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 題 1.1有關光的思考 課 時 1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通常把那些自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 科學探究目標1.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如太陽光、燈光;能識別來自物體反射的光,如月光。2.能在實驗中感悟到,來自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都能使我們看到光源或該物體。 科學態度目標:1.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變化是有聯系的,也是有規律的。2.在實驗觀察中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態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意識到光對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性。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光源,并會判斷哪些物體是光源。教學難點:認識到沒有光就看不到物體。教 學 流 程 二次備課一、聚焦 1.提問:(教學提示:出示教材單元首頁陽光照射樹林的圖片。)你們看到圖片后想到了什么?(預設:陽光;清晨;樹林;霧氣;……) 2.講解:光,我們都很熟悉,我們每天都能見到各種各樣的光。但是你們了解光嗎?它是怎樣傳播的?它在現代科技中有哪些應用?本單元將帶領大家認識奇妙的光世界! 3.布置任務:發放調查表并展示匯總結果。 4.揭題:大家對光的了解可真不少!雖然光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但它也包含了很多奧秘,本節課讓我們先來進行一些有關光的思考。(板書:有關光的思考) 二、探索:哪些物體是光源 1.講解:我們先來認識光源。通常我們把那些自身能發光的物體稱為光源,比如太陽,而且太陽是最重要的光源。但是我們不能直接用肉眼直視太陽,因為它發出的光非常強烈,會對我們的眼睛造成傷害。 2.布置任務:出示本課教材中的部分圖片,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圖片中的物體,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并簡單說明理由。 3.展示:課件出示“哪些物體是光源”班級記錄表。 4.提問:仔細觀察班級記錄表,你們有什么發現?(預設:第3組和第4組認為月亮是光源,其他小組都認為不是。) 5.交流:指導學生再次分組討論月亮是不是光源,并說明理由。(預設:月亮不是光源,因為它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了太陽的光。) 判斷月亮是不是光源,學生容易出錯,在這個環節讓小組再次討論,加深學生對光源的理解。 6.追問:沒有點燃的蠟燭還是光源嗎?請說明理由。(預設:不是光源,因為沒有點燃的蠟燭不能發光。) 7.小結: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光源,前提是該物體要能發光,然后正在發光且是自身發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體的光,這樣的物體才是光源。如蠟燭本身不是光源,而燃著的蠟燭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因為它的光不是自身發出的,而是反射了太陽的光。 三、研討:如果沒有光,會發生什么 1.講解:光源自身能發光,所以我們可以看見光源。而我們能看見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光照到物體上,物體再將這些光反射到了我們的眼睛里。 2.提問:如果沒有光,會發生什么呢 我們還能看見物體嗎 (預設:如果沒有光,我們將什么都看不到。) 3.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體驗“能否看到黑暗中的紅蘋果”活動。 4.研討匯報。 5.小結:只有在光源的光或來自物體的反射光進入眼睛后,我們才能見光源或該物體。沒有光,我們將什么也看不見。 四、拓展 1.過渡:在黑暗的環境中,由于光線不足,我們會看不到 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體。人們為了在黑暗的環境中也能夠看清 物體,便發明了夜視儀。(教學提示:出示夜視儀圖片。) 2.講解:夜視儀一般是安裝在照相機中的一種發光儀,它 可以在“黑暗”的環境中發出人眼看不見的光,這種光能被照相機感知并照亮物體,夜視儀再將其轉換成電子信號,我們便看到了“黑暗”中的物體。 3.布置任務:生活中還有什么跟光相關的設計呢?請同學們課后查閱相關資料。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授課教師 授課時間 年 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