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三《師說》學案(含答案)中職語文高教版基礎模塊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三《師說》學案(含答案)中職語文高教版基礎模塊上冊

資源簡介

《師說》導學案
一、目標任務
1.積累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意思。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
2.鑒賞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理解本文所論述的教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學會與別人合作探究問題,培養(yǎng)尊師重教的思想感情。
二、預習導學
1、韓愈(768—824),字 ,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 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 》。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人為 。
2、“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文章辨體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笨梢姡罢f”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
“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3、六藝,即六經,指 。
4.“古文運動”
唐代中期韓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種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
他們提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故稱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駢文對立。
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
5、寫作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姡n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三、初通文本
1.掌握字音
句讀( ) 或不焉( ) 經傳( ) 聃( )
讀書( ) 不能( ) 傳道( ) 冉( )
蟠( ) 萇弘( ) 近諛( ) 貽( )
潘( ) 長幼( ) 須臾( ) 怡( )
疏通字句
古之學者( )必有師。師者,所以( )傳道受( )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無惑?惑而( )不從師( ),其( )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 )吾前,其聞道( )也固( )先乎( )吾,吾從而師( )之;生乎( )吾后,其聞道也亦( )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 )道也,夫庸( )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無( )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 )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 )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 ),其下( )圣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于師。是故圣( )益( )圣( ),愚( )益愚( )。圣人之所以( )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 )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 )其身也,則恥師焉,惑( )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師( )焉,或( )不( )焉,小學( )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 )相師。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 )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 )則近諛( )?!眴韬簦煹乐? )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 )師。孔子師( )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guī)??!笔枪实茏硬槐兀? )不如師,師不必賢于( )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 )有專攻( ),如是( )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 )習之,不拘( )于( )時( ),學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 )貽( )之。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②或師焉,或不焉( )
(2)古今異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 )今義:( )
②句讀之不知。古義:( )今義:( )
③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古義:( )今義:( )
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古義:( )今義:( )
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古義:( ) 今義:( )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 ) 今義:( )
(3)一詞多義
道: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③道相似也( )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 )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賢:
①其賢不及孔子( )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 )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
②吾從而師之( )
③吾師道也( )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
惑: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③其皆出于此乎( )
④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②惑而不從師( )
③吾從而師之( )
④擇師而教之( )
⑤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
⑥小學而大遺( )
⑦則群聚而笑之( )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 )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⑤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⑥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
⑦圣人之所以為圣( )
⑧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 )
⑨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⑩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
郯子之徒( )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
作師說以貽之( )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④其皆出于此乎( )
⑤其可怪也歟( )
⑥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
⑦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⑧其出人也遠矣( )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②而恥學于師( )
③于其身也( )
④皆出于此乎( )
⑤不拘于時( )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
④其可怪也歟( )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②乃不知有漢( )
(4)詞類活用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②或師焉( )
③不恥相師( )
④吾從而師之( )
⑤而恥學于師( )
⑥孔子師郯子( )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⑧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⑨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 )
補充: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5)特殊句式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③ 不拘于時,學于余( )
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
⑤ 而恥學于師。( )
⑥師不必賢于弟子。( )
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
⑧(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
⑨(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
⑩(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整體感知
(一)研讀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樣的中心論點?
2、教師的職責?用原文回答。
3、闡述從師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研讀第二段
第二段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分別從哪幾方面論述的?論述了什么觀點?請完成下面表格。
對象 從師的態(tài)度 結論 論述中心 分論點
縱比
自比
橫比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三)研讀第三段
此段舉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什么觀點?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孔子事例 論證方法 觀點 分論點
(四)研讀第四段
1、概括第四段內容?
