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聯讀 ——我們從讀書中能獲得什么?學習任務單學習目標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 了解隨筆的相關知識, 體會親切自然的談話風格, 品味文 中哲理性語句。 2.梳理作者的讀書感受與思考, 感受經典的力量, 培養愛讀書的好習慣, 嘗試在書籍中發 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課前學習任務1.總結梳理前四篇課文的論證方式和所涉及的學習觀; 2.預習《讀書:目的和前提》《上圖書館》,了解文章大意。課上學習任務【學習任務一】閱讀作者檔案,發現文意關聯 作者檔案(一) 赫爾曼·黑塞,德國作家、詩人,1919 年遷居瑞士, 1923 年 46 歲時入瑞士籍。 1946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62 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享年 85 歲。愛好音樂與繪畫, 是一位漂泊、 孤獨、隱逸的詩人,代表作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游戲》。黑塞 的創作真正繼承了德國文學的浪漫主義,因而世人稱他為“新浪漫主義者”。 黑塞曾在神學院學習, 而神學院教育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壓抑和扼殺人性。第一次世界 大戰爆發后, 他深深地陷入了與德國民族主義沖突的境地。戰爭無疑是毀滅人性的,這促進了他對人性的思考和探索。他試圖從教育和修養方面來探索人性。 作者檔案(二) 王佐良, 1916 年 2 月 12 日生,詩人、翻譯家、 教授、英國文學研究專家,浙江上虞 人。 1929 年至 1934 年, 在武昌文華中學讀書。 1939 年畢業于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原清 華大學外語系),留校任教,1947 年赴英國牛津大學為攻讀英國文學研究生。1949 年回國 后, 中國莎士比亞學會、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北京外國語學院顧問兼外國文 學研究所所長。 曾經翻譯大量中外文學名著名篇, 如《雷雨》(英譯本)、《彭斯選集》《英國詩文選譯 集》等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與許國璋、吳景榮曾被譽為新中國的“三大英語權威”, 為中國的翻譯事業和文化交流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作者生平與文意內容的關聯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學習任務二】梳理讀書經歷,思考讀書影響 書籍名稱或類型讀書的過程或想法書籍對他的影響 黑塞示例: 《魯濱遜漂流記》 《一千零一夜》灰色的的大海立也 可以撈到珍珠。激發了對讀書的濃厚興趣,孜 孜不倦地閱讀,一坐就是幾個 鐘頭。 王佐良【學習任務三】對比讀書經歷,探究讀書心得 試比較二人在讀書內容、讀書過程、讀書對他們的影響三方面有著怎樣的異同點? 相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不同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學習任務四】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維導圖 1.搜索名言警句,探求讀書真諦 黑塞在《讀書:目的和前提》名言警句匯總 2.將名言警句嵌入思維導圖3.結合自身經歷,完成小型演講 可供思考的角度: (1)讀書的目的就是追求真正的修養嗎? (2)讀書的數量真的沒有什么意義嗎? (3)強迫自己閱讀名著,確實是大錯特錯,得不到任何價值的嗎? (4)報紙和流行文學真的沒有閱讀的意義嗎? (5)…… 我的觀點是:推薦的學習資源( 一)讀書的藝術 林語堂 讀書或書籍的享受素來被視為有修養的生活上的一種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機會享 受這種權利的人們看來,這是一種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當我們把一個不讀書者和一個 讀書者的生活上的差異比較一下,這一點便很容易明白。那個沒有養成讀書習慣的人, 以時間和空間而言,是受著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錮的。他的生活是機械化的,刻板的;他 只跟幾個朋友和相識者接觸談話,他只看見他周遭所發生的事情。他在這個監獄里是逃 不出去的。可是當他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他立刻走進一個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書,他便立刻接觸到世界上一個最健談的人。這個談話者引導他前進,帶他到一個不同 的國度或不同的時代,或者對他發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討論一些他從來不知道 的學問或生活問題。 一個古代的作家使讀者隨一個久遠的死者交通;當他讀下去的時 候,他開始想象那個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類的人。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 司馬遷都表現過同樣的觀念。 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縱使那是一本關于現 實事情的書,親眼看見那些事情或親歷其境,和在書中讀到那些事情,其間也有不同的 地方,因為在書本里所敘述的事情往往變成一片景象,而讀者也變成一個冷眼旁觀的 人。所以,最好的讀物是那種能夠帶我們到這種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讀物,而不是那種僅 在報告事情的始末的讀物。