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北方地區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某區域城鄉分布和變化,推測該區域城鄉發展圖景。3.進行野外考察或運用相關資料,說明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景觀之間的關系。4.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北京的自然地理特點、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建設成就,認識首都職能。本章教材是詳細講述中國區域地理的第一部分,是在學生學習了中國的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的總體概況以及我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的基礎上來學習的,學習的重點是認識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文活動的特點。第一節主體內容為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發展兩部分,是在四大地理分區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北方地區的區域特征。教材中對北方地區的介紹采取了點面結合、自然與人文融合的方式,重點從地形、氣候、農業、人民生活等方面,勾畫出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圖景。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能初步對北方地區形成一個整體的印象,初步了解氣候、地形與農業生產及自然環境和人民生活的關系,進一步從整體上把握區域的差異,并且為后面認識各分區地理特征作知識和學習方法上的鋪墊。第二節主要講述“白山黑水”——東北三省。東北三省是北方地區中一個典型的綜合區域,不僅自然地理條件獨特,而且其農業和工業在全國都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本節教材比較系統地講述了東北三省的自然地理、農業地理和工業地理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設計了“山環水繞 沃野千里”“從‘北大荒’到‘北大倉’”“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三個標題,每個標題下不僅敘述地理特點,還通過“活動”突出分析地理特點形成的原因。第三節黃土高原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即“文明的搖籃”“風吹來的黃土”“嚴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依次介紹了黃土高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景觀、黃土的來源、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并能夠舉例說明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第四節祖國的首都——北京這一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文化中心,從自然環境特征和城市職能等方面來分析北京的重要性。繼而從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等方面來分析北京為什么能夠成為古都,從而引出北京的悠久歷史,即第二部分歷史悠久的古都。這一部分從北京的人類活動史、建城史、建都史來說明北京的悠久歷史以及悠久歷史留下的名勝古跡和文化傳統。第三部分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從北京的城市建設、城市交通以及發展與保護三個方面進行說明。本章作為詳細介紹區域地理的第一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讀圖和分析資料的能力。通過本章的學習,讓學生學會分析區域位置和區域地理特征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評價一個地理區域的特點,學會分析一個地理區域內各地理要素間的關系,掌握關于中國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第一節 自然特征與農業本節內容為北方地區的概述。北方地區是四大地理區域中最先講述的一個區域,教材比較全面地講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本節教材內容共設計了兩個標題。第一個標題是“黑土地 黃土地”。在此標題下,教材從地表景觀特征入手,介紹了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對北方地區自然特征形成的作用。第二個標題是“重要的旱作農業區”。在此標題下,教材重點介紹了北方地區適宜發展旱作農業的地形、氣候、土壤等條件,還簡介了旱作農業的主要農作物,以及春旱對農業生產、城市生活的不利影響。本節在教學策略上,以北方地區的景觀作為導入,接下來從系列分布圖中分析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氣候、地形、河流、土壤等),之后以生活中經常接觸的農作物和農產品為例,來分析北方地區的農業類型及優勢條件、限制因素。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并能夠簡單復述四大地理區域的自然與人文特征。然而學生對每個區域內部更細的區劃及其特點分析還比較缺乏經驗。北方地區作為四大地理區域第一個深入學習的單元,該區域的學習思路和方法會對今后另外三個區域的學習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通過讀圖指認,據圖分析等掌握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與農業,掌握區域學習的思路與方法。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運用北方地區的地形圖,找出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界線,指出北方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運用北方地區的地形圖和氣候類型圖,總結歸納北方地區的地形、氣候、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初步學會區域分析的方法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了解北方地區發展旱作農業的有利、不利條件和主要農作物;能夠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樹立因地制宜的理念 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點: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北方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及制約因素;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對農業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學難點:通過具體實例說明北方地區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沁園春·雪》。