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課第一框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學習目標】1.課標要求:了解我國個人收入的方式與合法途徑,解釋個人收入分配政策的完善;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2.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 通過學習,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和完善我國分配制度,增強對我國實現收入分配公平政策的認同。(2)科學精神:認識我國分配制度改革的客觀必然性。(3)法治精神:國家保護合法的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勞動者要合法經營,【知識梳理】一、分配制度: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我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了分配制度必然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二、分配方式1.按勞分配及其作用(1)含義: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必須參加勞動;在做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提供的勞動為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2)原因: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意義: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實行按勞分配是對以往幾千年來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了勞動者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2.按要素分配(1)含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要讓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參與收入分配。(2)意義: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按資本 資本所有者投入資本所得,包括私營企業主生產經營取得的稅后利潤,債權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紅、債券、股票交易收入等按勞動 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獎金等收入按管理 企業管理人才憑借在生產經營中的貢獻參與分配的方式按技術、 信息等 科技工作者、信息工作者提供新技術和信息資料取得的收入(技術入股、專利使用、技術轉讓等)按土地 素分配 憑借土地取得的收入(土地的租金、轉讓金等)達標檢測1.漫畫《同富不同路》中蘊含的經濟信息有( )①屬于多種分配方式中的按要素分配 ②按勞分配才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③個人可以發揮聰明才智自主擇業 ④個人應當依靠政府解決就業問題,增加自身收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某國有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革,技術員王某購買了內部職工股,年終按股分紅獲得3000元;他還將自己的專利技術投入公司入股,年終又獲得 17 000 元分紅;全年他共得工資36 000元、崗位津貼960元、獎金 12 800元。此外,他還利用業余時間在一家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做兼職教師,年收入10000元。王某的上述收入中,屬于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收入分別是( )A.46 960元15 800元 B.49 760元 30 000 元C.59 760元20 000元 D.69 760元 10 000 元3.“十四五”規劃強調,要健全創新激勵和保障機制,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完善科研人員職務發明成果權益分享機制。這一要求( )①通過健全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創新活力②貫徹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③通過創新再分配調節機制,縮小科研人員收入分配差距④旨在鞏固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調動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年 6月,某省出臺新政,瞄準本省以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五個要素為重點的要素市場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環節,聚焦市場決定要素配置范圍有限、要素流動存在體制機制障礙等問題,著力解決要素“錯配”“低效配”。該新政的預期影響路徑是( )①經濟社會的發展質量提高 ②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③生產要素實現合理有序流動 ④市場要素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釋放⑤調動生產要素擁有者的積極性、創造性A.②→⑤→③→④→① B.③→②→⑤→①→④C.⑤→③→④→①→② D.②→④→⑤→③→①5.第三次分配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補充,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揮慈善等公益事業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對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促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在新發展階段高度重視第三次分配,是因為第三次分配( )①有利于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②能夠充分發揮國家財政保障基本民生的作用③動員民間主體對再分配的結果進行有益補充 ④可以助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我國社會歷來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觀念。某省在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盡量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情做好,在做大“蛋糕”的基礎上,更重視分好“蛋糕”。下列措施有助于實現這一目標的是( )A.不斷提高社會保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B.完善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做大經濟總量C.政府履行好再分配調節職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D.支持政府主導第三次分配,引導社會財富合理流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