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描述某大洲的地理位置,并依據大洲地理位置特點,判斷大洲所處熱量帶和降水的空間分布概況。2.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簡要歸納某大洲的地形、氣候、人口、經濟等地理特征。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識結構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將上冊所學的地形、河流、氣候、居民、經濟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區域,同時也為后面學習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新教材中只安排了亞洲這一個大洲的學習,其寓意是通過對這一個大洲的學習,教會學生從哪些方面描述一個大洲,如何通過對地圖和相關資料的分析,歸納一個大洲的區域特征,如何分析一個大洲各地理要素間的聯系。所以本章既是對亞洲地理知識的學習,更是對區域研究方法的學習。本章內容主要分為兩節。第一節——位置和范圍,主要介紹確定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突出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第二節——自然環境,主要說明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三者之間的關系。通過學習本章,學生可以了解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從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對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間的聯系。例如,地形對河流分布的影響,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等。同時教材還注意了學生識圖用圖能力,以及從各種資料中提取相關地理信息能力的培養。第一節 位置和范圍亞洲的位置和范圍是本學期第一章節內容,學生由上學期的世界地理總論內容的學習轉入區域內容的學習。因此,本節教學內容是過渡部分,是非常重要的一節,主要讓學生了解分析大洲位置和范圍的思路、方法,為學習后面的章節打下基礎。本節首先講述亞洲的位置特點及范圍,突出描述亞洲的半球位置、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并以北美洲為例與亞洲對比分析,然后從亞洲的面積、緯度、東西距離來描述亞洲之大,最后對亞洲進行地理分區,并結合相關圖文資料,使學生認識各個地區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學生在七年級上冊已學習了有關地球、地圖、經緯網等世界地理的基礎知識,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雖然學生上學期學習了一定的基礎知識,但是讀圖能力以及從圖中獲取信息的能力還不足,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在原有知識基礎之上加大對地圖的使用,深化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用圖能力,加強學生地理綜合思維的培養。知識與能力 核心素養能夠運用地圖描述亞洲的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初步學會運用地圖說明某一位置特點的方法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學會從面積、所跨緯度和東西距離三個方面說明亞洲是第一大洲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通過與其他大洲的比較,了解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情感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明確亞洲六大分區的地域差異,了解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對居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教學重點: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教學難點:亞洲六大分區的地域差異及其自然環境對居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一、導入新課多媒體出示圖片: 教師提問:前面我們已經學過大洲和大洋。那么,同學們知道這幾張照片里的景觀是在哪個大洲嗎?學生回答。提示:亞洲。教師過渡: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進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來了解亞洲的位置和它的范圍!二、探究新知(一)雄踞東方的大洲1.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說說應從哪些角度描述亞洲的位置。提示: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2.多媒體出示“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亞洲的范圍圖”,學生讀圖并完成下列問題。(1)從半球位置看,亞洲主要位于哪個半球?(2)從海陸位置看,亞洲主要位于什么位置?(3)從經緯度位置看,亞洲的大概范圍是多少?提示:(1)主要位于北半球、東半球。(2)主要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北、東、南三面分別環繞著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3)亞洲北部約達北緯81°,南部達南緯11°,經度位置約在東經26°至西經170°之間。教師總結:亞洲的半球位置是大部分在東半球和北半球;海陸位置是東鄰太平洋,北鄰北冰洋,南瀕印度洋,西與歐洲相接,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經緯度方面,亞洲南北跨緯度廣,南北季節差異大,東西跨經度大,東西時間差異大。3.活動探究:多媒體出示“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圖”,結合“亞洲在世界的位置圖”,學生分組討論,完成下列活動。活動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提示:北美洲位于北半球、西半球。活動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提示:北美洲所跨的緯度范圍:7°N~83°N。北美洲所跨的經度范圍:20°W~168°W。活動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提示: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大洲:南美洲、亞洲、歐洲。北美洲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相望,北美洲東北隔海與歐洲相望。北美洲南側隔巴拿馬運河與南美洲相望。北美洲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活動4:比較亞洲和北美洲位置和范圍的差異,學生自主將下面表格補充完整。提示:比較項目 亞洲 北美洲東、西半球中的位置 東半球 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北半球 北半球瀕臨的大洋 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所跨的緯度范圍 81°N~11°S 7°N~83°N所跨的經度范圍 170°W~26°E 20°W~168°W教師歸納:一般我們學習區域地理位置要從三種位置入手:①半球位置,根據本區域所跨的經緯度,判斷半球的位置。東西半球分界線是20°W和160°E構成的經線圈;南北半球的劃分界線是赤道(0°緯線)。②經緯度位置,利用經緯網判斷某區域的經緯度位置,特別注意穿過本區域的特殊緯線,如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③相對位置,指一個區域相對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某區域的海陸位置,就是它相對于某個大陸或某個大洋的位置。教師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亞洲的地理位置,也通過北美洲的地理位置鍛煉了自己認識位置的能力,細心的同學會發現,在教材上,亞洲有一個別稱“世界第一大洲”。那么,亞洲為什么會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洲”呢?(二)世界第一大洲1.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每組發一張紙,上面有按同一比例尺繪制的七大洲輪廓圖,并標有各大洲的面積以及最南、最北的大致緯度。在圖中分別找出(或量出)面積最大的、跨緯度最廣的、東西距離最大的大洲。2.教師提問:亞洲為什么會被稱為“世界第一大洲”?學生搶答。提示:亞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也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大洲。追問:能不能用更形象的說法來描述亞洲的面積呢?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回答。提示:亞洲的面積約為北美洲、歐洲、大洋洲的面積之和。3.多媒體出示“亞洲地理分區圖”,學生分小組完成下列問題。(1)亞洲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與中國處于同一分區的有哪些國家?(2)其他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提示:(1)亞洲分為六個分區。中國位于東亞。同區的還有日本、蒙古、韓國、朝鮮。(2)有五個分區與中國接壤。北鄰北亞,西鄰中亞和西亞,西南鄰南亞,南鄰東南亞。追問:亞洲分區是否全部位于亞洲?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后交流,派代表發言。提示:中亞、西亞有部分地區位于歐洲。4.多媒體出示“亞洲不同地區居民生活的差異圖”,學生讀圖并完成下列問題。教師提問:(1)①②③④四幅圖片的生活環境分別屬于亞洲的哪個分區?(2)圖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差異?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是什么?學生思考后回答。提示:(1)①屬于西亞。②屬于北亞。③屬于南亞。④屬于東南亞。(2)①地區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燥。由于氣溫很高,人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便于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民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居住帳篷。②地區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人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③地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人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④地區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人們的房屋是高腳屋。因為他們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教師總結:分析某地的人文差異,主要從當地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入手。一個地區人們的生活習慣往往與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氣候、地形、河湖、植被等,會對當地的人類活動產生深刻的影響。亞洲本節課創設不同的學習情境,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地理問題;有效地運用多媒體,發揮了地圖在教學中的作用;注重以生為本,把教學資源和靈活多樣的學生學習方式有效結合,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知道了如何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這為以后學生學習國家和地區打下了基礎。但本節課也有不足的地方,如活動過多,課堂時間分配不恰當,今后要注意調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