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4《杠桿》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杠桿》是青島版五年級下冊,這節課從簡單的機械與生活入手,讓學生根據生活中的經驗進行研究,認識到利用簡單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了解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而嘗試用所學的科學原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本課主要有兩個探究活動。第一是認識杠桿,第二是研究杠桿的作用。在這個基礎上,教材還安排了自由活動和拓展活動,向學生滲透科學與藝術相結合的思想,提醒學生時刻注意人文關懷。【教學目標】1、認識杠桿,知道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知道杠桿的 3個點: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知道利用杠桿可以改變用力方向和大小。2、能基于所學的知識設計并完成控制變量的探究實驗,研究杠桿的作用。3、對杠桿結構、功能表現出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知道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意識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4、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影響著社會發展。【教學重點】掌握杠桿尺的探索性實驗,從而了解杠桿尺的工作原理的學習活動。【教學難點】學生分析整理數據、合理運用科學方法的指導。【學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的經歷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鑷子夾東西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驗的積累,學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對等臂條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認識,借助學生的經驗,以杠桿尺作為研究材料,采用實驗的方法,讓學生發現杠桿省力的規律。【課前準備】1、分組實驗器材:杠桿尺、鉤碼等。2、多媒體教學課件等。【教學過程】阻力點支點動力點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播放視頻:小明一家出游,路遇大石擋道,眾人合力,無法移動半分,故借工具來移大石。小明爸爸從車上只找到一根棍子。學生交流辦法。板書課題:杠桿,并知道杠桿是一種簡單的機械。二、自制學具,認識杠桿1、用直尺做桿,用鉛筆墊起,鉤碼做重物,感受杠桿省力。2、出示阿基米德的話,并視頻播放中國的桔槔和拋石機,知道古人對杠桿原理的應用。3、了解杠桿的三點:動力點、支點和阻力點。板書:(1)出示蹺蹺板,找三點(2)出示羊角錘等生活中常見的工具,判斷是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4、在自制杠桿上將動力點移至距離支點較近的地方對比感受用力的大小。5、怎樣做才更省力呢?三、動手實驗,探究規律(一)研究杠桿尺,記錄數據1、小組內觀察杠桿尺,了解組成及其特點。2、明確杠桿尺左邊為阻力點,右邊為動力點3、小組操作,收集數據(1)在左側第二個格子處掛 2個鉤碼表示物重,看右側可以掛幾個鉤碼。等杠桿尺平衡后,右側掛的鉤碼就是用力的大小。注意:每次只能選擇一個位置掛鉤碼。(2)多掛幾次,看一共有幾種掛法,記錄下來。(3)杠桿平衡后,比較一下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和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的大小。4、匯報交流(二)分析數據,總結規律1、小組內交流,并填寫記錄單2、全班匯報總結你們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交流使用杠桿時省力、費力的規律3、鞏固結論4、出示理發剪和鐵皮剪,鉗子、火鉗,判斷是哪一種杠桿。5、小結學習內容。四、鞏固應用,聯系生活1、尋找生活中用到杠桿原理的工具。2、將生活中的工具進行分類。3、視頻展示自行車中的杠桿。五、總結鞏固:你學會了什么?六:隨堂練習1、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叫做__________。2、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 __________;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__________。3.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_____ ;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_____;當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動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時,杠桿 ___________ 。4、如果給你 2個鉤碼,你能使下面兩個杠桿尺平衡嗎?畫出鉤碼的位置。教學反思:課堂中的實踐體驗、動手操作等活動,讓學生頭腦中抽象的科學概念化為現實具體、活潑生動的應用實例,鞏固了概念的記憶,并反過來加深了對杠桿省力、費力原理的理解。從實際教學中來看,學生在這個環節中學得既開心,又有效率。另外,嘗試“舉一反三”,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理論→再實踐”的過程,實現對科學概念的再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