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一節塑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 .以廬山為例,解釋內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提升地理學科綜合思維水平。 2 .運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模擬實驗,在實踐中,提高學生解釋地理事物和現象與認 識自然環境的能力。 教學重點: 內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 教學難點: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6min 課前任務 展示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任務:依據教材 P18 中的文字描述,嘗試繪制一幅廬山的簡圖,要 求能體現其形態特征。 展示:學生作品范例,并利用 Google earth 軟件展示廬山三維遙感影像, 觀察廬山五老峰的高度和坡度特點。2min 溫故知新 提問:如此險峻的廬山是如何形成的呢? 利用已學知識進行對比觀察,推測其成因。2min 學生活動 (一) 任務 1:結合以下資料,推測廬山為何多險峻陡崖? 1. 目前廬山的紅土發育高度在海拔 300 米左右,但古紅土在山上分布的 高度為 800~1200 米。 2.廬山山麓四周廣泛堆積了第四紀的礫石層。 得出結論:廬山是斷裂抬升而成的,因此四周多懸崖峭壁。2min 任務 2:觀看“模擬水平巖層被擠壓變形過程” 的實驗 得出結論:當擠壓力足夠強大,并超過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時,巖層就 會發生破裂。2min 任務 3:結合廬山山麓多溫泉分布的現象,解釋塑造該地區地貌的能量 來源。 回答:廬山是內力作用下,地殼斷裂抬升而形成的斷塊山。2min 驗證推理 利用廬山博物館中關于廬山地質演變歷史的介紹,驗證推測結果。2min 概念梳理 【新概念 1】: 以上現象中,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來自地球的內部,我 們將之稱之為“ 內力作用”。 內力作用表現為巖漿活動、地殼運動和變質作用。 當巖石圈破裂時,深處巖漿沿破裂帶上升,侵入巖石圈或噴出地表,這 一過程稱之為巖漿活動。 巖石圈因受內力作用而發生的變位或變形,稱之為地殼運動(也叫構造 運動)。 【新概念 2】:巖石受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發生改 變,這一過程稱之為變質作用。 小結: 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也只有噴 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因此,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 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形式。4min 學生活動 (二) 利用簡易材料,自主設計模擬實驗,探究不同形式的地殼運動會對地表 形態產生怎樣的影響,并完成學習任務單中表格,進行總結歸納。1min 課堂總結 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 平。 廬山的四周滿布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但從牯嶺街至漢陽峰及其他山 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地勢起伏較小,谷地寬廣,形成“外陡里平” 的奇 特地形。下節課我們繼續來探究牯嶺鎮所處的平坦開闊地又是如何形成 的。課題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三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通過對文字材料的解讀,推測三大類巖石的形成過程; 2.通過繪制示意圖,說明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過程; 3.通過梳理三大類巖石與巖漿的轉化過程,理解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教學重點:巖石的分類、成因及轉化過程。 教學難點:三大類巖石與巖漿之間的物質循環過程。