2、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五)合作探究
本文有哪些思想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訓練提升
1.下列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 )
A.嗟乎(jiān) 嘉獎(jiā) 阿諛(yú) 師襄(xiāng)
B.跬步(guǐ) 經傳(zhuàn) 以貽(yí)之 萇(cháng)弘
C.騏驥(qí) 句讀(dòu) 頒白(bān) 老聃(dān)
D.駑馬(nú) 郯子(tán) 針砭(biǎn) 無長(zhǎng)無少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D.吾從而師之 擇師而教之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古之學者必有師 求學的人
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糊涂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
D.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眾多的人
4.下列選項中加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5.下列文言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①勸學 勸:鼓勵
②駑馬十駕 駕:駕車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④圣人無常師 常:平常、普通
⑤擊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闊明亮
⑥釃酒臨江 釃酒:斟酒
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將:表假設
⑧洗盞更酌 更:再
⑨而皆若僂 僂:佝僂
⑩少雜樹,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6.對下列各組句子中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知曉 ) 善假于物也(假:借助)
而絕江河(絕:橫渡) 雖有槁暴(槁暴:曬干)
B.學不可以已(已:停止,結束) 金就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達)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彰:清楚)
C.其下眾人也亦遠矣(眾人:一般人)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徒:徒弟)
駑馬十駕(駕:一天的行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恥:恥辱)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通:全面)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愈、越發(fā))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求學的人)
7.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句。讀(dòu):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的地方為“讀”。
B.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步”,跨出兩腳為“跬”,也被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shù)量極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社會上具有一定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及官吏的統(tǒng)稱。
D.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傳: 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8.下列各項歸類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 )
①列缺霹靂 ②檣櫓灰飛煙滅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⑧夢啼妝淚紅闌干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
9.下列詞類活用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師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恥相師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
10.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盾髯印反蟛糠譃檐髯幼灾溆酁檐髯拥茏佑涗浀能髯友哉摵陀^點。
B.童子,與科舉考試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歲以下)的讀書人。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指的是《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六種經書,其中《樂》久已失傳。
D.“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三種詩歌形式,賦、比、興指《詩經》的表現(xiàn)手法。
【知識鏈接】
1.《勸學》和《師說》都圍繞“學習”表達看法,請對比閱讀,思考兩篇文章的論證特點。
課文 觀點 主要論證方法 論證結構 論證語言
《勸學》 學不可以已 比喻論證 并列結構,逐項闡述自己的觀點。 善于運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對舉的句式,呈現(xiàn)出錯綜與齊整之美,增強了全文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感染力極強。
《師說》 要重視師道 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遞進結構,逐層深入論證自己的觀點。 整句與散句結合,又兼以多種不同句式,使得語言錯落有致,錯綜變化,又富有氣勢。
2.對比論證就是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也稱比較法。兩篇文章都用到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請分別舉例說明。
具體段落 觀點 角度 具體運用
《勸學》 第4段 第一層,論積累的重要。 正面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得出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
反面 “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闡述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
第二層,論堅持的重要。 正面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反面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
《師說》 第2段 第一層,“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簡明地得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從師與否。
第二層,“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比。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敝S刺了士大夫在從師問題上學小遺大。
第三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比。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了士大夫之族虛榮自誤、迂腐可笑的思想行為。《師說》導學案 答案版
一、目標任務
1.積累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意思。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
2.鑒賞本文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理解本文所論述的教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學會與別人合作探究問題,培養(yǎng)尊師重教的思想感情。
二、預習導學
1、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祖籍河北昌黎,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死后謚“文”,故又稱“韓文公”,作品收錄于《昌黎先生集》。宋代蘇軾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這是對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明人列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人為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說”
古代議論、說明一類的文章的總稱,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種文體。它與“論”無大異,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之文為論說文?!段恼卤骟w序說》指出:“說者,釋也,解釋義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可見,“說”屬于議論文的范疇。可以先敘后議,也可以夾敘夾議,一般為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
“說”與“論”相比要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愛蓮說》都屬“說”一類文章。“說”,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以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
3、六藝,即六經,指《詩》、《書》、《禮》、《樂》、《易》、《春秋》。
4.“古文運動”
唐代中期韓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種文體和文學語言的革新運動。他們提出“文以載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故稱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來流行已久的駢文對立。
經過這次古文運動,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的浮艷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代實用散文的基礎。
5、寫作背景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
中國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新唐書》本傳說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示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初通文本
1.掌握字音
句讀(dòu) 或不焉(fǒu) 經傳(zhuàn) 聃(dān)
讀書(dú) 不能(bù) 傳道(chuán) 冉(rǎn)
蟠(pán) 萇弘(cháng) 近諛(yú) 貽(yí)
潘(pān) 長幼(zhǎng) 須臾(yú) 怡(yí)
2.疏通字句
