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牧區和灌溉農業區本課講述西北地區的“牧區和灌溉農業區”,重在成因分析和特色農牧業介紹:西北地區在干旱的環境下,種植業只能在有灌溉水源的局部地區發展;在適合草類生長的地方,比較適合發展牧業,形成我國重要的牧業區;另外在極度干旱的地方,分布的是大片的荒漠,無法發展種植業和牧業。總之,西北地區因距海的遠近,從東往西,越來越干旱 ,種植業和牧業的生產特點也隨之發生變化。教材配備的活動題在于通過“俯視圖”和“剖面圖”,來引導學生認識坎兒井這一古老引水工程的結構、設計原理及其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進而深刻體會古代人民的勤勞和勇敢,感知因地制宜、人地協調的發展理念。八年級的學生在上學期已經學過中國地理自然環境和農業,對種植業和畜牧業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灌溉農業接觸得較少,對坎兒井也比較陌生,因此,在本課教學中需要充分利用圖片、活動等方式來增加學生的間接體驗,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地圖、分析地圖,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運用相關圖文資料,掌握西北地區的主要牧區、灌溉農業區的特點及其分布情況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夠列舉西北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牲畜品種等 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分析西北地區發展畜牧業和特色農業的優勢條件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夠運用實例說明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教學重點:干旱的自然環境特征對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西北地區發展畜牧業和特色農業的優勢條件。教學難點:用實例說明西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了解了西北地區的自然環境。干旱是西北地區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征。干旱缺水直接影響到西北地區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農業生產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種生產活動,以種植農作物為基本勞動,而農作物的生長離不開充足的水源。在西北地區干旱缺水的條件下,農牧業又有什么特色呢?今天我們來學習西北地區的農牧業發展。二、探究新知1.多媒體出示“西北地區主要牧區和畜種的分布示意圖”,學生讀圖并結合教材P74-75的文字內容,完成下列任務:(1)西北地區的農業以什么類型為主?有什么有利條件?(2)本區有我國的哪兩大牧區?東部和西部相比較,畜牧業的分布有什么不同?(3)本區有哪幾大草場?有哪些著名畜種?提示:(1)西北地區由于干旱,農業以畜牧業為主。本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條件:草場廣布,草質優良。(2)兩大牧區是內蒙古牧區和新疆牧區。分布差異:賀蘭山以東地區降水較多,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草場多;賀蘭山以西地區降水稀少,只在降水較多的山地分布有高山草場。(3)本區主要草場有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等。著名畜種:內蒙古牧區的三河馬、三河牛、阿拉善駱駝;新疆牧區的新疆細毛羊、伊犁馬;寧夏灘羊等。教師拓展(教師展示主要畜種的圖片):(1)三河牛是中國培育的乳肉兼用品種。產于額爾古納市三河地區,三河分別是根河、得耳布爾河和哈布爾河。(2)三河馬外貌俊秀、體質結實、動作靈敏、奔跑速度快、挽力大、持久力強,是優良的乘挽兼用型馬。(3)新疆細毛羊,不僅產毛量高,而且羊肉細嫩味美,很受各族人民喜愛。來到伊犁的人們在品嘗細毛羊的羊肉后,都會贊不絕口地說:“伊犁的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4)伊犁馬是我國珍稀的動物資源,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教師總結:西北地區草場廣布,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賀蘭山以東地區降水較多,地表水資源比較豐富,分布著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等大型優質草場。賀蘭山以西地區降水稀少,地表多戈壁、沙漠,但山地降水較多,分布著高山草場。2.多媒體出示教材P75“閱讀材料”。可移動的房子——蒙古包蒙古包是牧區的傳統民居。它常用木桿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氈;有一個門、一個窗;頂部可以打開,以便透光通氣,下雨、寒冷時便遮蓋起來。蒙古包便于拆卸、搬運和安裝。為了使畜群吃到充足鮮嫩的草,牧民會根據草場和季節變化,趕著畜群,攜帶“房子”,從一個草場轉移到另外一個草場。蒙古包就成了可移動的房子。教師提問:西北地區牧民的傳統民居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提示:傳統民居是蒙古包。特點:用木桿作支架,外面罩有白色羊毛氈;便于拆卸、搬運和安裝。3.教師提問:你知道西北地區有哪些美味的食物嗎?提示:烤全羊、馕、炒米粉等特色美食。4.展示圖片:教師提問:圖片描述的是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問題?提示:現象:早穿棉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說明了西北地區晝夜溫差大。5.自主學習:學生閱讀教材圖8.7、8.8、8.9、8.10、8.11及教材P75的文字內容,完成下列任務:(1)找出西北地區的主要種植業及其分布地區。(2)分析西北地區發展種植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3)本區有哪些優質農產品?為什么本區瓜果特別甜?提示:(1)主要種植業:灌溉農業。分布地區:寧夏平原、內蒙古的河套平原、甘肅的河西走廊、新疆境內天山、昆侖山和阿爾泰山脈的山麓地帶。(2)有利條件:夏季氣溫高,光照強,晝夜溫差大。不利條件:氣候干旱,降水較少。(3)農產品:新疆的瓜果(哈密瓜、葡萄等)和優質的長絨棉。夏季光照強,晝夜溫差大,有利于糖分的積累,因此瓜果特別甜。教師點撥:水是本區農業發展的限制性因素。由于干旱,本區農業都分布在有水源的地方,如黃河沿岸的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正是有了黃河水的灌溉,才成為稻花飄香、綠樹成蔭的“塞外江南”;甘肅祁連山以北的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還有塔里木河沿岸的綠洲等,正是有了河水的澆灌,才形成了重要的農業區。夏季充足的光熱,強烈的晝夜溫差,穩定的灌溉水源,使這些地方成為西北重要的糧棉和瓜果基地。教師總結:西北地區天然降水較少,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有在有河水、地下水等水源灌溉的地區,才能發展農業,形成灌溉農業區。由于夏季氣溫高,光照強,晝夜溫差大,這里的農產品品質優良,尤以瓜果聞名國內外。6.活動探究:完成教材P76-77的活動,認識坎兒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活動1:圖8.12是坎兒井的俯視圖。仔細觀察該圖,你能找到坎兒井嗎?你還能獲得哪些有關當地自然環境的信息?提示:那一個個的串珠狀的線條處就是坎兒井(豎井),由圖可以看出,當地降水量少,而蒸發量大,氣候十分干旱。地表沙漠廣布,植被稀少,農田依靠坎兒井引出的水灌溉。活動2:對比圖8.13與圖8.12,坎兒井的開鑿利用了當地的哪些有利條件?為什么修建暗渠而不修建較容易開鑿的明渠?提示:利用山麓地帶的地下水為水源;利用山坡的坡度自然引水。暗渠可以減少水分在輸送過程中的蒸發。活動3:圍繞坎兒井工程這一人類利用自然的創舉,說說你的感想。提示:人類的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人類對環境的利用和改造要注意順應環境特征,做到人地和諧相處。坎兒井工程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本節課主要講述西北地區的畜牧業和灌溉農業的分布,知識點比較簡單,學生通過自學可以理解。在教學中我穿插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認識了本區的農業特色。最后以活動題的形式探究坎兒井的特點,學生表現得比較主動,效果比較好。不足之處是,教學形式比較單一,語言的表達不夠簡短精確、風趣幽默,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繼續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