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土壤(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通過觀察土樣和實驗視頻,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利用采集的土樣及相關圖 文資料,了解土壤的顏色、質地及剖面結構,掌握觀察土壤的基本內容和方法。 教學重點:觀察土壤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土壤特征的觀察與描述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25 分 鐘 引入 展示保和島“巧克力山 ”的景觀圖及氣溫、降水統計圖。 提問:1.保和島的植被類型是什么? 2.巧克力山為什么只長草不長樹?什么是 土壤 展示三張地球陸地景觀照片,讓學生判斷有土壤的是哪一張? 通過觀察、對比三幅照片,明確土壤的概念。土壤的 組成 1.安排學生觀察自己采集到的土樣,通過尋找根系、微生物培養實驗等, 明確土壤的組成包括礦物質和有機質。 2.組織學生研磨自己采集到的土壤樣本,明確土壤中存在水分。 3.給學生觀看實驗視頻,明確土壤中存在空氣。 引導學生認識理想土壤各組成部分的體積比及其意義。制作土 壤標簽 組織學生為自己采集的土壤樣本制作土壤標簽; 展示教師采集的校園土壤標簽。通過解讀土壤標簽的主要信息,引導學生學會如何觀察和描述土壤的基本 特征。如何觀 察土壤 1.給學生展示黃土、黑土、紫色土、紅壤的照片,提問四種土壤最典型、 差異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 教師講述礦物質和有機質對土壤顏色的影響。 2.組織學生研磨采集到的土壤樣本,并觀察土壤滲水實驗。 提問:推測哪一個樣本滲水最多,并說明原因。 沒有下滲的水去哪兒了?如何影響生物生長? 教師總結土壤質地的概念及其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承轉提問:砂土的保水保肥能力較差,即漏水漏肥。那漏掉的水和肥去哪 兒了呢? 3.給學生展示 6 個土壤層,構建森林土壤剖面。 引導學生根據每一層的名稱,結合礦物質、有機質等隨水分在土壤中自上 而下的運移規律,進行剖面構建。 教師展示森林土壤剖面結構,總結森林土壤剖面每一層的特點。 展示耕作土壤的剖面結構,并逐層介紹土壤的特點。火星土 是不是 土壤? 展示“機遇號 ”火星探測器拍回的火星陸地表層照片,及火星土的成分數 據。 提出問題:1.結合所學知識觀察并描述火星陸地表層土的狀況。 2.判斷火星土是否為土壤? 組織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總結,通過活動落實土壤觀察及特征描述的角度, 以及土壤的主要組 成。小結 梳理知識結構。課題 植被(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1.通過實地觀察及運用視頻、圖像,識別主要植物類型。 2.運用圖文資料和案例分析,初步理解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重點:理解植被是地理環境的產物, 以及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難點:結合案例情境,理解并說明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1min 導入 學生觀察不同城市的市樹,思考市樹和當地的環境特點有什么關系3min 植被的定義 及其形成過 程 通過讓學生觀察不同區域的植被景觀,引出植被的概念,即自然界 成群生長的各種植物的整體。 并用示意圖表示植被形成的過程。8min 植被是地理 環境的產物 1、通過對亞馬孫熱帶雨林和撒哈拉沙漠自然景觀圖的對比,引發學 生思考為什么全球的植被會有分布差異,受什么因素影響,用氣溫 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輔助分析。 說明氣候對植被的種類及其分布有影響。 2、通過觀察植被的垂直結構示意圖,得出光照對植被的影響。 3、通過觀察乞力馬扎羅山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以及祁連山脈的陰 陽坡植被分布,得出地形對植被的影響。4、通過環境指示性植物,說明土壤和水文對植被的影響。3min 案例研究 通過紅樹林的視頻資料,分析植被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5min 植被對地理 環境的影響 通過示意圖和數據等資料,說明植被對大氣的組成成分、局地氣候、 土壤的物理及化學性質2min 案例說明 通過塞罕壩人造林場和包蘭鐵路軌道旁的草方格的案例,進一步說 明植被對地理環境的影響。1min 課后探究 【自學窗】學習植被和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之后,請同學思考 皇城根遺址公園的人工植被需要滿足的條件。