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1 法治國家【課標要求】列舉事例,闡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意義。【問題導學】1.法治國家的內涵、2.法治國家的特征、3.法治國家的要求(總要求+3具體要求)4.法治國家的意義【互動探究】1. 2023年3月10日,新當選的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進行憲法宣誓。誓詞為:"我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問題:我國為什么要實行宣誓制度?體現了法治國家具有什么特征?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總稱。統治階級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國家事務,并且嚴格依法辦事的原則,也是統治階級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權力建立的用以維護本階級專政的法律和制度。任何國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根據法學法律界的建議和依法治國的實踐邏輯,黨的十五大報告把此前的提法修改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用“法治國家”代替“法制國家”,這不僅僅是提法上的變化,而且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標志著中央領導集體和全黨認識上的飛躍。現行憲法第五次修改將原序言中的“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修改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1)從“法制國家”到“法治國家”,一字之差帶來哪些具體要求的變化 (2)為什么要推動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3.2023年3月13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表決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決定,這是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又一個標志性成果,譜寫了新時代良法之治、良法善治新篇章。立法法,被稱為“管法的法”。這部在法律規范體系中起支架性作用的重要法律,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法律規范體系更加科學完備。請運用“法治國家”知識,談談對“建設法治國家就一定要堅持良法之治”的理解。【核心知識】1.法治國家的內涵(1)含義:就是實行依法治國、依憲治國、依法執政、依憲執政的國家。(2)要求堅持憲法法律至上 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憲法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堅持良法之治 ①原因: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 ②要求: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尊重和保障公民權利 ①原因:公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②要求: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①國家的各項權力都必須在法律之下運行 ②通過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2.建設法治國家(1)基本方式:法治國家意味著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2)措施推進憲法實施 ①原因: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②要求: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落實憲法解釋程序機制,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范性文件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 ①原因: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 ②要求:在憲法之下,要不斷建立和完善各項法律制度,形成一個部門齊全、層次分明、結構協調、體例科學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實現國家治理有法可依完善法律實施機制 ①政府部門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為社會提供優良的公共服務 ②社會公眾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③司法機關嚴格公正司法,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定分止爭,懲罰犯罪,化解矛盾,努力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3)意義:通過建設法治國家,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體系構建】【易混辨析】1.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理,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 )2.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3.經過長期發展,我國已經建立起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4.通過建設法治國家,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 )5.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其建設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 )6.在我國,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首要內容。( )7.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加快形成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8.堅持良法之治是法治的首要內容。( )9.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一體建設,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共同推進。( )10.完善法律實施機制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和基礎。( )【當堂達標】11.新修訂的《山西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該《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該省實際制定,針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未成年人校園欺凌防范等,明確了校長是學校保護未成年學生的第一責任人。該《條例》的制定和實施( )①說明學校作為政府職能部門要對人大負責②是民主集中制調動地方立法積極性的體現③意味著我國的社會團體離不開法律的規范④屬于法律體系的完善.有助于建設法治國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12月4日是我國的國家憲法日。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這就要求青年學子( )①維護憲法權威,弘揚憲法精神②堅持憲法原則,堅持從嚴治黨③增強憲法意識,自覺學習憲法④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13.2023年6月底,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首次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表示,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對于凝聚人民力量、推進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 )①標志著愛國主義教育首次上升為國家意志②旨在完善法治體系,使法治觀念深入人心③順應時代要求,為愛國教育提供法律保障④推動愛國教育常態化,厚植人民家國情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2022年10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全面推進國家的“江河戰略法治化”。這反映出( )①制定法律有利于將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②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最高立法權③黨是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組織者和執行者④我國用法治的力量推動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5.在習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國家立法順應人民期待,不斷從“有法可依”走向“良法善治”。實現以良法保障善治,需要( )①不斷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②堅持民主立法,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③各級人大代表人民決定全國和各級地方一切重大事務④各級人大依法執政,在法治軌道上制定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6.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即法律應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這是因為( )①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②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③法律符合每一位公民的利益④法律體現了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信念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17.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經投票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建設法治中國就要維護憲法權威,是因為( )①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 ②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③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④只有良法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效力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8.腐敗的要害,不在級別的高低,而在于權力的異化,要防止“權力的異化”,就必須( )①保障公民“風聞言事”的質詢權②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③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④用權力來限制和制衡權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大型政論專題片《法治中國》告訴我們:法治,就是用法律的準繩去衡量、規范、引導社會生活。一個現代國家,必須是一個法治國家;國家要走向現代化,必須走向法治化。