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本課教材選擇了塔里木盆地作為西北地區的代表區域。教材在內容上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在教學時,通過塔里木盆地自然景觀圖片和相關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建立對塔里木盆地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自然環境特征、人口、城市和交通設施分布特點,從而進一步分析出區際聯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意義。第二部分突出了塔里木盆地的能源和資源的開發。這一部分主要通過講述西部大開發,以及相關文字材料和圖片,逐步認識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發展的意義,從而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人地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念。八年級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讀圖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強烈的好奇心,應發揮地理學科的優勢,以圖文資料為主,搜集資料,讓學生學會整理歸納塔里木盆地的概況。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通過圖文資料,了解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范圍、自然地理特征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塔里木盆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并能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其分布的因素,使學生了解各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提取并加工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通過圖文資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能夠以西氣東輸為例說明塔里木盆地資源開發的意義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以塔里木盆地為例,說明我國開發塔里木盆地的有利條件及其在開發過程中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 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點:了解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理解西氣東輸工程對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教學難點:建設西氣東輸工程的原因及對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意義。一、導入新課2 000多年前,我們的先輩篳路藍縷,穿越草原沙漠,開辟出聯通亞歐非的陸上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綿亙萬里,延續千年,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2 000年后,后輩的子孫前仆后繼,擼起拼搏的袖子,架起一條氣貫神州東西的能源大動脈,管道綿延近4 000千米,承載著10個省區發展的新希望。承載過往輝煌和今朝活力的塔里木盆地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這節課我們走進塔里木盆地,了解它的過去、現在、未來。二、探究新知(一)沙漠和戈壁廣布1.多媒體出示教材P79圖8.16“塔里木盆地的地形圖”,學生讀圖并結合教材P79的文字內容,完成下列任務:(1)指出塔里木盆地的地理位置。(2)找出我國最大的內流河和面積最大的沙漠。(3)簡述塔里木盆地的景觀。提示:(1)屬于北溫帶,位于我國新疆南部,天山和昆侖山之間。(2)塔里木河、塔克拉瑪干沙漠。(3)沙漠、戈壁廣布,人跡罕至。2.多媒體出示塔里木盆地氣候圖,并提問:分析塔里木盆地主要的氣候類型及氣候特征。提示:主要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特征:氣候干旱,降水稀少。3.多媒體出示圖8.17“塔里木盆地位置示意圖”,分析塔里木盆地干旱的原因。提示:塔里木盆地距北冰洋3 200多千米,距地中海3 600多千米,距太平洋2 800多千米,距印度洋1 800多千米,不管從哪個方向上說,距離海洋都很遠,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難以到達。4.活動探究: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完成教材P80的活動,認識塔里木盆地城鎮、交通線的分布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活動1:閱讀圖8.18,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說出它們的分布特點。提示:主要城鎮按順時針有:喀什、阿克蘇、阿拉爾、庫車、輪臺、庫爾勒、若羌、且末、民豐、于田、和田、葉城等。它們都分布在盆地的邊緣。活動2:討論塔里木盆地的城鎮、交通線分布與水源、綠洲分布的關系。提示:城鎮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交通線串聯起各座城鎮,沿著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教師拓展:沙漠里的綠洲形成的原因:夏季氣溫升高,高山上的冰雪消融,順著山坡流淌形成河流。河水流經沙漠,便下潛變成地下水。地下水沿著不透水的巖層流至沙漠低洼地帶后,涌出地面。另外,雨水滲入地下也可與地下水匯合流到沙漠的低洼地帶,或者地殼變動造成不透水巖層斷裂,使地下水沿著裂縫流至沙漠的低洼地帶。沙漠低洼地帶有了水,各種生物就可以生存、發育、繁衍,于是形成了綠洲。活動3:圖8.18中有三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猜測修建這三條公路的原因。提示:三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的建成,有利于縮短塔里木盆地南北之間的距離,促進南北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二)油氣資源的開發1.多媒體出示圖8.19,學生閱讀教材P80-81的相關內容,完成下列任務:(1)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2)長期以來,該地資源一直沒有被開發,為什么?(3)為開發塔里木盆地的油氣資源,我國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1)塔里木盆地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2)氣候嚴酷,交通不便。(3)陸續修建了三條塔克拉瑪干沙漠公路,鋪設了沙漠輸油和輸氣管道,通過西氣東輸工程把這里的天然氣送到我國東部地區。2.學生閱讀教材P81“閱讀材料”,了解塔克拉瑪干三條沙漠公路的建成為開發塔里木盆地創造的條件。3.合作探究:學生讀圖8.21“西氣東輸(一線、二線)線路圖”并結合教材P81-82的文字內容,完成下列任務:(1)找出西氣東輸兩條線路的起點和終點及經過的省級行政區。(2)西氣東輸工程跨越了哪幾個大的地形區和哪幾條河流?(3)西氣東輸的實施,將為東、西部地區帶來什么好處?(4)在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中是如何體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基本準則的?提示:(1)一線工程:西起輪南油氣田,東至上海,途經新、甘、寧、陜、晉、豫、皖、蘇、滬9個省級行政區。二線工程:西起霍爾果斯口岸,東至廣州,途經新、甘、寧、陜、豫、鄂、贛、粵8個省級行政區。(2)西氣東輸工程自西向東跨越了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幾個大的地形區及黃河、淮河、長江等河流。(3)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使我國中西部的能源、原材料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迅速增加當地的財政收入,帶動當地相關行業,如建筑、鋼鐵等工業的發展,為當地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大大促進了西部經濟的發展,縮小了東西部的經濟差距。同時,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緩解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源短缺的問題;從塔里木盆地到上海的天然氣價格比進口天然氣要便宜,這也降低了東部地區的生產成本;天然氣是潔凈能源,改善了東部地區日益嚴重的環境狀況。(4)西氣東輸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工程,因此在工程實施之初就建立了“健康、安全、環保的管理體系”。在設計和施工上處處強調對環保的要求,如嚴格規定28米寬的施工區域,對管道埋入地下的回填土要求必須是草類能夠生長的,為保護羅布泊地區的野駱駝,專門追加了近1.5億元的投資,增加15千米管線長度等。這些措施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持續性和共同性原則,相信這樣的工程必將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教師總結:目前,塔里木盆地已建設了十幾座大型的油氣田,并通過西氣東輸工程將這里的天然氣輸送到我國東部地區。這些油氣資源的開發,不僅為新疆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機遇,發揮了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而且緩解了我國東部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局面,優化了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塔里木盆地生態環境脆弱,在開發利用油氣資源的同時,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避免破壞環境,并加強綠洲的生態環境保護。4.拓展探究:(1)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僅靠能源的輸出是否可以得到持續發展?西部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應是什么?(2)西氣東輸工程路過你的家鄉嗎?如果路過,說說它會給你的家鄉帶來哪些好處。學生自由交流回答。本節內容內涵豐富,是八年級地理教學中的難點之一。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自學及教師的指導,學習了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和干旱的原因。油氣資源的開發,尤其是西氣東輸工程,是本節課的重點。本課設計了幾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圖文資料,通過學生自學、相互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絕大部分學生達到了教學目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