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陶瓷藝術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初步了解中國古代陶瓷的歷史,懂得陶與瓷之間的區別,了解瓷器的基本常識;過程與方法目標:學會從器皿的外形、紋飾、及釉色等方面欣賞陶瓷藝術的方法,培養學生鑒賞陶瓷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陶瓷給人的外在美感和陶瓷文化的精神底蘊,在欣賞陶瓷文化的過程中,認識中國陶瓷藝術在人類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了解中國陶瓷的生產和發展,瓷器與陶器的區別以及瓷器的造型、裝飾、釉色和藝術特點;教學難點:四大名窯的主要特征以及有關歷史知識和歷史背景,文化背景,讓學生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難。教學過程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第十五課,《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導入:我們要講的是古代的陶瓷藝術,就讓我們從中國古代開始講起吧。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樸素的哲學思想,哲學家用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轉化關系,這種學說就是五行學說。五行包含了萬物演變過程中的五種基本物質形態,分別是——水、木、金、火、土。這其中,水代表浸潤,木代表生長,金代表凝聚、聚斂,火代表毀滅,當然,毀滅的背后也有重生的意味,土代表融合。我們今天的課題就從這里開始講起。在人類歷史上,對火的控制和利用絕對是一件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對火的控制和使用,是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的重要標志。中國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了取木生火,后來人們發現……把某種含有礦物質的黏土以水進行調和塑形,以火炙烤,能轉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器物。這就是陶。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火與土的故事——中國陶瓷藝術。”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事件。陶器的出現,標志著新石器時代的開端。陶器是人類第一次利用自然界中的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轉化創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器物。陶器藝術實際包含兩種特性:一種是實用、一種是美觀。陶器作為實用手工藝品,是早期先民為了生存質量的提升而逐步認識、進行的造物活動。原始早期陶器注重實用性——后期隨著制陶技術的成熟逐漸演變為實用與審美性結合。所以,當我們對陶器藝術進行分類的時候,首先是從實用性的角度,陶器大體上包含以下幾類:(同學們,這個不需要我解釋吧。)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對陶器進行分類:按照陶質的不同可以分為紅陶、灰陶、黑陶、黃陶、白陶。(中國古人認為,土有五色,陶正好也有五色)。這其中,有一類陶器,藝術和審美價值比較高,就是彩陶。中國的彩陶藝術比較典型的是位于黃河流域的兩個文化類型的彩陶器。分別是:黃河中游(河南、陜西)一帶的仰韶文化彩陶和黃河中上游(甘肅青海)一帶,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最高峰的馬家窯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器型多樣,紋飾豐富。紋飾大體上有:人形紋(反映早期氏族部落生活)、動物紋、植物紋(葉紋罐)、幾何紋。同學們觀察一下:這些陶器有兩個方面要注意。1、這些圖案的紋飾都位于器物的上半部分,這是因為,原始部落人席地而坐。便于欣賞觀察這些精美紋飾。2、這些器物的紋飾內容其實都是表現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你像,先收藏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這個馬家窯文化的《渦旋紋彩陶罐》,實際上表現的就是黃河流域的古人對自然的一種認識,一種敬畏。而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這個《水波紋陶盆》同樣是古人對水的一種認識和表現。同學們,當我們今天提到陶瓷的時候,你會感覺陶和瓷距離如此之近。甚至都演化成了一個詞。但你所不知道的是由陶到瓷的演變經歷了千萬年的時間,陶器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具有普遍性,凡有人類生息的地方,基本都有陶器。但在人類手工藝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唯有中國成為瓷器獨一無二的發明者……成為影響世界的獨特中國名片。你像英文單詞China(首字母大寫代表中國,首字母小寫則代表瓷器)。那么陶和瓷到底有什么區別呢?我查閱了葉喆民先生的《中國陶瓷史》陶和瓷的區別大約有六七條,我歸納了最重要的幾條:原料的差別。陶器使用的是易融的黏土(主要成分是蒙脫石、云母、石英,比較粗糙)而瓷器使用的是瓷石、瓷土、高嶺土(比較細膩,灰白色)。燒制溫度的差別。(這是陶和瓷差別中最重要的一點)陶器:燒制溫度1000℃以下,瓷器:燒制溫度超過1200℃以上。