明代楊植在《升庵詩話》中評價“宋人詩主理”,意思是說宋代的詩歌富含哲理。請結合兩首詩歌的畫線句,分別談談你對其哲理的理解。題西林壁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三)閱讀《望岳》,完成下面小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6.詩人遠望泰山,以“_______”描繪了泰山山色蒼翠沒有盡頭的景象;近望泰山,以“鐘”“割”二字分別突出了泰山_______和巍峨雄壯的特點;細望泰山,以“蕩胸”“決眥”表現了他對泰山的_______之情。7.由本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可以聯想到許多詩句。請你寫出其中連續的兩句,并從內容或寫法方面簡要說明這樣聯想的原因。(本試卷中出現的詩句除外)詩句:_______,_______。原因:________(四)閱讀《登飛來峰》,完成小題。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8.《登飛來峰》是一首登高抒懷之作。詩人首先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極言塔的①______,登上飛來峰頂的這座塔,在晨雞報曉時分,便可以看到旭日東升。后兩句寫登飛來峰的感想,用“②______”的典故,表現了詩人③______。9.古詩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復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義。蘇軾《題西林壁》中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與本詩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就是如此。請簡要解釋它們后來衍生的意義。(五)閱讀《望岳》,完成下面小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0.本詩的作者杜甫是①____朝詩人,被后世尊稱為“②____”。11.王安石《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與本詩“蕩胸生曾云”都寫到了云,請你分別談談對兩首詩中“云”的理解。12.現實生活中,哪種情況下可以用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請舉出具體事例。(六)閱讀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13.首聯寫詩人出游到農家,“①______”字表現了農家待客盡其所有的盛情;頷聯既描寫了村外山間水畔的景色,又蘊含哲理,后人常用“山重水復”借指______②,用“柳暗花明”借指轉機或希望;頸聯寫農人歡天喜地慶賀“春社”,描摹了山西村的風俗畫卷;在尾聯中,詩人含蓄地表達了對山西村的③______之情。14.花草樹木是古詩詞的常見意象。歷代詩人常以“柳”入詩,借此傳達不同的情感。從下面詩句中任選其一,結合詩句簡要說明詩人表達了怎樣的情感。(1)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賀知章《詠柳》)(2)此夜曲中聞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注釋】①折柳:這里指漢代樂府名曲《折楊柳》(七)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甲】晚春韓愈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乙】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15.這兩首詩的作者都借“花”來寄托自己的情懷。【甲】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_____的姿態,從花的角度寫對春天的留戀,表達了詩人對即將離去的春天的熱愛和不舍;而【乙】詩中詩人以“落紅”和“_____”自喻,寄托了詩人雖然脫離了官場,卻_____的情懷。16.《己亥雜詩(其五)》立意高遠,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富有積極意義。以下詩句同樣體現詩人胸中豪情壯志的一項是( )A.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B.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C.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八)閱讀《游山西村》和《過故人莊》,回答問題。游山西村(宋)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17.(1)兩首詩都交代了農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況,《游山西村》詩中農家“_____”(填寫原文詩句或短語),《過故人莊》詩中故人“_____”(填寫原文詩句或短語)。主人盡其所有,也正反映了他們 _____的品質。兩首詩歌都流露了作者 _____之情。(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請先描繪本句詩中呈現的畫面,然后領略其中的哲理。(3)對上面兩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游山西村》詩以明快、抒情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圖。B.《游山西村》詩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極力表現了農村生活的迷信和落后。C.《過故人莊》詩頷聯“綠樹”是近景,“青山”是遠景,使人感到幽靜、平和。D.兩首詩的尾聯,都表現了主客之間的融洽氣氛。(九)閱讀下列材料,完成問題。【材料一】登幽州臺①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材料二】隗②君亦何幸,遂起黃金臺③。——陳子昂《郭隗》燕昭④延⑤郭隗,遂筑黃金臺。——李白《古風 其十五》注釋:①[幽州臺]戰國時期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②[隗]郭隗,戰國時燕國人。 ③[黃金臺]相傳戰國時代燕昭王在易水東南筑臺,上面放著千金,用來招攬天下賢士。 ④[燕昭]即燕昭王。 ⑤[延]聘請。18.(1)閱讀材料及注釋可以推斷,“幽州臺”可能就是“黃金臺”,它是燕昭王為招納____(人名)所建。陳子昂借這一典故表達了渴望得到賞識的心愿。(2)《登幽州臺歌》表達了詩人登臺的感慨。前兩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久遠,第三句登臺遠望,表達空間的①_____,“悠悠”與第四句的“②_____”字鮮明映照,襯托出人的孤單渺小,表達了詩人胸懷大志卻報國無門的孤獨與悲傷。(3)中華文化底蘊深厚,許多詩文都與“登高遠眺”相關。請默寫任意兩句。(十)閱讀《望岳》,完成問題。望岳(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19.