教學過程時 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1 分 鐘 情境 引入 詩句“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 ”,贊美了廬山的險峻,廬山以雄、 奇、險、秀聞名于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 ”之美譽。廬山是世界地質公園, 也是我國著名的旅游避暑勝地。 當每一位游客在位于牯嶺鎮蘆林湖畔的廬山博物館參觀當中,都會看到這 么一段關于廬山地質演變歷史的介紹。 “廬山的巖石大多是由細顆粒石子組成,像是海里的沙子膠結成的石塊。 這就是砂巖,形成于 8 億年前的海洋環境,那時的廬山地區是淺海,海沙經歷 沉積、膠結作用,再經數億年的地質作用,形成了巨厚堅硬的砂巖。 距今 2 億年(中生代)時,地球變得活躍起來,地殼深處灼熱的巖漿把厚 厚的砂巖地層頂得高高的,形成了巍峨的廬山。 目前廬山周邊的陡峭懸崖,就 是被頂托起來的證據。直到 2000 萬年(新生代新近紀)前,這股熾熱巖漿才停 止上涌,開始冷卻,形成了花崗巖。”3 分 進入 新課 通過這兩段材料的介紹中,有哪些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呢? 外力作用如海沙沉積; 內力作用如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鐘 那么在這些力量作用之下,參與運動的地殼物質是什么? (總結)依據資料,有沙粒、砂巖、花崗巖等巖石。 巖石是構成地貌、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它由不同礦物(包括多種化合物 或單質)組成,同學們,你們是否還記得小學科學課中學過的巖石和礦物?是 否好奇這些巖石是怎么來的?怎么分類的?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 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些問題吧。5 分 鐘 教學 過程 任務一:根據廬山文字材料,推測砂巖的形成過程? (生)回答:沙粒在淺海海底不斷沉積,沉積物不斷增厚,上覆沉積物的巨大 壓力,使沉積物孔隙度減少,壓實、固結。另外沉積物孔隙中也會被一些礦物 質如化學沉淀物或膠體物質所填充,最終膠結在一起。 而這些沉積在淺海中的沙粒從何而來?它們曾經是裸露在地表巖石中的 一部分。這些裸露巖石后來經過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逐漸成為礫石、沙子、 泥土等碎屑物質。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冰川、海浪搬運后沉積下來,經 壓實、固結而形成沉積巖。這是自然環境中的一類巖石,大陸地表出露的巖石 約 75%都是沉積巖。 下面展示一些常見的沉積巖巖石標本圖片,有礫巖、砂巖、頁巖、石灰巖, (展示巖石實物標本)礫巖、砂巖、頁巖是按照沉積物的顆粒大小來劃分的。 而石灰巖則是由化學沉淀物或生物遺體堆積形成的。 提到沉積巖,我們曾在高一的課堂上學習過,下面展示必修 1 課本 P14 圖 1.22“太行山王莽嶺的沉積巖地層 ” 思考任務二:沉積巖地層有哪些特點? (總結)層理構造,上、下地層為新老巖層關系,可能發現化石。 通過對沉積巖的學習,可以看到巖石的分類是按照形成原因進行劃分的。5 分 鐘 完成任務三:廬山資料的第二段介紹中,提到了什么巖石,依據材料推測它的 形成過程? (總結)依據材料判斷它是花崗巖, 由高溫熾熱的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這一 類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石叫巖漿巖。 課本中有一幅 “基拉韋厄火山流淌的巖漿 ”,這座位于夏威夷島上的火 山至今仍然頻繁噴發。 思考:巖漿源地在哪里? 巖漿的源地位于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 繼續思考:廬山地區的巖漿是否和夏威夷島上巖漿的冷卻條件相似? 補充一幅巖漿活動示意圖 (總結)通過剛才閱讀材料第二段推測,廬山地區的巖漿始終未噴出地表,而 是在厚層砂巖的地下緩慢冷卻凝固,把未噴出的叫侵入型,而夏威夷島上的巖 漿是噴出地表后冷卻的,叫噴出型。所以兩者的冷卻條件是不同的。 展示兩類典型的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巖巖石標本圖片。 在高溫高壓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向上流動,如果最終噴出地 表(如夏威夷島上的基拉韋厄火山),快速冷卻凝固,巖石表面的氣孔構造反映 了熔巖中揮發氣體散逸的過程。形成的這類巖石叫噴出巖,或火山巖,常見的 代表類巖石是玄武巖; 如果最終沒能噴出地表(如廬山地區),而是在地下緩慢冷卻凝固形成的 巖石叫侵入巖,常見的代表類巖石是花崗巖,花崗巖由于質地堅硬,也是優質 的建筑材料。