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1課 《<莊子>二則》導學案第一課時 北冥有魚【學習目標】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中的大鵬形象。2.欣賞《莊子》中雄奇瑰麗的想象。3.理解莊子的思想主張,感悟莊子追求,做一個志趣高雅的人。【重點難點】1.理解文章內容,把握文中的大鵬形象。2.欣賞《莊子》中雄奇瑰麗的想象。【學習過程】一、預習案查閱工具書,閱讀《北冥有魚》,完成下列任務。(一)了解作者莊子(約前369一前286),名周, 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 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并稱“ ”。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其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靜無為”。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二)了解背景《莊子》: 家經典之一,是莊子及其后學的著作,現存 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它不僅有很高的哲學成就,對后世文學的發展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是《莊子》中的第一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優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三)自由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連。北冥有魚北冥(mínɡ)/有魚,其名/為鯤(kūn)。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xié)》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xǐ)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tuán)/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四)理解詞句1. 通假字北冥有魚 _________________2. 古今異義怒而飛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生氣,發怒。3. 詞類活用(1)名詞作狀語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原意為:位置在高處的(跟“下”相對);次序或時間在前的,句中意為:_______________。(2)形容詞作名詞志怪者也原意為:奇怪,句中意為:_______________。4. 一詞多義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重點實詞(1)其翼若垂天之云 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海運則將徙于南冥 海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志怪者也 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水擊三千里 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亦若是則已矣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重點虛詞①其名為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其視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其名為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化而為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鵬之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鵬之徙于南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2)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3)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二、探究案閱讀《北冥有魚》,探究下列問題。1.讀課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分別寫了有關鵬的什么內容?2.讀課文,體會鯤鵬的形象。3.試賞析“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句話。4.文中引用《齊諧》中的話有什么作用?5.“野馬”“塵埃”的運動依靠什么?寫它們有什么作用?6.作者說大鵬視下如同人視蒼穹意在說明什么?7.文章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了什么道理?8.從鯤鵬身上你得到哪些啟示?三、質疑案1.讀完課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點撥要點一、預習案(一)宋 道家 老莊(二)道 33 逍遙游(四)理解詞句1.“冥”同“溟”,海2.振奮,這里指用力鼓動翅膀3.(1)往上飛 (2)怪異的事物4.①氣息,這里指風 ②氣息5.(1)懸掛(2)海水運動 遷移 (3)記載 (4)拍打 (5)盤旋飛翔 (6)離開(7)盡頭 (8)這樣6.(1)①代詞,它的 ②連詞,表選擇,還是 ③代詞,代指大鵬 (2)①動詞,表判斷,是 ②動詞,成為 (3)連詞,表方式,不譯 (4)①結構助詞,的 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5)①介詞,憑借 ②介詞,用7.(1)當它用力鼓動翅膀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2)(它)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3)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二、探究案1.第一層:(北冥有魚……其翼若垂天之云)寫卓異不凡之外形。第二層:(是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寫同風而起之氣勢(活動)。第三層:(天之蒼蒼……亦若是則已矣)寫高空鳥瞰之景象。2.“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運用夸張、想象、比喻,寫出了其形體之碩大、變化之神奇。“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水擊三千里”——力量大;“九萬里”——飛得高;“以六月息者”——善借風。借《齊諧》之言渲染鵬之大。“擊”“摶”“三千里”“九萬里”等,極言鵬徙南冥時氣勢之恢弘。大鵬形象: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3.“擊”“摶”神、生動地勾勒出大鵬拍擊水面、乘風而上的情形。“三千里”極寫激起波濤之大,突出其力氣之大。“九萬里”極寫大鵬飛行高度之高。以奇特的夸張描述了大鵬由北海遷往南海時擊水而行、乘風而上的壯觀景象。4.借《齊諧》中的話,證明前文中大鵬南飛的描寫是可信的,同時形象地寫出了大鵬的碩大無比和乘風南徙時的恢宏氣勢。5.依靠氣息。作用:①以它們都需要氣息吹動,來解釋體積龐大的大鵬飛往南海需乘風而上的原因。