(1)《望岳》這首詩,開篇兩句寫的是遠望泰山,以問答的形式,展現泰山①_____的氣勢;接下來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近望,寫出了泰山②_____的形象;“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則是細望: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漾,長時間細望以至眼眶似有決裂。結尾兩句寫出青年杜甫決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山頂,俯視群山而小天下,體現了詩人③_____的精神風貌。(2)古詩中經常借“云”來表達不同的情境或情感。這首詩中畫線句和王安石《登飛來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都寫到了“云”。請你結合詩句內容,簡要說明兩首詩中作者借“云”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情境或情感。(十一)閱讀《游山西村》,完成各題。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20.請將下面表格補充完整。內容 詩人的情感首聯 農家盛情款待客人 ①頷聯 山間水畔之景 由疑惑轉為②頸聯 ③ 贊美尾聯 詩人期許再來做客 留戀熱愛2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著什么哲理?(十二)閱讀《游山西村》,完成各題。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22.這是一首記游抒情詩。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一片祥和、歡愉的景象,一個“_______”字,寫出了農家待客盡其所有的盛情。尾聯抒發了_______之情。23.結合畫線詩句的具體內容,詳解其所蘊含的哲理。(十三)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咸陽城東樓①許渾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②。溪③云初起日沉閣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⑤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注】①此詩大約是許渾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監察御史的時候所寫。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于風雨飄搖之際,在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此詩。②汀洲:水中的小洲。③溪:指磻溪。④閣:指慈福寺。⑤蕪:叢生的雜草。24.《登幽州臺歌》和《咸陽城東樓》這兩首詩都是詩人登高望遠后創作的,可是產生的情感卻有所不同。陳子昂登上幽州臺,俯仰古今,表達了①____;許渾登上咸陽樓觀賞風景,觸景生情,表達了②____。25.發揮聯想想象,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一聯所展現的畫面。(十四)閱讀《游山西村》和《過故人莊》,回答問題。游山西村宋 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過故人莊唐 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26.兩首詩都交代了農家主人盛情待客的情況,《游山西村》詩中農家“________”(填寫原文詩句或短語),《過故人莊》詩中故人“______”(填寫原文詩句或短語)。主人盡其所有,也正反映了他們________的品質。兩首詩歌都流露出了作者_____之情。27.《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請你解釋這句詩在原詩中的意思,以及其蘊含的哲理。28.對上面兩首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游山西村》詩以明快、抒情的筆調,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明麗的農村風光圖。B.《游山西村》詩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極力表現了農村生活的迷信和落后。C.《過故人莊》詩頷聯“綠樹”是近景,“青山”是遠景,使人感到幽靜、平和,又不荒僻。D.兩首詩的尾聯,都表現了主客之間的融洽氣氛。(十五)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甲】游山西村陸游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第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乙】約客趙師秀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29.下列選項中對兩首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甲詩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歡悅喜慶的氣氛。一個“足”字突出了農家待客盡其所有的盛情。B.甲詩全詩都是寫實,無一“游”字,而處處扣合“游”字,游興十足,游意不盡,又層次分明。C.乙詩前二句交待了當時的環境和時令,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的夏夜之景:雨聲不斷,蛙聲一片。D.乙詩第三句用“有約”點出了詩人曾“約客”來訪,而“過夜半”則表現出詩人等待時間之久。30.“閑”在古代詩文中常被賦予豐富的意蘊。甲乙兩首詩都提到了“閑”,表達的心境卻不盡相同。請分別說說這兩首詩中的“閑”各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31.從詩人所處時代的角度看,如果陸游要“約客”一起去“游山西村”,以下人物最有可能與其同游的一位是( )A.陳子昂 B.李商隱 C.龔自珍 D.楊萬里參考答案1.望 高大(壯美) 割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句的意思是:我一定會登上泰山的頂峰,從最高峰瀏覽群山的渺小,這句話寫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抒發了作者對實現理想強大的信心。體現了作者對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心,抒發了他的豪情壯志。 3.B【解析】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結合詩句可知,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遠望泰山,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頷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頸聯“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寫凝望(細望)泰山,詩人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尾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俯望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多角度地描寫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壯美)。