(過渡)還有其他成因的巖石類型嗎?讓我們一起繼續探究。5 分 鐘 任務四:結合示意圖,地質時期廬山地下高溫高壓的巖漿,在未冷卻之前,與 上覆的厚層砂巖接觸,請推測這兩類物質(高溫的巖漿與砂巖)的接觸面可能 會有什么現象? (總結)砂巖接觸面由于溫度、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其成分、結構會發生改變, 從而發生變質作用。(上節課內力作用已經學到)產生新的一類巖石,也就是今 天我們要講到的第三類巖石——變質巖。 (結合示意圖總結)這種因為變質作用,而使得已有巖石的成分結構發生改變 而形成新的巖石類型,統稱為變質巖。 廬山地區砂巖會因高溫變質成為新的巖石類型——石英巖。石英巖就是一 種變質巖。展示廬山地區常見的兩類變質巖類型:砂巖變質形成的石英巖和花 崗巖變質形成的片麻巖標本。其它的常見代表類變質巖,例如沉積巖頁巖變質 成板巖,石灰巖變質成大理巖。 至此,我們通過閱讀分析廬山地質歷史資料,總結出自然界有沉積巖、巖 漿巖、變質巖這三大類按成因劃分的巖石,那么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系呢? 我們繼續探究。5 分 鐘 巖石按照成因分為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三大類,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是如何進行轉化的?除了我們在廬山看到的沉積物變為沉積巖(砂巖、礫巖)、 花崗巖、砂巖會在變質作用下形成變質巖(石英巖、片麻巖)等,三大類巖石 的轉化普遍存在嗎?它們的轉化有什么規律?又會帶來怎樣的結果和影響呢? 完成活動任務: 以廬山地區為例,繪制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 (通過學生繪制來總結并在示意圖上標識主要過程和巖石、巖漿名稱) 上地幔上部軟流層中的巖漿在地質時期不斷向上涌動,這個過程是內力作 用中的巖漿活動,有些地區巖漿會噴出地表形成噴出巖如夏威夷島,廬山地區 并沒有巖漿噴出現象(講完后掩蓋火山噴發圖示),廬山地區不斷上涌的巖漿, 雖然最終并未噴出地表,但將其上的巨厚砂巖層高高頂起,造成其隆起抬升, 形成巍峨險峻的廬山。這是地殼垂直運動中的地殼抬升過程,它仍然屬于內力 作用。后來地下巖漿活動減弱,在地下逐漸冷卻凝固形成了侵入巖,廬山地區 發現的花崗巖即為侵入巖,接下來暴露地表的巖石,在外力作用下,發生風化、 侵蝕、搬運,并在低地沉積,如廬山地區大校場沖溝溝口處,再經壓實、固結 形成沉積巖,這里主要以砂巖為主,深埋地下的侵入巖和部分沉積巖由于高溫 高壓的條件,經過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如廬山地區的石英巖。地層深處的巖 石,如侵入巖、變質巖、部分沉積巖也可以通過地殼抬升,升至地表,接受外 力作用,形成沉積巖;也可能被高溫熾熱的巖漿再次重熔,又變為巖漿。 這樣的轉化過程說明,三大類巖石是可以通過內外力作用產生聯系的,巖 石圈的物質是在不斷循環運動中的。 那么,三大類巖石是否可以完全相互轉化呢? 再通過繪制一幅簡圖把這一過程梳理一遍吧。 通過繪制簡圖,特別強調一下巖漿巖比較特殊,它只能由巖漿冷卻凝固形 成,而不能由已有巖石轉化而成,所以說三大類巖石完全的相互轉化是表述不 準確的。 這兩句(課本 24 頁)關于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表述,你怎么理解這兩種說法? (總結)第一句說法是正確的,但是第二句說法巖漿巖是由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并不是由另一類巖石形成,沉積巖是地表已有巖石類型經過外力作用形成碎屑 沉積物后壓實、固結形成,也不是直接由另一類巖石形成,只有變質巖是由另 一類巖石形成的,所以第二句話的表述不準確。1 分 鐘 課堂 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組成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巖漿巖、 沉積巖、變質巖,在內力、外力共同作用之下,通過與巖漿之間的物質循環, 使得巖石圈的物質處于不斷循環轉換中。(展示圖片:巖石圈物質循環和廬山景 觀圖。)三大類巖石的轉化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循環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內、 外力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課題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通過分析廬山大校場地層剖面特征,理解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態的方式; 2.