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4.14 月相的變化 教學課時 1教 學 目 標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月相在一個月的不同時期里的不同形狀,并說出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 2.描述月相的變化過程 3.識別農歷日期所對應的典型月相 【過程與方法】 運用長期觀察的方法,收集月相變化的證據 【情感目標】 1.關注月相的變化,并與農歷日期聯系起來 2.體會到長期記錄有利于證據的積累,也是科學研究中的基本方法 3.養成善于觀察、發現和提問的習慣教學重點 1.月相的變化過程 2.每一階段月相的形狀和對應時間教學難點 月相的變化過程教學用具 PPT、教學視頻、月相變化模型教 學 過 程一、導入 提問:你知道中國的春節是哪一天嗎? 學生回答:正月初一 提問:新年過后的元宵節又是哪一天呢? 學生回答:正月十五 提問:那國慶節是哪一天呢? 學生回答:10月1日 提問:正月初一、正月十五、10月1日這些計時方式有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一個是農歷,一個是陽歷 提問:農歷和陽歷有什么不同呢?它們是怎樣確定的呢? 教師回應:陰歷是觀測月亮來制定的,月亮圓缺的周期為一個朔望月;陽歷是觀測太陽來制定的,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一個輪回為一年;農歷屬于陰陽歷,也就是用陰歷確定月,再用陽歷確定年。 提問:我們知道月亮的形狀會不斷發生變化,并且有一個變化周期。那么在這個變化周期里,月相是怎樣變化的呢?月相變化有什么規律呢?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下。 二、新知講解 1. 觀看視頻——月相 月相,是天文學中對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樣子的稱呼。月相變化的周期大約是30天。 2.展示圖片,觀察圖中的月相,哪些是你曾經觀察到的?哪些是你沒有觀察到的? ⑤只能在西方天空中看到;④只能在前半夜看到;⑧只能在后半夜看到 3.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月相呢?(月相成因) 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不透明,太陽照射月球的哪部分,哪部分就亮。由于月球反射太陽光,因此無論轉到相對地球的什么位置,總是對太陽的一面明亮,而背著太陽的一面黑暗。在不同的時期,月球相對地球的位置不同,地球上人們看到的月亮面就不同,因此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4.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不同的月相 5.新月: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并且與太陽同升同落,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月。 6.蛾眉月:新月過后兩天,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太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蛾眉,因此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 7.上弦月: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經移到太陽以東90度。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月。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落入地平線之下。 8.漸盈凸月:上弦過后,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漸盈凸月。 9.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地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度,即地球位于太陽和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滿月或望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10.漸虧凸月:滿月過后,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的大半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或虧凸月。 11.下弦月:到了農歷二十三左右,我們只能看到月亮被太陽光照亮的半面了,這時的月相叫下弦月。下弦月只能在后半夜看到。 12.殘月:下弦月過后,月亮逐漸靠近太陽,我們只能看到月亮被太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娥眉,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殘月過后月亮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 13.提問:我們剛剛已經分析了月相變化的主要階段,大家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呢? 教師回應:我們可以發現:①新月和滿月是對應的,娥眉月和殘月是對應的,漸盈凸月和虧凸月是對應的;②上半月的月相“臉”朝西,一般在上半夜西邊天空;③下半月的月相“臉”朝東,一般出現在后半夜東邊的天空。 14.鞏固練習:看月相圖說出月相名稱 15.展示圖片,判斷上下半月的月相變化圖 教師總結:上半月由缺變圓,臉朝西;下半月由圓變缺,臉朝東 16.總結:前后半月月相變化規律: ①形狀不同 ②出現的時間不同(上弦出現在上半月的前半夜,下弦出現在后半月的后半夜) ③亮面的朝向不同,上弦“臉”朝西,下弦臉朝東。 ④月相變化過程:新月/朔月(農歷初一)-蛾眉月-上弦月(農歷初七、初八)-漸盈凸月-滿月/望月(農歷十五、十六)-漸虧凸月-下弦月(農歷二十二、二十三)-殘月/蛾眉月 17.總結:一個月內的月相變化規律 ①新月/朔月(農歷初一)-蛾眉月-上弦月(農歷初七、初八)-漸盈凸月-滿月/望月(農歷十五、十六)-漸虧凸月-下弦月(農歷二十二、二十三)-殘月/蛾眉月 ②上半月,由缺到圓,亮面在右側,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至滿月; 下半月,由圓到缺,亮面在左側,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至朔月。 18.鞏固練習:嘗試用不同的方法給圖片中的月相排一排序,從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19.觀看視頻——模擬月球運動,觀察月相變化 實驗分析:人代表地球,皮球代表月球,被涂白的部分代表被太陽照亮的部分 實驗結論:月相是在不斷變化的。月球的月相變化從暗到亮(新月→峨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再從亮到暗(滿月→凸月→下弦月→峨眉月/殘月→新月)。 20.在學習了月相變化周期后,我們可以將月相畫在小卡片上,疊好后快速翻動,就可以看到月相在一個月的連續變化了。(觀看自制月相變化卡片) 三、拓展應用 觀察月球的變化——用亮星來觀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運動變化 四、本課小結 1.陰歷、陽歷、陰陽歷的確定方法 2.月相的概念及變化周期 3.月相的成因(為什么會有月相變化?) 4.月相變化過程 5.月相變化規律 6.月相變化與農歷日期的對應關系 五、練習題 1.判斷題 2.選擇題 六、作業布置 二次備課 (手寫紅筆)板 書 設 計 4.14 月相的變化 1.陰歷:觀測月亮來制定,月亮圓缺的周期為一個朔望月 陽歷:觀測太陽來制定,太陽直射南北回歸線一個輪回為一年 陰陽歷:即農歷,用陰歷確定月,用陽歷確定年 2.月相: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樣子。 月相變化周期:29.53天,大約是30天 3.月相的成因:月球不發光、不透明,但反射太陽光,因此月球對著太陽的一面明亮,背著太陽的一面黑暗,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面就不同。 4.月相變化過程 新月/朔月(農歷初一)-蛾眉月-上弦月(農歷初七、初八)-漸盈凸月-滿月/望月(農歷十五、十六)-漸虧凸月-下弦月(農歷二十二、二十三)-殘月/蛾眉月 5.月相變化規律 上半月:缺→圓,亮面在右側,亮面面積逐漸變大,直至滿月 下半月;圓→缺,亮面在左側,亮面面積逐漸變小,直至朔月分層作業 (手寫紅筆) 1.認真閱讀并完成練習冊P53-P56 2.觀察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的月相變化,記錄下來,制成月相變化冊教學反思 (手寫紅筆) 不得少于1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