“陰陽割昏曉”意思是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與遮天蔽日的形象。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主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意為我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詩人將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流露出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3.本題考查理解詩句情感。結合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知,杜甫“登高望岳”時的心情是豪邁開懷的,充滿了豪情壯志,抒發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的朝氣。A.抒發了詩人抑郁已久的悲憤之情,表達了詩人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郁悶的心情;B.表現了詩人朝氣蓬勃、胸懷改革大志、對前途充滿信心;C.表現了詩人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之情,與對親人的思念之情;D.表達了詩人既思故園,更思帝都,既傷心,更感慨的思想感情。故選B。4.C 5.示例:①陸詩畫線句寫詩人面對重疊的青山和曲折的水路,疑心前面無路可走,突然看到了一個柳蔭濃密、鮮花明艷的村莊,蘊含著堅持不懈終會走出困境的哲理。②蘇詩畫線句寫正面看廬山連綿起伏,側面看則山峰聳立,從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看到的山勢各不相同,體現出因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事物的認識會有不同的道理。(或:要認識事物的全貌,必須打破局限,擺脫主觀成見)【解析】4.本題考查詩意理解。C.衣冠簡樸古風存:村民們衣冠簡樸古代風氣仍然保存。“簡樸”寫出的是村民們的穿著簡樸、充滿古風,而不是“人們粗陋的衣著”;由首聯“豐年留客足雞豚”可知,村民們生活富足,并非“生活的艱辛”。故選C。5.本題考查詩句賞析。(1)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通過這句詩佛可以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當然這種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而這兩句卻格外委婉別致。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2)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這兩句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游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結合后兩句可知,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6.青未了 神奇秀麗 喜愛 7.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原因:都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答案示例二:詩句:①政入萬山圍子里 ②一山放出一山攔原因:都寄寓了耐人尋味的哲理。答案示例三:詩句:①遙知兄弟登高處 ②遍插茱萸少一人原因:都借助了想象來表情達意。【解析】6.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與情感主旨。結合首聯“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可知,詩意為:五岳之首的泰山啊,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一脈橫亙的蒼莽的青色沒有盡頭;詩人遠望泰山,用“青未了”描繪了泰山山色蒼翠沒有盡頭的景象;結合頷聯“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可知,這是詩人近望泰山的景象,“鐘”用擬人的手法將大自然寫得似乎有了感情。“割”寫出了高大的泰山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夸張地表現了泰山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結合頸聯“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可知,這是細望泰山,詩人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面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詩人用動態的畫面進一步描寫泰山的高大雄偉,并寫出了詩人長久凝望泰山的神態與“愛岳”(對泰山的喜愛)的情懷。7.本題考查賞析詩句與名篇積累。結合“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詳解,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由此可知, 這兩句詩在內容上,表現出積極進取的精神;還寄寓了耐人尋味的哲理;在寫法上,詩人借助想象來表情達意。據此來選取名句完成填空并說明理由。示例:詩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原因:都寄寓了耐人尋味的哲理。8.高峻 浮云 答案示例:堅定的理想和遠大的報負 9.蘇軾詩: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王安石詩:掌握正確的方法,認識達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解析】8.考查詩句賞析。“飛來山上千尋塔”中的“尋”是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千尋塔”極言塔之高峻。“不畏浮云遮望眼”,用典。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作者根本就不怕那些奸邪小人阻擋自己變法圖新。因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方法,已經站在了最高處。“不畏”一詞,直接表現了詩人堅定的理想和遠大的報負。9.