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節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知識與技能:1.知道物體在下沉、懸浮和上浮時,浮力與重力的大小關系。2.了解利用空心的辦法增大浮力。3.了解輪船、潛水艇、氣球和飛艇的浮沉原理。過程與方法:1.通過做“空心的廢牙膏皮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實驗,學習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2.通過收集、交流關于浮力應用的資料,了解浮力應用的社會價值。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重點:物體的浮沉條件。難點: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第1課時 物體的浮沉條件多媒體課件、體積相同的鐵塊和蠟塊各一塊、水、鹽、三個雞蛋、三個杯子。一、情景導入亞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有一個“死海”。遠遠望去,死海的波濤此起彼伏,無邊無際,但是,誰能想到,如此浩蕩的海水中竟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海邊也寸草不生。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然而,令人驚嘆的是,人們在這無魚、無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會游泳的人,也總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擔心會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為什么這樣大呢?帶著問題我們開始今天的課時內容:物體的浮沉條件。二、合作探究 物體的浮沉條件1.漂浮、上浮和下沉同學們根據下面做的實驗思考:浸沒在水中的鐵塊、蠟塊(松手前)各受到什么力?鐵塊和蠟塊受到的浮力相等嗎?為什么?教師拿出課前準備好的體積相同的鐵塊和蠟塊,將體積相同的鐵塊和蠟塊同時浸沒在水中后松手,觀察現象。同學們根據前面我們學習的運動和力的關系,當物體受到的力為非平衡力時,物體的運動狀態就要發生改變。思考交流討論: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什么?分析物體的浮沉條件:(1)蠟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蠟塊所受到的F浮>G蠟,所以蠟塊上浮。當蠟塊逐漸露出水面,V排減小,浮力減小,當F浮減小到與重力 G蠟相等時,即F浮=G蠟,蠟塊最終漂浮在水面。即:F浮> G物,物體上浮,最終漂浮,漂浮狀態時,F浮=G物。(2)鐵塊:松手后,浸沒在水中的鐵塊所受到的F浮<G鐵,鐵塊下沉,到達容器底部后,鐵塊受到F浮、G鐵和F支,三力平衡,靜止在容器底,我們說鐵塊沉底,即:F浮< G物,物體下沉,最終沉底。浮沉條件:浸在液體中物體的浮沉取決于物體所受F浮與G物的關系:(1)當F浮>G物時,物體上浮,最終漂浮,F浮′=G物 。(2)當物體處于漂浮狀態時,F浮= G物。(3)當F浮<G物時,物體下沉,最終沉底。2.懸浮將配制好的三杯不同濃度的鹽水放在講臺上,各放入一個雞蛋,其中,一個雞蛋漂浮、一個雞蛋懸浮、一個雞蛋下沉。同學們根據觀察到的現象交流討論:雞蛋所受的浮力與重力的大小情況;雞蛋的密度與鹽水的密度大小情況各是怎樣的?若一個物體浸沒在水中,F浮=G物,受力平衡,松手后物體的運動狀態不變,我們說物體懸浮在液體中,即F浮=G物。懸浮時,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等于物體自身的體積。(1)漂浮的雞蛋,浮力等于重力,雞蛋的密度小于鹽水的密度;(2)懸浮的雞蛋,浮力等于重力,雞蛋的密度等于鹽水的密度;(3)下沉的雞蛋,浮力小于重力,雞蛋的密度大于鹽水的密度。上浮 下沉 懸浮 漂浮 沉底F浮>G F浮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為什么肥皂泡總先上升后下降日常生活中,我們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吹肥皂泡,一個個小肥皂泡從吸管中飛出,在陽光的照耀下,呈現美麗的色彩。此時,小朋友們沉浸在歡樂和幸福之中,我們也常希望肥皂泡能飄浮于空中,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但我們常常是看到肥皂泡開始時上升,隨后便下降,這是為什么呢?這個過程和現象,我們只要細心想一下,就會發現,它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物理知識。在開始的時候,肥皂泡里是從嘴里吹出的熱空氣,肥皂膜把它與外界隔開,形成里外兩個區域,里面的熱空氣溫度大于外部空氣的溫度,此時,肥皂泡內氣體的密度小于外部空氣的密度,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此時肥皂泡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因此它會上升。隨著上升過程的開始和時間的推移,肥皂泡內、外氣體發生熱交換,內部氣體溫度下降,因熱脹冷縮,肥皂泡體積逐步減小,它受到的外界空氣的浮力也會逐步變小,而其受到的重力不變,這樣,當重力大于浮力時,肥皂泡就會下降。