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巴西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下冊主要是從世界范圍選學不同尺度的區域,認識所學區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主要特征,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巴西是拉丁美洲最重要的國家,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人文氛圍都極具特色,同時也是如何協調人地關系的一個范例。本節分為三個部分: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發展中的工農業、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介紹的是帶有殖民統治烙印的巴西的社會文化和人口構成;發展中的工農業講述的是巴西在擺脫殖民統治后,大力發展民族經濟的概況;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講述了熱帶雨林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學生認識到協調開發與保護的重要性。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在學習巴西之前,已經學習了九個地區或國家,掌握了一定的區域地理學習的方法,具備了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和資料中獲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本節課巴西的學習相對來說應該比較容易。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能夠運用圖文資料,并結合巴西混血人種的形成原因,認識獨具特色的巴西文化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能夠結合圖文資料,說出巴西的自然環境特點、主要物產分布及其對工農業的影響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運用圖文資料,對比分析巴西過去和現在的經濟結構差異,認識巴西經濟的現狀及發展史,列舉巴西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實例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了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環境效益、巴西在開發熱帶雨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保護熱帶雨林的措施,樹立正確的人地協調觀 區域認知、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點:巴西的自然環境特征、主要物產分布對工農業的影響。教學難點:巴西的自然環境特征、主要物產分布對工農業的影響。一、導入新課在世界球類比賽中,讓中國人驕傲的“國球”是什么?(學生:乒乓球)那么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王國”又是指哪個國家?(學生:巴西)對,巴西人熱愛足球運動,球踢得漂亮,腳法嫻熟、配合默契、節奏明快,如同跳起了粗獷、急促的桑巴舞,給人以美的享受?,F在就讓我們從地理的角度去認識巴西。二、探究新知(一)大量混血種人的社會1.多媒體出示“巴西在世界的位置圖”,學生結合教材“巴西地形和主要農作物分布圖”,完成下列任務。(1)完成下列表格內容。半球位置 主要位于南半球、西半球海陸位置 南美洲的東部,大西洋西岸經緯度位置 巴西大部分國土位于赤道和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 (2)說出與巴西相鄰的主要有哪些國家。提示:圭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阿根廷、烏拉圭等。(3)從國土面積上看,南美洲哪個國家的面積最大?提示:巴西。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正文,回答下列問題。(1)巴西最顯著的人口特征是什么?提示:混血種人數量多。(2)是什么導致了這一顯著特征的出現?提示:從15世紀末開始,葡萄牙的殖民者進入巴西。隨著巴西種植園的發展,大批非洲的黑人奴隸被販賣到這里。那時,葡萄牙人與黑種人,以及原住民印第安人通婚的現象比較普遍,他們的后代便成為混血種人。因此,巴西的混血種人數量多。(3)說出巴西人種的構成。提示:巴西人口中,白種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種人約占40%,黑種人約占6%,印第安人不到1%,還有少數日本人和華人等黃種人。3.教師過渡:巴西的這種人種特征,對巴西的文化有重要的影響,接下來,多媒體出示教材“巴西文化舉例圖”,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下列活動,分析巴西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影響。(1)這些文化現象融合了哪些地域的文化?提示:巴西狂歡節源于歐洲,節日活動內容融合了歐洲文化;桑巴舞融合了葡萄牙的民歌、游戲、非洲的鼓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現代足球源于英國,但是巴西將其發揚光大。(2)多元文化對巴西有哪些影響?受以下同學的啟發,談談你的看法。 提示:巴西的文化融合了多種文化特點,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巴西文化。4.教師提問:世界上還有很多不同文化融合的實例,你能舉例說明嗎?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拓展:巴西的古代是單一的黃種人,即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們創造的瑪雅文化在當時已經相當發達,形成了世界獨特的藝術文化。隨著歐洲殖民者的侵入擴張、掠賣黑奴,以及不同種族間的相互通婚,形成了現在復雜的種族構成。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又形成了現在具有特色的巴西文化。因而不論是巴西的種族構成,還是社會文化,都深深帶有殖民統治的烙印。教師過渡:同學們,巴西不僅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還是拉丁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下面我們來看看巴西的工農業特點及發展情況。(二)發展中的工農業1.