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美術山美版必修《鑒賞美術作品中的勞動之美》課堂實錄與評析一、課堂實錄(一)教材解讀本課出自于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中的教材內容。教師在教材內容中選取了與勞動主題相關的美術作品進行匯總設計,整理成一節勞動主題課程。習主席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不僅創造了人,也創造了藝術,藝術是勞動智慧的結晶,它能激勵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也能以美育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高一學生有了一段時間的美術鑒賞學習,已經掌握了基本的美術鑒賞方法,本課可以檢驗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提升情況,也引導學生在中外名作中通過圖像識讀與審美判斷等學習過程和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接受勞動思想教育。高中美術鑒賞課會學習到很多古今中外的傳世名作。在這些作品中有很多表現勞動主題的作品,通過鑒賞學習,能讓學生端正勞動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尚的情操,真正做到以美育人、立德樹人。(二)教學目標學習鑒賞古今中外以勞動者為題材的美術作品-(學科本位核心素養中的圖像識讀);提高學生審美水平,能夠發現美術作品中蘊含的勞動美,理解作品通過美術語言表達的個人情感--(審美判斷)。學生能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勞動態度,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文化理解)學生能懂得通過積極地勞動才能創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形成用美術素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處處以美的規律來塑造”的實踐意識和審美觀念。達成目標:1學生能知道勞動題材美術作品及其作者2學生能理解美術作品使用的藝術語言特點3理解勞動主題美術作品蘊含的思想內涵4學生能端正勞動態度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思維導圖:《搗練圖》《夯歌》—不同的勞動美致敬勞動者 《父親》《拾穗》----深沉的感情 教育與審美結合《紡織女》-----生命活力之美 熱愛尊重勞動(三)教學過程1.課程導入:觀看視頻(《獻給所有的勞動者》宣傳片2分29秒),創設教學情境導入。【設計意圖】情境創設,引導學生明確本課主要的學習內容。師:我們將來也會變成光榮的勞動者,變成他們中的一員。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都離不開千千萬萬平凡而偉大的勞動者,歌頌勞動者也成了文藝作品中最經常出現的題材。今天我們學習的主題就是鑒賞美術作品中的勞動之美。2.講授新課師:板書課題--“勞動之美”都說婦女能頂半邊天,那我們先來看看表現婦女勞動場面的美術作品《搗練圖》、《夯歌》。師解釋“搗練”“打夯”。(1)《搗練圖》分搗練、紡線、熨燙三個場景。欣賞唐代張萱《搗練圖》(視頻1分鐘)【設計意圖】局部放大的觀察更容易讓學生有直觀感受問題引領下學生進行圖像識讀。師:通過觀察,判斷唐代仕女圖的造型特點?學生:體態豐滿,衣著華麗。師:仕女形象造型以豐腴為美,后稱作“豐肥體”,但是并不顯臃腫。學生觀察分析仕女服裝特點,并判斷人物身份—宮廷貴婦。師:畫中仕女身材豐腴,但是勞動中卻并不笨拙,從哪里能看出她們動作靈巧?學生:動作熟練,勞動內容繁而不亂有條不紊,尤其是人物雙手的刻畫纖細靈活。審美判斷:觀察人物勞動狀態,體會人物勞動時的精神氣質。師生交流總結:氣定神閑、雍容華貴、淡定從容之美。總結:雍容華貴淡定從容之美。(板書)(2)欣賞《夯歌》圖片展示。《搗練圖》表現的是貴族階層的勞動場面,接下來我們鑒賞油畫《夯歌》作者是王文彬于1962年創作。《夯歌》與《搗練圖》觀察比較。師:五個勞動婦女用怎樣的心情投入勞動?人物的形象與勞動狀態有何不同?你從哪里判斷出來?(問題引領)學生:天空晴朗、色調明亮,人物在笑,,形象健壯、衣著樸素。學生語言表述個人感受。【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進行審美判斷,掌握鑒賞方法,解決問題形成核心素養師:作者用哪種藝術手法來表現對勞動者的贊美?學生:仰視的視角。