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1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學案)課程標準 教學目標了解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識別我國公民的民事權利和民事責任。 1.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闡述民法對每個人生活的作用與影響,理解法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結合民事主體制度,了解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的含義,區分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能力與民事行為能力,理解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3.結合生活中的事例,闡述民事權利的種類與體系,理解民事權利與義務的關系。【自主預習 重點認知】1.民法有何作用?2.民事法律關系指的是什么?包含了哪幾個要素?3.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有哪幾種類型?4.民法基本原則有哪些?【教材導學 知識梳理】(一)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1.民法(1)含義: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2)內容:①平等主體: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地位平等的當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平等,沒有領導和服從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②人身關系:指平等主體間基于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③財產關系:指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2.民事法律關系就是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三個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3.民事主體(1)自然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基于出生而取得的民事主體資格的人。其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稱為該國的公民.)(2)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例如,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屬于營利法人;公立學校屬于非營利法人;政府機關屬于特別法人。)(3)非法人組織: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例如,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等)4.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5.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往往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一方的義務就是另一方的權利,二者通常是對等的。6.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1)原因: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體現:①我國民法不僅體現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法中有德)②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凸顯了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德中有法)(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則1.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的目的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2.調整范圍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3.具體內容(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強調權利義務相同,沒有特權;)(2)自愿原則: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3)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強調程序上的不偏不倚和結果上的公平合理。)(4)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導入新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出臺的意義教師:聯系生活實際,談談你對民法典重要性的理解。新課講授:總議題:民事法律關系的民事權利與義務議題一: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探究與分享: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能夠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權益。民法典共7編、1260條,規范各類民事主體的各種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涉及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探究任務:認識民法典的重要性。學生自主理解。教師總結:1.民法:(1)含義: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2)內容: (基礎性概念,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掌握)①平等主體:指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地位平等的當事人,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在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中,民事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平等,沒有領導和服從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②人身關系:指平等主體間基于人格或身份而發生的,與人身不可分離。③財產關系:指平等主體之間以財產歸屬和財產流轉為主要內容的權利義務關系。2.民事法律關系:(基礎性概念,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掌握)就是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三個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探究與分享:下列屬于適用于民法調整(民事法律關系)的有哪些?①張三的子女因戰三的遺產繼承問題發生糾紛。②小花在動物園內被狗熊襲擊,向動物園索要賠償。③張某不服交警開出違章停車罰單。④夫妻二人離婚時財產分割問題未達成一致。⑤通過招標,王某的建筑公司與市政部門簽訂了城區某片綠化帶的改造合同。⑥李四偷盜金店價值50萬元的黃金飾品,由檢察機關對其提起公訴。⑦王五答應送女朋友的生日禮物未兌現承諾。探究任務:準確找出正確的內容。學生討論回答:①②④⑤教師補充歸納。3.民事主體:(1)自然人:生物學意義上的人,基于出生而取得的民事主體資格的人。其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具有一國國籍的自然人稱為該國的公民.)(2)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例如,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屬于營利法人;公立學校屬于非營利法人;政府機關屬于特別法人。)(3)非法人組織:是指不具有法人資格,但能夠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民事活動的組織。(例如,個人獨資企業,合伙企業等)教師補充分析(拓展):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類型:①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成年人(18周歲以上的自然人);16周歲以上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未成年人。②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③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教師補充分析(拓展):民事權利能力:是指法律賦予的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依法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資格。(有沒有資格)民事行為能力:是指法律確認的/民事主體通過自己的行為/從事民事活動、取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能力。