考查詩句賞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是:不怕層層浮云遮住我那遠眺的視野,只因為我站在飛來峰頂,登高望遠心胸寬廣。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游蕩的云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告訴我們一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觀點的方法,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10.唐 詩圣 11.示例:“浮云”喻指奸邪小人或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曾云”指山腰間層出不窮的團團云氣,詩人借此表達心情的激蕩。 12.示例:朋友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想要放棄,我可以用這兩句詩來鼓勵他。【解析】10.考查文學常識。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鞏縣(河南鄭州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根據此作答即可。11.考查對詞語的理解。《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的意思是不怕浮云會遮住我的視線。“浮云”會遮擋望遠的視線,因此可以視為障礙、困難等。詩句中的“浮云遮望眼”,用典。據吳小如教授考證,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語·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據此可知,王安石《登飛來峰》中,“云”喻指奸邪小人或眼前的困難、障礙、挫折等;《望岳》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古詩。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蕩胸生曾云”一句的意思是:層層白云,蕩滌胸中溝壑。寫的是詩人細望泰山,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據此可知,本詩“蕩胸生曾云”中的“曾云”指山腰間層出不窮的團團云氣,詩人借此表達心情的激蕩。12.考查對詩句的理解與運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據此可知,我們可以在立志實現遠大理想時激勵自己,也可以在定下一個目標時,用這句詩給自己加油打氣,表達自己對實現理想或目標時有信心。還可以遇到困難、挫折時,用這句詩體現自己不怕困難、挫折,要勇往直前、勇于攀登的決心和氣概。示例:在自己立志實現遠大理想時,用這兩句詩來激勵自己。13.足 困境(絕境、困難等) 向往(喜愛、熱愛等) 14.示例一:(1)句將柳樹擬人化為亭亭玉立的美人,將輕柔的柳條比作少女綠色的絲織裙帶,寫出了早春時節柳樹的動人風韻,表達了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示例二:(2)句詩中“折柳”含有惜別的意味。遠游在外的詩人在深夜聽到哀怨動人的《折楊柳》曲,不禁涌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解析】13.本題考查理解詳解能力。首聯意為: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所上之菜很是充足,能盡其所有,非常熱情。山重水復:意思是指山巒重疊,水流盤曲,常比喻為遇到的困難,遭遇到的困境。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但愿從今以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把酒言歡,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向往農村,喜歡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14.本題考查理解詳解能力。(1)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高高的柳樹看上去如同那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裊娜多姿,千萬枝柳樹枝條從樹上垂落下來,就像那綠色的絲帶一樣。詩人將柳樹當作亭亭玉立的美人,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柔和的柳樹條比作少女綠色的絲織裙帶,形象地描繪出早春時節柳樹的婷婷裊裊的風姿,表達了在早春美景中詩人的喜悅快樂之情。(2)句詩“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游親人早歸的意思。此句,詩人由景到情,由聽到春風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離情別緒的《折楊柳》,進而引發思念故鄉家園的情感。綜上詳解,概括作答即可。15.風中飛舞 春泥 關心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16.D【解析】15.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詩人情感的把握。第一空,“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意思是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道隨風飄灑,好似片片雪花。該句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樸素無華的楊花榆莢隨風飛舞的姿態;第二、三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意思是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該句中詩人以“落紅”和“春泥”自喻,表現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以此來表達他至死仍牽掛國家的一腔熱情。16.考查對詩句的理解和詩人情感的把握。A.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出自王維的《竹里館》,意思是獨自閑坐在幽靜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表達了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B.“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出自王灣《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還在舊年時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氣息。表達了詩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心境;C.