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十章 極地地區根據南極、北極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說明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本章是七年級下冊最后一章,是所學世界地理區域的最后一個區域,是課程標準規定的必學區域。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相對世界其他區域來說具有明顯的特殊性,極地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也有重要的全球意義。因此本章教學不僅是教授學生基本知識,更是對“人地和諧關系”主題的突出和升華。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關注兩極地區,把兩極地區同太空、海洋并列起來,稱其為人類待開發的三大領域。從認識世界、面向未來考慮,兩極地區這一章具有重要意義。本章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獨特的自然環境、科學考察的寶地和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這些內容在安排上有一個遞進的內在聯系,且以寒冷貫穿始末。首先,極地地區氣候寒冷,終年冰封。正是由于特殊的自然環境,使得這里人跡罕至,留下了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的實驗室”,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但人類的到來必然會打破這里的寂靜,因此,開展考察活動的前提是要各方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環境。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讀圖等地理學科能力,以及對地球的運動、世界氣候分布等基礎知識,但一學期過后,學生可能有所遺忘,且之前的認識世界過程中也未運用到地球的運動相關知識,未能從南北極點的視角俯瞰地球;在學習極地地區這節課程之前,雖然已經學習過如何認識地區,有一定的知識技能,但極地地區的內容相較前面學習的地區差異還是比較大的。因此,從整體來說,學生學習本課知識可能沒有那么容易。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能夠運用圖文資料描述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范圍及由此形成的自然環境特征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能夠比較兩極地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異同點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了解兩極地區成為科學考察寶地的原因及兩極地區科學考察的現狀,知道我國在兩極地區建設的科學考察站的名稱、位置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感受科學家不畏艱險、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點: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科考站、開發與保護。教學難點:學會在極地地區的地圖上判斷方向,比較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一、導入新課多媒體播放極地地區的景觀視頻,請同學們猜一猜視頻中展現的是哪里的景象。教師過渡: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二、探究新知(一)獨特的自然環境1.把學生分成A、B兩組,請A組同學觀察教材“南極地區圖”,B組同學觀察教材“北極地區圖”,完成下列任務。(1)圖中的方向是如何確定的?(2)圖中東西經度是如何確定的?(3)找出北(南)極圈,說明北(南)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4)指出北(南)極地區跨越了多大的經度范圍?位于東半球還是西半球?(5)說出北極地區中心大洋的名稱,環繞南極大陸各大洋的名稱。A、B兩組各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分別就上述問題展開討論,并作好記錄。然后A、B兩組各推薦一個代表就上述同一個問題逐個匯報,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點撥,進行全班交流研討。教師在肯定、評價學生的討論、交流活動表現后,重點強調兩極地區的位置和范圍。提示:(1)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即北極地區圖——內北外南,順西逆東;南極地區圖——內南外北,順東逆西。(2)北極地區圖——面向北,0°經線的右側為東經,左側為西經;南極地區圖正好相反。(3)北極地區:位于地球最北端,主要位于北極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亞、歐、北美洲的陸地和島嶼的部分地區;南極地區:位于地球的最南端,主要位于南極圈(66.5°S)以南,包括南極大陸及其周邊的海域。(4)均跨越了360個經度,位于東西兩半球。(5)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教師過渡:從以上對兩極地區位置和范圍的分析中可知,兩極地區分別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緯度最高,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特點,必然對兩極地區的氣候、生物等自然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2.教師提問: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以什么顏色為永恒的基色?與其他地區在景觀上最顯著的區別是什么?提示:白色。冰雪覆蓋。教師點撥:大家說得很對,白色是兩極地區永恒的基色,這里形成了與其他地區不同的獨特的景觀: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終年銀裝素裹。3.多媒體出示“南、北極地區氣溫比較圖”和“南、北極地區代表動物圖”,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正文,完成下列任務。 (1)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年平均氣溫 最低氣溫 年平均降水量 年平均風速 代表動物南極地區 -50 ℃ -88.3 ℃ 55毫米 17~18米/秒 企鵝北極地區 -18 ℃ -66.7 ℃ 100~250毫米之間 10米/秒 北極熊 (2)通過上表,歸納出南北極自然環境的差異。提示:南極比北極更冷,降水量更少,風更大。4.學生自主閱讀P94“閱讀材料”,感受南極地區的大風。5.拓展活動:學生分組討論,完成下列問題。(1)南極地區降水很少,為什么會有巨厚的冰層?(2)假設你在南極地區生活,清晨直接拿斧頭砍柴,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3)有人稱南極地區為“白色荒漠”,這是為什么?(4)一條銹跡斑斑的鐵鏈固定在南極地區的曠野,會發生什么變化?為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后派代表發言。提示:(1)南極地區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氣候寒冷,以降雪為主,蒸發極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積存起來,經過漫長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層,冰層平均厚度達2 000多米,因而南極地區素有“冰雪高原”之稱。(2)斧頭會折斷。因為南極地區平均氣溫在-50 ℃,最低氣溫達-88.3 ℃,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區,被稱為“世界寒極”。