古之學者(求學的人)必有師。師者,所以(用來……的)傳道受(通“授”,傳授。格外注意不帶提手旁)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誰)能無惑?惑而(表轉折)不從師(跟從老師學習),其(那些)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在)吾前,其聞道(懂得道理)也固(本來)先乎(于(比的意思))吾,吾從而師(意動用法,以……為師)之;生乎(在)吾后,其聞道也亦(也)先乎(于(比的意思))吾,吾從而師(意動用法,以…為師)之。吾師(名詞活用為動詞,學習)道也,夫庸(哪)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在)吾乎?是故(因此)無(無論)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從師的風尚)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代詞,之);今之眾人(一般人),其下(低于)圣人也亦遠矣,而恥(意動用法,以……為恥辱)學于師。是故圣(圣人)益(更加,聯(lián)系成語“精益求精”)圣(圣明),愚(愚人)益愚(愚昧)。圣人之所以(……的原因)為圣(圣人),愚人之所以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對于)其身也,則(卻)恥(意動用法,以……為恥辱)師焉,惑(糊涂)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文辭休止和停頓處,語意已盡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為“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有的)師(從師)焉,或(有的)不(通“否”)焉,小學(小的方面學到了)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意動用法,以……為恥辱)相師。士大夫之族(類),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表修飾)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似)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高)則近諛(阿諛)。”嗚呼!師道之(取獨)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看不起)。今其智乃(竟)反不能及,其(難道)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固定)師??鬃訋煟ㄒ鈩佑梅ǎ浴瓰閹煟┷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一類的人),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則必有我?guī)??!笔枪实茏硬槐兀ú灰欢ǎ┎蝗鐜?,師不必賢于(比)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學問和技藝上)有專攻(學習,研究),如是(像這樣)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經傳(解釋經書的著作)皆通(普遍)習之,不拘(限制)于(被)時(時俗),學于(向)余。余嘉(贊許)其能行古道(古人從師之道),作《師說》以(表目的)貽(贈送)之。
(1)通假字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②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2)古今異義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②句讀之不知。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今義:看字發(fā)出聲音。
③小學而大遺,吾示見其明也。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④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遠矣。 古義:一般人,普通人。今義:許多人。
⑤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古義:不一定。 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3)一詞多義
道: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
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
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
②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知道,了解)

①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相當于“于”,前一個是“在”的意思;后一個是“比”,表比較)
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語氣助詞,表反問,譯為“呢”)
③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助詞,表揣測,譯為“吧”)
④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語氣助詞,表感嘆,與“嗟”連用,譯為“唉”)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連詞,表承接)
②惑而不從師(連詞,表轉折)
③吾從而師之(連詞,表承接)
④擇師而教之(連詞,表承接)
⑤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連詞,表并列)
⑥小學而大遺(連詞,表轉折)
⑦則群聚而笑之(連詞,表修飾)

①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指代知識、道理等)
③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助詞,的)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⑤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⑥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⑦圣人之所以為圣(助詞,無實意,和“所以”一起表達之所以的意思)
⑧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助詞,的;代詞,指代童子)
⑨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⑩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這一類)
郯子之徒(代詞,這,這一類)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這,這一類)
作師說以貽之(代詞,他,指代李蟠)

①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那些,指代疑難問題)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代詞,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他的)
④其皆出于此乎(語氣副詞,表揣測語氣,大概)
⑤其可怪也歟(語氣副詞,表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
⑥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系,他的,他們的)
⑦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后指學生的)
⑧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圣人)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詞,比)
②而恥學于師(介詞,向)
③于其身也(介詞,對于)
④皆出于此乎(介詞,從)
⑤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

①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句末語氣助詞,與“者”連用,表判斷)
②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③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句中語氣助詞,表停頓)
④其可怪也歟(句末語氣助詞,與“歟”連用,加強語氣)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
②乃不知有漢(竟然)
(4)詞類活用
①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
②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③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④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⑤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⑥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⑧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⑨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補充: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指名詞或形容詞活用作動詞。以形容詞最常見,其次是名詞,還有少數(shù)表示心理活動的動詞。意動用法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基本格式是:名、形(動)+賓=以十賓十為十名、形(動), 例如:吾從而師之(名詞,以……為師)
漁人甚異之(形容詞,以……為奇異)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動詞,以……為恥)
(5)特殊句式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③ 不拘于時,學于余(第一個介詞“于”表被動,第二個介詞“于”介賓短語后置)
④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⑤ 而恥學于師。(介賓短語后置句)
⑥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賓短語后置句)
⑦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略句)
⑧(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省略句)
⑨(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省略句)
⑩(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省略句)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整體感知
研讀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樣的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2、教師的職責?用原文回答。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3、闡述從師的原因?用原文回答。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4、作者認為擇師的標準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研讀第二段
第二段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分別從哪幾方面論述的?論述了什么觀點?請完成下面表格。
對象 從師的態(tài)度 結論 論述中心 分論點
縱比 “今之眾人” “恥學于師” “愚益愚” 通過正反對比,論證了從師學習的重要性,抨擊”恥學于師“的社會風氣。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圣人” “從師而問” “圣益圣”
自比 于其子 擇師而教之 小學
于其身 恥師 大遺
橫比 百工之人 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師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三)研讀第三段
此段舉出孔子的例子,意在證明什么觀點?運用怎樣的論證方法?
