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04課 《燈籠》導學案【學習目標】1.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和文中相關事件,明確“燈籠”的作用。2.理解“燈籠”中所寄寓的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和文化內涵。3.學習本文的寫法,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感受文章風格。【重點難點】1.理解“燈籠”的作用以及“燈籠”中所寄寓的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和文化內涵。2.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過程】知識積累1.作者介紹吳伯簫(1906—1982),山東萊蕪人,原名熙成,筆名山屋、山蓀,是中國當代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園小記》《記一輛紡車》等,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與紅》《北極星》《忘年》等文集中。吳伯簫從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資聰慧,十四歲便考入曲阜師范學院,讀書時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宣傳民主與科學等活動,1925年開始文學創作;1931年師大畢業,在青島大學做辦公室職員,之后在濟南鄉村師范學校當過一年半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30年代中期創作《燈籠》。2.字詞積累讀準字音:爭訟(sòng) 領域(yù) 斡旋(wò) 熙熙然(xī)靜穆(mù) 思慕(mù) 悵惘(wǎng) 暖融融(róng)鏘然(qiāng) 褪色(tuì) 燎原(liáo) 馬前卒(zú)神龕(kān) 犬吠(fèi) 幽悄(qiǎo) 人情世故(gù)理解詞義:斡旋:調停,調解。爭訟:因爭論而引起訴訟。悵惘:惆悵迷惘;心里有事,沒精打采。熙熙然:溫和歡樂的樣子。馬前卒:舊指在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現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垂珠聯瓏:懸掛、裝飾有連串珠玉寶石。形容宅第的奢華。人情世故:指為人處世的方法、道理和經驗。活動一:尋找燈籠之事1.尋找記憶速讀課文,梳理并概括出作者與哪些“燈籠”結緣?圍繞這些結緣的“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請用以下句式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第 節,作者寫到了_______燈籠,圍繞這樣的“燈籠”,作者寫了 (事情)。第③節寫到了照明燈籠,挑燈迎祖父回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第⑤節寫到了紗燈,小時候提著紗燈上下燈學,母親接過紗燈,遞給消夜食品;第⑥節寫到了紅燈,村頭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節寫到了跑馬燈,元宵節看燈籠,猜燈謎;第⑧節寫到了官銜燈,族姊遠嫁,轎前后掛燈顯富貴;第⑨節寫到了紗燈,用朱紅在紗燈上描摹宋體字;第⑩節寫到了宮燈,遙想宮燈的孤寂,聯想漢獻帝;第 節寫到了營帳中的燈籠,聯想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2.理清思路(1)本文以“燈籠”為題有什么作用?結構上:“燈籠”串起了作者與燈籠相關的諸多回憶,“燈籠”就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內容上:點明了寫作對象,燈籠承載著厚重的文化內涵,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燈籠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情感。(2)第1段敘寫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開頭段說“火”。先說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說大人也須用火,貌似所述甚遠,與“燈籠”無關,實為伏筆,為后文寫“燈籠”做鋪墊?!皭酃饷鳌薄跋矚g火”“喜歡亮光”,表明人類追求光明的普遍特點。又與結尾段說“火”形成首尾照應,結構嚴謹,可謂獨具匠心。活動二:感悟燈籠之情1.跳讀課文中有關“燈籠”的事件,你從中讀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完成下面的表格。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3 提照明燈籠接祖父 懷念祖父,長幼情篤4,5 母親接沙燈留夜宵 思念母親,母子情深6 鄉俗還愿樹挑紅燈 思念家鄉,溫暖行客7 元宵看跑馬燈猜謎 懷念少年,快樂時光8 族姊遠嫁看官銜燈 感嘆變遷,世事無常9 紗燈上描摹宋體字 懷念民俗,喜愛雅致10 獻帝宮燈處境凄涼 傷感歷史,感嘆滄桑11 想象軍營帳中挑燈 報國之志,愛國豪情“燈籠”凝聚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我:對燈籠的喜愛、對民俗的懷念、對時光的懷念家:對親人的思念、對家鄉的懷念、對變遷的感嘆國:對歷史的感傷、對國家的熱愛、對社會的擔當2.作者通過“燈籠”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情感?結合課文內容和下面的材料進行探究。寫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了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非常憤懣,憂心如焚。于是,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以疏解心中積郁。這一時期的散文,字里行間無不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而《燈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鏈接材料:吳伯簫在《羽書》時期寫作的散文小品,確實就已經顯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調、特殊氣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從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現實的黑暗,政府的腐敗,勞動人民的貧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國的危難,又使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與日俱增。