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古代詩歌鑒賞之表達技巧【學習目標】1.在讀懂詩詞的基礎上,總結這類考題的答題思路。2.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學會賞析詩歌。【考點解析】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 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表達技巧的種類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義非常廣泛,簡單說包括各種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 (寫作手法)的使用。對表達技巧的鑒賞,就是辨識詩歌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表達方式、表現手法或藝術構思,分析其本身的藝術效果,評價其對表現詩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二)表現手法:聯想、想象、類比、象征、渲染、烘托、懸念、對比、反襯、托物言志、賦比興、虛實結合、動靜相襯、景情理合一等。(三)行文結構:承上啟下、起承轉合、銜接、鋪墊、照應等。(四)材料取舍:主次、詳略、繁簡等。材料是構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詳略取舍往往體現了作者的用意。(五)修辭手法:比喻、排比、對比、反復、擬人、夸張、反問、設問、對偶、用典、互文等。在實際的運用中,多種修辭又往往是一起連用的。【考點分類介紹】詩歌表達技巧之修辭(一)修辭積累比喻:描繪事物生動、形象、鮮明,抽象事物形象化,增強感染力。突出事物特征。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王觀《卜算子》賞析:詞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巒比喻為美人的眉峰,極言浙東山水的漂亮可愛。比擬:把物當做人來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或把甲物當做乙物來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繪事物更加生動、形象、鮮明,增強感染力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賞析: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銷魂,把粉蝶對美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手法叫做雙關。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寓意,給人以深刻印象。。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引起豐富的聯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質和特征,便于抒發強烈的感情。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借代: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語言簡練、含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賞析:詞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對偶:音節整齊勻稱,節奏鮮明,有結構美和音樂美。內容上集中而含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賞析:從篇章來講,這首詩四聯八句,聯聯對仗,對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能感受到詩人壯志難酬的苦痛。互文:又名互辭,是古代詩文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對互文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即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互不相干,實則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互文由上下文義互相交錯,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來 表達一個句子的意思。這類句子比較特殊,文字上只交代一方,而意義彼此互見。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王昌齡《出塞》反問:加強語氣,強調突出。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賞析: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設問: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反復:強調突出,回環往復的音韻美。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疊詞:營造氛圍,音韻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二)考題模式——分析詩歌當中的修辭(三)答題步驟1.指出使用的修辭手法。2.結合詩歌語句分析此種手法是如何運用的。3.指出這種修辭手法的作用或效果。詩歌表達技巧之表達方式(一)知識積累表達方式術語主要有五種:敘述、描寫、抒情、議論和說明。詩歌鑒賞,經常運用的是描寫和抒情。詩歌的描寫,主要有人物描寫、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這些描寫,從不同角度,又可總體分為: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實寫和虛寫,白描和工筆。詩歌的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和借古抒情等;這些抒情,又可總體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大類。1.記敘:記敘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過程。如“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用敘述的方式寫自己親臨抗金前線的值得紀念的往事。2.議論:對人和事物的好壞、是非、價值、特點、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見。如“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元稹《菊花》),這是詩的后兩句,點出喜愛菊花的原因和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敘議結合(先記敘后議論)3.描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事件、環境所作的具體描繪和刻畫。如“江月去人只數尺,風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杜甫《漫成一首》)詩歌從水中月影寫起,生動描寫了白鷺曲著身子,恬靜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灘,船尾大魚躍出水面而發出拔刺的響聲,一動一靜構成了江上月夜寧靜的美景。常見的有直接描寫、間接描寫、白描、渲染、細節描寫等。①對人物的描寫:正面描寫,側面描寫(他人的評論,他人的襯托,環境的烘托)②對景物的描寫: 觀察角度,觀察順序,常用手法(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4.抒情: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哀樂等主觀感情。①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也有間接抒情。如“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溫廷筠《商山早行》)首聯中起句以時間、事件、環境三者相互照應,寫出旅客的辛勞,對句直抒詩人的感慨。“客行”與“故鄉”相比較,自然生出一個“悲”字來。②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以下幾種情況:借景抒情(包括觸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樂哀、以景結情);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象征手法);③借古抒情(懷古傷今、借古喻今)。(二)考題模式——分析詩歌表達方式(三)答題技巧——表達方式+解釋表達方式+作用或效果。詩歌表達技巧之表現手法(一)知識積累(1)襯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2)烘托:是一種從側面渲染來襯托主要寫作對象的表現技法。寫作時先從側面描寫,然后再引出主題,使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3)用典:古今人們用典的方式多種多樣,一般采用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種方式。①明用典故: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如果能使讀者從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個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這種現象在古典詩詞中是常見的,如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這是明用《史記·馮唐列傳》中的故事,東坡居士在這里明用這個典故,意在以魏尚自況,希望有一個象馮唐那樣識才敢諫之人,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薦,派人將自己召回,委以重任。這是古人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的反映。②暗用典故:古典詩詞在使用典故時,有時表面上看用典處似乎與上下文句融合為一,不細察則不知為用典,這就是暗用典故。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末句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來好象是寫“出獵”,描寫獵人彎弓射狼的情況。其實這是暗用了《楚辭·東君》“舉長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貪殘掠奪,作者在此代指遼和西夏統治者;“射天狼”則表明自己御敵保國的決心。③正用典故:李白的《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中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以典代人,通過文章既以贊李云,也以自贊。“蓬萊”,為海中神山名,傳說仙府中難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漢書·竇章傳》言:“是時學者稱東觀(后漢政府的藏書機構)為老氏藏室,道家蓬萊山。”這首詩中的“蓬萊”,是借指校書郎李云。“建安骨”為建安風骨之簡稱。東漢末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詩歌,風格清新剛健,被后人稱為建安風骨。“小謝”,指謝眺;區別于“大謝”(謝靈運)。李白非常推崇謝眺,這里有自比的意思。這兩句中,上句稱贊李云文章得建安風骨,清新剛健;下句謂自己的詩歌應像謝眺那樣清新雋永。④反用典故:有的詞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棄疾的《滿江紅·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極力鼓勵李入蜀做一番事業,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難》中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將其概括為“蜀道登天”。本來,李白在《蜀道難》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艱險,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卻強調通過艱苦的攀登可以上達青天,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4)起興:起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李商隱的《錦瑟》)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5)聯想和想象:聯想由一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一個典型。“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詠柳》)詩人由柳枝的紛披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一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6)渲染:渲染對環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寫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強藝術效果。“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首聯俯仰所見所聞,一連出現六個特寫鏡頭,渲染秋江景物的特點。(7)抑揚: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一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后抑和先抑后揚之分。“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這首詩采用先揚后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后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此外,常用的表現手法還有象征、對比,寓褒于貶、明褒實貶,言此意彼、意在言外,畫龍點睛、曲筆逆筆,等等。(二)考題模式——分析詩歌表現手法(三)答題技巧——表現手法+解釋表現手法+作用或效果。【典型例題】例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按要求答題。端 居①李商隱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例2: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注]①泛菊:飲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和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 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導學案答案例1答案:⑴在藝術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色彩,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例2答案:⑴內容上強調二人相聚之短暫、相別之倉促。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承“聚”啟“散”。(意思答對即可)⑵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來表現思念之切。(意思答對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