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①法治能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②法律有保護懲戒作用,違法必將受到刑罰處罰③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④法治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建設現代化需要厲行法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1年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開始施行。這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體系中居于基礎性地位。民法典傳承和發展了中華法系“善”的基本價值理念和“有典有則”的民事法律體系,既與強制性律典相銜接,實現了懲惡揚善、定分止爭的規范功能,同時希望通過養民、保民、教民建立和諧良善的社會秩序。例如,民法典將“保護生態環境”寫入總則,有助于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也順應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將人格權單獨入編,是落實憲法關于“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要求,彌補了國外某些民法典“重物輕人”的立法缺陷;對于“霸座”“霸鋪”甚至搶奪方向盤等不文明的乘坐行為,以民法的形式明確此類行為的違法性質,依法實施法律制裁。民有所呼,法有所應。民法典頒布實施對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重要意義,請運用政治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加以分析。參考答案【互動探究】1.在我國,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憲法法律是社會治理的最高準則,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我國實行宣誓制度是為了強化國家公職人員的憲法意識,讓他們珍惜憲法授予的權力,努力自覺規范自己的行為。我國實行宣誓制度體現了我國堅持憲法法律至上,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詳解】本題為簡答題,依據課本內容作答,詳解略。2.(1)建設法治國家,既需要有完備的法律體系,更需要法律的嚴格實施。既要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又要完善法律實施機制。(2)法治國家能夠有效規范權力運行,保障公民合法權益;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能夠促進國家各項事業有序發展,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3.①治理國家強調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②良法應內容合理,制定民主,符合社會和人民需要以及公平正義理念。良法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涵蓋社會生活各方面。③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以法立法,才能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易混辨析】1.正確【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眾的認同,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國家,故本題說法正確。2.正確【詳解】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包括人身權、財產權、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等。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和尊嚴應得到法律的確認,并通過執法和司法加以保障。故題中觀點正確。3.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我國已經建立起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故說法錯誤。4.正確【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通過建設法治國家,能夠推動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實現長治久安,故本題說法正確。5.正確【詳解】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法治社會是一個艱巨的任務,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故題中觀點正確。6.錯誤【詳解】在我國,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保護公民的各項權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故說法錯誤。7.錯誤【詳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要加快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故“形成”說法錯誤,故題中觀點錯誤。8.錯誤【詳解】憲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內容。故本題說法錯誤。9.錯誤【詳解】本題是判斷題,根據教材內容,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故本題說法錯誤。10.錯誤【詳解】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完善法律實施機制是建設法治國家的保障。故該說法有誤。【當堂達標】11.C【詳解】①:學校不是政府職能部門,且題干沒有涉及人大與政府部門的關系,①說法錯誤且不符合題意。②:材料中《山西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是結合該省實際制定制定和實施的,是地方享有立法權的機關發揮立法積極性的體現,②符合題意。③:題干中顯示的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且學校不是社會團體,③說法錯誤且不符合題意。④:該《條例》屬于我國法律體系的一部分,該《條例》的制定和實施有利于法律體系的完善,有助于建設法治國家,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C。12.D【詳解】①:題干要求青年學子要自覺學習憲法,了解憲法;樹立憲法意識,把憲法作為最高行為準則,以實際行動維護憲法權威,弘揚憲法精神,①正確。②:堅持從嚴治黨不是青少年的責任,②不符合題意。③: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堅持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這就要求青年學子增強憲法意識,自覺學習憲法,③正確。④:只有良法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法律的效力,且從青少年的角度,主要是守法,弘揚憲法精神,④錯誤。故本題選D。13.D【詳解】①: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不是首次將愛國主義教育上升為國家意志,①說法錯誤。②: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的目的不是為了完善法治體系,而是通過完善法治體系,更好的凝聚人民力量、推進民族復興,②說法錯誤。③④:制定愛國主義教育法,對于凝聚人民力量、推進民族復興,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表明了愛國主義教育法的制定順應時代要求,為愛國教育提供法律保障,推動愛國教育常態化,厚植人民家國情懷,③④符合題意。故本題選D。14.B【詳解】①④: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全面推進國家的“江河戰略法治化”。這反映出制定法律有利于將黨的主張上升為國家意志,我國用法治的力量推動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①④符合題意。②:全國人大行使最高立法權,②說法錯誤。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是推進黃河領域生態保護的領導者,而不是執行者,③說法錯誤。故本題選B。15.A【詳解】①②:良法應內容合理,制定過程中應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符合社會和人民需要,符合社會公平正義;應體系完備、規范系統、類別齊全、協調統一,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以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和依法立法,健全立法機關和社會公眾溝通機制,方可制定出良法,①②符合題意。③:各級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但決定權是人大的職權,③錯誤。④:依法執政的主體是共產黨,不是人民代表大會,④錯誤。故本題選A。16.D【詳解】①:任何個人和組織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權,這不是憲法法律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的原因,故①不符合題意。②④:憲法法律應該受到全社會的尊重和遵從,這是因為法律是通過民主程序制定出來的,法律體現了全社會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故②④正確。③:在我國,法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但不能說法律符合每一位公民的利益,故③錯誤。故本題選D。17.C【詳解】①③:建設法治中國就要維護憲法權威。是因為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①③正確。②:該選項不是設問的原因,排除②。④:該選項強調的是良法的重要性,而題干強調的是為什么要維護憲法權威,該選項與題干構不成因果聯系,排除④。故本題選C。18.C【詳解】①:公民沒有質詢權,人大代表有質詢權,故①錯誤。②③:要防止“權力的異化”,就必須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人、管事,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故②③正確。④:我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用權力來限制和制衡權力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故④錯誤。故本題選C。19.C【詳解】①③④:題干中的觀點強調了法治對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表明法治能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法治是現代文明的標志,建設現代化需要厲行法治,我國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①③④觀點正確。②:違法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只有違法觸犯到刑法時才會受到刑罰處罰,②觀點錯誤。故本題選C。20.①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體系完備、類別齊全的良法。民法典的頒布和實施完善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為法治國家建設奠定立法基礎。②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民法典實施開啟了我國公民權利保護的新時代,有利于維護人民權益、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③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與有力支撐。民法典既具有強制性的規范功能,又具有引導建立和諧良善社會秩序的功能,能提高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