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論語》的有關常識與孔子以禮治國的政治理想。2.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學習通過語言、神態以及動作描寫人物的方法。3.掌握本文重點字詞。【問題探究】任務一:疏通文意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 )吾一日長(zhǎng)乎( )爾,毋吾以( )也。居( )則曰:‘不吾知( )也。’如( )或( )知爾,則( )何以( )哉?”子路率爾( )而對曰:“千乘(shèng)( )之國,攝( )乎大國之間,加之以( )師旅( ),因( )之以饑饉;由也為( )之,比及( )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夫子哂(shěn)( )之。“求,爾何如?”對曰:“方( )六七十,如( )五六十,求也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 )其禮樂,以俟( )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 )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 )會( )同( ),端( )章甫( ),愿( )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 ),鏗爾( ),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 )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 )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風( )乎舞雩(yú),詠( )而歸。”夫子喟(kuì)( )然嘆曰:“吾與( )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 )國以禮,其言不讓( ),是故哂之。唯( )求則非邦( )也與?安見(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 ),孰能為之大( )?”◎文本解讀文本主旨:全文以言志為線索,生動地記述了孔子與他的四位弟子暢談理想抱負的情景,表達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抱負,反映了儒家以禮治國的政治追求和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任務二:問題探究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概括每部分內容。二、合作探究“陪長者閑坐”,這樣的語境就容易使氣氛和諧融洽,師生平等、輕松自由,弟子們能各抒己見。討論下列問題,完成下列表格。1、文中孔子四個弟子的志向分別是什么?2、從他們的言談、動作和神態中,分析孔子及四個弟子的人物形象?3、孔子對四個弟子的談話作了什么評價?孔子問志 弟子述志 弟子形象 孔子評志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三、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 【學而后思】《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學案答案任務一:疏通文意子路、曾皙(xī)、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因為)吾一日長(zhǎng)乎(介詞“于”,比)爾,毋吾以(“已”,停止)也。居(平日)則曰:‘不吾知(了解)也。’如(假如,如果)或(有的人)知爾,則(那么)何以(用,做)哉?”子路率爾(“然”,…的樣子)而對曰:“千乘(shèng)(一車四馬)之國,攝(夾處)乎大國之間,加之以( 介詞,用)師旅(軍隊),因(接續)之以饑饉;由也為(治理)之,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合乎禮儀的行事準則)也。”夫子哂(shěn)(微笑)之。“求,爾何如?”對曰:“方(計量土地用語,縱橫)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為之,比(bǐ)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禮樂,以俟(等待)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勝任)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或者)會(諸侯在非規定時間拜見天子)同(諸侯一起朝見天子),端(名作動,穿著禮服)章甫(名作動,戴著禮帽),愿(希望)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稀”,稀疏),鏗爾(“然”,…的樣子),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暮”)春者,春服既(已經)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水名,今山東曲阜),風(名作動,吹風)乎舞雩(yú),詠(唱歌)而歸。”夫子喟(kuì)(嘆息)然嘆曰:“吾與(贊成)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名作動,落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語氣助詞,罷了)!”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謙讓),是故哂之。唯(語氣助詞,無實義)求則非邦(國家)也與?安見(怎見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 形作名,小相),孰能為之大( 形作名,大相)?”◎文本解讀文本主旨:全文以言志為線索,生動地記述了孔子與他的四位弟子暢談理想抱負的情景,表達了孔子及其弟子各自的人生抱負,反映了儒家以禮治國的政治追求和積極有為的進取精神。任務二:問題探究一、理清思路全文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概括每部分內容。第一部分(1-2):寫孔子詢問學生的志向。(問志)第二部分(3-13):寫子路、冉有、公西華、曾皙分別述說自己的志向以及孔子的態度。(述志)第三部分(14-21):寫孔子對四人志向的評價。(評志)二、合作探究文中孔子四個弟子的志向分別是什么?①子路:治理“千乘之國”,“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②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可使足民”,不過“如其禮樂,以俟君子”。③公西華:在“宗廟之事,如會同”時,“愿為小相”。④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詠而歸”。2、從他們的言談、動作和神態中,分析孔子及四個弟子的人物形象?孔子:有理想、有抱負,他和他的弟子們一樣,都想以積極進取的態度為安邦治國干一番事業。此外,作為師長的他既能嚴格要求學生,又和藹可親,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和誘導。子路:抱負遠大、才能卓絕、直率自信,魯莽、輕率、不謙讓。冉有:既有抱負,又不愿對自己估計過高,態度謙遜,說話很有分寸。公西華:謙恭有禮、嫻于辭令。曾皙:瀟灑高雅、從容有禮、淡泊功名。3、孔子對四個弟子的談話作了什么評價?①對子路:并沒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國”的才能,但他認為子路的談話態度不夠謙虛,這屬于“其言不禮”。孔子“哂之”。②對冉有:冉有“如其禮樂,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當時沒有評點,在回答曾皙的詢問時,反問“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國家,禮樂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嘆之。③對公西華: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因為孔子認為他通曉禮樂,可以大用。孔子認為公西華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擔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④對曾皙:孔子與之。三、孔子為什么要“與點”呢 曾皙的話給人們描繪了一幅“太平盛世”圖,圖中的景象社會安定、經濟穩定、天下太平,每個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諧社會。曾皙所表達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與點”。孔子一生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周游列國,但到處碰壁,不為所用,晚年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皙“不求為政”之意正合孔子避世之心,故孔子“與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