孔子事例 論證方法 觀點 分論點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舉例論證 “學者必有師”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圣人無常師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引用論證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四)研讀第四段
1、概括第四段內容?
交代寫作的緣由(作師說贈李蟠),委婉發(fā)出倡議,樹立“不拘于時”、“能行古道”的榜樣。
2、作者為什么稱贊李蟠?
作者贊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針砭時弊,又通過贊揚李蟠倡導從師。
合作探究
本文有哪些思想觀點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①突破了一般人對教師作用認識的局限,從“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受業(yè)”,拓展到“傳道”“解惑”,明確提出“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這個全新的概念。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在今天仍有現(xiàn)實意義。
②針對“士大夫之族”的門第觀念,明確提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全新的從師觀念。這種新觀念,開拓了為師者的廣闊領域。
③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這一觀點的指導下,從“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客觀事實出發(fā),推論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嶄新觀點,說明師生關系是相對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種思想閃耀著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光輝。
訓練提升
1.下列加點字讀音正確的一項是(C)
A.嗟乎(jiān) 嘉獎(jiā) 阿諛(yú) 師襄(xiāng)
B.跬步(guǐ) 經傳(zhuàn) 以貽(yí)之 萇(cháng)弘
C.騏驥(qí) 句讀(dòu) 頒白(bān) 老聃(dān)
D.駑馬(nú) 郯子(tán) 針砭(biǎn) 無長(zhǎng)無少
【詳解】A.“嗟乎”的“嗟”應讀“jiē”。 B.“跬步”的“跬”應讀“kuǐ”。 D.“針砭”的“砭”應讀“biān”。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C)
A.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郯子之徒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D.吾從而師之 擇師而教之
【詳解】A.“其”,都是代詞。 B.“之”,都是代詞,這。 C.“乎”,句末語氣詞,呢/介詞,比。
D.“而”,都是連詞,表順承。
3.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古之學者必有師 求學的人
B.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糊涂
C.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風尚
D.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 眾多的人
【詳解】D.“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意思是“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氨娙恕?,古今異義,古義是一般人,普通人。
4.下列選項中加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C)
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B.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C.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詳解】A.第一個“而”,連詞,表示遞進關系;第二個“而”,連詞,表轉折關系。 B.第一個“之”,代詞,這類;第二個“之”,助詞,用于所字結構前,不譯。 C.兩個“于”,介詞,比。 D.第一個“其”,語氣詞,表示估計、推測,可譯為“大概” ;第二個“其”,語氣詞,表反問,可譯為“難道”。
5.下列文言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項是(B)
①勸學 勸:鼓勵
②駑馬十駕 駕:駕車
③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道:風尚
④圣人無常師 常:平常、普通
⑤擊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空闊明亮
⑥釃酒臨江 釃酒:斟酒
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將:表假設
⑧洗盞更酌 更:再
⑨而皆若僂 僂:佝僂
⑩少雜樹,多松,生石罅 罅:罅隙
A.①②④⑦ B.①⑥⑧⑩ C.①④⑥⑩ D.①⑤⑥⑨
【詳解】②駑馬十駕,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④圣人無常師,常,應譯為“固定”;
⑤擊空明兮溯流光,空明,應譯為“月光浮動的江面”;①③⑥⑦⑧⑨⑩正確。
6.對下列各組句子中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B)
A.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知曉 ) 善假于物也(假:借助)
而絕江河(絕:橫渡) 雖有槁暴(槁暴:曬干)
B.學不可以已(已:停止,結束) 金就礪則利(就:接近,靠近)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致:到達) 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彰:清楚)
C.其下眾人也亦遠矣(眾人:一般人)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徒:徒弟)
駑馬十駕(駕:一天的行程)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D.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恥:恥辱)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通:全面)
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愈、越發(fā)) 古之學者必有師(學者:求學的人)
【詳解】A.“知:知曉”錯誤,通“智”,見識。 C.“徒:徒弟”錯誤,同類的 ,一類人。 D.“恥:恥辱”錯誤,意動用法,以……為恥。
7.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B)
