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庖丁解牛》學案一、學習目標1.讀準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確讀音;2.掌握課文中主要的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掌握文言句式,翻譯重點句子;3.質疑探究合作,探討作品主旨;4.培養學生敢于實踐、運用規律的精神。二、必備知識寓言: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構成,每則寓言故事就是一個喻體(內中的寓意,則是寓言的本體),比喻從頭到底貫串在整部寓言中。與一般文學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三、文言知識梳理1.作者及作品莊子,名( ),(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主要作品為( ),共33篇,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庖丁解牛》文中涉及到的成語有( )( )( )( )( )、批郤導窾、新硎初試、官止神行、善刀而藏。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主張“無為”,放棄生活中的一切爭斗。在知識分子的心目中,老莊,尤其是莊子的哲學最貼合他們內心深處隱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規矩嚴整與佛家的禁欲之間,給中國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塊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它是率性的,是順應自然的,反對人為的束縛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過程中,竭盡了最大的心力。2.課文加點詞語解釋。庖丁為( )文惠君解( )牛,手之所觸(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 )向然( ),奏( )刀騞然,莫( )不中( )音。合于( )桑林之舞,乃中( )經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 )至此乎?”庖丁釋( )刀對曰:“臣之所好( )者道( )也,進( )乎技( )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 )牛者。三年之后,未嘗( )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 )神( )遇( )而不以( )目視,官知止而神欲( )行。依乎天理( ),批( )大郤( ),導( )大窾( ),因( )其固( )然。技經( )肯( )綮( )之未嘗,而況大軱( )乎!良庖歲( )更( )刀,割也;族庖( )月更刀,折(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 )于硎( )。彼節者有間( ),而刀刃者無厚( );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雖然( ),每至于族( ),吾見其難為,怵然( )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 ),謋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 ),善( )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 )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 )焉。”四、合作探究1.欣賞“解牛之美”。(1)找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2)作者寫解牛場面,為什么避而不談實況一一牛的掙扎之狀、血流之景、慘叫之聲,而極寫庖丁解牛動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發出的聲音“中《經首》之會” 2.探討“解牛經過”。——研讀第三段(1)向庖丁取經,看看他是如何達到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2)庖丁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別比喻哪兩類人 3.合作探究(1)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有什么聯系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學而后思】《庖丁解牛》學案參考答案三、文言知識梳理。1.作者及作品周 戰國 道家 《莊子》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目無全牛 躊躇滿志 切中肯綮2.加點詞語解釋(略)四、合作探究1.欣賞“解牛之美”。(1)找出文中描寫“解牛”場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明確:視覺:動作。手觸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聽覺:響聲。砉、驕; 一一莫不中音(音樂化)(2)作者寫解牛場面,為什么避而不談實況一一牛的掙扎之狀、血流之景、慘叫之聲,而極寫庖丁解牛動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發出的聲音“中《經首》之會” 明確: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藝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種藝術的享受。2.探討“解牛經過”一一研讀第三段(1)向庖丁取經,看看他是如何達到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確: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規律),不滿足于技藝,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總的概述技藝高超的原因。(總說)②長期的摸索,反復的實踐,去了解牛的復雜的結構。(必經之路)③解牛的三種境界:始臣之解牛,無非牛者(不懂規律);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懂得規律);方今之時,以神遇不以目視(運用規律)。補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提出古之做學問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臣之所好者道也(不畏艱難,目標高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三年之后、方今之時(堅定不移,孜孜以求)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千錘百煉,終成正果)雖技藝高超,卻不掉以輕心,尊重規律(態度)。(2)庖丁解牛技術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明確:其一,對“道”的追求超過了對技術的追求(“進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體的“技”上,而是探求“道”一一解牛的規律一一作為實踐的目標。其二,不懈實踐,在反復實踐中積累經驗,探求規律,運用規律。其三,謹慎小心,尊重規律“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從來不驕傲大意。(3)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別比喻哪兩類人 明確:遇到事情不知道變通和不懂規律固執蠻干的人。3.合作探究(1)文惠君聽庖丁介紹后,說自己懂得了“養生之道”,解牛之道和這種“養生”之道有什么聯系 明確: 作者把牛比喻成復雜的社會,盡管矛盾復雜,斗爭激烈,但總有間隙可尋,只要像庖丁那樣,“以無厚入有間”,順應環境,隨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養護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會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體不會受到傷害,同時解完牛躊躇滿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時候,不要得意忘形。(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課文節選自《養生主》,主旨在于闡明保護、蓄養生命之主一一精神,提示養生的方法莫過于順應自然。節選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來比喻社會的復雜如牛的筋骨盤結,處理世事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為戒”的審慎、關注的態度,還應該以藏斂(“善刀而藏之”)為自處之道,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達到人之養生的目的。今天我們學習此文,應該認識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觀冒進,而應該通過反復實踐,逐步掌握事物的內部規律,然后遵循客觀規律處理錯綜復雜的社會事務,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