【設計意圖】引導學生了解美術語言的構圖法則,提高審美能力)師:勞動狀態是怎樣的?師引導啟發學生觀察構圖特點,學生思考。學生:雖然從事重體力活,但是人物情緒飽滿干勁十足。豪邁歡快。總結:豪放美(板書)②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朝代 作者 畫種 描繪主題 人物造型 服飾打扮 勞動狀態 藝術感受1《搗練圖》2《夯歌》【設計意圖】讓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進行條理化、系統化,便于鞏固掌握知識(3)欣賞羅中立《父親》師介紹藝術流派特點---照相寫實主義①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中,放大畫面細節部分,學生進行圖像識讀。師問題引領:“分析畫中老人的生存環境、性格特征?”學生觀察畫面細節并闡述個人觀點。學生觀察內容:黝黑蒼老的臉、有污垢的指甲、破舊的碗、臉上的汗珠、受傷的手、背景的莊家豐收、粗大的指關節等等。根據細節學生的得出:人物生活艱辛,繁重的勞動,家境貧窮。②學生完成選擇題:你認為畫中老農具有什么樣的性格( )A倔強 B順從 C抱怨 D堅毅 E滿懷希望 F頹廢絕望【設計意圖】圖像是無聲的語言,引導學生在觀察細節的過程中探尋真相用習題的方式進行審美判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在學習過程中穿插學習評價③師提問:題目寓意—是否真的是作者的父親?【設計意圖】由淺入深,通過對表象的分析進行深入的思想內含探討,加深文化理解師生交流,學生回答是或不是并闡述自己的理由。師總結:把畫中老農深情地稱為“父親”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感恩之情和崇高的敬意。總結:崇高美(板書)(4)欣賞法國名畫《拾穗》①師介紹米勒,被稱為“鄉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中的米開朗基羅”的農民畫家,上午田間勞作,下午繪畫創作,是法國現實主義代表畫家。師問題引領:米勒筆下的農民什么樣的生存狀態?學生欣賞米勒作品,圖像識讀。學生:繁重的體力勞動,疲憊不堪。【設計意圖】任務驅動、問題引領、引起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行為,體會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②師:除了表現田間勞動,米勒還有大量表現農民日常生活的作品。學生欣賞。師:作者想要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對勞動者的態度?學生:同情、肯定、贊美等等師生交流,學生談自己的感受并嘗試評價作品。③完成學習任務----審美判斷:米勒對于底層農民感同身受,他筆下的農民給你什么樣的感受( )?A勤勞 B抗爭 C抱怨 D凄慘 E樸實 F虔誠 G沉默【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鑒賞作品中學會思考,探尋作品的深刻含義,用選擇題的方式便于引導學生的正確判斷,在學習過程中穿插學習評價米勒的作品不同于前面的畫面感受,在詩情畫意中充滿了深沉與靜穆。總結:深沉莊嚴美(板書)(5)欣賞《紡織女》西班牙委拉斯開茲的《紡織女》創作于1657年。在歐洲繪畫史上,這是第一幅直接描繪勞動生活的油畫。畫上是西班牙皇后壁毯織造廠一個車間內女工生產時的場景。師:仔細觀察畫面,你會被畫中哪個人物形象吸引?學生討論并回答:畫中白衣女子的形象最惹人注目。師:為什么?師生探究畫面焦點人物的神秘朦朧--心理學家研究:適度減少面部信息能激發吸引力,達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學效果。與一覽無余的整張臉相比,半張臉更能激發人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學生描述少女的意猶未盡之美。總結:生命活力之美3.課堂小結:師:在我們眼里,每一個藝術作品都有他自己的風格特點,或慷慨激昂、或低郁深沉、或格調高雅、或樸實無華。不管怎樣,那種勞動者身上散發出來的不同的美,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①師:你記住哪些世界名畫?學生回顧本課鑒賞內容。【設計意圖】檢驗目標達成情況,把本課學習主要內容做一個簡單梳理,鞏固學生的知識掌握。②根據教師提供的評價標準,學生進行自評分值 評價標準 形式0-5 學生能知道勞動題材美術作品及其作者 提問6-10 學生能理解美術作品使用的藝術語言特點 提問11-15 理解勞動主題美術作品蘊含的思想內涵 自評16-20 學生能端正勞動態度形成正確的勞動觀 自評③師:說說你對勞動的態度?