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創與發展【學習目標】1.搜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的相關史料,從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深遠意義。2.搜集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的相關史料,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角度認識中國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及特點。3.結合教材知識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從歷史解釋角度梳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內容,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難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經驗【知識梳理】知識點一、偉大的歷史轉折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作為指導思想。(2)時間:1978年12月(3)內容: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4)意義:①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②重新確立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③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 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2.撥亂反正(1)目的:消除混亂局面,恢復正常秩序(2)原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3)內容:①平反冤假錯案 ②糾錯、摘帽(4)意義:有效調動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促進社會安定團結,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3、民主法治建設:十一屆六中全會(1)時間:1981年6月。(2)內容:審議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科學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 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3)意義: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4、民主法治建設: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入新的階段。知識點二、改革開放進程1.對內經濟體制改革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開來。到 1983 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近 8%,農民收入明顯增加②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1984年)(1)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作用:增強了企業的活力,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2)開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③深化改革:1992年以來目標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①國企改革: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1992)②推進財政、稅收、外貿、外匯、價格、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改革④理論建設A.內容: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B.理論建設①1982 年,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重大命題。②1987 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確立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③1992 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為中共十四大的召開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④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對外開放(1)目的:吸引和利用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2)過程: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點 設立經濟特區(海南1988)②1984年,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③1985年,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④1990年浦東的開發和開放⑤內地開放:沿江城市、沿邊城市、內地省會城市特點:由沿海、沿江、沿邊到內地,形成全 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格局知識點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提出1.內容 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2、發展:A、鄧小平理論(1)形成: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2)被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 年中共十五大。(3)意義: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1989 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被寫入黨章、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02 年中共十六大。C、科學發展觀(1)形成: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2)寫入黨章:2007 年中共十七大。(3)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2 年中共十八大。(4)意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17 年中共十九大。(3)寫入憲法:2018年 3月 11 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4)地位: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 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 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思考與探究】◆思考點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拿去的關鍵一招。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答案: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這一重要觀點和論述,深刻揭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必然性和現實重要性。改革開放提高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了綜合國力由弱變強。改革開放改善了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改革開放提升了我國國際競爭力、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命運的關鍵一招,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推進,必須堅定不移沿著改革開放這條富民強國之路走下去。◆問題探究為了迎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任務,會議回顧了建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會議認為,毛澤東同志一九五六年總結我國經濟建設經驗的《論十大關系》報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針,既是經濟規律的客觀反映,也是社會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證,仍然保持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實踐證明,保持必要的社會政治安定,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我們的國民經濟就高速度地、穩定地向前發展,反之,國民經濟就發展緩慢甚至停滯倒退。現在,我們實現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恢復和堅持了長時期行之有效的各項經濟政策,又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實踐經驗,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的經濟措施,對經濟管理體制和經營管理方法著手認真的改革,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進技術和先進設備,并大力加強實現現代化所必需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因此,我國經濟建設必將重新高速度地、穩定地向前發展,這是毫無疑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1978年12月22日通過)運用唯物史觀,闡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答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的會議。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拋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方針,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第二,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開創未來的會議,揭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序幕。第三,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建設成就。【鞏固練習】1.1982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改變了過去“上面來貨多少,下面供應多少”的狀況,主動深入農戶了解他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情況,采購農民所需物資;許多職工還積極尋找經營門路,開拓新的市場。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A.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以理順 B.經濟責任制逐步實行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2.1978年,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包干到戶。此后,四川、貴州、甘肅等地的包產到戶也在摸索中發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區的群眾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這反映了黨和國家A.決定實行農村多元化經濟所有制 B.嘗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順應并肯定了群眾的要求與探索 D.引導全國各地農民走向共同富裕3.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 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D.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4.有經濟學家認為,按照國際工業經濟一般的衡量標準,中國從1953年到1991年,用38年時間就達到或接近了工業化中期階段的水平。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這一時期A.經濟建設不斷推進 B.對外開放日益擴大C.市場經濟逐步完善 D.城鄉差別顯著縮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