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 政治與法治第九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一框 科學立法 導學案【課標解讀】政治認同:通過學習,認可科學立法的過程,認同我國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科學精神:理解科學立法的內涵、標準。法治意識:增強公民的法治觀念和法治意識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為國家立法建言獻策,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治意識。【體系構建】【核心知識點】科學立法的內涵1、科學立法的重要性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科學立法。2、科學立法的含義科學立法就是要尊重和體現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提高法律的質量。3、科學立法的原則(1)從立法的方向上①原則:科學立法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各項權益)②要求:立法要符合我國的政治制度和歷史傳統,要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相適應,制定出適合中國的良法。(2)從立法的實效上①原則:科學立法符合國情和實際。②要求: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完善立法體制機制,使每項立法都能科學合理地規范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規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使法律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3)從立法的方法上①原則:立法必須遵循法律體系的內在邏輯和立法工作規律,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努力實現立法過程的科學化。②要求:要明確劃分不同的法律關系的調整對象和界限,形成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法律體系。二、推進科學立法1、科學立法要做到依法立法,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1)依據在我國,憲法和立法法是國家機關制定和修改法律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2)要求所有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都應當按照法定職權、依據法定程序開展立法工作。2、科學立法要充分發揚民主要求:①必須堅持民主立法,廣開言路,集思廣益。②要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開展立法協商,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在立法協商中的作用,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健全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征求意見和公眾意見采納情況反饋機制,廣泛凝聚社會共識。3、科學立法要合理設定權利與義務、權力與責任要求:(1)應在立法中客觀地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利益,并加以合理的確認和保護,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相對應。(2)立法還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權力與責任,根據國家治理需求,授予國家機關必要的權力,并對其加以制約,明確權力行使不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習題演練】1、社會萬象,紛繁復雜;立法所向,千頭萬緒。提高立法質量,使法律法規更加充分反映客觀規律和人民意愿,更加準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更加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成為立法工作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材料表明( )①立法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保障人民各項權利②立法要遵循立法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實現立法過程科學化③立法要從國情和實際出發,立良善、管用之法,要解決現實問題④立法應尊重和反映規律,超越社會發展,有效調整社會關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我國地方立法一直存在“部門化立法”痕跡,一些部門在立法時“有利則爭,無利則推,他利則拖,分利則拒”。地方立法被部門利益綁架,缺乏利益分配的公正性和正當性。法律沖突不可避免,但地方立法工作者要考慮該法律責任所對應的行為的各種情況,能夠適應于其所對應的行為的各種情節。下列選項與材料表達意思無關的是( )①立法要以公開透明的程序機制吸納民意②立法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權力與責任③立法過程中要做到權利與義務相統一④立法要明確權力行使不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3、王安石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在《周公》中提出“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思想,強調法律是社會的基本規則,法律應該是對國家發展有益、對社會治理有益的,這就要求立法從根本上( )A.要體現社會主義國家性質,符合我國國情B.遵循立法工作程序,注重立法技術和質量C.注重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D.明確劃分不同法律關系的調整對象4、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法治保駕護航。在推進數字經濟地方立法的過程中,要明確劃定各級政府部門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職責和任務,確保在落地實施過程中更具可執行性、可操作性;其次,應結合各地數字經濟發展基礎和特色,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圍繞當地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突出問題和迫切需求提出解決措施。這說明提高立法質量需要( )①在法治的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②符合國情和實際,要立良善之法,立管用之法③根據治理和發展需要,科學合理地配置權力和責任④堅持依法行政,提高實施過程中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 A A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