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3-2024學年七年級生物上冊知識點第1章《生物學—研究生命的科學》第1節 生物與生物學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體,熊貓和玩具熊貓的根本區別是熊貓具有生命特征。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2.生物的基本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細胞構成,細胞是生物體的基本結構;(2)生物生活過程中需要攝入營養物質,進行呼吸和排泄;(3)生物能夠生長發育、繁殖后代,具有遺傳變異現象;(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夠適應和影響環境。3.生物學就是研究生物體的生命現象及其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第2節 生物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學習觀察與實驗(1)觀察微小物體或微小特征,需要借助放大鏡或顯微鏡。(2)實驗的一般規程有:實驗目的、實驗材料和用具、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二、學習使用顯微鏡1.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名稱 作用目鏡 接近眼睛的鏡頭,放大物像。物鏡 接近玻片標本的鏡頭,放大物像。粗準焦螺旋 轉動時,可以大幅度升降鏡筒。細準焦螺旋 轉動時,鏡筒升降幅度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遮光器 調節光線強弱,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做光圈。反光鏡 反射光線,分凹面鏡和平面鏡。2.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和步驟步驟 過程取鏡安放 右手握鏡臂,左手托鏡座。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略偏左的地方,距實驗臺邊緣約7cm。安裝好目鏡和物鏡。對光 用雙手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上升。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轉動遮光器,把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同時睜開。 用雙手轉動反光鏡,使光線反射到鏡筒內,視野內呈現一個明亮的圓形視野。放置玻片標本 把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使標本正對通光孔的中心,玻片的兩端用壓片夾壓住。用雙手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至物鏡前端接近玻片標本(約0.5cm) 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著物鏡,以免損壞物鏡和玻片。觀察 左眼向目鏡內觀察,右眼同時睜開, 用雙手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徐徐上升,直至視野內看到物像時為止。 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觀察細微結構:移動玻片將欲觀察的物像移到視野中央; 轉動轉換器將低倍物鏡換成高倍物鏡; 轉動遮光器換成大光圈,或調節反光鏡保持視野明亮; 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物像清晰。收鏡 觀察完畢,先提升鏡筒,取下玻片標本,用紗布擦拭顯微鏡。 鏡頭要用擦鏡紙擦,不能用紗布或餐巾紙,以免損壞鏡頭。轉動轉換器,使兩個物鏡偏向兩旁,將鏡筒下降至最低處。調節反光鏡豎置,壓片夾轉向后方,鏡臂豎直,將顯微鏡裝入鏡箱,放回原處。3.顯微鏡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內容(1)成像原理:光線→反光鏡→遮光器→通光孔→標本(要透明)→物鏡→鏡筒→目鏡→眼。對實驗材料的要求是:薄而透明,才有利于透光。(2)倒像:在顯微鏡視野內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顛倒、左右翻轉的倒像(180度旋轉)。例如:玻片上p,物像是d。