古人早期是露天燒窯,所以溫度不可能太高,而后期,隨著技術的進步,發明了陶窯(饅頭窯、龍窯)溫度逐漸升高。施釉不同。陶器:不施釉或施低溫釉,瓷器:施高溫釉。釉料可能對同學們來說是一種比較神秘的物質。實際上,釉就是一種附著于胎體表面的燒成后成琉璃狀的物質。最原始的釉料稱之為石灰釉。(簡單說:就是把生石灰加水發酵成熟石灰,過濾后加入狼楫草的灰)。中國瓷器的發展也是經過了漫長的演變,中國瓷器真正出現的年代是漢朝。東漢時期,在長江中下游的上虞,紹興一帶,燒制出了真正的瓷器,稱之為——青釉瓷器。這種瓷器,胎質緊密,釉色瑩潤,胎釉結合緊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1260℃—1310℃高溫燒成。這種瓷器,因為胎土和釉料中含有鐵的成分比較高,所以呈青色或青黃色。實際上,在青釉瓷器出現之前,中國的商周時期,也有瓷器,但是經過專家考證,那不算是成熟的瓷器,只能叫原始瓷器——釉陶。燒制溫度較低,掛的是低溫釉。只有到了東漢出現的青釉瓷器才被公認為成熟的瓷器。中國瓷器真正發展的時代是隋唐朝,這其中,隋朝朝代較短(只存在了37年,但也為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礎),而唐代則對瓷器的發展貢獻很大。大唐是中國古代所有的封建王朝中最為輝煌的時代(大器、雍容,開放、包容)。唐朝對外國胡人抱有特別大的包容性,胡人可以在唐為官,也可以娶妻生子。胡人來唐的首都長安城打開城門,歡迎儀式很熱烈,載歌載舞。其實,中國人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性格內斂含蓄,往里收的比較厲害。而唐朝的包容性就特別可貴了,這些,帶來了中外技術的交流,同時也有利的促進了瓷器的發展。唐朝對中國瓷器的貢獻主要有兩點:1、形成中國制瓷的基本格局——“南青北白” (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南的浙江越窯(古越國)生產青瓷、河北邢窯白瓷)。2、瓷器通過絲綢之路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瓷行天下”。據說在18個國家發現了唐朝瓷器的遺存,包括非洲的埃及開羅。我們看一下,唐朝的瓷器已經比較成熟了,釉色溫潤,器型端莊。為什么會有青白之分呢,因為南方的瓷器胎土里含有鐵的成分較高,而北方的瓷器胎土里含有鋁的成分較多,所以顏色有所區別。當時有諺語說:越窯青瓷如玉類冰,邢窯白瓷似銀類雪。當然,有的同學說,老師還有唐三彩,我們這節課因為時間的關系,不多講唐三彩,同時唐三彩它不是瓷器,是釉陶,唐三彩也分為兩種,一種是駱駝、馬、人物俑是古人殉葬用的明器。另一種是碗碟一類的,可能是生活用器。唐朝時,在浙江越窯生產一種專供宮廷使用的青瓷,代表了唐朝瓷器的最高工藝水準,我們把它稱為---秘色瓷。這種瓷器瓷釉的色澤和瓷胎細膩質地發揮到了極致,造型端莊穩重。融合了中國“玉”文化中的溫潤特性。但是,自唐滅亡以后,因為工藝的失傳,這種瓷器在歷史上消失了,我們只在古籍中聽說過秘色瓷器,但從沒人見過。直到1986年的一個事件,秘色瓷才重現天下。1986年位于陜西的一座唐朝皇家寺院法門寺的一座佛塔在一場暴風雨之后,倒塌了,后來在對它進行重建的時候,在塔下發現了一個地宮,在地宮里發掘出許多器物,這其中就包括唐朝皇帝供奉給佛祖的秘色瓷器。讓我們來通過一個視頻了解一下。可以說,秘色瓷器的工藝水準極高,器型端莊雍容,釉色瑩潤。唐朝許多詩人用詩詞形容這種瓷器的美麗。據說,其釉色達到了無中生水的效果。(何為無中生水呢,同學們觀察一下:1、這種保密并失傳的釉料極為瑩潤,能達到盤中無水而似碗底似有一汪清水的效果2、據說秘色瓷器的釉料較厚,當窯溫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釉料融化沿著口部向器物底部流淌,產生了厚薄的變化,再加上底部逐漸鄉里凹陷的器物造型。產生了一種光線的折射,這便有了無中生水的效果)晚唐詩人徐夤有詩“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什么意思呢形容器物底部釉色如同(自天空中剜下一汪染了春水的明月,如同薄冰映襯著天空綠色的云朵)。同學們,再強盛的王朝也終有落幕的一日。在這里,我們要拉一段外傳,講一下歷史。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中間隔了53年,是較為分裂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導致分裂,但同時也造成了人口的互相流動,技術的融匯。在這紛亂的時代里,后周的一位將軍在陳橋驛發動了軍事政變,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這就是宋朝。我們為什么要講這段歷史呢,因為這位將軍——趙匡胤,通過軍事政變起家,所以建國以后,采取了一種基本國策:重文抑武。這種政策導致了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國力積弱,但文人治國也造成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文化在宋代達到高峰。宋朝是中國瓷器工藝的成熟期、也是中國單色瓷器發展的巔峰期。宋朝的瓷器制作工藝不是中國瓷器的最高峰,但宋朝人瓷器的審美是中國瓷器發展的最高峰。宋朝瓷器的成就有兩點:1、突破隋唐以來中國制瓷“南青北白”的格局,全國一百多座瓷窯生產瓷器,瓷器品類繁多,器型多樣。2、海上絲綢之路得到拓展——瓷器大規模外銷。提到宋朝瓷器,我們就不得不提宋朝的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在五大名窯之中,幾乎全是為宮廷生產瓷器的官窯,只有定窯是民窯,生產的白瓷既供宮廷也供民間。也有史書說:因“定器有芒,不如禁內”——意思是定器有芒口,宮廷不用。五大名窯中,大部分都是較樸素的單色瓷器。只有鈞窯生產顏色多變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