學生談自己對勞動的態度,請班級的勞動委員同學評價同學們的勞動態度,批評與勸勉結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設計意圖】檢驗目標達成情況,對學生在勞動的態度與觀念上進行正確引導和教育。教師評價總結④觀看習主席寄語勞動者視頻。把本節課教學主題進行思想升華,形成正確價值觀。⑤教師評價并總結:今天你們是學生,明天就是社會的勞動者,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同學們要掌握各種能力,端正勞動態度,將來就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學會勞動、熱愛勞動。課程結束。課后反思:這是一節以勞動為主題的專題課,要求勞動教育與美育課程融合開發。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教師考慮到既要關注學生通過對中外美術作品的鑒賞學習,產生對勞動的正確態度與價值觀,又不能偏離了學科本位,畢竟這歸根結底是一節美術鑒賞課,而不是一節思政課,因此,在鑒賞過程中,教師兼顧美術課標的要求,把審美與教育兩者結合,學生在對世界名畫的鑒賞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感悟等學習活動,既能體會到藝術作品帶來的視覺審美體驗,又能端正了對勞動者和勞動本身的態度。總之,這節課讓學生在對美進行鑒賞體會之后,在思想教育方面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幅幅世界名畫都在表現勞動者,歌頌勞動者,贊美勞動者,師生又怎么能不被這種鮮明的情緒感染呢?寓教于樂,寓教于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美術作品就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只要教師精心設計課程,耐心引導學生,在這些人類藝術精華面前,每一個人都會受到一場徹底的精神洗禮。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時刻不能忘了學科本位,切不可因為要兼顧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而把課程弄得喧賓奪主,不倫不類而忘了初心。板書設計:勞動之美從容PPT 豪邁崇高 偉大光榮深沉課例提供: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 王小妹二、課堂評析——在高中美術鑒賞課中滲透勞動教育習主席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說,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不僅創造了人,也創造了藝術,藝術是勞動智慧的結晶,它能激勵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也能以美育人,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鑒賞美術作品中的勞動之美》這節課符合時代要求與新課程標準,執教者借助這一節美術鑒賞課,對學生進行了一場熱愛勞動的思想教育,美育課程的根本任務是以美育人、立德樹人,不但能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情操,而且美術又有認識、審美、教育三大功能,美術課讓學生在發現美、享受美的過程中,在思想上形成對勞動的正確態度,傳承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既陶冶了情操又培養了學生高尚的品質,真正完成了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一)美術鑒賞滲透勞動教育的融合類課程始終要有一個主心骨。學科融合類課程要避免教學目標的模糊和不確定,通常有的教師在注重思想教育的同時,往往會忽略了美術學科本位,執教者在《鑒賞美術作品中的勞動之美》課堂教學中堅持美術學科本位,并沒有產生本末倒置的現象,這也是教師備課充分的表現,例如其中一個教學環節設計師生賞析油畫《夯歌》這幅作品的時候,教師除了和學生一起分析人物的勞動狀態,帶給觀者一種豪放之美,從心里油然而生的對勞動者的贊美之情的感受之外,還強調了繪畫構圖的重要性,人物動態放射狀的構圖產生的視覺感受,和晴朗的天空,明亮的色調,都是對主題思想的表達起到了烘托輔助作用。這是審美、教育與專業學科知識的相互結合。假如只是關注畫面內容而忽視了美術鑒賞的基本常識,就會感覺有點脫離了美術學科本位。(二)美術鑒賞滲透勞動教育的學科融合類課程始終要兩者相輔相成。