第3節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第1課時 物體的浮沉條件本節課突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樣有積極的意義。首先,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本節課設計的探究內容使學生“跳一跳”,自己也能摘到“果子”,以此讓成功獲取知識的過程積極作用于學生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上,使學生的自我概念得到積極發展,自信心得到加強。而這一切正是學生創造力和個性發展的關鍵。其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從善于解決問題到敢于提出問題轉變、從單一思維到發散性思維轉變,有利于學生形成協作意識。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的形式共同學習,在課堂中營造出民主、合作、互助的氣氛和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使學生互相尊重、理解、合作和關心,進而學會交往,改善人際關系,形成良好的個性品格。第2課時 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多媒體課件、大試管、鉆有兩個小孔的橡皮塞、短玻璃管、軟膠管、注射器、鐵絲、水槽、水、氫氣球、普通氣球。一、情景導入多媒體播放視頻《浮沉子的制作》。(視頻詳見教學課件)物體浮沉條件在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應用,視頻中的制作浮沉子就是其中的應用之一,那么除了制作浮沉子還有哪些應用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二、合作探究 “空心法”增大浮力如圖甲所示,木頭漂浮在水面上,從密度角度來講,是因為木頭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如果將其挖成空心,則其自身重力變小,可載貨物重力增加。后來人們發明了船(如圖乙所示),就是利用“空心法”來增大浮力的。如圖丙所示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發行的郵票,1405年鄭和下西洋時乘坐的木船,長約147 m,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木船。 輪船橡皮泥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直接將實心橡皮泥放入水中,它會下沉。如果將橡皮泥做成小船狀,橡皮泥所受的重力不變,但是排開水的體積增加,故受到的浮力增大,所以就能夠承載更多的重物漂浮在水面上,如圖所示。輪船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造的。排水量:輪船的大小通常用排水量來表示。排水量就是輪船裝滿貨物時排開水的質量。 潛水艇如圖所示,取一支大試管,用一個鉆有兩個小孔的橡皮塞塞緊管口,在兩個小孔中各插入一根短玻璃管,并在玻璃管上分別接上一根長度適當的軟膠管,其中一根膠管和注射器相連,另一根膠管只需當試管水平浮在水面時,管口能沒入水面以下即可。為使試管能水平浮在水面,可在試管的底部繞幾圈鐵絲,作為配重,使它平衡。將試管放入大玻璃水槽內,使它水平浮于水面。用注射器從試管中抽氣,試管內的水就增多,試管下沉;往試管內壓氣,試管內的水就減少,試管上浮。當注射器從試管中抽氣時,試管內的水增多,此時試管的總重力增加,當其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時,便會下沉;當其受到的重力等于浮力時,便會懸浮在水中;當注射器向試管中壓氣時,試管內的水減少,此時試管的總重力減小,當其受到的重力小于浮力時,便會上浮。因此試管能夠上浮或下沉是依靠改變自身的重力來實現的。潛水艇就是根據這個道理制造的。 氣球和飛艇釋放一個氫氣球,氫氣球上浮至天花板。現場吹一個氣球,扎緊口并松手,氣球降至地面。兩個氣球都受浮力嗎?為什么一個上浮,另一個下降呢?如何才能讓氣球浮在空中?如圖甲、乙所示,節日放飛的氣球、攜帶氣象儀的高空探測氣球等,里面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氣的氣體,例如氫氣或氦氣等;體育、娛樂活動用的熱氣球,充的是被燃燒器加熱而體積膨脹的熱空氣。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隨風飄蕩,人們還制成了飛艇:在大氣囊下面裝了帶螺旋槳的發動機和載人、裝貨的吊籃,如圖丙所示。 氣球和飛艇的升降原理:利用里面充的氣體的密度小于空氣的密度,產生的浮力大于自身的重力來升空;利用減小浮力來下降。第3節 物體的浮沉條件及應用第2課時 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本節課的教學是圍繞著“密度大的物體是如何實現漂浮或懸浮”這個問題進行的。上節課由阿基米德原理公式的變形得到物體浮沉與密度的關系之后,這節課提出如何利用物體浮沉條件制作其他物品,學生自然會想到減小密度的方法。通過對密度公式的分析得出輪船和潛艇的浮沉原理。這樣的安排,使探究點之間過渡自然,層層遞進,利于學生接受。據此得到“空心”這一實現密度大的物體漂浮或懸浮的重要方法,最后我們還共同探討了氣球和飛艇的升降原理,更好地培養了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和提高了動手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