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2課“防溺水”教材分析第 22課“防溺水”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的第 22課“防溺水”的部分內容,《科學》教學大綱對小學 3年級防溺水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明白溺水的危害,同時知道溺水的原因,以及如何預防,如何進行救別人及自救。當前,學生溺水死亡已成為中小學生非正常死亡的頭號殺手,給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令人悲痛、教訓深刻。同時,也給我校的安全工作進一步敲響了警鐘。為全面深入地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工作,在生活中提高安全防范意識,杜絕學生溺水傷亡事故的發生,增強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特進行“溺水了,你可以這樣做”的專題教育。課題: 22.防溺水授課時數:一課時教學目標:1、知識方面:感受溺水,了解防溺水安全好習慣,掌握溺水施救措施。2、能力方面:通過掌握溺水施救方法,增強自我保護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懂得生命的來之不易,感悟生命的可貴。教學重點:感受溺水原因,了解防溺水安全好習慣,掌握溺水施救措施。教學難點:通過掌握溺水施救方法,增強自我保護能力。課前準備:課件、秒表、玩偶、板貼教學過程:一、導入1、師:同學們,炎炎夏日,看到了這樣的場景(圖片展示),你最想做什么?生:游泳。師:但是老師一再告誡我們:不能去陌生的水域和野外游泳。你還能做什么?生:玩水。2、師:重慶有一對父子也是懷著這樣的目的來到了長江水邊。請看(播放視頻)幸運的是在社會各界的力量下,父子得救了。還有一個小女孩(播放視頻)3、師:又是一個好的結局,你覺得小男孩和小女孩應該感謝誰?為什么?生分享:①、熱心人,冒著生命危險將他們救上來了。②、老師和學校,學校教給了他們自救知識。③、社會,廣泛宣傳防溺水知識,配備了公共的救生設備和設施④、自己,保持鎮定,想到了正確的自救方法)4、師:溺水了,正確的施救措施不僅能救自己,還能救別人。不是所有的溺水者都有這份幸運,請看(播放溺水死亡視頻)。據我國衛生部估計全國每年有 5.7萬人死于溺水,平均每天有 150人死亡。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實際死亡人數應該是現有數據的數倍。二、體驗溺水的難受1、師:為了有效阻止同學們下水,很多的學校也是進行了“水下窒息體驗”,今天我們就來個簡易版的憋氣練習,請同學們捏住口鼻,老師實時報時間,看看同學們能憋氣多長時間。(組織體驗)。2、師:憋氣的滋味好受嗎?溺水比它還要難受,重要的是一旦溺水,不可以重來。所以接下來的知識希望同學們能認真聽講,牢記于心。三、溺水施救(一)自己溺水師:在剛才的視頻中,兩個得救的學生在水中呈現了什么樣的姿勢?生:大字型師:對,這就是“大字型自救法”(PPT出示圖片及解釋)。為了增加安全感,還有“抱頭自救法”,請藍叔叔給我們講解一下。(播放視頻)(二)他人溺水1.師:一旦遇到他人遇溺,要保持冷靜,不要貿然下水施救,溺水救援一定要確保自身安全,謹記溺水施救的“三個原則”,量力而行。①原則一:岸上優于下水未經訓練者最好不要下水救人,而是在岸上設法施救,可以大聲呼救尋求大人的幫助,還可以否則,下水后極易被落水者緊抓不放,導致雙方手忙腳亂而引發悲劇。②原則二:器具優于徒手迅速將救生圈、木板等漂浮物拋給溺水者,使其脫離危險,或在保障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將繩子、竹竿的一頭遞給溺水者,牽拉另一頭協助其上岸。③原則三:團隊優于個人人多力量大,更多人采取最合適的救人方案。師:但是,更多的人可不能采取手拉手的“人鏈式”的救人方式。為什么呢 一組科學實驗告訴大家。(播放視頻)2. 師:只要掌握了正確施救知識,利用身邊的物品就可以救人,請看(播放視頻)如果身邊沒有繩子,我們也可以將多人的上衣打成死結變成繩子,拋給對方。如果離得較遠,可以將衣服打濕再扔。四.總結師:溺水了,我可以這樣做,誰來分享一下?(生自由分享,師總結升華)五.升華師:好的,同學們已經分享了很多的溺水施救措施,但這只是發生危險后的彌補措施。要想不溺水,就一定要做到防溺水“六不準”。(請生齊讀)還要學會“兩會”。同學們,一定要牢記六個不:1.不私自下水游泳;2.不擅自與他人結伴游泳:3.不在無家長或教師帶領的情況下游泳;4.不到無安全設施、無救護人員的水域游泳;5.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6.不擅自下水施救兩個會:1、會相互提醒,勸阻并報告;2、學會基本的自護自救方法(齊讀)2、師:我聽到了,我聽到了,我聽到了。。。。。。。,希望大家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預防溺水,從你們做起!八、板書:溺水了我可以這樣做教學反思通過本節防溺水安全教育課,學生認識到了池塘、水庫、河溝、工地上的積水坑等區域都是危險的區域,平時玩耍時要遠離。通過體驗窒息實驗對溺水產生了一定的敬畏,通過科學實驗向學生了科學解釋了錯誤的防溺水常識,并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自救和防溺水安全知識,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但是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要將安全工作細致化、常態化,生命安全,警鐘長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