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22課 《<禮記>二則》導學案第一課時 雖有嘉肴【學習目標】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疏通文意。2.學習類比說理的方法,賞析文章多用對偶增強氣勢的特點。3.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教與學的重要性。【重點難點】1.理解重點文言詞語,疏通文意。2.明白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認識到教與學的重要性。【學習過程】一、預習案查閱工具書,閱讀《北冥有魚》,完成下列任務。(一)了解《禮記》《禮記》,戰國至秦漢間 論著的匯編,相傳是西漢經學家 編纂的。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情況、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其內容分為兩大類:關于禮樂的一般理論文章和關于禮樂制度的文章。它闡述的思想,包括社會、政治、倫理、哲學等各方面的內容。它與《儀禮》《周禮》合稱“三禮”。《禮記》全書氣勢磅礴、結構嚴謹,言簡意賅、意味雋永,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二)了解背景《雖有嘉肴》節選自《禮記·學記》。《學記》是《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統性的教育學論文。它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學校制度、教育內容、教學原則、教學方法乃至師生關系、老師問題等方面,都做了比較系統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論的闡述。其中許多看法和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本文節選這一部分提出的“教學相長”,從現代教育學的觀點來看仍值得重視。(三)自由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連。雖 有 嘉 肴雖有/嘉肴(yáo),弗(fú)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ǎnɡ)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yuè)命》曰:“學(xiào)/學半。”其/此之謂乎?(四)理解詞句1.通假字學學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今異義不知其旨也古義:__________________,今義:意義、目的3. 詞類活用形容詞作名詞不知其善也原意為:好的,句中意為:_____________4.重點實詞(1)雖有嘉肴 嘉:________________(2)雖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___至:_________________(3)教然后知困 困: ________________(4)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__________(5)然后能自強也 強:_______________(6)教學相長也 教學:______________長:_________________5. 重點虛詞(1)雖有嘉肴 __________________①弗食,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② 其此之謂乎 __________________(3)其此之謂乎 ___________________6.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2)《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二、探究案閱讀《雖有嘉肴》,探究下列問題。1.文章開頭為什么要從“嘉肴”寫起 2.課文最后引用《兌命》的話有什么作用?3.“教學相長”與“學學半”有何異同?兩者之間是什么關系?4.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是怎樣論述的?5.從學習的角度來看,“教學相長”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試結合學習經驗,談談你的看法。6.如何理解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和現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7.本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請你找出來并加以分析。三、質疑案1.讀完課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點撥要點一、預習案(一)儒家 戴圣(四)理解詞句1.“學”同“敩(xiào)”,教導2.味美3.好處4.(1)美,善(2)最好的道理 最好的(3)困惑 (4)反思 (5)勉勵 (6)教與學 推動、促進5.①學習是第一位的,不學,則無法獲得知識,也無法發現自己的不足,也就沒有完善自己的機會。②只有學習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和學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6.課文所講的“教學相長”是一個人學習成長的過程:一方面,“學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強”,在同一個主體的身上,學與教互相促進。現代教育學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是對師生關系的一種描述。教師不僅僅是講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學中受到教益;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反過來對老師有所啟發。比如學生對某一問題的回答可能會激發教師的思維,使他對問題認識更深入;學生提出的某個疑問,可能也正是教師自己理解上的難點;等等。(2)《尚書·兌命》說“教別人,占自己學習的一半”,這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二、探究案1.運用類比論證的方法,將“嘉肴”與“至道”進行類比,由吃飯引申到學習,再引出下文對教與學關系的論述,使論證淺顯易懂,易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2.通過引用《兌命》中的話來講道理,證明論點,闡述教與學的關系,進一步強調了教的重要性,這樣把中心論點闡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強的說服力。3.相同點:兩者都強調了“教”是學習、進步和提升的重要環節。不同點:前者是從“教”和“學”兩個方面來闡述“教”和“學”的關系,即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后者則主要從“教”的角度來說明“教”的重要性,將學的部分暗含其中,說得委婉含蓄。兩者關系:前者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后者是論據,用來補充強調中心論點,二者是主從關系。4.教學相長。運用類比論證和引用論證,以“嘉肴”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對舉“學”與“教”分別產生的“知不足”和“知困”兩種情境,并進一步解釋,深入論述,得出“教學相長”的結論,引用《尚書》中的話印證觀點。層層遞進。5.依靠氣息。作用:①以它們都需要氣息吹動,來解釋體積龐大的大鵬飛往南海需乘風而上的原因。②與大鵬相照應,共同揭示一個道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有一定的條件,它們的活動都要有所憑借。③由大及小,說明這一現象的普遍性。6.大鵬在幾萬里高空俯瞰地面,也如同地面上的人仰望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作者這樣寫意在突出大鵬飛翔高度之高,也表明人與大鵬的視力都有限。7.①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類比論證,引出論點。②學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構成對比,說明“學”與“教”的情境。運用對偶句式,兩相對舉,結構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類比說理的效果。第二課時 大道之行也【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2.賞析文章多用對偶增強氣勢的特點。3.理解“大同”社會的內涵。【重點難點】1.積累文言詞匯,疏通文意。2.理解“大同”社會的內涵。【學習過程】一、預習案查閱工具書,閱讀《大道之行也》,完成下列任務。