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單 元 一 課型 新授 課題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授課時間教學目標 科學觀念 ●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科學思維 ●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狀態,并記錄下來。 ● 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 探究實踐 ● 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大膽地闡述自己的發現 ● 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和態度。 態度責任 ●科學技術隨時隨地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教學重點 能觀察、比較、描述物體發聲和不發聲時的不同狀態。教學難點 能從多個物體發聲的觀察事實中對原因進行假設性解釋。學科核心素養點 勇于探究、理性思維 學科德育滲透點 培養良好的習慣四環節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集體備課預學 教師可直接通過聚焦問題展開本課的活動∶"我們不時地聽到各種聲音,我們自己也能發出多種不同的聲音。 這些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通過"頭腦風暴"來了解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原有認識,并將學生的觀點記錄在"班級記錄表"或黑板上。學生在匯報時可以進行簡單的解釋或說明,并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二、共學 活動1∶把一根皮筋的兩端固定下來,并用它來研究皮筋是怎樣發出聲音的。教師出示"把一根皮筋的兩端固定下來"的實驗裝置,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使它發出聲音的方法,讓學生盡量把可能的方法都說出來。 學生都知道彈撥能使皮筋發出聲音,所以盡量讓學生想出多種方法去嘗試是非常關鍵的。 然后,教師發給每組實驗裝置,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去嘗試。可以引導學生把拉伸、按壓、揉搓時皮筋不發出聲音的狀態和彈撥時皮筋發出聲音的狀態反復比較,指導學生將橡皮筋發聲時的現象用文字或示意圖的方法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此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看看哪些方法能使皮筋發聲,哪些方法不能使皮筋發聲,并比較皮筋發聲和不發聲時的狀態。四環節教學流程 設計意圖 集體備課學生匯報他們的想法,感受到只有物體在振動的時候才能發出聲音。也許學生還不能說出"振動"這個詞,教師可以在學生描述橡皮筋運動狀態的基礎上揭示"振動就是物體的往復運動"這一概念,也讓學生對振動這一概念有了形象的、初步的認識。 活動2∶繼續觀察幾種正在發聲的物體,看看它們是怎樣發出聲音的。 首先,教師出示鋼尺、鼓和音叉,按教科書的提示依次演示它們的發聲方法,并做適當的提示,比如,鋼尺放在桌面的一端要用一本硬殼書壓緊,輕輕撥動伸出桌面的一端;輕輕用鼓槌敲擊鼓面,并可以在鼓面上放些輕的物體(教師可以發給每組幾粒豆子);音叉要敲擊它的上方位置。教師提示學生∶不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手輕輕觸碰正在發聲的物體。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或觸碰的感受記錄在本課學生活動手冊的"物體是怎樣發出聲音記錄表"中,并寫出觀察后有什么想法。 然后,學生分組按照教師的演示或教科書上的方法提示,用不同的方法讓各種物體發出聲音,并反復多次嘗試和觀察。觀察每種物體發聲時的現象,逐個記錄下來。 三、個學 問題1∶你認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教師提問∶"通過剛才的觀察研究,你認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學生闡述自己的想法并提供證據,教師提示其他學生進行補充、質疑或提出不同的想法及證據,并可當場演示。學生的結論和證據往往比較單一,教師可通過追問的方式來拓寬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去認識事物。比如教師可以追問∶"物體停止振動后,還會發出聲音嗎 "讓學生知道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認識事物;也可以追問∶"你觀察的所有物體在發聲的時候都是這樣嗎 "讓學生知道用歸納的方法去認識事物等。這樣不但讓學生建立了"聲音是物體振動產生的"這一概念,也讓學生學會更多的認識事物的方法。 問題2∶猜測一下,吹豎笛的時候是什么在振動呢 教師拿出一支豎笛,在吹奏一首簡單的曲子后提問∶"猜測一下,吹豎笛的時候,是什么在振動呢 "也可以讓學生吹一吹豎笛,親自感受后再進行猜測。學生能感受到吹豎笛時空氣在豎笛笛管內產生振動就可以了,不必深究。讓學生知道空氣振動也可以發出聲音。 四、延學 進行這一環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弓感、可以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兒 "學生尋找并體驗后,帶領他們先閱讀教科書上的資料,再匯報收獲,幫助學生豐富知識,激發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通過問題"你認為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有哪些證據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來引導學生對物體是怎樣發出聲音進行研討。這一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沒有證據的觀點不能輕易相信。 通過問題"猜測一下,吹豎笛的時候是什么在振動呢 "來進一步拓展學生對振動的認識。 閱讀資料介紹了人的聲帶的重要作用,以及聲帶的發聲原理,拓展學生的知識。板 書 設 計 2、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一、頭腦風暴 三、幾種不同物體怎樣發聲 二、研究皮筋怎樣發聲 四、拓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