(3)目鏡物鏡:目鏡沒有螺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小;物鏡有螺紋,鏡頭越長,放大倍數越大,與玻片標本的距離越近。 (4)放大倍數:物像放大倍數=目鏡的放大倍數×物鏡的放大倍數。例如:一臺顯微鏡有5X、10X、15X三個目鏡,有10X、45X兩個物鏡,那這臺顯微鏡的最小放大倍數和最大放大倍數分別是50倍和675倍。(5)視野中物像的變化:顯微鏡放大倍數越大,觀察范圍越小;視野越暗;所看到的細胞數量越少;細胞體積越大;結構越細微。視野內一行細胞數量的變化,與放大倍數成反比;圓形視野范圍內細胞總數量的變化,與放大倍數的平方成反比。(6)調焦:若要使鏡筒明顯上升或下降,應調節粗準焦螺旋,要使觀察的物像更加清晰,應調節細準焦螺旋。(7)睜眼:觀察物像時,兩眼都要睜開,左眼向目鏡內看,右眼同時睜開方便畫圖。眼睛注視目鏡內時,鏡筒只能上升,不能下降。鏡筒下降時,眼睛一定要從側面看著物鏡,以免損壞物鏡和玻片。(8)光線:周圍環境光線強或視野太亮,用小光圈、平面鏡;周圍環境光線弱或視野太暗,用大光圈、凹面鏡。 (9)視野中較偏的物像移動到視野中央:物像偏向哪一方,玻片就應向哪一方移動。(10)視野漆黑:物鏡或遮光器的光圈沒有對準通光孔;反光鏡豎直放置;材料不透明。(11)視野中污點的位置:轉動目鏡、轉換物鏡或移動玻片,污點隨哪個移動,污點就在哪個上面。(12)區分細胞和氣泡:氣泡在顯微鏡視野中為較黑、較寬邊緣的圓形或橢圓形,里面一片空白。用鑷子輕壓一下蓋玻片,氣泡會變形或移動。而細胞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而且不變形。三、科學探究實驗1.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1)提出問題:嘗試從日常生活、生產和學習中發現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嘗試書面或口頭表述這些問題。(2)作出假設:應用已有知識,對問題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設想。估計假設的可檢驗性。(3)制定計劃:擬定探究計劃,列出所需要的材料與用具,選出控制變量,設計對照實驗。(4)實施計劃:進行觀察、調查和實驗,收集數據,評價數據的可靠性。(5)得出結論:描述現象,處理數據,得出結論。(6)表達交流:撰寫探究報告,交流探究過程和結論。2.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1)控制單一變量:在研究一種條件(變量)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除了要研究的這個條件(變量)不同外,其他條件都應相同并控制在適宜的狀態。(2)對照實驗:接受這個變量處理的為實驗組,生物體原有生存條件等因素未發生改變的為對照組。兩者形成對照實驗。(3)多次重復實驗或取適當的實驗對象數量是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實驗結果的可信度;實驗數據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使實驗結果更準確。3.探究肉湯變質的原因(1)提出問題:肉湯里的細菌是從哪里來的?(2)作出假設:肉湯里的細菌可能來源于空氣。(3)制訂計劃:將肉湯分成2組。實驗組A:鵝頸狀圓底燒瓶中,肉湯不能接觸空氣中的細菌。對照組B:敞口的圓底燒瓶中,肉湯能夠接觸空氣中的細菌。單一變量:細菌的有無。(4)實施計劃:把兩個燒瓶中的肉湯加熱煮沸,靜置數天。A組肉湯不變質,B組肉湯變質。(5)得出結論:肉湯里的細菌是從空氣中來的。(6)表達和交流:①為什么先要將放進燒瓶的肉湯煮沸?消滅肉湯里原有的細菌,以免干擾實驗。②為什么要將一個燒瓶的瓶頸用高溫拉制成鵝頸狀彎曲?避免空氣中的細菌進入肉湯。4.嘗試探究水溫的變化對金魚呼吸次數的影響(1)提出問題:水溫發生變化,金魚每分鐘呼吸次數會受影響嗎?(2)作出假設:水溫發生變化,金魚每分鐘呼吸次數可能會受影響。(3)制訂計劃:A組:將金魚放在盛水(常溫)的燒杯中,等金魚安靜后,觀察金魚呼吸次數。B組:向燒杯中加入少量的熱水,調節水溫,再將金魚放入水中,金魚安靜后,觀察金魚呼吸次數。(4)實施計劃:按照計劃完成實驗。重復幾次,記錄數據。最后統計全班數據的平均值。(5)得出結論:水溫發生變化,金魚每分鐘的呼吸次數會受到影響。(6)表達和交流:①本實驗中單一變量是溫度。②本實驗為什么要多重復幾次?為什么要統計全班實驗數據,再計算平均值?重復幾次,結果取平均值,都是為了減少誤差,增加實驗數據的準確性。③本實驗設置了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是A組,實驗組是B組。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