我認為人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閱讀報紙,并不是讀書,因為 一般閱報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發生或經過的情形的報告,完全沒有沉思默想的價值。 據我看來,關于讀書的目的,宋代的詩人和蘇東坡的朋友黃山谷所說的話最妙。他 說: “ 三日不讀,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當然是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 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 一人 讀書的目的并不是要“ 改進心智” ,因為當他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 便喪失凈盡了。他對自己說: “ 我非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不可,我非讀索福客儷 (Sophoclee)的作品不可,我非讀伊里奧特博士(Dr.Eliot)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 使我能夠成為有教育的人。 ”我敢說那個人永遠不能成為有教育的人。他有一天晚上會強 迫自己去讀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Hamlet),讀畢好像由一個噩夢中醒轉來,除了可 以說他已經“ 讀”過《哈姆雷特》之外,并沒有得到什么益處。 一個人如果抱著義務的意 識去讀書,便不了解讀書的藝術。這種具有義務目的的讀書法,和一個參議員在演講之 前閱讀文件和報告是相同的。這不是讀書,而是尋求業務上的報告和消息。所以,依黃山谷氏的說話,那種以修養個人外表的優雅和談吐的風味為目的的讀 書,才是唯一值得嘉許的讀書法。這種外表的優雅顯然不是指身體上之美。黃氏所說的 “ 面目可憎” ,不是指身體上的丑陋。丑陋的臉孔有時也會有動人之美,而美麗的臉孔有 時也會令人看來討厭。我有一個中國朋友,頭顱的形狀像一顆炸彈,可是看到他卻使人 歡喜。據我在圖畫上所看見的西洋作家,臉孔最漂亮的當推吉斯透頓。他的髭須,眼 鏡,又粗又厚的眉毛,和兩眉間的皺紋,合組而成一個惡魔似的容貌。我們只覺得那個 頭額中有許許多多的思念在轉動著,隨時會由那對古怪而銳利的眼睛里迸發出來。那就 是黃氏所謂美麗的臉孔,一個不是脂粉裝扮起來的臉孔,而是純然由思想的力量創造起 來的臉孔。講到談吐的風味,那完全要看一個人讀書的方法如何。 一個人的談吐有沒有 “味”,完全要看他的讀書方法。如果讀者獲得書中的“味”,他便會在談吐中把這種風味表 現出來;如果他的談吐中有風味,他在寫作中也免不了會表現出風味來。 所以,我認為風味或嗜好是閱讀一切書籍的關鍵。這種嗜好跟對食物的嗜好一樣, 必然是有選擇性的,屬于個人的。吃一個人所喜歡吃的東西終究是最合衛生的吃法,因 為他知道吃這些東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順利。讀書跟吃東西一樣, “ 在一人吃來是補品, 在他人吃來是毒質。 ”教師不能以其所好強迫學生去讀,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 們一樣。如果讀者對他所讀的東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時間全都浪費了。袁中郎 曰: “所不好之書,可讓他人讀之。 ” 所以,世間沒有什么一個人必讀之書。世上無人人必讀的書,只有在某時某地,某 種環境,和生命中的某個時期必讀的書。 (有刪節) (二)談讀書 弗朗西斯·培根著 王佐良譯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 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 事或一一判別枝節,然縱觀統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 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驗又補讀書 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 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狡黠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 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 思。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則需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須讀其部分者,有 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 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提煉猶如水經蒸餾,味同嚼蠟矣。 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作文使人準確。因此不常作文者須記憶特強,不常討論 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 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1] 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 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 漫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學,蓋演題須全神貫 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辨異,可令讀經院哲學,蓋此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 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藥 可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