“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出自陸游的《游山西村》,意思是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表達了作者豁然開朗,對前途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出自王安石的《登飛來峰》,意思是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詩人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的進取精神;故選D。17.(1)足雞豚或臘酒渾(莫笑農家臘酒渾或豐年留客足雞豚) 具雞黍 善良(敦厚淳樸或誠摯好客或熱情好客等) 贊美或對淳樸民風的贊美(欣賞等)(2)示例:畫面:這里青山連接著青山,水路往復回環,綠柳繁茂蔭濃,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哲理:在困難中堅持下去,也許會出現豁然開朗的轉變。(3)B【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和情感的比較閱讀。一空:“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意思是: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農家酒味雖薄,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故《游山西村》中交代農家主人盛情待客情況的詞句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臘酒渾/足雞豚。二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故人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盛情。故《過故人莊》中交代農家主人盛情待客情況的詞句是:故人具雞黍/具雞黍。三四空:主人盡其所有款待客人,反映了農家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游山西村》中,“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過故人莊》中,故人“邀”而作者“至”,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顯示了民風的淳樸。故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淳樸民風的贊美。(2)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間水畔的景色,讓人仿佛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據此理解作答。(3)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B.《游山西村》詩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又表達民風的淳樸可愛。“簫鼓追隨春社近社”,寫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衣冠簡樸古風存”,詩人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故選B。18.(1)郭隗(2)遼遠 獨(3)示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根據注釋②可知,“隗”指的是郭隗;根據注釋④可知,“燕昭”即燕昭王。“燕昭延郭隗,遂筑黃金臺”的意思是:燕昭王延請郭隗,高筑起了黃金臺。由此可以判斷出:“黃金臺”是燕昭王為招納郭隗所建。(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詳解能力。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第三句“悠悠”和第四句的“獨”字的對比,使人感受天地的廣闊與宇宙的永恒,更襯托出人的孤單渺小。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抒發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3)此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的積累。與“登高遠眺”相關的古詩文名句有很多,任意寫出其中的兩句即可,注意不要出現錯別字。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等。19.(1)雄偉闊大 巍峨秀麗 勇于攀登、俯視一切(2)“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了作者對前途充滿的豪情和不畏艱難,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負。【解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詳解。要注意結合詩句進行詳解。①“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句以問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齊魯大地廣大區域內都能望見,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表現泰山雄偉闊大的氣勢;②“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用一個“割”字,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巍峨秀麗的形象;③“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意思是: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群山,豪情滿懷。寫詩人并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感的理解。“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面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意思是不怕層層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是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承接前兩句寫景議論抒情,使詩歌既生動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賢的憂慮,而詩人卻加上“不畏”二字,表現了詩人在政治上高瞻遠矚,不畏奸邪的勇氣和決心。同時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為眼前的利益,應該放眼大局和長遠。20.(1)贊賞(2)欣喜(3)農村風俗畫卷 21.不論前路多么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解析】2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1)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2)頷聯寫山間水畔的景色,寫景中寓含哲理。