(能不能)4.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5.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要舉例)就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往往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一方的義務就是另一方的權利,二者通常是對等的。以案釋法:張三20歲,在鎮上的一家工廠做上班,每月有3500元的收入。為了上班方便,張三在鎮上租了一間房。2023年2月份,張三欲花4000元錢從李某處買一部某品牌二手手機,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強烈反對,但張三還是買了下來。同年6月,張某因車禍死亡。隨后,其父母找到李某,認為他們之間的買賣無效,要求李某返還錢款,拿走手機。探究任務:討論分析:張三的父母的要求合法嗎?張三的購買活動中買賣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學生討論回答:(1)張三的父母的要求不合法,張三已年滿18周歲且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屬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2)本案中買賣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分別為:①民事主體:張三和李某。②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雙方買賣的標的——手機。③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張三與李某之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張三付了錢,有獲得手機的權利,承擔給錢的義務;李某有收錢的權利,承擔給手機的義務。)探究與分享:小林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撿到一只皮包,里面裝有票據和現金。小林和父母商量后,準備第二天交給老師處理。當晚,電臺播出一則尋物啟事,失主聲明,若有人歸還拾到的皮包,愿以500元酬謝。小林心想,自己撿到的皮包可能就是這位失主的。當小林準備把皮包歸還失主時,他的父母認為應當向失主收取500元錢,可他覺得,如果收錢就不是拾金不昧了。探究任務:請從法律和道德兩個層面,評析事例中小林及其父母的觀點。學生討論回答:①“拾金不昧”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義務(若據為己有則構成“不當得利”)。②明確特定金額作為報酬的尋物啟事,在法律上構成“懸賞廣告”,具有法律約束力。失主已通過廣播發布尋物啟事,并承諾500元酬謝,所以,就算小林父母要求收取500元,也是合理,依舊屬于拾金不昧。教師點評,歸納。6.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1)原因: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體現:①我國民法不僅體現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法中有德)②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凸顯了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德中有法)議題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則探究與分享:孟某、江某夫婦決定為他們剛出生的女兒取名為“北燕南飛”,在為女兒申請辦理戶口登記時,卻被當地公安機關以該姓名違背公序良俗為由拒絕辦理。孟某認為其女兒享有姓名權,且父母有為子女取名的自由。有人則認為,這種取名方法不帶有父母任何一方姓氏,過于任性,與習慣做法不符,不應提倡。議學任務:結合生活中通常的取名方法,討論案例中的取名行為是否合理合法,并說明理由。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權,有權依法決定、使用、變更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我國沒有姓“北”的,也沒有復姓“北燕”的,所以這樣起名不符合“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起名字首先小林要決定姓什么,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民法典》又增加了可以去取直系長輩血親的姓氏,比如,起名字可以姓奶奶的姓氏或者姓姥姥的姓氏,這都是可以的。除此以外,如果是小林親生父母以外的撫養人把小林撫養大的,還可以選取實際撫養人的姓氏。1.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的目的: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2.調整范圍:民法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3.具體內容:(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強調權利義務相同,沒有特權;)(2)自愿原則: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3)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公平強調程序上的不偏不倚和結果上的公平合理。)(4)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1.民法:(1)含義: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2)內容: (基礎性概念,引導學生重點理解掌握)2.民事法律關系:三個要素:主體、客體和內容3.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類型:4.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往往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一方的義務就是另一方的權利,二者通常是對等的。1.高空拋物何時休?胎兒是否享有繼承權?個人隱私如何保護?沖動離婚30天內可撤回……這些熱門話題您了解多少?”電視節目《法官說·民法典》自2022年1月開播以來深受觀眾好評。在該節目中,權威法官以案說法,用百姓語言深度解讀《民法典》。下列事項中,應由民法調整的是( )①交警給闖紅燈的小車司機王某開出的處罰單:扣六分,罰款200元。②張奶奶在其小區發布懸賞告示:誰帶她找到丟失的小狗,2000元酬謝!③小李給女朋友寫的書面保證書:結婚后,家務小李全包。④市教育局與某電腦公司簽訂的采購協議:購100臺某型號電腦,總價50萬人民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某網絡音樂直播平臺主播向其粉絲索要“打賞”。15歲的中學生小張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將媽媽銀行卡中的5萬元陸續轉賬給該主播。對此事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A.網絡主播公開向粉絲索要財物,構成詐騙罪B.家長疏于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只能承擔損失C.小張與主播是自愿交易,愿打愿挨,無可厚非D.小張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家長可通過法律渠道追回錢款3.某商場搞有獎銷售活動,15歲的小張中了一等獎,并在母親陪同下領取了8000元獎金。回家后小張偷偷拿走7800元買了心儀已久的電腦,其母想拿這筆錢買化妝品的時候發現錢被小張花了,便去找電腦商家要求退貨還錢。下列對此案表述正確的是( )①8000元獎金歸小張個人支配②小張用獎金購買電腦應征得父母同意③電腦商家應當退貨還錢④小張母親拿獎金買化妝品不必征得小張同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王某與張某達成專利使用協議,王某一次性支付10萬元獲得張某某項專利兩年的使用權。上述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客體是( )A.10萬元專利使用費 B.該項專利成果C.專利使用和給付費用行為 D.雙方對對方人格的尊重5.謝某的石料廠自投入生產以來基本上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開采,灰塵噪聲污染特別大,引起附近村民不滿。家住在附近的王某一怒之下將謝某的石料廠告到法院,要求對方賠償噪音補償費5萬元,并負擔本案訴訟費。謝某與王某違反的民法基本原則分別是( )A.綠色與公平原則B.自愿和平等原則C.綠色和誠信原則D.平等和公序良俗原則6.《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頒布即將三周年,民法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遵循相應的基本原則。以下關于違反民典法基本原則的行為判斷,錯誤的是( )A.小楊以斷絕父子關系為由拒絕照顧重病的父親——守法與公序良俗原則B.張某用名畫仿制品冒充真跡,并以真跡價格賣給陳某——誠信原則C.王某在旅游商品店詢價后,店主強迫其購買相關商品——自愿原則D.某村主任以女性為由拒絕了村民小麗承包村里的土地——公平原則7.生活中,我們經常會以乙方的身份簽訂一些合同,如購買手機卡、購買保險、參加旅游等,其中可能有“最終解釋權歸甲方”的條款。如果合同內容加重乙方義務,則“最終解釋權歸甲方”主要違背了民法典確立的( )A.綠色原則 B.公平原則C.全面履行原則 D.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參考答案:1.C 2.D 3.C 4.B 5.A 6.D 7.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