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朝花夕拾》讀后導導學案——從敘述視角看小魯迅與大魯迅班級: 學號: 姓名:【學習目標】1.能結合相關語段,通過圈畫與批注的方式,評析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印象與態度2.體悟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對往事的溫馨回憶與理性批判【課前準備】《朝花夕拾》整本書閱讀重點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五猖會》一、對比語段,體會“敘述視角”語段一: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1.從這段文字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百草園?結合詞句說說你的感受示例:通過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讀出了一個 的百草園,比如文中寫道語段二: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2.結合下面關于敘述視角的定義,說說語段一與語段二對于百草園的描述是否矛盾?為什么?敘述視角的定義敘述視角也稱敘述聚焦,是指敘述語言中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同樣的事件從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來也會有不同的印象和態度。回憶性散文多采用雙重敘事視角,文中往往有兩個“我”,即當時的“我”與現在的“我”。二、重溫“阿長的元旦儀式”阿長與《山海經》(節選)③“哥兒,你牢牢記住!”她極其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你要記著,這是一年的運氣的事情。不許說別的話!說過之后,還得吃一點福橘。”她又拿起那橘子來在我的眼前搖了兩搖,“那么,一年到頭,順順流流……。”④夢里也記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別早,一醒,就要坐起來。她卻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我驚異地看她時,只見她惶急地看著我。⑤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著我的肩。我忽而記得了——⑥“阿媽,恭喜……。”⑦“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她于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驚之后,也就忽而記得,這就是所謂福橘,元旦辟頭的磨難,總算已經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⑧她教給我的道理還很多,例如說人死了,不該說死掉,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鉆過去的……。此外,現在大抵忘卻了,只有元旦的古怪儀式記得最清楚。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至今想起來還覺得非常麻煩的事情。1.閱讀《阿長與<山海經>》節選部分,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對待元旦儀式的不同印象與態度,劃出原文的依據,完成下面的表格。要求:用黑筆圈畫出童年的“我”對待元旦儀式的印象與態度的關鍵詞,用紅筆圈畫出成年的“我”對待元旦儀式的印象與態度的關鍵詞,并從旁批注自己的感受對待元旦儀式的印象與態度 原文依據童年的“我”成年的“我”2.當童年的魯迅在成長道路上每每回想起“阿長的元旦儀式”時,又會有著怎樣的感受呢?試展開聯想,完成“我”的日記①與“我”的日記②三、回憶“背《鑒略》”事件五猖會(節選)魯迅①因為東關離城遠,大清早大家就起來。昨夜預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經泊在河埠頭,船椅、飯菜、茶炊、點心盒子,都在陸續搬下去了。我笑著跳著,催他們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臉色很謹肅了,我知道有些蹊蹺,四面一看,父親就站在我背后。②“去拿你的書來。”他慢慢地說。③這所謂“書”,是指我開蒙時候所讀的《鑒略》。因為我再沒有第二本了。我們那里上學的歲數是多揀單數的,所以這使我記住我其時是七歲。④我忐忑著,拿了書來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讀下去。我擔著心,一句一句地讀下去。⑤兩句一行,大約讀了二三十行罷,他說:——⑥“給我讀熟。背不出,就不準去看會。”⑦他說完,便站起來,走進房里去了。我似乎從頭上澆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讀著,讀著,強記著,——而且要背出來。粵自盤古,生于太荒,首出御世,肇開混茫。⑧就是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里面了。記得那時聽人說,讀《鑒略》比讀《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為可以知道從古到今的大概,那當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粵自盤古”就是“粵自盤古”,讀下去,記住它,“粵自盤古”呵!“生于太荒”呵!……⑨應用的物件已經搬完,家中由忙亂轉成靜肅了。朝陽照著西墻,天氣很清朗。母親,工人,長媽媽即阿長,都無法營救,只默默地靜候著我讀熟,而且背出來。在百靜中,我似乎頭里要伸出許多鐵鉗,將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夾住;也聽到自己急急誦讀的聲音發著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鳴叫似的。⑩他們都等候著;太陽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來,拿書走進父親的書房,一氣背將下去,夢似的就背完了。 “不錯。去罷。”父親點著頭,說。 大家同時活動起來,臉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將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賀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頭。 我卻并沒有他們那么高興。開船以后,水路中的風景,盒子里的點心,以及到了東關的五猖會的熱鬧,對于我似乎都沒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現在,別的完全忘卻,不留一點痕跡了,只有背誦《鑒略》這一段,卻還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還詫異我的父親何以要在那時候叫我來背書。1.閱讀《五猖會》節選部分,分別用一個詞語概括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對“背《鑒略》”事件的不同印象與態度,劃出原文的依據,完成下面的表格。要求:用黑筆圈畫出童年的“我”對“背《鑒略》”的印象與態度的關鍵詞,用紅筆圈畫出成年的“我”對“背鑒略”的印象與態度的關鍵詞,并從旁批注自己的感受對背《鑒略》的印象與態度 原文依據童年的“我”成年的“我”2. 自主閱讀《風箏》節選,小組合作完成下列任務風箏(節選)魯迅①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②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倘聽到沙沙的風輪聲,仰頭便能看見一個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還有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又放得很低,伶仃地顯出憔悴可憐模樣。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我現在在那里呢 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蕩漾了。③但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他,因為我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時大概十歲內外罷,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歡風箏,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他的這些,在我看來都是笑柄,可鄙的。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見他了,但記得曾見他在后園拾枯竹。⑤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去,推開門,果然就在塵封的什物堆中發見了他。他向著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大方凳旁靠著一個蝴蝶風箏的竹骨,還沒有糊上紙,凳上是一對做眼睛用的小風輪,正用紅紙條裝飾著,將要完工了。我在破獲秘密的滿足中,又很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這樣苦心孤詣地來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我即刻伸手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里。后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⑥然而我的懲罰終于輪到了,在我們離別得很久之后,我已經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來毫不憶及的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⑦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于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墮著,墮著。(1)根據《五猖會》節選與《風箏》節選,仿照《“我”的日記①》《“我”的日記②》,補寫以下兩則日記。(2)結合原文中的詞句說說你仿寫的理由。要求:①仿寫內容出自所規定的兩篇文章的節選語段;②可以對所給語段中的具體詞句進行改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