他熱切地盼望著全國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來,自己寧愿做一名“馬前卒”。(《燈籠》出自1933-1936年間結集出版的《羽書》)——鮑霽《吳伯簫散文創作的“分水嶺”》抒發作者殺敵報國,成為軍中馬前卒的豪情壯志。3.朗讀文章結尾,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哎,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隊伍中,全中國的民眾們都團結起來,團結一心,共抵外敵侵略。只有全國人民都團結起來,才能保家衛國,讓燈籠重新掛在每家每戶,重新掛在村頭慰籍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的是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4.以小見大以小見大:文章作品中,通過小題材、小事件和細節來揭示重大主題、反映深廣內容的寫作方法。以小見大法的特點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深入發掘,展開聯想,為讀者創造一個比現實生活更為廣闊、更為深遠的藝術境界。?。喝宋镏。录毸椋楦屑毼?br/>大:家國情懷、壯烈之情、擔當精神活動三:品味燈籠之言1.辨別風格下面這些有關語言風格的詞語,你覺得哪些可以用來描述這篇課文?清新 平淡 雄渾 質樸 幽默 含蓄 豪邁簡潔 通俗 自然 鄉土 恬淡 雅致 細膩平淡、質樸、簡潔、含蓄、自然、雅致、鄉土……2.感受風格(1)朗讀品味請同學們朗讀下列句子,感受吳伯簫的語言風格。第一組:A: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B: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這樣的短句,這樣口語化的表達,簡潔含蓄,有種聲韻之美??梢姡瑓遣嵉纳⑽恼Z言也是質樸自然的。第二組:A: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忘路之遠近”——陶淵明《桃花源記》)B: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薄翖壖病镀脐囎?。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化用了古詩文,讀起來有種詩的味道,真是雅致極了!(2)探究抒情吳伯簫在文中卻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語句,但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課堂上,小語和小文就本文的抒情語言展開了討論,請同學們細細品讀文章,幫助他們完成對話。小語:我覺得“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后遞給自己的。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里。雖然人已經是站在青春尾稍上的人母親的頭發也全白了?!边@里讓我感觸很深,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母親的感念與懷戀,但卻通過母親留著的消夜食品、為自己特別預備的小紗燈、母親全白了的頭發等細節,讓這份情感躍然紙上。小文:再如: (摘錄課文原句) ,同樣有這樣的特點: 。預設1:“家來睡,不是還將一掛小燈懸在床頭么 夢都隨了蠟火開花。”作者沒有直接寫自己對童年燈會的愛戀與喜愛,而是通過寫將小燈懸在床頭這樣一個表現孩童天真爛漫的細節傳遞出細膩的情思,道盡“我”心中的美好、憧憬與回味。預設2:“那時自己對人情世故還不懂,好聽點說,心還像素絲樣純潔;什么爭訟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識領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輕易不提斡旋著的情事,倒是一路數著牽牛織女星談些進京趕考的掌故: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弊髡邲]有直接寫自己對祖父的懷念,而是通過寫“忘路之遠近”道出了祖孫間的長幼情篤,更讓這條可能原本并不那么讓人踏實的夜路充滿了溫馨與安寧。本文的抒情也獨具作者的匠心,不熱烈、不喧噪,將敘事、抒情、描寫、議論融為一體,寓情于景,陳情于事,融情于理,寄情于物。抒情也是自然質樸的。活動四:傳承燈籠之意1.明燈籠之意(1)結合課文內容,以“燈籠”是___________為句式,說一說你對“燈籠”意義的理解“燈籠”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盞明燈“燈籠”是網在記憶里說也說不完的鄉情;“燈籠”是祖父講的故事,是母親疼愛的溫暖;“燈籠”是元宵節張燈結彩的熱鬧,是族姊遠嫁的滄桑;“燈籠”是漢武帝處境可憫的淚滴,是夢回吹角連營的豪邁;“燈籠”是蕭蕭班馬鳴“馬前卒”的熱愛;“燈籠”是火把,是明亮的探照燈,是燎原的烈火;“燈籠”是家的思念,是國的召喚,是光明的化身。(2)諸多的記憶和情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燈籠”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個人情感和歷史文化兩個方面:“燈籠”蘊含著個人情感意義:長幼情篤、母子情深、歲月滄桑、家國情懷。“燈籠”蘊含著歷史文化意義:燈籠成為鄉村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反映鄉風民俗,成為文化符號;燈籠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成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傳燈籠之意作者用自己的書寫,成為了“燈籠”,家國情懷與擔當精神,照亮我們的心靈。如果你是一盞燈籠,你要怎么做?請寫出你的擔當。示例:如果我是一盞邊塞的燈籠,我要點亮衛國將士心中的無窮斗志。如果我是一盞長街上的燈籠,我要在月下綻放,裝點人們的夢鄉。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04課 《燈籠》導學案【學習目標】1.理清文章寫作思路和文中相關事件,明確“燈籠”的作用。2.理解“燈籠”中所寄寓的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和文化內涵。3.學習本文的寫法,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和感受文章風格。【重點難點】1.理解“燈籠”的作用以及“燈籠”中所寄寓的家國情懷、擔當精神和文化內涵。2.學習以小見大的寫法,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學習過程】知識積累1.