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3 法治社會學習目標 1.理解、支持、認同我國的法治社會建設。2.明確法治社會的內涵、意義和要求。3.參與到法治社會的建設中去,為法治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一、法治社會的內涵1.含義:指法律得到______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__________和諧有序的社會。2.地位: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3.內容(1)信法: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________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2)守法: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__________,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3)用法: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________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想一想:有人認為,法治社會就是全社會信仰法律。如何看待這一觀點?二、建設法治社會1.總體要求: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________、長期性的努力。2.具體任務(1)深入開展__________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3)建設完備的法律__________。(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__________機制。議一議:人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3.意義(1)能夠使全社會更好地形成________學法______用法的氛圍,增進__________,維護社會秩序。(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__________。議一議:有人認為,建設法治社會只需要加強普法活動。對此,你是如何認識的?1.法治社會意味著規則在全社會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糾正:2.建設法治社會,就能夠防止社會矛盾出現,促進公平正義。糾正:3.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糾正:4.建設法治社會應該完善依法行政制度體系。糾正:5.訴訟,是解決各種沖突和糾紛的唯一途徑。糾正:議題1:什么是法治社會?[情境]近年來,我國加大對“酒駕”行為的查處力度,特別是“酒駕”行為已經寫入刑法。對此,某班同學們在主題班會上紛紛發表見解。同學甲:現在啊,嚴查酒駕、“酒駕入刑”得到了人們發自內心的認可和接受,那些法治意識還不強的人,就應該好好地學一學這些法律規定!同學乙:不錯,“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的要求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遵守,酒后駕車的違法行為大大減少。這告訴人們,在社會其他領域法律的要求也得到普遍遵守!同學丙:去年,我家的車被一位酒駕者剮蹭了,交警認定對方是全責,使我家的合法權益得到維護,避免了糾紛。可見,這就是法治社會的好處!任務1 獨立思考:結合材料,概括法治社會的內涵。任務2 小組討論:結合幾位同學的見解,談談法治社會表現在哪些方面。核心歸納 全社會信仰法治的條件(1)立良法。良法必須緊扣本國實際,否則立法就是無本之木。(2)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靈魂,也是培育國人法律信仰的關鍵。有了良法,司法不公,法律信仰只能是紙上談兵;沒有良法,即使司法公正,法律信仰亦是墻上蘆葦。(3)嚴執法。嚴格執法是政府取信于民的重要保證,不僅事關政府的形象,而且關乎民眾法律信仰的形成。(4)重守法。必須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普法教育,讓普通百姓在知法懂法的基礎上守法。議題2:如何建設法治社會?[情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法治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加快法治社會建設,必須解決現實中公民守法存在的突出問題。現階段,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穩步推進,但仍存在諸多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民眾法律意識顯著增強,但社會大眾對于法律的遵守大多并不出于對法律的認同,而是認為守法能帶來好處或者避免損害。社會糾紛頻發,訴訟在糾紛解決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通過訴訟解決糾紛。法律服務人員隊伍的數量和業務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國法律服務供給不均,法律服務需求和供給間存在較大矛盾,往往是最需要法律服務的人群得不到應有的法律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治體系已基本建立,但法律服務體系依然稀缺。任務1 小組合作:結合材料,分析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任務2 小組討論:結合材料,分析如何解決法治社會建設中的諸多問題。核心歸納1.法律援助、司法救助(1)法律援助,是指為了保證公民享有平等、公正的法律保護,完善社會法律保障制度,由國家設立的專門機構,為經濟困難或特殊案件當事人減免費用提供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制度。當事人因經濟困難,符合受援條件,可以向當地法律援助中心申請獲得免費的律師服務。(2)司法救助,又稱訴訟救助,是指人民法院在訴訟中,通過對當事人緩交、減交或免交訴訟費用的救濟措施,減輕或者免除經濟上確有困難的當事人的負擔。司法救助是保證其能夠正常參加訴訟,依法維護其合法權益的法律制度。2.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的關系(1)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其中,法治國家是法治建設的目標,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設的主體,法治社會是法治建設的基礎。三者共同構成全面依法治國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個方面,全面依法治國工作布局就不完整,總目標就無法實現。(2)建設法治國家是基本治國方略,建設法治政府是建設法治國家的關鍵,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政府和法治國家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礎。考向一 法治社會的內涵[學科素養:政治認同]例1 (2023·安徽馬鞍山二十二中高二開學考)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法治社會應該是( )①全面推進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②國家權力依法行使,國家各項工作依法開展③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④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二 建設法治社會的要求[學科素養:公共參與]例2 (2023·浙江高一期中)建設法治社會,能夠使全社會更好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實現社會和諧。下列屬于法治社會建設措施的是( )①不斷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②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精心挑選服務對象③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發揮好各類社會規范的作用④強化道德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三 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學科素養:法治意識]例3 (2023·湖南長沙長郡中學高一期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三者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法治中國建設的重要支柱。下列關于法治中國建設說法正確的是( )A.推動法治社會建設,公眾普遍遵從法律、促進社會和諧B.推動法治政府建設,政府修訂憲法法律、保證有法必依C.推動法治國家建設,國家實現依憲執政、堅持良法之治D.推動法治中國建設,政府堅持依法治國、堅持依法執政課時3 法治社會新知導學 素養奠基一、1.公認 公共生活 3.(1)實施法治 (2)普遍遵守 (3)公平正義 想一想:這一觀點是片面的。除了信仰法律,還應遵守法律、運用法律。二、1.全方位 2.(1)法治宣傳 (3)服務體系 (4)預防化解 議一議: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3.(1)尊法 守法 社會共識 (2)社會和諧 議一議:①這一觀點是片面的。②建設法治社會,需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③建設法治社會,還需要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易錯矯正1.法治社會意味著法律在全社會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2.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公平正義。3.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基礎和基本前提。4.建設法治社會要求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5.糾紛發生后,人們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訴訟不是唯一途徑。議題探究 素養形成議題1 任務1 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任務2 (1)從同學甲的見解中可以看出,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2)從同學乙的見解中可以看出,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3)從同學丙的見解中可以看出,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議題2 任務1 (1)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使全社會更好地形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任務2 (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考向研析 素養提升例1 D [①是法治政府的要求,不是法治社會的要求,不符合題意。②是法治國家的要求,不是法治社會的要求,不符合題意。]例2 B [加強法治社會建設,要求建設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而不是精心挑選服務對象,②錯誤。加強法治社會建設,要求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而不是強化道德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④錯誤。]例3 A [建設法治中國,需要推動法治社會的建設,公眾普遍遵從法律、促進社會和諧,故A正確。政府是行政機關,不能修訂憲法法律,故B錯誤。中國共產黨依憲執政,而非國家實現依憲執政,故C錯誤。中國共產黨依法執政,而非政府依法執政,D說法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