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三 政治與法治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三框 法治社會 導學案【課標解讀】政治認同:通過學習,相信依法治國下的中國政府能夠實現法治社會。科學精神:通過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具體學習,明白建設法治中國是系統性工程,既需要黨和國家的統籌與規劃,更需要公民和全社會的參與與推動。法治意識:樹立法治意識,自覺做到尊法學法懂法用法。公共參與:通過資料查詢和合作探究,感悟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理解法治社會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和努力。【體系構建】【核心知識點】法治社會的內涵1、法治社會的內涵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普遍公認和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2、具體表現(特征)(1)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應遵守的基本規范。(2)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無論是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要求得以普遍的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3)社會糾紛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的維護和實現。在糾紛發生后,公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解決矛盾。二、建設法治社會1、措施(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具體要求: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具體要求: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2、建設法治社會的意義(1)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尊法、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2)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習題演練】1、發源于浙江永康龍山、西溪兩鎮的“龍山經驗”,是強調堅持黨委領導、法庭職能前移、各方力量聯動分層過濾、遞進調解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近些年,在永康市委的統籌領導下,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每個末梢,確保基層社會治理的正確方向。上述材料表明,建設法治社會需要( )①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②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③規范權力的運行④堅持良法之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2022年1月1日起,我國首部法律援助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正式實施。與《法律援助條例》相比,該法擴大了法律援助覆蓋面,精準對接特定弱勢群體的需求,部分人群不再需要出具經濟困難證明。可見,我國首部法律援助法的出臺( )①能滿足困難群眾法律需求,彰顯法治溫情②助力普法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意識③健全了我國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和化解機制④旨在通過免費法律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建設的法治是人民的法治,中國要建設的法治社會是人民的法治社會,是以人民滿意為目標的法治社會。可見,法治社會建設( )①能增強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②能增強人民的法治意識和權利意識③支持各類市場主體的自我經營④讓各類社會主體共同制定法律法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 D 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