(一)自由誦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和停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ɡuān)、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wù)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二)理解詞句1.通假字(1)選賢與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今異義(1)不獨子其子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專指“兒子”。(2)男有分,女有歸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用作“返回”“歸還”“由”“屬于”等意思。(3)貨惡其棄于地也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一般指貨物或商品。(4)盜竊亂賊而不作古義:______________, 今義:一般指偷東西的人。3. 重點虛詞3.詞類活用名詞作動詞①故人不獨親其親原意為:父母, 句中意為: __________________。②不獨子其子原意為:孩子,兼指兒子和女兒,句中意為: __________________。4.一詞多義①是故謀閉而不興 __________________②故外戶而不閉 __________________①故人不獨親其親 __________________②矜、寡、孤、獨 __________________③ 獨行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①講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② 鄒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____5.重點實詞(1)大道之行也 行:__________________(2)天下為公 公:__________________(3)選賢與能 賢:__________________能:__________________(4)講信修睦 信:__________________(5)故人不獨親其親 親:__________________(6)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寡:___________________孤:___________________廢疾:_________________(7)男有分,女有歸 分:___________________(8)貨惡其棄于地也 惡:___________________(9)盜竊亂賊而不作 作:___________________(10)故外戶而不閉 戶:___________________6.重點虛詞(1)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天下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必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不獨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貨惡其棄于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廢疾者皆有所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盜竊亂賊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3)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4)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二、探究案閱讀《大道之行也》,探究下列問題。1.讀課文,想一想:文章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分別寫了什么內容?2.“大同”社會的綱領是什么?請找出相關語句,并加以分析。3.本文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特征?4.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會是什么樣子的?5.你如何理解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6.結合文章內容,談談“大同”社會與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有何聯系。7.本文多運用對偶句,造成鋪排效果,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請你找出來并加以分析。三、質疑案1.讀完課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請你針對本文的具體內容,提出自己的疑難,用紅筆標注在課本上。點撥要點一、預習案(一)秋水(三)理解詞句1.(1)“與”同“舉”,推舉 (2)“矜”同“鰥”,老而無妻2.(1)子女(2)女子出嫁 (3)財物 (4)害人3. ①以……為親 ②以……為子4.(1)①閉塞 ②用門閂插上 (2)①只是 ②老而無子 ③獨自 (3)①培養 ②長。這里指身高5.⑴施行 ⑵公共的 ⑶指品德高尚 指才干出眾 ⑷誠信 ⑸指父母 ⑹老而無夫 幼而無父 有殘疾而不能做事 ⑺職分,職守 ⑻厭惡 ⑼興起 ⑽門6.⑴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⑵①動詞,是 ②介詞,表目的,為了 ⑶①代詞,指自己的 ②代詞,它 ⑷代詞,相當于“……的人” ⑸連詞,表順承,不譯7.⑴選拔推舉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⑵因此人們不只是敬愛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⑶力氣,厭惡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 ⑷這樣一來,圖謀之心閉塞而不會興起,盜竊財物和作亂害人的事不會興起,所以門從外面帶上,而不從里面閂上。二、探究案1.第一層:(大道之行也……講信修睦)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描繪了“大同”社會的美好愿景,表達了對“大同”社會的美好期待。2.天下為公:政權屬于社會的全體成員,而不屬于任何個人。選賢與能:管理者應由社會成員選舉產生。“賢”和“能”是標準。講信修睦:社會要講求誠信以消除欺詐,要崇尚和睦以止息爭斗。3.人人都能得到全社會的關愛。人人都能安居樂業。貨盡其用,人盡其力。4.“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5.見解一: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和壓迫、人人平等的社會。盡管這個理想社會在當時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兩千多年以來,它一直是許多進步思想家和社會改革家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標,是我國社會思想史上一份寶貴的財富。見解二:文中描繪的“大同”社會,是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構想出來的。現實社會中諸多現象如搞陰謀、盜竊財物、造反作亂等在“大同”社會中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外戶而不閉”的和平、安定的社會,這當中折射出當時現實社會的真實情形:社會動蕩不安;爾虞我詐,人人自危;盜賊橫行,混亂不堪。6.“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據“大同”社會的體制構想出來的,藝術地再現了“大同”社會的生活風貌。如“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很幸福,而這就是“大同”社會中“老有所終”“幼有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表現。大同社會的“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戶而不閉”與世外桃源的沒有戰亂、和諧安定相似。7.①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對偶精嚴,音韻(平仄)相對,簡潔凝練。②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對,順承自然。③男有分,女有歸。——對舉男女應該得到的“待遇”,簡明有力。運用對偶句式,兩相對舉,結構相同,用詞相對,語氣一致,相互輝映,明快有力,連用鋪排,強化了說理的效果。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