②與大鵬相照應,共同揭示一個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要有所憑借。③由大及小,說明這一現象的普遍性。6.大鵬在幾萬里高空俯瞰地面,也如同地面上的人仰望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作者這樣寫意在突出大鵬飛翔高度之高,也表明人與大鵬的視力都有限。7.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依附于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借的。8.①鯤鵬入深海,翔九天,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就像范仲淹、諸葛亮、孫中山等歷史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推動歷史向前發展。②任何事物的活動都要有所憑借,我敬佩鯤鵬善于借助“六月息”扶搖直上的智慧。時代給我們的發展提供了很多的機遇,我們也要好好憑借我們的“長風”而志存高遠,自強不息。第二課時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學習目標】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理解文章內容。2.了解莊子和惠子兩人在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欣賞莊子機智巧妙的辯論藝術。3.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莊子的思想,理解闡述的道理。【重點難點】1.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句式,理解文章內容。2.了解莊子和惠子兩人在思想、性格、氣質等方面的差異,欣賞莊子機智巧妙的辯論藝術。【學習過程】一、預習案查閱工具書,閱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成下列任務。(一)了解背景《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節選自外篇中的《 》。題目是編者加的。莊子視富貴榮華如敝屣,因其超脫世俗的生活情趣而很難找到知己。惠子就是莊子一個難得的談得來的朋友。他們都好辯論,語言犀利無比;他們亦很博學,對于探討知識、人生哲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本文就記述了兩人辯論的場景。(二)自由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連。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與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莊子曰:“鰷(tiáo)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三)理解詞句1. 一詞多義①固不知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汝心之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重點實詞(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請循其本 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重點虛詞(1)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是魚之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子之不知魚之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我知之濠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請循其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案閱讀《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探究下列問題。1.朗讀課文,理清莊子與惠子你來我往的辯論邏輯,并體會雙方的語氣變化。2.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圍繞什么問題展開了辯論?雙方各持怎樣的觀點?3.莊子是如何擺脫惠子的追問的?4.莊子為什么堅持認為“出游從容”的魚兒很快樂?5.在莊子和惠子關于“魚之樂”的辯論中,你認為誰是勝利者?請談談你的看法。6.這場“魚之樂”的辯論體現了莊子和惠子二人各自怎樣的論辯特點和思想?整個論辯的氛圍怎樣?三、質疑案1.讀完課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點撥要點一、預習案(一)秋水(三)理解詞句1.①本來 ②頑固2.(1)游玩(2)怎么 (3)完全,完備 (4)追溯 (5)本原3.(1)連詞,和,跟,同 (2)①結構助詞,的 ②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③代詞,代指“魚之樂” (3)代詞,它的,指話題 (4)語氣詞,引出判斷或原因二、探究案1.辯論 邏輯 語氣莊子:鰷魚出游從容,魚之樂 發出感嘆 輕松愉悅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首先發難 反問質疑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反唇相譏 針鋒相對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魚,全矣 邏輯推斷 勝券在握莊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偷換概念 從容超然2.魚之樂。莊子: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惠子:莊子無從得知魚的快樂。3.面對惠子的步步緊逼,莊子回轉話題,偷換概念,在既有“怎么”意,也有“哪里”意的“安”字上做文章,將惠子所問的“怎么知道”故意解釋為“哪里知道”,避重就輕,輕易化解了難題,其機智靈活可見一斑。4.這緣于莊子的思想和他當時的心境。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魚“樂”,其實是莊子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他來到濠水的橋上,感到快樂,于是見到“出游從容”的魚兒,便覺得魚兒也很快樂。他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戲,所以他斷定魚“樂”便是理所當然的事了。5.觀點一: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返回爭論的起點,偷換概念,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難化解了。觀點二: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利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利者。觀點三:從兩人的思想、性格來看,惠子好辯,對于事物更多是抱著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而莊子則是帶著欣賞的態度來看待事物的,因此他們的看法完全不同。他們各有各的道理,無所謂誰是勝利者。6.惠子:力辯、求真、拘泥。莊子:巧辯、尚美、超然。氛圍:輕松閑適,詩意盎然。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