這使斧頭失去了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很容易折斷。(3)南極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內陸極點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還要少,形成了大范圍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蓋,因而南極地區不是沙漠,勝過沙漠,被稱為“白色荒漠”。(4)不到第二天就會被大風吹得光亮如新。南極地區,風速常達30米/秒至50米/秒,這已經比我們所知道的最大風力12級臺風(32.6米/秒)大得多了,而其最大風速可達100米/秒,這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大風速,這種風可以把2 000千克的大石頭吹得滿地亂滾,把裝滿汽油的油桶卷到10千米外的冰山上去,是地球上風力最大的地區,被稱為“世界風庫”。因此將銹跡斑斑的鐵鏈固定在南極地區的曠野,高速的南極風會把鐵鏈上的鐵銹打磨干凈。(二)科學考察的寶地1.教師過渡:如果我們有機會隨科學家到兩極地區去考察,你認為應該在什么時候去呢?多媒體出示以下問題,學生思考后回答。(1)南、北極地區分別位于南、北極圈以南和以北,那里應該具有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是什么呢?(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陽直射在哪個半球?這時南極地區處于極晝還是極夜?氣溫回升還是下降?(3)北極地區出現極晝現象是在每年的哪兩個節氣之間?其中氣溫最高的是哪兩個月?提示:(1)極晝和極夜現象。(2)南半球。極晝?;厣?。(3)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教師點撥:南極地區的氣候冷中有暖,分為寒暖兩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極處于極晝時期,氣溫回升,是南極地區的暖季,這時也是人類在南極地區進行各種活動的最為有利的時機。北極地區一年可分為四季,從11月直到次年的4月為冬季,1月的平均氣溫介于-20 ℃至-40 ℃,5、6月和9、10月屬春季和秋季,7、8月為夏季。最暖月8月的平均氣溫能達到-8 ℃,因而5—9月是人類在北極地區進行各種活動的有利時機。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正文,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人們去極地地區科學考察的目的是什么?(2)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學家去南極考察?最吸引他們的是什么?(3)北極有哪些研究和考察價值?提示:(1)為了人類更好地進行持續發展。(2)因為南極地區是一塊有經濟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的寶地。那里不僅是一個自然資源的“大倉庫”,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淡水資源、生物資源。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原始的自然環境。(3)北極地區同樣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鐵等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比南極地區更具有多樣性,獨特的自然條件也為開展多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場所。因此,北極地區與南極地區一樣,在科學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3.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南極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1)找出我國在南極地區建立的科學考察站的名稱和位置。提示:長城站位于南極半島周圍的島嶼上,中山站位于南極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泰山站和昆侖站位于南極大陸,羅斯海新站位于羅斯海區域沿岸。(2)長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提示:長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3)南極地區主要有哪些礦產資源?煤應形成于溫帶地區,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極地區發現有煤,這說明了什么?提示:南極地區主要的礦產有煤、鐵、錳、石油及銅等,其中煤和鐵礦資源分布的地區范圍較大。煤本應該形成于溫帶地區,目前卻出現在寒冷的南極地區,說明南極在煤炭形成的地質年代應該是溫暖濕潤的氣候,能生長高大植物,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經地質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隨大陸漂移至現在的位置。4.請學生自主閱讀教材P97“閱讀材料”,思考:(1)國際科考隊經過了哪些科考站?提示:長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東方站、和平站。(2)從科考的路線來看,隊員們的前進方向是怎樣改變的?提示:先向西南方向再向北。(3)在考察的過程中,科學家遇到了什么困難?提示:酷寒、干燥、烈風。教師點撥:學生閱讀討論后,教師一方面用投影或畫板圖指導學生辨別國際科考隊前進路線方向的變化,一方面結合在科考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危險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南極做考察工作,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科考隊員們臥寒冰、浴風雪,置生死于度外,他們勇于探索、獻身的精神,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榜樣。(三)極地地區的環境保護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回答下列問題。(1)極地地區面臨的問題有哪些?(2)為保護極地地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提示:(1)亂捕濫殺極地動物,破壞了極地地區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態環境;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開采和加工活動,也導致北極地區的環境污染,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極地地區的冰雪融化。(2)簽訂《南極條約》,制定《北極環境保護戰略》。2.教師拓展:教師組織學生繼續探討,看看南極科考隊員為我們樹立了什么榜樣,我們現在應該怎么做?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南極科考隊員熱愛大自然,精心地保護著南極不受污染的環境,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應該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不隨地扔塑料袋、不隨地吐痰等,保護學校、社區和家鄉的環境。本節課運用了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探究了南北極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差異,讓學生認識到了開展極地科學考察和保護極地環境的重要性,做到了多讀圖、多析圖、圖文隨意轉換,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高超的學習技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