作者介紹吳伯簫(1906—1982),山東萊蕪人,原名熙成,筆名山屋、山蓀,是中國當代著名文學家和教育家。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園小記》《記一輛紡車》等,作品主要收集在《羽書》《黑與紅》《北極星》《忘年》等文集中。吳伯簫從小因受家庭熏陶,又加之天資聰慧,十四歲便考入曲阜師范學院,讀書時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宣傳民主與科學等活動,1925年開始文學創作;1931年師大畢業,在青島大學做辦公室職員,之后在濟南鄉村師范學校當過一年半教務主任兼國文教員,30年代中期創作《燈籠》。2.字詞積累讀準字音:爭訟( ) 領域( ) 斡旋( ) 熙熙然 ( )靜穆( ) 思慕( ) 悵惘( ) 暖融融 ( )鏘然( ) 褪色( ) 燎原( ) 馬前卒 ( )神龕( ) 犬吠( ) 幽悄( ) 人情世故( )理解詞義:斡旋:爭訟:悵惘:熙熙然:馬前卒:垂珠聯瓏:人情世故:活動一:尋找燈籠之事1.尋找記憶速讀課文,梳理并概括出作者與哪些“燈籠”結緣?圍繞這些結緣的“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請用以下句式說說自己的閱讀感受。第 節,作者寫到了_______燈籠,圍繞這樣的“燈籠”,作者寫了 (事情)。2.理清思路(1)本文以“燈籠”為題有什么作用?(2)第1段敘寫小時候喜歡火、光的情景,這樣寫有什么作用?活動二:感悟燈籠之情1.跳讀課文中有關“燈籠”的事件,你從中讀到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完成下面的表格。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3 提照明燈籠接祖父4,5 母親接沙燈留夜宵6 鄉俗還愿樹挑紅燈7 元宵看跑馬燈猜謎8 族姊遠嫁看官銜燈9 紗燈上描摹宋體字10 獻帝宮燈處境凄涼11 想象軍營帳中挑燈“燈籠”凝聚了作者的哪些情感?2.作者通過“燈籠”最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情感?結合課文內容和下面的材料進行探究。寫作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了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非常憤懣,憂心如焚。于是,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以疏解心中積郁。這一時期的散文,字里行間無不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而《燈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鏈接材料:吳伯簫在《羽書》時期寫作的散文小品,確實就已經顯出他自己的特殊格調、特殊氣派、特殊色彩。他竭力把自己從生活中汲取的美好情思,通過作品傳達給讀者……現實的黑暗,政府的腐敗,勞動人民的貧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國的危難,又使他內心的矛盾和痛苦與日俱增。他熱切地盼望著全國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來,自己寧愿做一名“馬前卒”。(《燈籠》出自1933-1936年間結集出版的《羽書》)——鮑霽《吳伯簫散文創作的“分水嶺”》3.朗讀文章結尾,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哎,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4.以小見大以小見大:文章作品中,通過小題材、小事件和細節來揭示重大主題、反映深廣內容的寫作方法。以小見大法的特點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深入發掘,展開聯想,為讀者創造一個比現實生活更為廣闊、更為深遠的藝術境界。活動三:品味燈籠之言1.辨別風格下面這些有關語言風格的詞語,你覺得哪些可以用來描述這篇課文?清新 平淡 雄渾 質樸 幽默 含蓄 豪邁簡潔 通俗 自然 鄉土 恬淡 雅致 細膩2.感受風格(1)朗讀品味請同學們朗讀下列句子,感受吳伯簫的語言風格。第一組:A:歲梢寒夜,玩火玩燈,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B: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邊社戲臺下想起鬧嚷嚷的觀眾,花生籃,冰糖葫蘆;臺上的小丑,花臉,《司馬懿探山》。第二組:A:雪夜馳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遠近。(“忘路之遠近”——陶淵明《桃花源記》)B: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探究抒情吳伯簫在文中卻很少有直抒胸臆的語句,但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到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課堂上,小語和小文就本文的抒情語言展開了討論,請同學們細細品讀文章,幫助他們完成對話。小語:我覺得“母親給留著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親手接過了燈籠去后遞給自己的。為自己特別預備的那支小的紗燈,樣子也還清清楚楚記在心里。雖然人已經是站在青春尾稍上的人母親的頭發也全白了。”這里讓我感觸很深,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表達對母親的感念與懷戀,但卻通過母親留著的消夜食品、為自己特別預備的小紗燈、母親全白了的頭發等細節,讓這份情感躍然紙上。小文:再如: (摘錄課文原句) ,同樣有這樣的特點: 。活動四:傳承燈籠之意1.明燈籠之意(1)結合課文內容,以“燈籠”是___________為句式,說一說你對“燈籠”意義的理解(2)諸多的記憶和情感,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燈籠”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個人情感和歷史文化兩個方面:2.傳燈籠之意作者用自己的書寫,成為了“燈籠”,家國情懷與擔當精神,照亮我們的心靈。如果你是一盞燈籠,你要怎么做?請寫出你的擔當。示例:如果我是一盞邊塞的燈籠,我要點亮衛國將士心中的無窮斗志。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04課 燈籠【2024春統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學生版).docx 第04課 燈籠【2024春統編八下語文完全備課(導學案)】(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