A.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句。讀(dòu):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需停頓的地方為“讀”。
B.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步”,跨出兩腳為“跬”,也被用于形容極近的距離、數(shù)量極少等。
C.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士大夫:是古代中國對社會上具有一定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及官吏的統(tǒng)稱。
D.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傳: 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詳解】B.“古代稱跨出一腳為‘步’,跨出兩腳為‘跬’”錯誤,“跬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出兩腳為“步”。
8.下列各項歸類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組是(D)
①列缺霹靂 ②檣櫓灰飛煙滅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④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⑦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⑧夢啼妝淚紅闌干
A.①②⑥⑧ B.①③⑤⑦ C.②③④⑧ D.④⑤⑥⑦
【詳解】①“列”通“裂”,分裂。④“知”通“智”,智慧。⑤“生”通“性”,本性,生性。⑥“有”通“又”,再次;“暴”同“曝”,暴曬。⑦“受”通“授”,教授。
9.下列詞類活用分類正確的一項是(B)
①上食埃土 ②吾師道也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非能水也 ⑥不恥相師
A.①⑤\②④\③⑥ B.①④\②⑤\③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⑥\①⑤\③④
【詳解】①上食埃土:“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②吾師道也:“師”,名詞作動詞,學習;
③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美”;
④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⑤非能水也:“水”,名詞作動詞,游泳;
⑥不恥相師:“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①④為名詞作狀語;②⑤為名詞作動詞;③⑥為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10.下列有關文學常識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B)
A.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戰(zhàn)國末期思想家?!盾髯印反蟛糠譃檐髯幼灾?,其余為荀子弟子記錄的荀子言論和觀點。
B.童子,與科舉考試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歲以下)的讀書人。
C.“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指的是《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六種經書,其中《樂》久已失傳。
D.“詩經六義”指的是風、雅、頌、賦、比、興,其中風、雅、頌是三種詩歌形式,賦、比、興指《詩經》的表現(xiàn)手法。
【詳解】B項,“都指未成年(古代一般是14歲以下)的讀書人”錯誤,明清的科舉制度規(guī)定,凡是準備參加科舉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或“儒童”。
【知識鏈接】
1.《勸學》和《師說》都圍繞“學習”表達看法,請對比閱讀,思考兩篇文章的論證特點。
課文 觀點 主要論證方法 論證結構 論證語言
《勸學》 學不可以已 比喻論證 并列結構,逐項闡述自己的觀點。 善于運用大量短句、排比和對舉的句式,呈現(xiàn)出錯綜與齊整之美,增強了全文的氣勢和雄辯的色彩,感染力極強。
《師說》 要重視師道 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遞進結構,逐層深入論證自己的觀點。 整句與散句結合,又兼以多種不同句式,使得語言錯落有致,錯綜變化,又富有氣勢。
2.對比論證就是把兩種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后,推導出它們之間的差異點,使結論映襯而出的論證方法,也稱比較法。兩篇文章都用到了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請分別舉例說明。
具體段落 觀點 角度 具體運用
《勸學》 第4段 第一層,論積累的重要。 正面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得出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
反面 “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闡述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
第二層,論堅持的重要。 正面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反面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
《師說》 第2段 第一層,“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對比。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簡明地得出造成圣愚的原因是從師與否。
第二層,“愛其子,擇師而教之”與“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對比。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諷刺了士大夫在從師問題上學小遺大。
第三層,“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對比。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了士大夫之族虛榮自誤、迂腐可笑的思想行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川县| 墨竹工卡县| 福贡县| 汶上县| 建阳市| 钦州市| 邵武市| 尖扎县| 韶关市| 岐山县| 娱乐| 武汉市| 额尔古纳市| 资兴市| 西充县| 阳新县| 东乡| 古蔺县| 金乡县| 武安市| 张家港市| 克拉玛依市| 宁都县| 邵阳县| 西吉县| 长宁区| 馆陶县| 昆山市| 盐池县| 三台县| 山东省| 芦溪县| 于田县| 浠水县| 鄂尔多斯市| 阳原县| 济南市| 禄丰县| 三都| 股票|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