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其喜形于色的興奮之狀,可以想見。(3)頸聯則由自然入人事,“社”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寫農家祭社祈年,滿著豐收的期待,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21.本題考查重點語句理解。“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寫出山西村山環水繞,花團錦簇,春光無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現了人生變化發展的某種規律性。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表現了詩人與眾不同的思維與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蘊涵著無限的希望。詩人描述了山水縈繞的迷路感覺與移步換形又見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人們可以從中領悟到蘊含的生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22.足 對家鄉、農民、田園生活的熱愛。 23.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漸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正如人生中不論前路多么難行,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出現一個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新境界。【解析】22.考查對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對煉字技巧的把握。①本詩首聯的意思是: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首聯渲染出豐收之年農村一片寧靜、歡悅的氣象。“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所以①處應填“足”字。②尾聯的意思是: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一定拄著拐杖隨時來敲你的家門。表明詩人已經“游”了一整天了,此時明月高懸,整個大地籠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給春社過后的村莊也染上了一層靜謐的色彩,別有一番情趣,于是這兩句從胸中自然流露,愿能不時拄杖乘月,輕扣柴扉,與老農把酒言歡,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23.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首先在理解的基礎上寫出詩句的具體內容,然后詳解哲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思是: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柳綠花艷忽然眼前又出現一個山村。然后圍繞意思來描繪畫面即可。哲理:詩句中從“山重水復”到“柳暗花明”,從“疑無路”到“又一村”,既寫出了山西村山巒重疊、水流曲折的自然美景,也表現出詩人由最初的緊張急迫到愉悅驚喜的心情,感到無路可走時,眼前卻豁然開朗。讀完詩句會讓人頓覺與人生的境遇無比契合,如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啟發人們困難中堅持下去,也許會出現豁然開朗的轉變,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道理。24. ①表達了懷才不遇、孤獨苦悶的愁苦情懷 ②表達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 25.示例1:只見磻溪罩云,暮色蒼茫,一輪紅日漸薄遠山,夕陽與慈福寺姿影相疊,仿佛靠近寺閣而落。就在這夕照圖初展麗景之際,驀然涼風突起,咸陽樓頓時沐浴在蕭瑟的秋風之中,一場山雨眼看就要到了。示例2:烏云剛剛浮起在磻溪邊上,夕陽已經沉落在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將來臨,城東的咸陽樓滿是風聲颯颯。【詳解】24.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第一首,“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后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從而表達自己對不被理解、懷才不遇的悲嘆;第二首,開篇“愁”字籠蓋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與下文構成因果關系。開頭講愁,下面則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風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凄涼的意境。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表現了詩人對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無限惋惜之情。25.本題考查詩歌畫面描繪。描繪詩歌展示的畫面時,首先理解詩歌的內容。然后在翻譯句子的基礎上,發揮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述。“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意思是:溪云突起紅日落在寺閣之外,山雨未到狂風已吹滿咸陽樓。描繪了烏云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后沉落下去,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的景象。示例:烏云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后沉落下去,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26.足雞豚或臘酒渾(莫笑農家臘酒渾或豐年留客足雞豚) 具雞黍 淳樸、善良(敦厚淳樸或誠摯好客或熱情好客等) 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向往、贊美)或對淳樸民風的贊美(欣賞等)。 27.原意:這里青山連接著青山,水路往復回環,小路曲折蜿蜒,綠柳繁茂蔭濃,鮮花嬌艷明麗,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哲理:在困難中堅持下去,也許會出現豁然開朗的轉變,世間事物是消長變化的。 28.B【詳解】26.