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 運用資料,從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兩個方面說明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2. 通過對各類地理圖文資料的閱讀分析,結合人類生產生活實際,從宏觀時空尺 度上理解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增強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難點: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大氣層結構及太陽活動形式;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引入 以西藏阿里地區藏醫學院修建光伏電站的案例介紹,引入太陽能對人類生產 生活的重要性。環節 一 太陽 輻射 對地 球的 影響 師:講解太陽輻射相關知識。 生:傾聽、思考。 師: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分析光伏發電的相關條件。 生:思考、回答。 師生分享太陽輻射的其他利用方式。 師:提供資料,通過圖片、視頻、講述太陽輻射對地球的有利影響。 生:傾聽、思考、回答問題。小結 在這部分我們首先認識了什么是“太陽輻射 ”,然后我們了解了太陽輻 射對地球的影響:太陽輻射為地球提供了光和熱,維持了地表溫度,使得生 物可以在較穩定的光熱條件中繁衍生息;它還為地球上水、大氣運動和生命 活動提供動力;除太陽能本身外,太陽輻射還間接成為生物能、化石能源的 能量之源。由此可見,沒有太陽輻射,就沒有地球萬物。承轉 時刻影響著我們的不僅是太陽輻射,還有太陽活動。環節 二 太陽 活動 對地 球的 影響 師:通過圖文資料,講解太陽大氣的結構。 生:讀圖、讀資料、傾聽、思考。 師:要求學生結合教材總結太陽大氣結構及主要太陽活動,歸納填表。 生:完成自學任務,閱讀、填寫表格并發言。 師:指導學生活動——分析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 生:讀圖、思考、計算、總結規律、回答問題。 師:通過資料分析,講授太陽活動強烈時對地球造成的不利影響。 生:傾聽、閱讀資料回答問題。總結課題 地球的歷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不同地質年代的地球環境及古生物特點。 教學重點:描述不同地質年代的地球環境及古生物特點 教學難點:描述不同地質年代的地球環境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4 分 鐘 6 分 鐘 3 分 鐘 復習 導入 新授 課 【復習】上一課時地層、化石和地質年代表的基本知識。 【講評】上一課時的作業。 【讀圖】“云參觀 ”地球之窗——云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 【講授】云南澄江動物群化石產地基本情況。 【讀圖】“云參觀 ”地球之窗——西藏定日喜馬拉雅魚龍化石產地。 【講授】西藏定日喜馬拉雅魚龍化石產地基本情況。 【讀圖】“云參觀 ”地球之窗——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講授】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基本情況。 【提問】 從無到有, 蕓蕓眾生,生命形式經歷了怎樣的進化? 滄海桑田,山川隆起,海洋陸地發生了怎樣的變遷? 風云變化,??菔癄€,地球環境歷經了怎樣的演化? 【學生活動】 從一顆荒蕪的星球,到現代生機勃勃的世界,請你閱讀教材上的圖文信息, 簡單描述地球上的生物經歷了哪些發展變化過程?基本進化規律是什么? 【總結】 由這一系列的事件,證明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是從簡單到復雜、從 水生到陸生、從低級到高級。在漫長的進化中,由于地理環境的變化,地球3 分 鐘 3 分 鐘 2 分 鐘 3 分 鐘 上出現過的絕大多數生物種類都消失了,這也正是生命形式要和地理環境相 適應的必然結果。 【學生活動】 四十六億年中地球上海洋、陸地此消彼長,滄海桑田。請你閱讀教材上 的圖文信息,簡單描述地球上海陸變遷的基本情況。 【總結】海陸變遷的基本情況: 水平方向上:聯合古陸 聚合—解體—漂移。 垂直方向上:地殼隆起、下沉,海平面上升、下降。 【學生活動】四十六億年中地球的大氣環境、礦藏狀況也不斷演化。請你閱 讀教材上的圖文信息,從上述角度描述地球不同階段發生了哪些重要的環境 變化? 【總結】 在前寒武紀:原始大氣層形成,大量鐵、金、鎳等金屬礦產形成。 古生代:大氣成分不斷改變,后期為重要的成煤時期。 中生代:為重要的成煤時期。 新生代: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 【點評】點評學生課堂作業。 【總結提升】 通過對地球演化歷程的學習,同學們能發現地球上的生物和其他地理環 境要素,如氣候、土壤、地貌、水文等之間是互相影響、互相聯系、互相制 約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么多輝煌一時的物種,都在歷史長河中變作地 層中的化石,成為了永遠的過去。 在科技高度發達、人類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們在追求生活富足,科學進 步,文化繁榮的同時,保護好人類所處的地球環境,讓人類和自然環境協同 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 地球年齡非常古老,在那些深厚的地層里,在豐富的化石記錄中,不僅 隱藏著驚人的過去,甚至可能預示著人類的未來。 人類出現雖然只是地球歷史的瞬間,但由于人類是智慧生命,現在已經 掌握了大量的科技知識,并通過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還在持續的進步中。也 正依賴于人類一代代不斷的探索和努力,我們才會和地球一起繼續這漫長而 神奇的演化旅程。課題 地球的歷史(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結合資料,說出沉積巖地層、古生物化石與地質年代表構建的關系。 