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兼顧美術課標的要求,把審美與教育兩者結合,學生在對世界名畫的鑒賞過程中,通過觀察、思考、討論、感悟等學習活動,既能體會到藝術作品帶來的視覺審美體驗,又能端正了對勞動者和勞動本身的態度。在鑒賞西班牙畫家委拉斯凱茲的作品《紡織女》這幅世界名畫的時候,學生知道了這可是歐洲繪畫史上,第一幅直接描繪底層勞動人民勞作場面的繪畫作品,在這幅畫里,一直作為畫面主角的貴族富人竟然成為了站在遠處的配角。通過對藝術家的了解,知道了雖然作者是一名宮廷畫師,為國王和貴族階級服務,但是他的畫筆并沒有一味地討好上流社會,迎合貴族階層的審美追求,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底層勞動人民,并對于普通平凡的勞動者報以深刻的同情,對她們辛勤的勞動進行了贊美與肯定,這是作者委拉斯凱茲身上最偉大的高光之處。畫家不僅僅有高超的畫技,還有一個高貴的靈魂。這也是暗示學生除了畫作,畫家本身值得他們學習的可貴之處。另外,前面學習的勞動者形象一般都是粗鄙與樸實無華的人物形象設計,而《紡織女》區別與她們之處就在于這個年輕的勞動女性形象塑造上,充滿了陽光、青春、美麗、健康、遐想……在教學中,教學目標始終明確,整節課都是在統一的大概念下完成教學內容,就不會偏離教學主題。這節課課堂教學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度高,師生在一問一答的探討交流中達成預期目標,有時候教師的提問范圍過于廣泛,學生回答的時候會摸不著頭腦,不知從哪里下手,所以教師設定的問題引領一定要針對性強。例如在鑒賞羅中立的作品《父親》時,假如沒有問題引領,學生會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如何進入鑒賞,當教師提出了問題:“仔細觀察畫面人物的細節刻畫,分析人物的生存狀態。”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有目的地對畫面進行觀察、分析、聯想、判斷,最后得出結論。情境的創設與問題引領可以有效地指導學生積極準確地參與到知識探究中去。(三)美術鑒賞滲透勞動教育的學科融合類課程教學方式要多樣化。課堂教學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需要機智的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執教者沒有反復的套用問題引領的教學模式,而是兼顧使用選擇題和課堂檢測的學習方式,開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給學生提供了若干個答案進行選擇,讓學生進行自主性的思考,最后得出結論,這樣的教學環節設計更加有利于教學評價,考查學生對美的正確感知能力。再比如在對羅中立的油畫《父親》進行賞析的時候,有一個學習任務的設計是這樣的,讓學生觀察感受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學生完成選擇題:你認為畫中老農具有什么樣的性格( )A倔強 B順從 C抱怨 D堅毅 E滿懷希望 F頹廢絕望這個教學環節給了學生觀察與思考的時間,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學習舞臺,圖像是無聲的語言,教師引導學生在觀察細節的過程中探尋真相,用選擇題的方式進行審美判斷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是師生對話交流式和學生討論式教學的有力補充。教學方法多樣化,可以使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師生的共同探索,除了問題引領還有任務驅動,填空、選擇、判斷、思考等多措并舉來推動學習的進程,提高教學效率。古今中外美術作品中大量的表現勞動者的作品,無一不說明了勞動在人類社會中的重要性,也表現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藝術家對勞動者的無限贊美之情,這種鮮明的態度只要認真解讀作品,學生都能有深刻的感知。執教者的這節課是在對美的體驗中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與情操。在美育的基礎上兼顧勞動教育,體現了學科融合滲透的關聯性、自然性、科學性和有效性,相信這節美術鑒賞課《勞動之美》,能為勞動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學科融合類課程資源的開發提供一個優秀的案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