一空:“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意思是: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農家酒味雖薄,待客情意卻十分深厚。“足雞豚”一個“足”字,表達了農家款客盡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故《游山西村》中交代農家主人盛情待客情況的詞句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臘酒渾/足雞豚。二空:“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意思是: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故人以“雞黍”相邀,既顯出田家特有風味,又見待客之盛情。故《游山西村》中交代農家主人盛情待客情況的詞句是:故人具雞黍/具雞黍。三四空:主人盡其所有款待客人,反映了農家的熱情好客、淳樸善良;《游山西村》中,“莫笑”二字,道出詩人對農村淳樸民風的贊賞;《過故人莊》中,故人“邀”而作者“至”,招之即來,簡單而隨便。這種不講虛禮和排場的招待顯示了民風的淳樸。故兩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淳樸民風的贊美,對田園生活的向往。27.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寫山間水畔的景色,讓人仿佛看到詩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巒間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見濃茂,蜿蜒的山徑也愈益依稀難認。正在迷惘之際,突然看見前面花明柳暗,幾間農家茅舍,隱現于花木扶疏之間,詩人頓覺豁然開朗。人們在探討學問、研究問題時,往往會有這樣的情況:山回路轉、撲朔迷離,出路難尋,于是頓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鍥而不舍,繼續前行,忽然間眼前出現一線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開朗,發現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新天地。這就是此聯給人們的啟發,也是宋詩特有的理趣。這里描寫的是詩人置身山陰道上,信步而行,疑若無路,忽又開朗的情景,不僅反映了詩人對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間事物消長變化的哲理。據此理解作答。28.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B.《游山西村》詩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既寫出春社歡快,又表達民風的淳樸可愛。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農村風俗畫卷,表達了詩人對傳統文化熱愛的深情。“簫鼓追隨春社近社”,寫農家祭社祈年,熱熱鬧鬧,吹吹打打,充滿著豐收的期待;“衣冠簡樸古風存”,詩人贊美著這個古老的鄉土風俗,顯示出他對吾土吾民之愛。故選項理解錯誤,選B。【點睛】譯文:《游山西村》: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山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社日將近,一路上迎神的蕭鼓聲隨處可聞,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隨時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家門。《過故人莊》: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共飲美酒,閑談農務。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還要來這里觀賞菊花。29.B 30.示例:甲詩中的"閑”,表現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喜及和不舍棄,以及貌似閑適卻仍心系國事的復雜情感。乙詩中的“閑”,則表現了一種長久未等到客人赴約的寂寞惆悵,以及因獨享雨夜詩意而生發的一種閑情逸致。 31.D【詳解】29.考查詩歌內容的正確理解。B.有誤,全詩首寫詩人出游到農家,次寫村外之景物,復寫村中之情事,末寫頻來夜游。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意思是:今后如果還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隨時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家門。這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不是寫實。表明詩人已“游”了一整天,于是從胸中自然流出:但愿從今以后,能不時拄杖乘月,輕叩柴扉,與老農把酒言歡,此情此景,不亦樂乎。一個熱愛家鄉與農民親密無間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故選B。30.考查詩歌情感的理解。甲詩是一首紀游抒情詩,抒寫江南農村日常生活,詩人閑居老家農村,陶醉在山西村人情美、風物美、民俗美中,有感于這樣的民風民俗及太平景象,反映了他鄉居閑散的思想感情,表現了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和戀戀不舍的情感。此外,詩人被彈劾罷歸故里后,心中難免有抑郁不平之氣。詩人雖貌似閑適,卻仍心系國事。乙詩,“有約不來過夜半”,“過夜半”說明了等待時間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幾分焦急地等著,本來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只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比照之下更顯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閑敲棋子落燈花”,詩人約客久候不到,燈芯漸漸快燃盡,詩人百無聊賴之際,下意識地將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而篤篤的敲棋聲又將燈花都震落了。詩人獨自靜靜地敲著棋子,看著滿桌的燈花,友人久等不至,雖然使他不耐煩,但詩人的心緒卻于這一剎那脫離了等待,陶醉于窗外之景并融入其中,尋到了獨得之樂。另外,“閑敲棋子”這一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來訪的情景,也寫出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的心情。據此詳解“閑”字表達的詩人情感。31.考查文學常識的靈活運用。解答此題首先要了解詩人生活的朝代,然后就可得出答案。陸游是南宋文學家,陳子昂是唐代文學家,李商隱是晚唐著名詩人,龔自珍是清代思想家、詩人,楊萬里是南宋文學家,與陸游、尤袤、范成大并稱為南宋“中興四大詩人”。由此詳解,如果陸游要“約客”一起去“游山西村”, 楊萬里最有可能與其同游。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