通過聯系前后兩節內容,認識內、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地表形態的過程。 教學重點:風化、侵蝕、搬運、堆積作用的過程 教學難點:判斷常見地貌的成因教學過程時 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1 分 鐘 情境 引入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先來欣賞一張廬山的美景,這是廬山著名的五 老峰,通過景觀照片,我們可以看出山體的特點:相對于平原地區,廬山山體 拔地而起,四周陡立。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些拔地而起的山峰, 它的形成都跟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出的力量即內力作用有關,并且主要是與內力 作用的表現之一——地殼運動中的垂直上升運動有關。剛才我們欣賞的是局部 廬山的山體景觀,我們利用 Google earth(谷歌地球)軟件截圖來全景展示 一下廬山地區的三維遙感影像。我們發現在廬山的四周:地勢都很陡峭,與周 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形成了懸殊的落差。不過我們也會發現在 1100 米左右的 廬山頂端,卻有一片開闊地,并建有牯嶺鎮,圖片中的紅頂房屋是各種旅游接 待設施,牯嶺鎮主體位于西谷,地勢起伏相對較小,形成了廬山“外陡里平 ” 的特殊地形。 那么,牯嶺鎮所處的平坦開闊地是如何形成的?是什么力量塑造了這里相對平 坦的地形呢?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來一起探究答案吧!1 分 教學 過程 我們的視角變換成蘆林湖所在的東谷,這里有一片洼地,積水成湖。在 它的東北方有一條沖溝——大校場沖溝,這里海拔高度約 1028(±13)m,此鐘 處位置恰好處于上游沖溝與下游盆地的交匯處。我們為什么要來到這樣一個普 通的溝谷中呢?這是因為我們要探究廬山頂部形態的成因,就需要尋找一處合 適的地點,分析它的地下垂直地層信息,去尋找答案。在大校場沖溝的溝口位 置,地質學家們發現了一處出露完好的地層剖面,也就是圖中三角形的位置。 經過科學測定,屬于晚第四紀地質剖面,我們今天的探究就從這個地層剖面開 始吧。2 分 鐘 這是一幅出露剖面的景觀照片,仔細觀察圖片,看看有什么特點?(可 以從厚度、頂部形態、顏色、組成物質等方面概括) 厚度數米(可以與樹木高度比較);剖面上方平坦、起伏小,森林生長, 表層發育了森林土壤;向下地層顏色有差異,有一定的變化規律;組成物質溝 底堆積著大量的、巨大的礫石,剖面中也能看到一些夾雜著粒徑不一的礫石。 為了更清晰的了解沖溝地層剖面信息,我們來看一張針對該剖面繪制的 專業地質圖,大校場地層剖面是牯嶺地區地質剖面的一個縮影,我們將通過探 究該剖面,試圖解答牯嶺鎮平坦地形的成因。5 分 鐘 我們先從底層開始,同學們仔細看圖并思考:底層的基巖(完整的巖體) 有什么特征? (老師總結)表面有許多的裂隙出現(目前已深埋地下),原本完整的巖體被 破壞。(過渡)那么在自然環境中,巖石表面發生這樣的現象是普遍的嗎? 補充一組圖片:植物根系在巖石裂縫中不斷生長;一塊礫石表面巖體剝 落、破碎的狀況;這是在廬山看到的一塊砂巖表面巖體剝落,且變得渾圓似球 狀。以上巖石遭破壞、破碎崩解的過程,叫做風化作用。這種現象在自然界是 普遍存在的。 風化是在什么條件下發生的呢?教材中用完整的四小幅圖展示了這種過 程: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由于自然界的溫度變化,巖石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 產生差異膨脹和收縮,就很容易崩解破碎。此外巖石中水的凍融,水的化學溶 解,植物根系的生長等,也都會對巖石起到風化破壞的作用。 由于導致風化的溫度、水、生物、空氣等均為外界環境條件,所以它們 的作用也被稱為外力作用,風化是外力作用的一種形式。還有哪些形式?我們 繼續探究。5 分 鐘 我們繼續觀察這個剖面,你能發現在底層風化基巖之上的地層中,構成 物質有哪些? 首先地質學家已經按照直觀的顏色進行了分層,顏色差異主要與組成的 化學物質差異有關;并且我們發現顯著的分布著一些粒徑大小不一的礫石、砂 石、土層等;因此專家對每個地層就是按照“顏色+組成物質 ”來進行命名的。 這些大小不一的砂礫石為什么會在這里分布?首先是本地產生的嗎?不 是,因為這是沖溝的溝口,溝內肯定有物質的流動。如果不是本地產生,那么 它們從何而來?又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通過大校場沖溝所在的地勢圖來思考。該沖溝是 由廬山北部中段最高山峰大月山和與其平行排列的女兒城(山脊)二者所夾持 而形成的溝谷。 (學生思考) (總結)這些砂礫石很可能是來自兩側山地大月山、女兒城山脊上的巖體。 (繼續思考)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它們運移到了溝口處? 重力,礫石滾落下來。(追問)還有嗎,有什么外力作用的介質呢? (學生討論) (總結)有些同學提到了冰川作用,因為我們探討的這個剖面是第四紀以來形 成,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認為在這一時期的部分階段廬山地區是發育了冰川 的,所以這些砂礫石可能是被冰川搬運,在溝口處因為冰川消融而堆積; 也有一些同學提到了流水作用,因為廬山地區氣候濕潤,降雨充沛, 由 降雨產生的地表徑流也能完成這個過程,砂礫石被流水搬運,到溝口處水流流 速減緩,砂礫石堆積。5 分 鐘 當然具體是什么外力作用介質,同學們如果感興趣,還可以進一步去研 究。對于這些砂礫石,是經過了外力介質的搬運、堆積而到了溝口這個位置。 我們繼續追溯,在大月山,這些砂礫石在被搬運之前,又是如何與山地的巖體 分離的呢? (學生)風化作用 的確,搬運的物質一部分來自基巖破碎分解后的風化物 在自然環境中,還存在著一種破壞地表巖體的外力作用形式。我們看到 的圖片就是廬山的大月山山體,它在外力作用下,山體也會不斷被侵蝕,形成 侵蝕沖溝。 侵蝕作用是各種外力介質,包括流水、風、海浪、冰川,在運動狀態下 對巖石及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侵蝕的本質特征在于物質離開原地,因此,侵 蝕過程會改變地表形態,形成各種侵蝕地貌 外力作用的主要形式總結一下:包括了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的過程。3 分 鐘 一組課本圖片,同學們判斷一下它們的成因:外力作用形式是侵蝕,外 力作用的介質是流水,所以應該是流水的侵蝕過程;風力沉積;海浪侵蝕;冰 川侵蝕;流水沉積。3 分 鐘 下面我們通過示意圖來梳理一下外力作用形式與作用介質的關系:外力 作用的表現形式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巖石在自然環境中被外力不斷破 壞,發生著風化、侵蝕的過程,而它們產生的碎屑物再經外力介質進行搬運, 當外力介質運動速度減緩,攜帶碎屑物的能力減弱,而將搬運物進行堆積,并 最終形成沉積物;在這個過程中,風化作用會受到外界的溫度、水、空氣、生 物等因素的影響,而侵蝕、搬運、堆積也會受到外界的風力、流水、冰川、海 浪等因素的影響,而這些影響因素的能量均來自太陽輻射,它們均是外力作用 的各種介質。2 分 鐘 現在就讓我們再次回到開篇的思考問題吧:牯嶺鎮所處的平坦開闊地是 如何形成的? (學生分析回答) (總結學生答案)牯嶺鎮所在地區在地質時期經過了外力作用的風化、侵蝕、 搬運、堆積等基本過程,使得地表趨于平緩,形成了相對平坦開闊的地形特征。2 分 鐘 下面我們把這兩種作用力來進行一下列表比較 根據力量能量來源不同分為: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它們的能量來源分 別來自地球內部和地球外部的太陽輻射能,在表現方式上內力作用有地殼運 動、變質作用、巖漿活動;外力作用有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在作用結果 上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態的基本格局,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如 同“粗毛胚 ”。而外力作用則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把“粗毛胚 ”進行再 塑造,1 分 鐘 課堂 小結 這兩節課《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均選用了廬山的案例來進行分析,我 們在到達登上廬山之前,位于鄱陽湖畔仰望到了由于內力作用的地殼抬升而顯 得陡峭壁立的五老峰,感受到了“一山飛峙大江邊 ”的氣勢,而當我們“躍上 蔥蘢四百旋 ”之后,也看到了在海拔 1000 多米,相對平坦開闊的牯嶺鎮,而 這是外力作用的結果。而地表形態的塑造,正是兩種力量—— 內力、外力共同 作用下的結果,這使我們地球表面的形態更加豐富多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教學設計_第一課時.docx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教學設計_第三課時.docx 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教學設計_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