通過地質年代表等資料,了解地球演化的時間尺度和基本進程。 教學重點: 說出通過沉積巖地層和古生物化石構建地質年代表的過程與方法。 教學難點: 了解地質年代表的劃分依據和時間單位。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2 分 鐘 5 分 鐘 導入 新課 講授 新課 講授 【展示】三葉蟲、恐龍、猛犸象等不同地質時期的化石圖像。 【講授】生物化石的形成過程和條件。 【讀圖】觀察太行山王莽嶺的地層圖像。 【講授】結合景觀圖像,講授沉積巖和地層的相關概念。 【講授】根據地層的新老關系判斷地質年代先后順序的主要方法(地層層序 律)。 【讀圖】觀察不同的化石照片(彎脈馬氏古蟬、奇異環足蝦、枝脈蕨、恐龍 蛋等),對比化石的主要類型。 【講授】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主要類型。 【講授】根據化石的新老關系判斷地質年代先后順序的主要方法(生物層序 律)。 【活動】通過對比,對不同地區的地層和化石進行排序。5 分 鐘 8 分 鐘 2 分 鐘 總結 【講授】以新疆發現蕨類植物為例,介紹通過研究化石,推斷地球的生命歷 史,重建古地理環境的實例。 【展示】地質年代表。 【講授】編制地質年代表的主要依據——地層順序、生物演化和巖石年齡。 【活動】結合教材中的地質年代表,說出表中宙、代、紀之間的包含關系以 及不同地質年代的時間順序。 【講授】結合中國澄江化石群的發現,講授將寒武紀作為顯生宙開始的原因。 【活動】觀察地質年代表中的“距今時間 ”,思考如果將地球 46 億年的歷史 壓縮為一天 24 小時,則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如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恐龍 滅絕等)分別大致對應一天中的什么時刻? 【總結】梳理和回顧本課重點內容,布置課后學習任務,為本課第二課時的 學習提前做好準備。課題 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 1.了解科學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方法,增強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2.運用示意圖描述地球內部圈層的范圍、物質組成,說明地球內部結構特點。 3.根據資料說出地球外部圈層的結構,概括其主要特點。 4.舉例說明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 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初步體會人地協調觀。 教學重點: 1.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界面、結構特點。 2.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各圈層特點及四大圈層之間的相互聯系。 教學難點: 1.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與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 2.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2 分 鐘 導入 師:展示天問一號、北斗三號、蛟龍號圖片,說明人類對地球外部圈層研究 的逐步深入。展示《地心游記》中蘑菇化石和海上航行的圖片,激發學生探 究地球內部結構的興趣。18 分 鐘 新授 課 師:播放視頻,講解地震波特性,分析“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速度 ”圖,引 導學生理解利用地震波劃分地球內部圈層的基本原理。 生:完成學習任務一中的第 1、2 題,通過觀察、分析,了解地震波,知道研 究地球內部結構的基本方法。 師:運用示意圖、視頻等資料,說明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界面和結構特點。 生:完成“學習任務一 ”中的第 3、4 題,繪制示意圖,描述地球內部各圈層 的結構特點。 師:展示圖 1.35 及視頻資料,分析外部圈層分布及特點,引導學生關注各圈 層對自然環境形成的作用,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生:能夠對身邊的地理事物進行識別,并按照圈層分類,增強對外部圈層的 認識。 師:展示圖 1.36,引導學生思考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明確大氣圈、水圈、 生物圈、巖石圈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 生:完成“學習任務二 ”中的第 1、2、3 題,思考四大圈層之間的相互聯系。2 分 鐘 總結 師:地球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內部圈層結構以莫霍界面與古登堡界面 為界,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其中,上地幔頂部與地殼都由堅硬的巖石 組成,合稱巖石圈。外部圈層結構主要包括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其與巖 石圈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作業 請根據本節所學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理解,繪制地球圈層結構示意圖或制作 地球圈層結構的模型。板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地球的圈層結構 教學設計.docx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教學設計.docx 地球的歷史_教學設計_第一課時.docx 地球的歷史_教學設計_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