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時 溶解度1.知識與技能:(1)了解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2)會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線,查閱相關物質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據給定的數據繪制溶解度曲線。(3)知道影響氣體溶解度的一些因素,會利用有關氣體溶解度的知識解釋身邊的一些現象。2.過程與方法:(1)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并能歸納出相應的結論。(2)學習通過實驗解決問題。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認識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的辯證思想。(2)樹立做任何事都要實事求是的觀點。重點: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難點: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含義、利用溶解度曲線獲得相關信息。一、情景導入【投影】 【提出問題】夏天,喜歡養魚的人們常常向魚缸中通入空氣,有時也把水噴向空氣中,你了解其中的緣由嗎?【講述】夏天溫度較高,氧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將會降低,魚很可能因缺氧而死亡,向魚缸中通入空氣及把水噴向空氣中,都是為了補充魚類需要的氧氣。【引入新課】物質的溶解能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怎樣定量表述物質的溶解能力呢?二、合作探究 溶解度【提出問題】溶解度是物質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即表示物質溶解的最大限度。這個最大限度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如果要比較兩種物質溶解度的大小需要限制哪些條件?固體溶解度的定義應該怎么描述?【交流與討論】各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請幾位同學解答,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點評訂正。【歸納總結】(1)影響因素:溶質的性質、溶劑的性質、溶劑的質量、溫度等。(2)溶解度的四要素:①在一定溫度下;②溶劑為100 g;③溶液達到飽和狀態;④溶質的質量(g)。(3)固體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 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課本第36頁的“資料卡片”。【提出問題】根據固體物質在20 ℃時溶解度的大小可把物質分為幾類?怎樣分?【投影】溶解性與溶解度的關系(20 ℃):溶解度/g 一般稱為<0.01 難溶0.01~1 微溶1~10 可溶>10 易溶 【交流與討論】各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請一位同學解答,教師點評訂正。【歸納總結】根據物質溶解性大小分為:易溶、可溶、微溶、難溶。 固體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提出問題】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主要外因是什么?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來簡便而直觀地把它與溶解度的關系表示出來?【交流與討論】各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請一位同學解答,教師點評訂正。【歸納總結】(1)影響固體溶解度的主要外因是溫度。(2)可用溶解度曲線來表示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展示】向同學們展示教材第36頁表9 1和圖9 11。【演示】教師根據表9 1提供的數據,在圖9 11的坐標圖上繪制幾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提出問題】根據以上所繪制的坐標圖,并結合課本圖9 12、圖9 13進行分析:(1)這些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變化有什么規律?(2)從溶解度曲線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3)溶解度數據表與溶解度曲線有何不同?【交流與討論】各小組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請幾位同學解答,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點評訂正。【歸納總結】(1)溫度對固體溶解度的影響:①多數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②少數固體的溶解度受溫度影響不大;③極少數固體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2)溶解度曲線可以提供的信息:①同種物質在不同溫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質在同一溫度下溶解度及其大小關系;③物質的溶解度受溫度的影響大小;④判斷物質的結晶方法。 氣體物質的溶解度【提出問題】氣體的溶解度應如何定義呢?為什么與固體的溶解度定義不同?氣體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有哪些?【交流與討論】各小組結合課本講解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請幾位同學解答,教師點評訂正。【歸納總結】(1)氣體的溶解度是指該氣體的壓強為101 kPa和一定溫度下,在1體積水里溶解達到飽和狀態時的氣體體積。(2)影響因素:①壓強越大,氣體溶解度越大;②溫度越高,氣體溶解度越小。課題2 溶解度第2課時 溶解度一、固體物質的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 g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質量。2.影響因素:(1)內因:溶質和溶劑的性質。(2)外因:溫度。3.與溶解性的關系。4.表示方法:(1)列表法。(2)曲線法。二、氣體物質的溶解度1.概念。2.影響因素:(1)溫度:溫度越高,氣體的溶解度越小。(2)壓強:壓強越大,氣體的溶解度越大。本課時通過比較NaCl和KNO3的溶解性及影響因素引導出溶解度的概念,并引導出影響固體物質溶解度的影響因素——溫度,進而過渡到溶質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的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線及其所表示的信息。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使學生能從直觀角度認識相關知識。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時,學生對于溫度對物質溶解度的影響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對于為什么規定“在100 g 溶劑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據,教師應幫助學生對這些科學規定的意義加深理解,點撥的方式也要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評價能力,達到師生互動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