沁園春·雪毛澤東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教師提問:這首詩描述的是我國哪個地區的冬季景觀?學生交流回答。教師過渡:這首著名的詩是我國北方地區冬季景觀的真實寫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概況。二、探究新知(一)黑土地 黃土地1.多媒體出示教材P9圖6.3“北方地區的地形圖”,學生結合教材P9前兩段文字內容,讀圖完成下列任務:(1)在圖中找出大興安嶺、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秦嶺、淮河、渤海、黃海。(2)描述北方地區的位置和范圍。(3)在圖中標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地形區。(4)描述北方地區的主要地形特征。師生歸納總結:位置和范圍:北方地區大體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北方地區的地形以平原和高原為主。東部有面積廣闊的東北平原和華北平原;西部有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2.多媒體出示“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溫度帶圖”“干濕地區圖”“我國氣候分布圖”,學生讀圖并結合教材P9的相關內容,完成下列任務:(1)讀“我國年降水量分布圖”,找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說出北方地區的年降水量大致是多少毫米。(2)在圖中找出北方地區處于哪個溫度帶、干濕區。(3)在圖中找出北方地區主要屬于哪種氣候類型,總結其氣候特征。提示:(1)年降水量大致在400毫米至800毫米之間。(2)地跨寒溫帶、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屬半濕潤區。(3)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氣候特征: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活動探究:出示教材P10圖6.5,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認識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活動1:根據圖6.5,概括齊齊哈爾、石家莊和延安三個城市氣候的共同特征。 ,齊齊哈爾、石家莊、延安三個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B提示:三個城市都是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0 ℃),夏季高溫多雨(>20 ℃)。活動2:比較石家莊和齊齊哈爾的氣候差異,結合圖6.3說明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提示:氣溫:冬季齊齊哈爾氣溫遠低于石家莊(接近-20 ℃),夏季齊齊哈爾氣溫也低于石家莊;年降水量:齊齊哈爾少于石家莊。(緯度因素)活動3:比較石家莊和延安的氣候差異,結合圖6.3說明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提示:氣溫:延安冬季和夏季的氣溫都低于石家莊。(地形因素,延安位于黃土高原,海拔較高)年降水量:石家莊年降水量大于延安。(海陸因素,石家莊距海近,受夏季風影響大)教師小結:北方地區地跨我國的寒溫帶、中溫帶和暖溫帶,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 ℃以下;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在20 ℃以上。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400~800毫米,屬于半濕潤區。降水季節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季。4.多媒體出示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的土壤圖片,并提問:北方地區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黑土地和黃土地,你們知道為什么這樣稱呼嗎?學生閱讀教材P10的相關文字內容,說說這些土壤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特點。提示:東北平原的黑土是在冷濕的環境下形成的,土壤呈黑色,土質十分肥沃;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屬于黃土地,土壤呈黃色,華北平原是黃河、海河從黃土高原挾帶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區堆積形成的,黃土地土質疏松,比較肥沃。(二)重要的旱作農業區1.多媒體出示教材P11圖6.6“北方地區主要農作物和農產品的分布圖”,學生閱讀教材P11的圖文資料,完成表格內容。東北平原 華北平原 黃土高原糧食作物 小麥、玉米 小麥、玉米 谷子經濟作物 大豆、甜菜 棉花、花生、棗、柿子、蘋果、梨 柿子、棗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 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 兩年三熟到一年兩熟優勢 土壤肥沃,耕地集中連片,雨熱同期不足或措施 氣溫較低 降水偏少,春旱嚴重跨流域調水,發展節水農業 2.活動探究:出示教材P12圖6.8,小組合作學習,認識華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響。活動1:以濟南為例,說出華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氣溫變化和降水特點。提示:春季,華北平原氣溫迅速回升,蒸發量增大,而夏季風弱,雨季未到,降水很少,氣候干旱。活動2:春季,華北平原正值冬小麥返青,農田需水量大。討論華北平原春季的氣候特點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提示:春季,冬小麥返青和玉米、棉花出苗,農田需水量大;加上華北地區人口、城市眾多,經濟發達,工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多,造成水資源短缺。春旱嚴重威脅著農作物的生長,制約了農業的發展。活動3:收集資料,議一議華北平原的人們是如何應對春旱的。提示:①推廣種植耐旱作物品種,增強抗旱能力。②推廣噴灌、滴灌等先進的灌溉技術,發展節水農業,節約灌溉用水。③修建南水北調等跨流域調水工程。④興建水庫等水利設施,夏季時多儲備水資源。本節課以詩句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從整體上來說,內容不多,難度也不大。部分內容以前學過,學生并不陌生,只是需要再梳理總結一下,學起來相對輕松。比如,北方地區的位置、范圍、地形、氣候等,學生自學完全能夠解決。個別內容也有一定難度,一是比較齊齊哈爾、石家莊、延安氣候的差異并說出原因,學生必須先要弄清楚三地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所處的地形區,再進一步讀三地的氣候圖,找出差異,并和地理位置聯系,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二是分析春旱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同樣采取學生合作探究的形式,給予適當的點撥,這樣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起到溫故知新、承上啟下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