課題 土壤(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運用圖文資料,結合觀察活動,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要素,并據此解釋常見 的土壤現象;結合實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養護途徑,體會養護土壤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歸納總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教學難點:結合資料,總結土壤的形成因素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 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25 分 鐘 引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火星上是沒有土壤的。結合科幻電影《火星 救援》的情境,電影主人公要想在火星存活下去,必須要先在火星上制造 出土壤才可以。那如何才能讓火星土成為土壤呢? 活動 1:如何制造火星土壤?(提出問題)土壤的 形成 過程 展示示意圖,引導學生思考:在自然狀態下,地表疏松的土壤,是怎么形 成的,由誰轉變來的呢? 講述土壤的形成過程。 提問:土壤的礦物質、有機質、空氣、水分這四大組成部分中,什么物質 的出現,標志著地表土層發生了質的變化,使其可以稱之為土壤了呢?土壤的 形成 因素 通過形成過程,提問: 1.土壤中的礦物質開始出現的環節? 2.土壤中有機質在哪個環節出現的?活動 2 亞馬孫熱帶雨林-“長著森林的綠色沙漠 ” 組織學生討論:熱帶雨林區為何會植被茂密?為何又被稱為“長著森林的 綠色沙漠 ”? 梳理:氣候、生物、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三者之間的關系。解釋常 見土壤 現象 1.對耕作而言,我國東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水熱條件較好的南方低山丘 陵區的土壤卻相對貧瘠。 2.四川盆地有的地方的巖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3.山頂土壤的顆粒較粗,山前平原的土壤的顆粒較細。活動 反饋 活動 1:如何制造火星土壤?(解決問題) 1.給出四種制造火星土壤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利用這四種材料能否成功 制造火星土壤,并說明理由。 2.總結四種材料在制造火星土壤中的作用。 3.小結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案例 分析 活動 3 案例分析——城市“看海 ” 1.給出城市看海的材料,并提問:城市看海的現象,是因為雨水太大太強 了,還是地表出了問題呢? 2.提供城市化前與城市化后的水循環示意圖,輔助學生分析城市看海的主 要原因。土壤的 主要 功能 展示圖文資料,梳理土壤的主要功能。土壤的 改良與 養護 活動 4 案例分析——亞馬孫流域的土壤改良 1.給出亞馬孫河流域的土壤剖面及土壤改良的文字資料,引導學生判斷土 壤剖面,并解釋生物炭是如何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的? 2.展示四種土壤養護的照片,讓學生討論并解釋這些農耕行為是如何實現 土壤養護的? 3.出示中國主要鹽堿地分布圖,提問: 什么是土壤鹽堿化? 土壤中的鹽分從哪里來? 土壤鹽堿化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治理土壤鹽堿化? 活動 5 案例分析——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小結 梳理知識結構。課題 植被(第二課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運用圖像等資料識別主要植被類型,說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與自然環 境的關系 教學重點:識別主要植被類型,分析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識別主要植被類型教學過程時間 教學環節 主要師生活動1min 情境引入 觀察圖示三地景觀的差異,并猜想原因10min 森林 通過中國干濕區分布圖和中國森林分布圖,說明森林的分布地區。 通過分析四種森林的葉片特征,介紹所屬林木類型推測其熱量帶和水 分條件,確定分布的氣候類型,說明分布地區。5min 草原 當水分條件不能滿足森林生長時,會出現草原,通過對比東非高原的 草原景觀和內蒙古呼倫貝爾的草原景觀,說明熱帶和溫帶草原的植被 特征差異及其原因。5min 荒漠 如果水分在草原植被的基礎上繼續減少,會出現荒漠,展示北部非洲 的熱帶荒漠景觀和新疆阿克蘇地區的溫帶荒漠景觀,思考在沙漠中生 存的植被需要有什么生存技能。1min 回答引入 的問題 三地植被類型不同主要是因為從東到西,降水量遞減,從而植被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這樣的變化過程。1min 總結 課程重點是識別主要的植被類型以及說明植被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植 被的垂直結構、分布規律、生態特征和種類的差異能說明環境對植被 的類型及其分布起決定性作用,而植被也會在光照、土壤、溫度和水 分等方面影響地理環境。由于氣候、地形、土壤等地理要素的差異, 全球的植被大致呈現出森林、草原和荒漠的植被景觀。30s 探究活動 校園樹木調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土壤_教學設計_第一課時.docx 土壤_教學設計_第二課時.docx 植被_教學設計_第一課時.docx 植被_教學設計_第二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