多媒體出示“世界氣候分布圖”,學生結合教材“巴西的地形和主要農作物分布圖”,完成下列任務。(1)巴西的地形主要包含什么?其總體呈現出什么地勢特征?(2)巴西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其有共同點嗎?(3)巴西的最大河流是什么?其所在地區主要是什么氣候類型?提示:(1)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東南高,西北低。(2)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有,都終年高溫,氣候炎熱。(3)亞馬孫河。熱帶雨林氣候。2.教師指導閱讀:讓學生閱讀教材“20世紀以前巴西幾種重要農礦產品的開發圖”,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巴西的主要經濟部門(16世紀初期出口木材,16世紀中后期種植甘蔗,17世紀出口礦石,19世紀種植咖啡樹,出口咖啡,19世紀末種植橡膠樹),確認巴西經濟為單一經濟。教師講述:從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發現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一時期巴西以單一經濟為主,且完全受外國殖民者的控制,經濟十分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至今,巴西擺脫殖民統治建立了獨立的主權國家,擺脫了資本主義殖民者的統治,開始改變單一的經濟形式,發展多種經濟結構,加快工業化的步伐,經濟取得飛速發展。巴西已經發展成為拉丁美洲地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這里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認識到資本主義剝削人、壓迫人的本質,加強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信念。)3.多媒體出示“巴西的礦產和工業圖”,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分小組討論,完成下列任務。(1)巴西的主要農產品有哪些?主要礦產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有哪些?提示:主要農產品 咖啡豆、甘蔗、劍麻、香蕉、大豆等主要礦產 鐵、金、錳、煤、石油等主要工業部門 汽車、紡織、鋼鐵、造船、石油、化學、食品等 (2)巴西的哪些熱帶經濟作物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哪些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主要的農產區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帶?提示:巴西的咖啡豆、甘蔗、柑橘、大豆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咖啡豆、蔗糖、橘汁、大豆是重要的出口創匯產品。巴西的主要農產區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帶。(3)巴西的哪些工業部門躋身于世界重要的生產國行列?重要的工業中心有哪些?分布在何處?提示:巴西的鋼鐵、汽車、飛機制造等躋身于世界重要的生產國行列。重要的工業中心有圣保羅、里約熱內盧等。工業中心集中分布在鄰近礦產區和東南沿海地區。4.多媒體出示“巴西人口分布圖”,并提問:通過上述的分析可知,巴西的主要農產區和工業中心都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為什么?教師啟發學生從巴西的自然條件、人口分布、歷史背景、經濟發展等方面去綜合分析這些因素對巴西工農業分布的影響。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匯總大家的討論結果,隨時進行補充點撥。教師總結:巴西的工農業集中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是因為這里氣候溫和濕潤、交通便利、人口集中、開發較早、經濟發達。工農業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條件和人文環境綜合影響的結果。要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三)熱帶雨林的開發與保護1.教師提問:亞馬孫河流域分布著地球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一望無際,宛如綠色的海洋。人們把森林稱為“大自然的總調度室”,而這片熱帶雨林就是這個總調度室的“心臟”,為什么?學生閱讀教材“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圖”回答。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正文,了解巴西開發和利用熱帶雨林的方式以及帶來的問題有哪些。教師總結:3.辯一辯: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雨林應該開發還是保護”,要求先選擇論點,然后說出論據,不同論點的小組再進一步展開辯論。4.活動探究: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分析、討論巴西在城市布局、城市規劃、環境保護方面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之處。提示:進行合理的城市規劃、改善城市環境、建立衛星城,城市中工業和人口向郊區分散,加強城市管理、重視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等。本節課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親自感受巴西的人種構成特點。運用圖文等資料加強直觀教學,使學生從圖上自主獲取有關巴西位置、地形的概況,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小組合作探究巴西發展的工農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經濟的發展狀況與自然環境、經濟條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等因素的密切關系。采用了小組討論、小組辯論等方法,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了保護雨林的迫切性。總之,本節課提升了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運用知識的遷移能力,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